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构建完善的贿赂罪法条 有效遏制贿赂犯罪行为
发布日期:2010-01-1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贿赂”,是贿赂罪的犯罪对象,现行刑法将贿赂罪的内容仅限定为财物,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遇到许多以非财物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犯罪案件,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由于法律对此无明文规定,使这部分贿赂犯罪成为法律上的漏洞。笔者认为应完善贿赂罪的内容范围,以适应我国当前形势所需,弥补法律漏洞。

关键词:贿赂,现状,构建

一、 我国贿赂罪的立法现状

关于贿赂罪,我国刑法仅规定了受贿、行贿、介绍贿赂等三种形式,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子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以行贿论处。”第三百九十二条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按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贿赂就是行为人收受或索取的财物,立法将贿赂罪的内容仅限定为财物,这是很明确的,这也是关于贿赂的财物说的观点,其认为贿赂仅指金钱或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物,而不包括其他利益。但对于仅规定财物是贿赂,法学界的多数人历来认为不妥。

二、 我国贿赂罪的立法缺陷及危害

中国迈入新世纪,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和促进法律的现代化,但综合关于“贿赂”的不同观点(财物说、物质利益说、需要说)。我国将贿赂罪的内容仅限于财物,排除了非物质性利益,必然造成立法的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非财物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案件,也往往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却由于法无明文规定,使之逃脱法律制裁。

索取或收受其他非物质性的利益,与索取、收受财物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主观上,都有犯罪的故意,都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这一客体,客观上也造成严重的后果。索取、收受非物质性利益,有时可以直接转化为财物或者比财物的价值更大,其社会危害性也更明显。如已决的贵州省“第一夫人”闫建宏,红塔山集团的老总褚时健,以及现在的“慕马案”、“刘方仁案”都是受贿上亿元的惊天大案,可谓贪欲猛于虎。

与财物无关的非物质性利益,如升学就业,招工指标,提供职务,迁移户口,提供女色等等,不能成为贿赂的对象,没有全面反映贿赂犯罪的现实状况。在我国由于法治环境不健全,以至贿赂罪广泛蔓延,纵深扩展,不仅犯罪数额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而且贿赂的内容范围也不断扩大,手段越来越高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腐败犯罪分子并不仅仅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当前贿赂犯罪由权钱交易发展到权利交易,尤其是性贿赂成为当前贿赂犯罪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政治经济的交易中显得特别灵验。在某些情况下,性贿赂可以得到财物贿赂根本得不到的利益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性贿赂的危害,有时甚至远远超过财物贿赂。在司法实践中,被揭露惩处的贿赂犯罪分子中,不少有性贿赂的问题。据报道,1999年广州、深圳、珠海公布的102宗官员贪污贿赂案件中,被查处的官员百分之百的包养“二奶”。受到查处的河南省柘城县原交通局局长郭永志,将自己家雇用的漂亮小保姆同县委一名主要领导关到卧室后,从而顺利的当上了交通局局长。现如今,一些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对其子女宠爱有加,而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种感情拉拢领导干部,给其子女找一个好的大学,给其子女办理出国留学等从而捞到更多更大的利益。就连大走私犯赖昌星还说:就怕领导没爱好。在“远华”案暴露出的大量的案件,其非物质利益与权力的交易无处不在,如有的腐败分子好色,赖昌星就不惜从香港空运小姐,有的腐败分子好赌,赖昌星就陪其到阿拉斯加赌城、澳门狂赌滥赌,有的腐败分子好名益,赖昌星就为其包装,使其“美名远扬”,从而达赖昌星走私获利之目的。

由于历史、社会、个人等原因,目前,在我国性贿赂等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犯罪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极大的危害性,既破坏廉正建设,社会稳定,又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腐蚀社会空气。

把贿赂局限于财物,不仅阻碍了司法机关对贿赂罪的惩治与防范,而且极大的延缓了我国反腐败的国际化进程。不利于惩治,控制和预防实际生活中的贿赂犯罪,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是越来越多的人钻法律的空子。有的人非法获取他人提供的各种非物质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却因接受的不是财物而未受到应有的处罚,难以平民愤。

三、 完善我国贿赂罪的必要性

(一)将贿赂范围仅限于财物,与国际通行的立法惯例不符

贿赂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和急需有效治理的问题。国外许多国家在在扩大贿赂犯罪主体范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贿赂犯罪的内涵外延,即均将“非物质性利益”作为贿赂犯罪的内容。1915年,日本一法院判定,异性间的性交也可能成为贿赂罪的目的物,奠定了“性贿赂”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又如德国刑法典将受贿对象规定为“利益”,当然包括非物质性利益;丹麦刑法典规定为贿赂或其他利益;罗马尼亚刑法典规定为金钱、有价物、其他利益;意大利刑法典规定为金钱或其他利益;瑞士刑法典规定为贿赂或免费利益;泰国刑法典规定为财物或其他利益;加拿大、奥地利刑法典均将非物质性利益作为贿赂犯罪的内容,可见各国对“贿赂”既指财物性利益,也包括其他利益,即除财物外一切足以供人需要或满足人们欲望的有形或无形利益。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也有这样的立法先例,台湾,香港对贿赂犯罪范围规定也包括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性利益,有形与无形利益,比我国刑法仅限财物的规定范围广泛得多。实际上,我国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就有“非财产性内容”的规定。其22条规定:“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行贿……。”这里的“其他手段”,应理解为不仅包括财物,而且也包括非财产性的利益、要求或欲望,等等。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贿赂罪的内容排除了非物质性利益,将贿赂犯的对象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的做法,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刑法中已很少见。因此,我国应顺应世界打击贿赂犯罪的立法趋势,借鉴国内外合理的立法模式,将贿赂犯罪的内容扩大到“财物或非物质性利益”的范围,弥补我国关于贿赂犯罪的立法缺陷。

(二)惩治非物质性贿赂犯罪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少的支出——少用甚至尽量不用刑罚(而用其他的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也就是说当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抑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并进而通过相应的刑事司法活动加以解决。因此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法机制的运作要同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不可避免性。首先,非物质性利益贿赂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例如性贿赂,一旦既遂,具有多次为行贿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危害社会的特征,在某些情况下,财物达不到的目的,性贿赂往往可以达到。性贿赂手段隐蔽,不留痕迹,导致权力变质,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性贿赂的社会危害性和持续性要超过财物贿赂。而且近年来性贿赂已经呈蔓延扩大趋势。性贿赂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违法行为的范畴,已对整个社会秩序构成了严重的、现实的破环,是一种明显、严重的蔑视社会秩序的行为。性贿赂等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犯罪未纳入刑法调整范围,是刑法的迟钝和无为的反映。其次,由于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的隐蔽、不易证明性,普通的调查手段(纪检、监察的调查方法)已无能为力,笔者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认为运用普通的调查手段,和现阶段的人的思想状况,绝对达不到有效调查,惩治非物质贿赂犯罪行为,如有的女人充分开发自身资源,运用自己的美色,利用领导的好色,在职务上得到升迁,在经济建设上捞到好处,在招投标时就会轻易中标,在名利场上就会出名等等。有的行贿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名画家、名书法家一掷万金,为某领导创作一幅好画,并在其上落款为某名家赠某领导“雅正”。对以上这些情况有的人还以为这个女人是个“破烂货”,这送书画人是“巴结”上司,其实分析之,她(他)们就是通过这些非物质行为造成了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达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必须将非物质性贿赂行为提升为犯罪从而可以动用刑事侦查手段来收集证据,就能够较为容易的突破案件,有效打击腐败。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它手段的调整已不足以抑制其危害的发展,所以必须用刑法来加以调整。

 

 (三)完善贿赂罪内容是我国发展形势所需

我国目前处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贿赂犯罪必然会出现各种新的形式新的特点。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有收益就必须付出成本,一些贿赂犯罪行为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代价,挖空心思来讨好对自己有用的人,就现阶段来看除了用权钱交易外,还有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其特点之一是一些握有行政权力的官员,掌握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领域或某些资源的配置权,以手中的权力进行谋私,把权力进入市场使权力资本化,除了用权钱交易外(即受贿)还利用权力和美色进行交易、与其他人的权力进行交易;其特点二是少数掌握某种职能的人利用这种职能作利益交换的条件,为己谋私,如“医生利用自己的医术为相关人服务得到非法利益,税务人员利用减免税收为相关人交换得到利益,学校利用招生与相关人交易得到利益等等,如果说贿赂罪的特点是“权钱交易主导型”,而我国当今社会现已逐渐流行蔓延“权力交易立体化”,使权力成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万能“钥匙”。这些特点说明贿赂罪即待进一步的完善是当前形势所需。在古代“贿赂”确实是仅指金钱和财物的,但它同我国的其他文字一样,是可以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含义。如果我们固守陈念,仍认为贿赂只能指财物,就必然放纵许多狡猾的犯罪分子,让其钻法律的空子,不利于惩治遏制贿赂犯罪和打击反腐败。

时至今日,由于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而去追逐非物质性利益。正因如此,非物质性利益贿赂犯罪有极大的生存空间,目前,以提供性服务、高档娱乐消费、出国旅游或给予高档房屋居住权等等名目繁多的贿赂犯罪愈来愈多,这说明贿赂的内容外延及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并日益扩大,这种需求以多样性和层次不断变化性,也决定了贿赂内容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往那种以权钱交易为主的贿赂已被权利交易、权性交易等所取代,传统的贿赂犯罪的内涵、外延上已无法涵盖今天贿赂犯罪的众多形式,贿赂罪对象仅限于财物,无法适应当今惩治打击贿赂犯罪的需要了。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反对贪污贿赂,反对腐败行为,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呼声的也在不断加强,完善贿赂罪的定义和有关法律条款,有利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已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贿赂犯罪的表现形式也愈来愈表现的更加多元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从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大胆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断完善贿赂犯罪的内容,让那些大搞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腐败分子都能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创建一个廉洁透明的政府。

四、 完善我国贿赂罪的立法构建

任何一种贿赂行为,不管其交易的对象是财物还是非物质性利益,也不管行为人在客观方面是被动收受还是主动索取,都必然危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损害国家机关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这才是贿赂罪的危害实质所在。非物质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犯罪行为其实质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应将其归于贿赂罪的客观对象范畴。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贿赂的范围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从理论上来说,贿赂的范围应当与贿赂罪的性质保持一致。传统观念中贿赂的确指金钱和财物的,但它同我国的其他文字一样,是可以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正如我国刑法界有人指出,不能把一般文字意义中的贿赂的含义固定化,绝对化。因此,应认为一切能满足受贿人各种生活需要和精神欲望的财物、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性利益,都应认为是贿赂,把财物以外的其他不正当利益排除在贿赂的范围外,确实与贿赂罪的性质矛盾,也不符合贿赂罪的实际。因此应将贿赂罪的内容扩大到非物质性利益。

比照我国刑法关于贿赂罪的规定,可将贿赂罪定义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利益或非法收受他人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利益的,是行贿罪”。

将刑法中贿赂犯罪的对象“财物”扩至“利益”,虽然有的学者认为若贿赂罪的客观对象包括“非物质性利益”,将存在诸如调查取证难,确定量刑标准难等执法问题,非物质性“其他不正当利益”与拉关系,走后门,一般性的以权谋私等不正当之风和一般违法行为无法划清界限。就量刑来看,如果只有非物质性利益,没有任何财物或可以折算成货币的物质性利益,也无法比照贿赂罪处罚。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行为时,以这个行为的内容是否容易把握,是否难以取证,难以定罪量刑为标准,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在界定贿赂罪的对象范围时,司法上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要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将贿赂罪对象扩大到一切利益,虽然法律适用中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可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得以解决。

当前形势下,在我国腐败行为多发时期,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有关法律条文,坚持法律的统一性,不能允许任何非法的交易破坏社会的公正、公平原则。不能让危害社会健康发展的人逍遥于法律制裁之外,有关立法机关应及时检讨贿赂犯罪的法律条文,加大对贿赂罪的打击力度,目前,重新构建贿赂罪的定义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驰.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2]刘光显,张泗汉.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3]赵建平.贪污贿赂犯罪界定与定罪量刑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4]陈立,黄永盛.刑法分论.厦门.厦大出版社 1998

[5]金卫东.应设立“性贿赂罪”.刑事法学.2001

作者:王辉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