我国新疆地区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法规制研究
当下,世界并不太平。恐怖袭击在全球范围内有迅速蔓延的严峻趋势,对多个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恐怖主义犯罪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联合国与许多国家首要解决的政治与安全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不同于普通的刑事犯罪,它不仅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与公民的人身财产权,而且使公众的社会不安感、恐惧感急剧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也日益彰显。
震惊全球的美国“9·11”事件后,多国又接连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例如,2002年10月13日发生在印尼的巴厘岛连环爆炸案、2002年10月23日发生在俄罗斯的莫斯科人质事件、2004年2月6日发生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2004年3月11日发生在西班牙的马德里连环爆炸案、2005年7月7日发生在英国的伦敦地铁爆炸案、2005年7月23日发生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连环爆炸案、2006年7月11日发生在印度的孟买连环爆炸案、2007年10月19日发生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连环爆炸案、2008年11月26日发生在印度的孟买连环袭击案、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奥斯陆的爆炸枪击事件、2013年4月15日发生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两起连环爆炸以及2014年在叙利亚、伊拉克接壤地区的ISIS连续袭击事件,等等。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也难以幸免。近两年来,我国的恐怖袭击事件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2013年10月28日北京金水桥暴恐案件、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的砍人案件、2014年5月6日广州火车站暴力袭击案件之后,新疆暴恐外溢已成现实,一时间,我国民众恐慌感、不安全感陡增。如何应对恐怖袭击,也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我国新疆地区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相互交织,恐怖活动的危害持续上升,反恐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更趋突出,对中国的影响也日渐加大。2006年以来,我国的恐怖主义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在新疆连续发生多起恶性暴恐案件,发生区域也从新疆外溢至北京、昆明、广州、西藏等地,并且呈现出以下特点:
1.团伙化
作案者多为临时纠结,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流动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团伙人数,有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上百人不等。201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破获的“1·20”暴力恐怖团伙,涉案人员256人,其活动涉及伊犁8县1市。
2.极端化
作案人员均受宗教极端思想洗脑。这些人在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洗脑”后,极端化的偏执性心理占据思想的主导地位,因此在作案中滥杀无辜,并且不顾个人死活,甘为殉命。据我们调研,暴恐犯罪的实施者几乎全部受到宗教极端思想影响。
3.多样化
暴力犯罪活动作案手法多样,手段残忍,案发范围扩大。有的准备连环恐怖袭击,有的随身携带刀斧随时随地实施犯罪,有的动员亲属实施人体炸弹袭击,有的效仿基地组织实施斩首行动。暴力恐怖活动范围不断延伸,在疆内已经涉及32个县市,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界限在模糊,敏感节点在增多。有的涉及内地省份和境外。2010年侦办的“10·29”暴力恐怖团伙案,涉及疆内7地州,内地10个省份及东南亚等几个国家。在疆外,2013年北京金水桥恐怖袭击事件、2014年的昆明、广州暴恐袭击事件,说明新疆暴恐犯罪外溢已成既定事实。
4.智能化
一些团伙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制爆技术,使其制爆技术、制作遥控装置水平不断提高,能够运用明矾、高锰酸钾等原料,快速制作出爆炸装置。2013年警方打掉的泽普县“8·20”恐怖团伙,一名成员一天能制作50枚爆炸装置。这一团伙还制作了迫击炮管和炮弹。
5.家族化
近年来形成的暴力恐怖团伙多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结伙抱团,以家庭为主要聚集的载体。2013年巴楚县“4·23”暴力恐怖袭击案,团伙中的父子是该团伙的骨干成员;鄯善县的“6·26”恐怖袭击案,家庭成为该团成员聚会的主要场所;洛浦县的“7·15”恐怖袭击案是兄弟二人所为;北京“10·28”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涉案人员8人,由3个半家庭成员组成。
6.年轻化
暴力恐怖团伙成员以“80后”“90后”的新生代人员为主体。警方打掉的“8·20”暴力恐怖团伙成员,年龄最小的16岁,年龄最大的42岁,其他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
7.低文化
近年来侦破的暴力恐怖团伙案件,涉案人员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洛浦县近10年来发生的团伙案件中,只有一人是高中文化程度。
8.本土化
如果说2008年以前新疆暴力恐怖活动还有外国人参与,那么在此之后的暴力恐怖活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国新疆人制造。
9.个人极端化
随着国家对暴恐犯罪的管控和打击力度的增大,独狼式恐怖犯罪活动会增多。
10.以国家强力机关为目标的态势不会改变
新疆基层组织特别是派出所是暴恐犯罪袭击的主要对象,一些案件还会在一些地方重复发生。2013年“4·23”和“11·16”喀什的色力布亚镇,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派出所,都受到了恐怖袭击。
11.文煽武扰特点明显
在新疆,三股势力的基本特征有一条就是文煽武扰。有一部分强调文煽,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极端宗教势力极力撕裂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鼓吹并强化“阿拉力”(合乎伊斯兰教法)和“阿热木”(不合乎伊斯兰教法)的区别,压缩政府政策、法律实施的空间,干扰、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煽动教民不送孩子上学,破坏教育法的实施;通过念“尼卡”结婚、离婚,破坏婚姻法的实施,等等;有一部分强调武扰,鼓吹圣战,实施暴恐犯罪,制造恐怖气氛,公然与国家对抗。在“三股势力”煽动策划推力下,2011年至2012年,暴恐分子先后制造了和田“7·18”暴恐袭击案、喀什“7.30”“7·31”暴恐袭击案、叶城“2·28”暴恐袭击案、和田“6·29”暴恐袭击案,发生暴力团伙案件250多起。2013年发生的巴楚县“4,23”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和田县“4.25”暴力恐怖团伙杀人案件、墨玉县“6·20”暴力恐怖团伙杀人案件、鄯善县“6.26”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及和田县“6·28”群体持械聚集闹事事件、阿克苏“8·08”群体聚集打砸事件等,这些连续发生少数犯罪分子策划实施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给新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现在,三股势力将两者结合起来,武扰的同时,注重文煽;文煽的下面有武扰的成分。因此,我们既要把他们严格地加以区分,又要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考虑,绝不可以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否则,难以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对于武扰的方面,我们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案件相对容易处置,真正可怕的是文武交织。文煽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面上,逐渐侵蚀和消弭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扭曲地方社会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传播“双泛”(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想,危害性和危险性更为突出。
在打击的过程中,犯罪主体问题、分则罪名问题、刑法解释问题、刑事程序问题、犯罪证据问题以及行刑问题都是很核心的问题,都涉及能否有效打击暴恐犯罪,需要认真研究。
二、外国反恐怖主义犯罪法律对策研究
在探讨我国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大势力的刑事法律对策之前,有必要参照一下其他国家在反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的法律措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之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犯罪都制定了专门的反恐怖主义法律或在刑法中增加对恐怖犯罪的规定,包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越南、印度、智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我们择其要者,予以介绍、评析。
(一)美国对恐怖主义采取的法律对策
“9·11”事件后,为了应对恐怖主义活动,美国在采取一系列政治行动与军事行动之外,也加强了反恐法律对策的研究,并对相关法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必要的完善。
1990年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报告》,对当时的恐怖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并重申了美国的反恐怖基本原则:(1)美国不向劫持美国官员和一般公民作人质的恐怖分子让步,特别是不以付赎金、释放囚犯或者改变政策来满足恐怖分子的要求。同时,美国政府尽一切努力,如与劫持者或他们的代表进行接触,以便在不做出让步的情况下使人质获得释放。美国政府认为,与恐怖分子做交易只会促使产生更多的恐怖主义活动。(2)美国与其他国家一道对伊朗、利比亚、叙利亚、古巴等参与或支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施加压力,警告它们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是要付出代价的。(3)美国与友好国家合作对付恐怖主义活动,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包括:①查清国际恐怖分子的姓名,了解他们攻击的目标、支持者和活动地区;②对恐怖分子实行跟踪,特别是当他们越过国界时,搜查他们的伪造文件、武器和危险品;③拘押、起诉和惩罚国际恐怖分子。
这一文件应被视为2001年美国反恐怖法的雏形,虽然内容并不十分具体和全面,但是已经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活动的强硬态度。主要体现为两点:(1)对于恐怖分子为达某些不法目的,以绑架等暴力手段劫持无辜平民的,行为美国政府决不纵容,以强硬的手段应对暴力行为,同时也不会放弃对被害者进行积极援助的其他有益行动。(2)采取国际协作与国际威慑双重打击恐怖活动的方针,即加强与盟友打击恐怖犯罪的合作,同时也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敌对国家进行威慑。虽然该文件对美国之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该文件的适用也激化了被美国视为恐怖主义组织的反美决心,反而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更加频繁。[1]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最终坚定了美国不惜一切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并在法律上迅速做出反应,加强了反恐怖立法。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参众两院通过的反恐怖法案(US Anti-terrorism Bill),使该法案成为打击恐怖主义的正式法律。该法案授权截听无线电、言谈和电子通讯中有关恐怖犯罪的信息;加强反恐怖刑法,把庇护恐怖分子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允许司法部门在提出犯罪指控和驱逐之前拘留外国嫌疑犯7天;制定行政辖区、金融结构和国际交易参与洗钱活动的特别措施,给予财政部打击洗黑钱活动的新权力,并加大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随后,布什又签署了航空安全法。根据该法,美国改变现行机场行李和旅客安全检查由私人保安公司负责的做法,机场安全交由运输部新成立的运输安全局负责,所有机场安全检查人员成为联邦政府的雇员。这些机场安检人员必须是美国公民,并接受犯罪背景调查。该法案还要求机场加强对行李的安全检查,在2002年年底前安装爆炸物检测装置。运输部还可以授权飞行员在驾驶舱内携带武器。
在安全保障与人权保护相冲突的情形下,美国反恐怖法案的天平更多地倾向国家的安全,有过度地侵犯个人隐私之嫌,因此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联合国的一位官员认为,美国的反恐法案《2006年特别军事法庭法案》中有许多规定同公平审讯的原则相悖,从而无法保证美国遵守国际法所规定的义务。[2]
(二)英国对恐怖主义采取的法律对策
英国是最早进行反恐立法的欧美国家。最初的立法初衷是为解决北爱尔兰民族型恐怖主义对英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从1922年具有反恐立法雏形的《北爱特别权力法》到1976年具有临时性质的《北爱紧急权力法》及之后经不断完善于1998年出台的《刑事审判(恐怖分子及共犯)法》,均反映出英国反恐立法的轨迹。英国在应对国内恐怖主义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尤其是其盟友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规模及其显示出的恐怖势力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使英国政府更加坚定了立法反恐的决心。
2001年,英国诞生了一部新的主要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反恐怖法——《反恐怖、犯罪及安全法》。该法通过扩大适用英国的庇护法与移民法,来加强对国际恐怖分子及国际恐怖主义嫌疑犯的控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恐怖分子财产的条款。该法规定,只要查清是打算用于策划恐怖主义活动的资金、财产(或是非法组织的资金,或是通过恐怖分子获取的相当于资金的财产),都可在地方最高司法机构或司法长官裁决之前强行冻结。所有为恐怖主义组织提供资金、参与其“洗钱”活动或接受其捐赠的行为,均属犯罪。英国公民加入外国恐怖组织属违法行为。(2)移民与庇护。在该法中,国际恐怖分子被定义为从事、准备或组织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或与之有关的,本身是或从属于国际恐怖组织的成员,或与国际恐怖组织有关系的人。为了阻止恐怖分子部分或完全地在英国境内实施恐怖活动计划,政府有权将恐怖主义嫌疑人及其组织驱逐出境。在发现某人是国际恐怖主义嫌疑分子后可立即进行拘留,而不需要遵守以往移民法所规定的“监控48小时后”再进行拘留的决定。保释程序按1997《移民局诉讼委员会特别法》的规定,由移民局特别诉讼委员会批准,如果国际恐怖分子对所定罪行的判决不服,也可向委员会提出诉讼。(3)病菌病毒安全、核工业安全和航空安全。在使用病菌病毒等危险物品之前,应向国务大臣递交关于危险物品的相关报告;警察长官或至少是平级稽查官员应向危险物品保管员发出书面通告,要求他们向警察局递交接触、保管或使用者的名单和具体清单;专门成立“病原体接触上诉委员会”处理对相关判决不服的上诉。原子能管理局依法可以指定一些警察为特殊警察,即“原子能管理局警察”。原子能管理局警察在受命保卫核材料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或在有充分理由认为有人已经(或打算)非法转移或干扰其对核材料的保卫工作的情况下,可奉命追查、逮捕、部署警察监控或采取强制行动。为了维护民用核工业安全,国务大臣可以为此制定一系列安全命令。新法规定,可以对有关违反航空安全条款的犯罪嫌疑人实行无证逮捕,在提交国务大臣批准的规章制度报告中应包括一份特殊航空安全服务人员的名单,禁止未被列入名单的人进入、利用或操作航空安全服务系统。(4)明确对欧盟第三支柱的支持。该法规定实施欧盟第三支柱政策,指定一名内阁大臣负责相关条款,以履行英国应在第三支柱中分担或根据第三支柱条款制定的各项义务,或监督这些义务的贯彻执行。英国以立法形式支持欧盟第三支柱行动,从法律上与欧盟统一对恐怖主义的认定,相互承认司法裁决、实行欧洲统一拘捕令;与欧盟国家联手查封恐怖分子资金,彻底铲除恐怖分子赖以藏匿和发展的因素,把紧急冻结恐怖分子财源及查封恐怖资金列为今后反恐怖战役的重点;与欧盟建立联合反恐怖情报交流机制,联合追踪、捣毁恐怖活动资金和行动计划,实现与欧盟警察情报局的情报共享;开展欧盟范围内的航运安全计划,加强航空安检合作,在武器禁运、队伍提高培训、严格行李检查、隔离式驾驶舱等方面制定共同规则;加强对毒品走私、非法武器转运、危险及有害物品的藏匿和扩散等危害极大的非法行为的联合打击[3]
由上可见,英国的反恐经历了从打击国内恐怖主义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从规定和完善国内立法到与欧盟加强国际反恐协作,表明其从多层面、多角度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日臻成熟。
(三)俄罗斯对恐怖主义采取的法律对策
俄罗斯因历史问题和宗教原因也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大恶势力异常活跃的地区之一。换言之,当前俄罗斯反恐形势相当严峻,要对付的已不仅是车臣残匪,而是同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融为一体的国际恐怖主义。
1998年制定、2002年修订的《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富有特色的反恐立法。主要涉及几个方面:(1)明确规定了反恐斗争的法律基础、基本原则。反恐怖斗争的法律基础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其他联邦法、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范、俄罗斯联邦参与的各种国际条约、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命令和法令、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决定和法令,以及与上述文件相适应的联邦政府权力机关的其他规范性法令。同时规定,反恐怖斗争必须坚持九项基本原则:法制原则、预防恐怖活动的措施优先原则;对实施恐怖活动必须予以惩罚的原则;反恐斗争的公开方式和秘密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法律、政治、社会经济、宣传等预防措施综合运用的原则;因恐怖行为而遭受危险的人的权利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恐怖分子做最低让步的原则;在实施反恐怖行动时对武装力量和装备实行一长制领导的原则;对进行反恐怖行动的技术手段和战术,以及参加上述行动的人员情况尽量保密的原则。[4](2)该法对恐怖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包括组织、计划、准备和实施恐怖活动;参与恐怖活动,以恐怖主义目的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暴力伤害,破坏物质财产;为从事恐怖活动或参与恐怖活动,组织非法武装和黑社会(犯罪组织);招募、准备、训练和使用恐怖分子;故意资助恐怖组织和集团,以及向他们提供其他帮助。[5](3)明确规定了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员或组织的责任追究。根据该法规定,实施恐怖活动罪行的人员承担俄联邦立法规定的责任。对于这类案件以及因恐怖行为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并遵守诉讼程序的一切规则。对于恐怖组织依法予以取缔,并对其财产收归国有。对于涉“外”型恐怖组织,则对该组织的俄罗斯分部予以取缔,属于该分部的财产和上述国际组织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财产收归国有。
《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体现了三大特点:(1)对于反恐斗争与实施反恐行动予以法制化,是该法最为显著的特点。对于反恐斗争和对实施反恐行动的机构及其职权、职责以及在反恐中所应遵循的程序都予以立法上的规定,同时也对于反恐涉及的相关事项如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等也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恐怖主义的法律体系。(2)立法突出强调综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反恐怖活动“合力”。该法强调“俄罗斯联邦各主体的执行权力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联合体和组织、公职人员均应协助实施反恐斗争的工作”。另外还强调“公民向护法机关报告他们已知的有关恐怖活动的消息,报告任何其他有助于预防、查明和制止恐怖活动并将危害减少到最小限度的信息,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3)打击恐怖活动的两个“依法”。其一是保障被告人的最低诉讼权利,法律规定对其只能依法予以追究责任;其二是在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义务范围内,俄罗斯联邦将履行打击国内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职能。
(四)对国外反恐立法和措施的比较分析
撷取美国、英国、俄罗斯三国的反恐立法予以介绍,理由在于三国的恐怖主义犯罪较有代表性。首先,它们是遭受恐怖袭击较为严重的国家,往往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攻击的主要目标。其次,它们在反恐的斗争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恐怖活动的法律对策。我们可以在分析和比较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有效应对恐怖的措施过程中提升对恐怖主义犯罪认识,并尝试制定和完善有效应对恐怖活动的法律。
1.反恐立法的模式
国际上,为了进一步加大反恐的力度,部分国家制定专门的反恐立法,如前述的美国、英国、俄罗斯等等;也有许多国家在原有法律基础上增加或完善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如德国等。德国特别重视对外国人到德国进行恐怖主义犯罪的防范,专门修改了原有法律,包括外国人管理法、避难程序法和外国人登记中心法等等。修改后的这些法律规定,属于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外国人,不仅不能获得签证或居留许可,而且还要被禁止进入德国境内或在德国逗留;凡是支持恐怖和暴力行动的难民,将得不到避难法的保护,这样的人不允许再以在本国受到政治迫害为名进入德国;扩大外国人登记内容的范围,以致安全部门可以随时自动地调取所有相关资料,等等。
对于联合国所规定的反恐条约与国内立法的衔接问题。各国做法也不尽相同。在采取二元论的国家,即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对等地位,国际条约须经国内立法才能在本国适用,例如,英国。坚持一元论的国家,则可以对其签署的国际公约或条约直接在国内加以适用,而无需将其内容纳入国内法律中。
2.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条款
各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1)制定专门的打击恐怖活动的法律,其中有条款涉及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责任。(2)在刑法典中专设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条款,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05条、第277条分别规定了恐怖主义罪、故意虚假报道有关恐怖活动罪、谋害国家要员或社会成员的生命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3)在刑法中未将恐怖主义犯罪进行专门规定,但根据行为的目的和性质将各种恐怖主义犯罪分别规定在危害国家安全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中,例如我国,刑法将爆炸、放火、决水、劫持航空器等犯罪归类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并明确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3.恐怖主义犯罪处罚早期化与重罚恐怖主义犯罪者
恐怖主义犯罪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威胁,应依法受到惩处。但是相对以往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来看,刑法有介入早期化的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原来不予处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如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对预备犯处罚以法律明文规定为限,之前很多国家未将恐怖主义犯罪的预备行为规定为独立预备犯形式,所以依法不应对此类行为予以处罚。但是在各国完善反恐立法之后,许多国家将恐怖犯罪的预备行为规定为独立处罚的预备犯类型,对之加以处罚;另一方面是将刑罚处罚界点提前。如之前只处罚造成严重损害的恐怖主义犯罪,但是现在通过创设抽象危险犯类型,使那些只具有抽象危险性质的恐怖犯罪行为也能被认定为犯罪,使刑法机能从传统的事后报应向事前预防转换。
同时,对恐怖犯罪者所应用的刑罚亦有明显提高。尤其是虽然很多国家主张废除死刑或不使用死刑,但是在反恐犯罪上却有肯定对恐怖分子适用死刑的倾向。如美国规定对恐怖主义罪犯的用刑最重可达死刑。
4-加大打击支持和资助恐怖主义犯罪的人员和组织的力度
为了孤立和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严惩各种支持恐怖主义犯罪的人员和组织,其行为包括提供筹集资金、为恐怖活动组织从事洗钱等。如俄罗斯在“9·11”事件后的总统法令中规定:“要追究所有参与资助、策划、准备或实施恐怖活动或支持恐怖活动人的刑事责任”,并“以惩治来反映这种恐怖行动的严重性”。
5.修改司法程序,限制私权扩大公权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执法、司法机关及其人员以更多、更大的权限,以满足反恐的需要。美国在“9·11”事件后通过新的法案(称作2001“美国爱国者”法),此法给执法、司法机关及其人员以更多的反恐权限,其中包括扩大窃听范围和监督权限,其内容有:允许对美国国内任何司法部门确定的线路传送的通信进行拦截;允许对网络服务器或是其他网络的管理者授权监控“计算机非法侵入者”;在调查相关某项情况时,允许有关方面强制性披露相关记录;在处理刑事案件时,从事窃听和秘密搜查工作,等等。俄罗斯则在“9·11”事件后发布了反恐总统令。此令加大了国家的刑事司法权,规定“由于要对资助和支持恐怖活动者进行有关的刑事调查或刑事追诉,要大力协助其他国家的权威机构,包括协助上述机构得到进行这种追诉所必需的证据”。
三、我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现状
法律是打击恐怖主义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武器,为了遏制恐怖主义活动在全世界范围的蔓延,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各国均制定有利于侦查、起诉、审判恐怖主义犯罪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各国也已经在预防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严惩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分子及其支持者方面达成共识,并通过缔结国际条约、国内立法等手段从国际法上促成国际合作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打击恐怖主义的法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国际法和国内法。在国内法和国际法衔接上因各国法律传统或法律体系不同,具体做法有些差别,但基本上都是结合国际法与国内法全面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我国也不例外。
(一)打击暴恐犯罪的国际法层面——遵循国际法,加强国际司法协作
1.我国加入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公约
作为恐怖主义受害国之一,中国积极支持和参加国际反恐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反恐怖主义公约,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针对威胁国际民航安全的恐怖主义行为主持制定的1944年关于国际民用航空的《芝加哥公约》、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实施犯罪的《东京公约》、1970年关于惩治非法劫持航空器的《海牙公约》,1971年关于惩治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蒙特利尔公约》、1988年《禁止在国际民用航空机场进行非法暴力行为的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作为《蒙特利尔公约》的补充,1991年通过的预防使用塑料炸弹从事恐怖行为的《关于在可塑炸药中添加识别剂以便侦测的公约》。
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对恐怖主义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包括第1373号决议(2001年),关于开展国际合作以对付恐怖活动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第1368号决议(2001年),就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华盛顿和宾夕法尼亚的恐怖活动进行谴责;第1269号决议(1999年),关于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等等。
2.我国加强国际间司法协作,以有力打击恐怖犯罪
现代的恐怖主义具有显著的国际性特征,所以,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家间的司法合作尤显重要。进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是有效打击和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必然要求,因为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的刑事司法机构都无权超越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这种限制使得一个国家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有效预防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不得不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协作与配合。在探讨我国新疆地区暴恐犯罪的社会根源时,我们也必须用国际的眼光探讨新疆地区实施暴恐犯罪、分裂国家犯罪的国际根源。
在“三股势力”危害新疆的历史中,国际势力插手中国民族问题是导致“东突”产生继而实施一系列暴恐犯罪及分裂国家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外因与导火索。“东突”问题的复杂化和持久化,缘于国际敌对势力的介入和利用。西方政府或媒体有意把一些文明(文化)的冲突,打扮成冷战遗留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如中美间的“人权”纠纷),来干涉我国内政。外国宗教极端主义正在加紧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渗透,而极端民族主义则打着“民族国家”(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旗号,拉拢跨界民族,使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一个活跃期。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繁荣、统一、稳定、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愿看到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始终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并把新疆作为重点和突破的地区,更加注重利用“三股势力”对我国进行遏制与渗透破坏。同时,中亚地区盘踞和活动的宗教极端势力,鼓吹要建立从黑海到中国新疆的政教合一的所谓“伊斯兰国家”,同新疆“三股势力”狼狈为奸,为他们提供资金、武器和人员培训,在新疆境内发展组织、策划暴力恐怖活动。
由于这些或明或暗的“后台老板”的支持,使得疆内民族分裂势力发展壮大,内外勾结,频繁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呈恶性膨胀的态势。中国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因素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与跨界民族、地缘政治、外国宗教极端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内乱”牵制中国,压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关。在打击新疆暴恐犯罪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掣肘于“境外同伙”与美国对“三股势力”的支持问题上。
但是因为美国也面临诸多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单打独斗无法自保,不得不寻找多边合作,甚至不得不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和原则,采取和中国[6]、俄罗斯等国合作,以部分妥协换取支持。但同时,美国又是以“支持者”的身份登场的。我们所需要认清的是这一事实:一方面美国要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从而独享世界霸权;另一方面,“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的重创是全面的、长期的,它又不能不反恐,并寻求国际上的支持。对于正在加紧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渗透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与打着“民族国家”(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旗号,拉拢跨界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我们则应当看清其政治意图:它们绝不是为了单纯的宗教或民族因素。情况很复杂,需要认真思考,谨慎应对。
可喜的是,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形成了一个新的区域合作组织。六国首脑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界定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定义,阐述了《公约》缔约国多边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致力于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成为国际合作反恐的新典范。《公约》是成员国在深化安全合作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法律基础。
(二)打击暴恐犯罪的国内法层面——完善刑事立法
1.修订刑法,加大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
毋庸置疑,刑法在反恐怖主义犯罪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为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规范化、理性化,防止情绪化的报复行动。因此,运用刑法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是法治国家的普遍选择。目前,我国打击暴恐犯罪的刑事实体法主要集中在危害国家安全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类罪中。对于恐怖主义犯罪,1979年刑法并未规定,1997年刑法也只有个别条款涉及,如第120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以及惩治危害航空安全、航海安全及核材料方面的犯罪。但这些规定不全面、过于分散,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2001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三)》,对恐怖主义犯罪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增加了5个与恐怖活动有关的新罪名[7]并提高了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法定刑的上限。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扩大了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将恐怖活动犯罪视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可以依法对恐怖活动的资金源进行截断,从资金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恐怖活动。2011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针对恐怖主义犯罪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比如对特别累犯作了修改,原来仅将危害国家安全罪作为唯一的特别累犯来规定,现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2.通过规定新的犯罪构成,强化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
(1)在共犯形态上,“97刑法”将恐怖活动犯罪规定为必要共犯,以突出其组织性的特点。组织化是恐怖活动犯罪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它较之普通犯罪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原因之一。“97刑法”这一规定不但适应了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实践需要,而且也是面对有组织犯罪挑战所作出的必要的立法反应。(2)将预备性犯罪行为作为犯罪的实行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从犯罪的发展过程来看,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是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做准备,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对于犯罪的预备行为,一般是不处罚的。但考虑到恐怖活动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我国刑法将这种预备行为独立化,规定为犯罪,体现了我国刑事立法的预防犯罪功能,以期将恐怖活动组织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3)在行为方式上,新刑法借鉴国外立法,将参加恐怖活动组织规定为犯罪。由于团伙犯罪特殊的经济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作为一个以犯罪为主要目的的团伙的成员,其本身就被看做是对法律秩序和社会安宁构成显著危险。因此许多国家在刑事法中将加入犯罪团伙或组织作为自身犯罪,并独立于其他为实现犯罪组织的犯罪目的而实施的任何具体犯罪,这种罪名的确定能够作为有利于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武器,是与恐怖活动组织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新的立法对策和最重要的方法。
3.刑诉法修正案强化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新《刑事诉讼法》共有7处涉及“恐怖活动(犯罪)”,分别是:(1)第20条,关于“级别管辖权”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恐怖活动案件。此规定使恐怖活动案件的管辖权高于普通刑事案件,彰显对此类案件的审慎与重视。(2)第37条第3款关于“律师会见权”的规定:恐怖活动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此处系特殊案件律师会见权的合理限制的规定。(3)第62条第1款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对于恐怖活动犯罪案件,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检法应当采取保护措施。此处规定系对特殊案件的证人提供特别保护的规定,有利于对该类案件证人的人身安全危险的排除。(4)第73条第1款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对于涉嫌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这是对涉嫌恐怖活动等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指定场所监视居住的特殊规定。(5)第83条第2款关于“秘密拘捕”的规定:恐怖活动犯罪可以不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6)第148条第1款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对于恐怖活动犯罪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手段往往会侵犯被侦查对象的诸多权利,故只能对特定案件采取技术侦查手段方能从价值上体现其正当性。(7)第280条第1款关于“涉案财产执行”的规定:对于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1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这是对特殊案件涉案财产的先行没收的规定。
从上述关于恐怖活动(犯罪)的立法表述来看,除了第20条之外,其余六处规定显然极大地扩张了侦查、司法等公权力,降低了公检法反恐的门槛,从价值选择上明显倾向于犯罪打击和安全与秩序的维护上。
四、我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的缺失
随着“三股势力”危险日渐突出,暴恐犯罪频繁发生,我国针对其新变化采取了相应的法律对策,毋庸讳言,由于立法的滞后性以及该类型犯罪的复杂性使法律的缺失在所难免,但不容忽视。
(一)刑事实体立法的缺失
1.对“三股势力”犯罪法律界定之缺失
有效使用法律打击“三股势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界定“三股势力”。“三股势力”界定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犯罪圈的大小以及打击的范围面。官方对“三股势力”的界定主要体现在2001年《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中,该公约第1条第1款规定:“恐怖主义”是指,⑴为本公约附件(以下简称“附件”)所列条约之一所认定并经其定义为犯罪的任何行为;(2)致使平民或武装冲突情况下未积极参与军事行动的任何其他人员死亡或对其造成重大人身伤害、对物质目标造成重大损失的任何其他行为,以及组织、策划、共谋、教唆上述活动的行为,而此类行为因其性质或背景可认定为恐吓居民、破坏公共安全或强制政权机关或国际组织以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并且是依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分裂主义”是指1旨在破坏国家领土完整,包括把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分裂出去或分解国家而使用暴力,以及策划、准备、共谋和教唆从事上述活动的行为,并且是依据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极端主义”是指,旨在使用暴力夺取政权、执掌政权或改变国家宪法体制,通过暴力手段侵犯公共安全,包括为达到上述目的组织或参加非法武装团伙,并且依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第2款规定:本条不妨碍载有或可能载有比本条所使用专门名词适用范围更广规定的任何国际条约或各方的国内法。“三股势力”并非是规范性的称谓,而是根据其表现所做的高度概括,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恐怖主义犯罪或是分裂国家的犯罪。所以不能直接将“三股势力”适用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而应该根据其具体表现出的犯罪来作以相应的处罚。
2.法律渊源的不完整
“三股势力”犯罪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分裂国家,而我国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却没有将“三股势力”分裂国家的行为纳入其调整范围,这不能不说是立法的遗憾。“台独”虽然与“藏独”“疆独”在表现上有所差别,但是其本质并无差异。其目的都是企图将所属疆域从中国分裂出去,只不过两者与中国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而且藏独和疆独多采取恐怖主义手段,而“台独”则借助政治渲染和武力威慑方式。
《反分裂国家法》作为法律规范对“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予以威慑,并规定他们在实施分裂活动时,保留国家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三股势力”有着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资助,以分裂为目标,采取的暴力手段绝不亚于“台独”势力,理应作为《反分裂国家法》调整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做到对“三股势力”犯罪打击的有法可依,体现反“三股势力”犯罪对策运用的规范性和正当性。
3.犯罪成立模式之缺失
刑法的任务既要强调保护法益也要强调人权保障。但是,后现代所处的危险社会下,危险处处存在,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每次恐怖主义犯罪发生,其波及的范围和影响力总是使人们心有余择,从而寄希望于法律对社会危险源进行控制,以提供安全的环境。随着人们安全欲求的提高,国家更多的依赖刑法,以有效地控制大规模危险的发生。如日本和德国刑法均出现了刑罚介入早期化的倾向,即将某些之前不认为是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的预备行为(德、日等刑法规定预备犯原则上是不处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规定为犯罪并予以处罚。
我国虽在修正案中增加了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规定,但仍然略显不足。(1)表现在我国预备犯处罚的规定上。我国刑法规定预备犯整体处罚的原则,似乎对所有犯罪预备都予以处罚,当然也包括恐怖主义犯罪和分裂国家的犯罪。但是在实际中,预备犯的处罚适用率极低,反倒与立法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也不能有效地将恐怖主义和分裂国家犯罪[8]遏制在萌芽中,从而避免造成更大的危险。(2)对恐怖主义可适用“敌人刑法”。德国著名刑法学者雅科布斯提出了“敌人刑法”理论,恐怖犯罪者亦无疑地被视为敌人。根据雅科布斯的观点,对敌人可以突破“比例性原则”,施加更严厉的惩罚。(3)由于恐怖主义犯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自应废除或限制一般被刑事指控者所享有的“正当程序”权利。(4)即便行为还没有对法律所保护的利益造成真正的危险,刑法也要提前介入,将其犯罪化。[9]有观点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可以有助于打击反恐活动,但是仍不免有违背当代法治原则之嫌,而且也因为“敌人”界定不明招致无数批评。但正如雅科布斯所言一个清晰明确的敌人刑法,比起在整个刑法中,四处混杂着敌人刑法的规定,以法治国的角度言之,是较少危险的”。[10]
4.罪名设置之缺失
(1)适用普通刑事犯罪罪名打击恐怖活动犯罪,弊端明显。由于我国现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三)》中都没有明确规定恐怖活动罪,这使得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只好依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普通罪名对犯罪人基于恐怖主义目的实施的故意杀人、爆炸、绑架的案件作出判决。法官的这种司法行为虽然也能起到依法打击恐怖活动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①模糊了恐怖主义犯罪与一般刑事犯罪之间的界限。在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恐怖主义犯罪是以一般的刑事犯罪为表现形式的,这就决定了不论从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还是从犯罪的客体的角度,我们都不可能找出恐怖活动犯罪与严重危害公民人身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一般刑事犯罪之间的根本区别。②对犯罪人而言,很难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因为恐怖主义犯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不仅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侵害社会管理秩序、公共安全以及国家安全,还会制造长久、持续的恐怖气氛,社会危害性远甚于普通刑事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在于“伤害不特定的人,给更多的人看”,恐吓社会,制造恐怖气氛和状态,普通的爆炸、故意杀人、绑架犯的主观恶性无法与基于恐怖主义目的的相关犯罪相提并论;恐怖分子都经受过长期的分裂思想洗脑和宗教狂热思想灌输,其人身危险性也绝非普通刑事犯罪人可比,适用同一刑罚无疑会罚不当其罪,轻纵罪犯。③恐怖活动犯罪以普通犯罪打击,没有考虑到宣示公共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整体法益能够发挥的一般预防作用,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刑法对重大法益的保护,不能直观地表达暴恐犯罪行为的可恨与可恶,无法有效发挥刑罚的标签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④刑法规定的放火、爆炸、绑架、劫持航空器、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罪名,完全可能属于恐怖活动的实施行为,但要将它们归入“恐怖活动犯罪”,必须以加入恐怖组织为前提。但恐怖活动犯罪并非一定以恐怖活动组织的形式来进行,也存在未形成恐怖活动组织的个人或团体实施恐怖活动犯罪的情形。在自然人个人主体实施暴恐犯罪的情况下(例如常说的“独狼”实施的个体恐怖主义犯罪),哪怕其确有实施恐怖活动的主观意图,但按现有刑法规定不可能冠以“恐怖活动罪”的定语,实际上无法认定其为“恐怖活动犯罪”,而只能以普通刑事犯罪定罪,会让人忽视这种活动的恐怖活动犯罪的本质,无法有效的、有力的、准确的予以打击,也不利于对恐怖活动犯罪的惩治与预防。⑤不利于反恐的去政治化,阻碍反恐的国际合作。在司法实践中,对部分恐怖主义犯罪是依照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相关罪名作出判决的。但是判决具体引用的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等罪名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与国际反恐公约中将恐怖主义犯罪“去政治化”的精神相悖;而且我国司法实践多以普通刑事犯罪罪名处置恐怖活动犯罪,这些都会给我国的反恐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设置障碍。例如,2007年4月19日,乌鲁木齐中级人民法院以分裂国家罪判处“东伊运”恐怖组织的骨干分子维吾尔族人玉山江·吉力力无期徒刑,但是这一主权范围内的司法行为却遭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无端指责。所以,将恐怖活动罪等同于普通的刑事犯罪会抹杀该罪的本质特征,不但不利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而且会阻碍国际反恐合作的顺利开展。
(2)新疆的暴恐犯罪案件都与极端宗教主义势力与组织有关,而我国相关罪名缺失。例如,在新疆南疆,有些宗教极端势力鼓吹“不吃汉人生产的粮食,不穿汉人生产的衣服,不走汉人修的道路,不上汉人办的学校,撕毁政府颁发的证件,理由是‘不清真’”。这些是恐怖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分裂势力滋生的土壤,令人忧虑。
5.刑罚有效性之缺失
在我国,暴恐犯罪实施者基本都可以归类为犯罪学分类上的政治犯或信仰犯,对政治犯或信仰犯适用刑罚是否能够产生威吓作用一直都争论不休。那么对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古老格言,我们还能采取何种措施呢?(1)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政治犯或信仰犯都是不可改造、不可教育的。新疆的“暴恐”分子很多都是因为不懂汉语,而从小均接受教会教义的教育,很多偏激的观点都形成于偏见过程中。在改造的过程中使他们能够学习国语,了解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各民族,并且能够了解除伊斯兰教以外的其他文化文明,使他们摆脱狭隘的价值观,重新认识社会,最终完全可以将其改造成守法公民。(2)量刑时没有兼顾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在司法实践中,有“东伊运”的一个教练,在乌鲁木齐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而在喀什,他的一个学生被判了13年有期徒刑,而两者的罪行差不多。这样的个案非常多。总体来说,对“暴恐”分子的打击力度并不大,被判刑的人中三分之二的刑期都是两三年,到了监狱部门也都是统一管理。结果,经过三年的狱中改造与生活,出来之后竟然成了“暴恐”势力的骨干、领袖了,这说明我们的量刑和行刑是有问题的。量刑时需要考虑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注重量刑均衡。需要针对目前新疆地区暴恐犯罪的特点,制定更为详细的操作标准,使追究暴恐罪犯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准确合法,有理有据。对于那些不易改造的恐怖分子,刑罚往往体现出难当其罪和改造不足的缺陷,而我国又没有德、日等国刑法中的保安处分的规定,所以不得不在犯罪者被有效改造之前就将其释放,并导致再犯率极高。根据我们调研,2005年左右,新疆的监狱中关押有为数不少的极端宗教思想的暴恐危险分子,虽思想极端,但未有严重的暴恐犯罪行为。随着国家集中清理超期羁押行动,这些人多数被释放了。2013年11月,我们在和田市政法委调研,问及这批被释放的暴恐危险分子的去向。有政法委的同志说,“这些人在2009年的‘7·5’事件时,都出来了”。如何避免对实施暴恐犯罪的行为人的“刑罚不足”的情况,在理论上我们建议对此有两种措施:其一,是考虑采取不定期刑。不定期刑从李斯特提倡教育刑开始就备受很多国家关注,然而随着它的适用暴露出来的很多弊端难以克服,所以除了对未成年人可以适用不定期刑之外,对于其他犯罪基本上都规定为相对确定的定期刑。然而政治犯或信仰犯有其特殊性,所以可以考虑对其适用不定期刑,以保障改造的有效性,降低再犯几率;其二,可以考虑建立德、日刑法中保安处分措施,对仍有社会危险性的人即使刑罚执行完毕亦可以采取保安措施,保卫社会的安定。(3)对于潜逃国外的暴恐分子引渡的障碍。在我国《刑法》中,对于“三股势力”实施的暴恐犯罪往往都有死刑的规定。但是,由于“三股势力”有国外势力的资助,往往在实施犯罪之后可以逃往他国,而我们要想将之引渡回国,往往最大的障碍就是死刑。所以,很多暴恐犯罪者无法被引渡归国,也体现国家刑事管辖权的有限性。(4)对于实施暴恐犯罪的“三股势力”犯罪者是否都应该剥夺政治权利?由于我国并没有对“三股势力”所表现出的犯罪作系统规定,而散见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类罪中,他们都是政治犯或信仰犯,理应剥夺政治权利,但是根据我国《刑法》第56条规定,仅能将其实施的部分犯罪当然地剥夺政治权利,而对于有些情况下的剥夺政治权利却有略显法律依据不足之憾。
(二)刑事程序法的缺失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理,在普通刑事诉讼程序中不具有正当性的某些侦查措施或诉讼程序,却在恐怖活动犯罪案件中,被视作特别法而例外地允许其合法化。这一立法特点和趋势,综观近年来各法治国家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即可窥一斑,例如,美国《爱国者法案》(2001年)、英国《反恐怖主义和犯罪的安全法案》(2001年)、英国《防治恐怖主义法》(2005年)和哥伦比亚《恐怖主义斗争法》等,都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在侦查和诉讼程序上作了某些区别于一般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由此观之我国刑事程序法:
1.侦查手段之缺失
“三股势力”实施的暴恐犯罪由于原因复杂,表现多样,所以对其刑事侦查十分困难。如果采用通常普通刑事犯罪的侦查手段,往往在案发之后再启动侦查机制、采取侦查措施就会显得国家公权力的软弱,所以相关部门在获取情报之后就会着手实施秘密侦查,但通过窃听或卧底所获取的证据,在法庭上却不能直接作为指控的证据。
2.侦查时间规定之缺失
在调研中,有反恐一线干警反映,针对暴恐犯罪的侦查时间太短,几百人的伊扎布特案件与一般案件时限一样。一方面,我们的侦查技术、手段还不够先进;另一方面,法定的侦查时间也很短,直接导致有的案子没法深挖,仓促就结案了。也因为时间有限,出现过有些警察因“过劳”因公殉职,因为时间过短,为了取得暴恐分子口供,甚至也出现过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的情况,等等,问题不少。
3.证据制度之缺失
追诉暴恐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的最大困难就是证据的使用问题。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证据适用规则,也没有将普通刑事犯罪与暴恐犯罪的证据适用标准作一区分,所以在追究暴恐犯罪者的刑事责任时往往因为证据原因而不能实现。其中有三个方面的证据问题需要解决:(1)关于秘密证据的转化问题。因为暴恐犯罪的侦查有其特殊性,有些证据无法在法庭上展示或要求证人出庭,如果法院不予采纳,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例如,对于卧底所提供的证据,却因为保护目的导致卧底证人的缺席和真实信息的隐瞒,法官往往对许多证据不能采纳,会给犯罪者逃避法律制裁提供机会;但是如果予以采纳,法律上又有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之嫌,成为外国抨击中国人权的把柄。针对绝密文件如何转化为合法证据缺乏明确的操作标准,也为追究暴恐犯罪的刑事责任增加了难度。所以对三股势力实施的暴恐犯罪的证据转换十分重要。(2)关于境外证据的获取。三股势力犯罪涉及的很多证据在境外,如对东突分子在境外到底实施了什么行为,持续多长时间,真正能说清楚的就非常少。对于我们来说,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还有暴恐犯人主观的拒绝交代的问题,案件真正能查到水落石出、板上钉钉的程度的更是少之又少。证据的收集、固定、认定,怎么有利于我们的调查,这也缺乏法律依据。(3)随着“三股势力”组成人员水平的提高,其组织越来越严密,行为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狡猾,技术越来越高超,为我们获取相关的证据也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4.行刑制度之缺失
(1)关于死刑执行的问题。例如,暴恐罪犯被执行死刑后的尸体移交问题。有些暴恐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罪犯,被当场击毙的、依法被判处死刑的或者在服刑期间死亡的,都涉及移交罪犯尸体的问题。因为曾经出现过暴恐死亡案犯家属或他人为死亡罪犯举办大规模的安葬仪式,将罪犯埋葬点作为圣地朝拜等情况,以及我们有些尸体没移交,也没有法律依据,引起上访的情况。急需立法、司法解决。(2)暴恐犯罪者适用减刑、假释的条件是否要与普通刑事犯有所差别?由于这类犯罪是典型的信仰犯,改造相较于普通刑事罪犯将更加困难。很多犯罪刑期相对较短,所以在有限的刑期内刑罚仍显不足。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予以减刑、假释的话,就更加无法达到改造的效果。(3)对于暴恐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犯的改造、管理以及释放以后的教育、工作安置和管理问题都缺乏相应的操作标准,,致使很多危安犯未能在监狱中被教育好或改造好,反而因为经过监狱的“学习”与“锻炼”,出狱之后成为暴恐势力的头目或者领袖,而监狱的经历也成为他们此后炫耀的资本,交叉感染的问题同样很突出。如何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化解矛盾,缩小打击面,对于暴恐犯罪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将作为新疆社会对立面的暴恐犯改造成为社会积极分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将认真研究的成果、经验性的做法、政策指导性的对策,进行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硬性规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也是我国监狱改造危安犯罪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