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强迫他人学习犯罪方法后胁迫其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
发布日期:2012-12-15    作者:徐涛律师
 【问题提示】
  强迫他人学习犯罪方法后,胁迫其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本案上诉人的行为是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还是抢夺罪(未遂)?
  【要点提示】
  上诉人强迫他人学习犯罪方法,并胁迫其去实施犯罪,是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定传授犯罪方法罪。
  【案例索引】
  一审: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2010)云刑初字第111号刑事判决书(2010年1月13日)
  二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穗中法刑一终字第148号刑事裁定书(2010年5月19日)
  【案情】
  公诉机关: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李祥英,男,1986年10月22日出生,汉族,文化程度初中,农民。因涉嫌犯传授犯罪方法罪于2009年8月30日被羁押,同年9月29日被逮捕。
  公诉机关指控称:
  2009年8月30日凌晨2时许,被告人李祥英伙同一名同案人(另案处理),在本市白云区三元里大道东江大酒店旁,以言语讲解的方式强行向方某城、朱某旭、吴某豪三人传授抢夺的犯罪方法,同时持刀以伤害方某城性命为要挟,胁迫三人实施抢夺,致使三人先后尾随十几名过路行人,后因遭方等三人抵制而未得逞。当日上午8时许,方等三人趁李祥英及同案人不备逃脱控制。
  【审判】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祥英无视国家法律,结伙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其行为已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李祥英犯传授犯罪方法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李祥英上诉提出,其是初犯,且认罪态度好,原判对其量刑过重,故请求本院改判。其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1、上诉人犯罪的意图是胁迫方某城等人为自己从事抢夺行为,其主观上并非传授犯罪方法的故意,也不符合牵连传授犯罪方法犯罪的特征。2、原判传授犯罪方法罪对上诉人的量刑过重。综上,一审法院判决上诉人犯传授犯罪方法罪不当,上诉人属于教唆犯,应以被教唆的罪名,即抢夺罪定罪,故请求本院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上诉人构成抢夺罪(未遂)。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认为:上诉人李祥英伙同同案人结伙采用持刀威胁,挟持人质等手段向三名未成年人传授犯罪方法,并胁迫其去实施犯罪,因被害人内心抗拒而未得逞,其行为已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依法应予以惩处。上诉人李祥英及辩护人提出的上诉意见、辩护意见因依据不充分,不予采纳。原判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和适用法律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上诉人李祥英的行为如何定性,曾存在多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强迫实施犯罪的三名被害人并没有产生犯罪的故意,是教唆未遂的状态,符合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的规定,根据上诉人的主观故意及客观行为,本案认定为抢夺罪(未遂)比较符合刑法总则的规定。第二种意见认为,上诉人胁迫他人进行抢夺犯罪只有一个行为,但触犯了两个罪名,一是抢夺罪的教唆犯,一是传授犯罪方法罪,属于"实质的一罪"中的想象竞合犯,按照从一重罪处断原则,应认定传授犯罪方法罪。第三种意见认为,上诉人具有抢夺的犯罪故意,通过抢夺进行敛财是目的,其胁迫三被害人去实施抢夺行为,必然要教其一些基本作案方法,传授犯罪方法是手段,此种情况应视为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牵连,属于"处断的一罪"中的牵连犯,一般情况下择一重罪处断,应认定传授犯罪方法罪。
  (一)上诉人触犯两个罪名,构成抢夺罪(未遂)与传授犯罪方法罪
  1、上诉人的胁迫行为(即目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应认定构成抢夺罪(未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教唆"是怂勇、指使的意思,根据刑法学通说,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实施教唆行为的人,即构成教唆犯。
  教唆的行为方式通常为唆使、引诱、怂恿、煽动等,有的以金钱、物质、美色以及其他方面的好处引诱他人犯罪,有的以嘲弄、蔑视或者侮辱的手段刺激他人实施犯罪,有的利用封建迷信教唆他人犯罪。通常被教唆人的人身自由和意志不会受到强制,但也存在被教唆人在被逼无奈或受到胁迫接受教唆的情况,如教唆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胁迫他人犯罪。
  教唆犯有双重特性,在定罪上具有独立性,只要其主观上有教人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就构成犯罪;但在量刑上却具有从属性,如果被教唆人实施了教唆的犯罪,成立教唆既遂,按照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量刑,如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教唆的犯罪,成立教唆未遂,对教唆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但是,并非所有教唆他人犯罪的人都属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某些特定的教唆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时,对教唆者不能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不能以所教唆的罪来定罪,而应依据分则条文的具体规定定罪处罚。如唆使刑事案件的证人作伪证,表面上完全符合教唆犯的构成要件特征,但是刑法有明确规定,对于证人定伪证罪(刑法分则第305条),对教唆人定妨害作证罪(刑法分则第307条),如果教唆人的身份是辩护律师,则构成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刑法分则第306条);此外,所有的煽动型犯罪,教唆人都不能以所教唆的罪来定罪,对于此类犯罪都不能按教唆犯定罪处罚。
  在本案中,上诉人伙同他人持刀对被害人方某城、朱某旭、吴某豪进行威胁,以胁迫三被害人通过实施抢夺行为进行敛财为目的,以言语讲解的方式向三被害人传授抢夺的犯罪方法。上诉人主观上有教唆他人进行抢夺的故意,客观上通过暴力胁迫实施了教唆行为,也并非刑法分则规定为独立犯罪的特定情况,完全符合抢夺罪教唆犯的构成特征,因此,单就其教唆行为来看,属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应认定构成抢夺罪(未遂)。
  2、上诉人的传授犯罪方法行为(即方法行为),应认定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
  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使用语言、文字、动作、图像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向他人传授实施犯罪的具体经验和技能的行为。传授的犯罪方法包括预备犯罪、实行犯罪以及完成犯罪后逃避刑事责任的技术、步骤、办法等。传授犯罪方法是一个新罪名,1983年9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开始增设,1997年新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条第一次将传授犯罪方法罪引入刑法典。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以被传授人按所传授的方法实施犯罪为目的,但实践中因为行为人无意间散布一些道听途说的犯罪方法,或者某些影视作品对犯罪过程的细致描述,或者在工作中教授格斗术、开锁技能、化学知识(特别是毒品配置方法)等,即使被人利用来犯罪,因其没有传授犯罪方法的故意,不应以犯罪论处。
  传授犯罪方法罪属于举动犯,只要客观上有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且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类型,哪怕是刚刚着手,就应按既遂犯追究刑事责任,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存在犯罪预备及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等犯罪停止形态,至于是否完成所计划的传授行为,被传授的对象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否掌握了犯罪方法,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普通主体,但在司法实践中,多为具有犯罪经验和技能的人,如曾有盗窃、抢劫、强奸、猥亵等前科的犯罪分子,尤其是惯犯和累犯。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成为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八类犯罪的传授犯罪方法罪的主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一方面,传授犯罪方法行为直接造成对社会管理秩序的破坏,这是本罪的直接客体,另一方面被传授人根据传授的方法可能实施各种不同的犯罪,从而侵犯不同的社会关系,这是本罪的间接客体。
  在本案中,上诉人伙同他人,以言语讲解的方式向三被害人传授抢夺的犯罪方法,主观上希望通过被害人实施抢夺犯罪进行敛财,客观上实施了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侵犯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且上诉人已满16周岁,即使被害人最终没有实施其所传授的犯罪,亦完全符合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构成特征,上诉人的传授犯罪方法行为,应认定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
  (二)上诉人的目的行为和方法行为符合牵连犯的构成特征
  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和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通常存在两种类型:一是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一种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通常是手段行为或原因行为在先,目的行为或结果行为在后。在主观上,其在实施在先行为时,对后续行为已有所预见和判断;在客观上,前后者之间存在高度伴随性,即根据司法实践规律和司法统计规律,前后两个行为经常在一起,是具有高概率的犯罪。如受贿罪与徇私枉法罪,受贿作为原因行为,直接导致徇私枉法的后果,受贿行为与徇私枉法行为就构成了原因与结果的牵连犯;再如伪造金融凭证后使用的,伪造是手段行为,使用是目的行为,二者构成伪造金融凭证罪和使用伪造的金融凭证罪的牵连犯。总之,牵连犯是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但鉴于数个行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将其作为一罪来处理,属于处断的一罪的范围。
  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是互斥的,想象竞合犯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是实质的一罪,如用放火的方式杀人,被告人就实施了放火这一个行为,但却可能触犯数个罪名,首先是触犯故意杀人罪,其次,如果危害及公共安全,就可能触犯放火罪,如果烧毁的财物数量到达入罪标准,还可能构成毁坏财物罪,如果放火烧毁生产经营的设施设备,甚至还可能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可见,这与本案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本案不属于想象竞合犯。
  在本案中,上诉人胁迫被害人实施抢夺行为,同时告知其犯罪方法,告知犯罪方法的行为的意图是将三被害人培育成其实施犯罪的工具,是通过培育犯罪工具的方法,实现抢夺的目的,是典型的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其中,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已经完成,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实施抢夺的行为没有得逞,其胁迫三被害人尾随多名路人表明已着手实施犯罪,但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因三被害人的消极怠工、内心抗拒而未得逞,是抢夺罪的犯罪未遂。根据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显然是传授犯罪方法罪既遂的量刑重于抢夺罪未遂,故应按传授犯罪方法罪定罪处罚。
  (三)被害人即使实施了犯罪也不属于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是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且尚有选择的自由,对犯罪持放任的态度,而非反对。如果上诉人通过揭露隐私、损害健康、毁坏财物等精神强制的方式进行胁迫,则成立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但是在本案中,上诉人以方某城为人质,胁迫朱某旭、吴某豪尾随过路的女子,去抢她们身上的手机和包,否则就要用刀捅死方某城。如果朱某旭、吴某豪实施了上诉人教唆的犯罪,可以认为这是为了使他人人身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第三人实施,不得已而为之,具备正当的避险意图,否则方某城就有生命危险,且抢夺所造成的损害远小于所保护的权益,因此,这符合紧急避险的规定,不作犯罪处理。如果上诉人用刀逼迫方某城去实施抢夺行为,由于其身体完全受到外在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选择行动的自由,可以认为是不可抗力,也不作犯罪处理,故这两种情况都不属于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不过,此时教唆人被认定为是间接正犯,其教唆犯罪既遂,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牵连,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与抢夺罪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
  综上,我们同意第三种意见,上诉人强迫他人学习犯罪方法,并胁迫其去实施犯罪,是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即使后者行为未得逞,却不影响罪名的成立。另外,被胁迫参与犯罪并不一定构成胁从犯,被胁迫者如果受外界强制而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胁迫者成为间接正犯。徐涛律师15327446830   QQ574659129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