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模式与犯罪防治
发布日期:2009-07-02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一、从预防犯罪的角度看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高考,教师围绕着高考教学,学校围绕高考进行管理,政府围绕高考制定政策,家长与社会围绕高考形成消费与供求市场。应试教育体制导致教育的许多重要功能被弱化,最终只剩下考试与单一应试知识的填鸭。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不利于犯罪的防治与维护社会稳定。
(一)从学习内容方面看。偏重知识性的学习,对道德教育、生活礼仪、社会规范、个体自我调控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偏弱。导致一些同学学习成绩好,但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低。
(二)从学习评价方面看。过多使用分数评价机制,学生按分数高低划分优劣,班级按分数高低划分快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分数成绩还与教师的待遇挂钩,在学校里分数决定一切。分数评价机制往往导致不必要的竞争,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异化同学之间的关系,异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从学习过程方面看。过多使用填鸭式灌输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低。扼杀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导致未成年人厌学、厌校、厌世,一些未成年人过早辍学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不良现象感染的对象。
应试教育的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千年科举制度的历史传统,封建科举制度是为统治阶级选拔符合自己利益需要的人才而设置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光宗耀祖苦读四书五经,这并不符合教育的本质目的,社会教育从根本上是为了保障人类的延续与发展以及每一个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应试教育使教育功能异化,扼杀人性的多样化需求与创造性。而人性的多样化需求与世界无限的维度与层次相联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实基础。目前高考制度使千千万万的学子们为了争夺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残酷的竞争性考试,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乱象中,教育早已失去她本来的意义。应试教育往往使学生该学的内容没有学,该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却成为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是防治犯罪的重要环节。
根据微观犯罪学理论——不良内驱与自控冲突原理,个体犯罪动机、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具有不良倾向的内驱力与自控力斗争的结果,当自控力不足以控制不良内驱力时,个体产生犯罪动机,发生犯罪行为。预防个体犯罪必须减弱不良内驱力,增强自控力。如何减弱个体不良内驱力与增强个体自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需求,引导个体积极向善,摈弃恶念。通过扬善弃恶,减弱个体不良内驱力。内驱力源于需要,需要本身具有丰富性、无限发展性、带社会属性的个体性等特点,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基本生理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例如饥、渴等,这是内驱力的原始动力。这种需要属于一种刚性需求,是个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建立在基本生存基础上的其他需要是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个体建立了自己高尚的需求结构,往往就能自觉抵制低级趣味,从而减弱不良内驱力。
(二)通过教育,学习社会规范,使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增强个体自控力。个体自控力是后天形成的。个体从出生就为满足需要进行各种行为,有的符合社会规范被评价为正常行为,予以鼓励和提倡;有的不符合社会规范被评价为错误行为,要被惩罚和予以纠正。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经过社会长期的教化,个体逐渐知道了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形成社会规范的趋同意识,产生个体的自控力。
(三)通过教育,学习个体自我心理调控技术。根据犯罪心理产生机制原理,个体精神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加强个体心理卫生教育对预防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个体必须提高心理素质,学习自我心理调控技术,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疏导、自我减压的能力。自觉运用心理调控技术,及时消除不良情绪、转化不良内驱力。面对不能自我化解的不良心理压力,要养成积极向外求助的习惯。
总之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面对生产力相对落后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正确面对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正确面对社会相对不平等的暂时现象,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和社会价值。提高对不良社会存在、意识的辨别能力,避免不良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三、未来教育体制改革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009年6月18日15:30,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做客强国论坛,就高考制度改革如何破局?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杨教授认为,我们国家教育基本价值、指导思想、培养目标都需要调整和更新的,因为这些价值主要都是在五十年代初,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今天看来已经远远落后社会的实践需要……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把大家培养成一样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变。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教育理念要贯彻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实行一种新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以每一个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少数优秀的学生为本,所以中国教育价值中出现很多的偏差,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面向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是一种高难度的知识训练,这种教育会造成很多人对教育的障碍,或者厌学,也使很多农村学生过早离开学校,造成农村辍学率非常高的现象。
从杨教授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教育的希望——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把大家培养成一样的人。
首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弱化高考竞争激烈程度。未来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人只要花很少的时间用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其他时间都用于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精神财富的创造,学习成为人生的一种常态。未来大学会继续越办越多、越办越好,一方面大学学习象高中阶段学习一样成为一种正常的阶段性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参加工作后的人员继续上大学成为普遍现象,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继续充电。
其次基础教育要注重学习生活礼仪、社交礼仪,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尊重自然的品格。人只有养成了尊重的品性,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需求。
第四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设置教学内容。
第五要减弱分数评价机制的作用,多采用评语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自我发现。
第六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相对现在的教育模式而言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变。如果人人都能自我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就会缓和,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就会成为历史。
【作者简介】
于志葵,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1992年7月华东政法学院犯罪学系犯罪学专业本科毕业,2002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哲学方向研究生毕业,曾任灵川县行政赔偿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副乡长,现任县法制办副主任,荣获区、市、县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多种荣誉称号,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