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须排斥知识产权垄断
发布日期:2011-08-04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出处】题为《单边碳关税与知识产权:全球气候合作的两大障碍》的演讲
【摘要】气候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为此全球各国应该共同合作,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但是,西方国家却试图用碳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并且坚持极为强硬的知识产权体系,甚至阻碍知识产权体系中强制许可机制的使用,使技术推广困难重重。这是全球气候谈判与合作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关键词】碳减排;排斥;知识产权垄断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改良知识产权体制
知识产权体制的倡导者们宣扬,知识产权将为革新提供动力,同时也为人们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提供刺激。但事实上,有大量的例子显示了相反的结果:知识产权成为技术创新和传播的障碍。
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协议就是一个例子,尽管该协议在国际环境条约中是相当成功的。当前,不破坏臭氧层的新一代冷冻剂技术专利,由杜邦等西方大公司所垄断。蒙特利尔协议没有规定强制许可(所谓强制许可,是指在国家安全、公共卫生等重大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强制征用专利,所付费用将由征用者酌情决定,而不是由专利所有者决定。美国其实是使用强制许可最多的国家,但其一贯持双重标准,在国际谈判中尽量阻止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使用强制许可),相反,西方公司可以继续为其专利产品索要高价,而这样的价格是发展中国家出不起的。同时,作为妥协,发展中国家被给予更长的缓冲期,以换取对西方公司专利的无条件保护。
比如,就氢氯氟碳化合物(HCFCs)来说,发展中国家仅需在2016年1月1日冻结其生产,并在2040年1月1日全部销毁。某些类型的氢氯氟碳化合物,比如HCFC-141B、HCFC-142B、HCFC-22,在近年来的使用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印度制冷需求的迅速增加。结果,2006年见证了历史上最糟糕的臭氧层消失。这些类型的HCFCs也是极为强大的温室气体,其致暖效应超过二氧化碳数万倍。
在严格的经济意义上,蒙特利尔协定看似是双赢的妥协:西方公司可以继续享有垄断性专利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可以继续享受低成本的氢氯氟碳化合物直到2016年。
实际上,输家是环境本身和我们共有的星球。
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目前的知识产权体制障碍而受到伤害,发达国家同样如此。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就是Enercon,它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风力能源公司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在过去几年里都是德国风力发电市场的领袖。它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一种无变速箱直接驱动的风力发电机。在传统的风力发电机中,变速箱故障最为普遍,是造成发电机停转的最大原因。因此,这项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维修需要。
然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裁定,Enercon公司被禁止在2010年前向美国出口其风力发电机,因为Enercon被控侵犯了Kenetech公司在美国申请的5083039号专利技术。
Enercon声明,是Kenetech公司盗取了他们的专利权,抢在他们之前在美国注册了专利。2008年早些时候,Enercon公司同它的竞争者通用电气公司达成了交叉专利协议。在这部国际间谍和法律斗争的长剧中,无论是Kenetech公司还是通用电气公司至今为止都未建造或者安装任何以争议中的技术为基础的直接驱动风力发电机设备,其中Kenetech公司于1997年宣布破产。简言之,在这个特殊案例中,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专利法则的作用,就是至今为止阻止了这一对减排极为有利的技术在美国的应用。
再一次,环境成为输家。
知识和观念之美,其一就在于它们是非竞争性的、非排他性的,这使它们不像大部分物质材料。如果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梨,我们做个交换,那么我就只有一只苹果,你也只有一只梨。如果你有一个想法,而我有另一个想法,我们作个交换,那么结果我们就都有两个想法了。我使用一项技术,这并不阻碍你也使用同一技术。但是目前的知识产权体制把知识作为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资源来使用:如果我为一项观念申请了专利,那么别人就无法再运用这一观念了,除非他们付得起专利垄断价格。
有更好的办法去刺激发明创新,犯不着以这样的方式把知识商品化并将其垄断。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IT产业的开源和免费软件运动。开源运动拥有的数百万追随者,自愿并无报酬地贡献了他们的时间。这一运动所造就的一系列技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Linux和公开办公室。这些产品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了成本极低或者干脆零成本的消费选择,为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微软公司等垄断企业的高价软件的人们提供了可行的替代产品。
遭忽视的“土”技术
除了国际专利体制所设置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误解也阻止了人们就气候和技术问题进行更有建设性的讨论。这一障碍就是,有太多的人误认为值得全球推广和共享的环保科技只能来源于跨国公司或者具有利他心理的高科技人士(比如Linus Torvalds那样把时间和精力贡献给开源运动的人)。
事实上,值得推广和共享的观念和技术并不一定就是高技术。以中国为例,国内太多人被洗脑落入西方话语陷阱而不自知,一说起新能源就只是高科技风能,光伏发电甚至生物燃料之类,却不知道其实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在不止一个方面全球领先的: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最环保的供热水方式,中国的使用量占全球三分之二。第二,农村沼气池,中国无论是技术还是推广,都是全球第一。这其实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先进技术:农村粪尿处理,改善卫生,同时生产有机肥,减少直接烧柴草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室内外污染,减轻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问题。现阶段很难找到比这更环保的科技了。
只要打破了对所谓“土”科技的歧视,中国其实可以在这些方面更大有所为。第一,在中国进一步提高和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节柴灶等低价高效的节能减排科技。比如沼气池技术,在推广层面仍然有许多问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第二,帮助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推广这些科技,实现发展和环保的双重目标。第三,某些科技可以向西方进行有支付的技术转移,或者技术互换。比如西方用粮食造生物燃料,引发了粮食危机;相比之下,沼气池技术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风能、光伏发电这样的高科技新能源,只是不能忘记: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同时,发展高科技新能源的时候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以我为主,真正的高科技是买不来的,市场换技术的教训还不够多吗?
回到技术转让问题,在国际谈判中目前的问题是人们往往忽视和边缘化节柴灶、沼气池等切实可行的观念和技术,而过分专注于西方跨国公司所拥有并希望以垄断高价出售给他人的高科技。印度、巴西和中国的农民当然没有为他们的技术申请什么专利,因此他们的这些科技都可以免费获取并以相当低廉的费用大规模推广。然而,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在内的国际气候机制,常常边缘化这些科技,而不是促进它们的分享和推广。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最好地让这些基于社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更多的人们呢?支持将这些技术纳入目前的知识产权体系能够促进这些技术的普及吗?
对此,不妨同传统药用植物的遭遇进行类比。相关知识产权化的尝试往往以生物海盗行径而收场:西方医药公司将传统药用植物和相关知识注册专利,剥夺当地人分享利益甚至继续免费使用这些知识的权利,尽管是当地人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发现并积累了相关知识。如果我们希望阻止基于社区的生态技术遭受同样的命运,如果我们要推动“土”技术与“洋”技术的全面普及,就必须挑战现有的知识产权垄断体制。
【作者简介】
文佳筠,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