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傍晚,李某与周某在房间里因琐事而发生争吵起来,周某一拳朝李某脸上砸去后跑离房间,李某被砸得牙齿脱落嘴角流血,随即追赶出来。周某看到李某正紧追其后,且李某不停地从地上捡起石块扔向自己,周某不顾一切的欲逃离。当周某从巷道口跑出欲横穿一交通主干道时,被一辆正常行驶的货车撞倒在地,周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分歧]
对李某的行为定性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
李某虽然持石块追赶周某,有伤害的故意,但结果李某没有伤害到周某,最后周某的死亡是交通事故造成的,其死亡与李某的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故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
李某在交通要道处仍对周某紧追不舍,且不停地用石块扔向周某,李某应当预见到其行为的危险性,结果造成周某被正常行驶的汽车撞死,其结果与李某的行为存在因果关系,李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李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如下: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从犯罪构成要件来分析,关键是看本案客观方面李某的行为与周某死亡的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引起与被引起之间的关系。在刑法中,将某一结果归咎于某人时,就必须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因果关系在罪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属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的一个范畴,以哲学因果关系为指导,但也具有其特殊性。当代哲学理论认为,合乎机械规律的必然性因果联系只是因果关系的一种形式,合乎统计规律的偶然性联系同样也是因果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以合理设定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为目的,为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刑法因果关系只能选取必然因果关系和高度概率的偶然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偶然性因果关系通常存在于一个危害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介入其他因素从而产生危害结果的情况。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属于刑法中高度概率的偶然性因果关系取决于介入因素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首先在于查明介入因素与先行行为的关系是属于从属的还是独立的;属于从属的,即介入因素从属于先行为,有先行为就必然有介入因素,则先行行为与后果之间就是高概率的偶然因果关系,就应认为先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其次就应考虑介入因素本身的特点是否异常,如果是异常的,那么先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是非异常的,应属于一般能预见到的范围,则先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中的高概率偶然因果关系。
具体到本案,周某被追赶到交通主干道上,李某仍然穷追不舍,并向周某扔石块,其危险性应当可以预见得到,虽然在追赶过程中介入了货车撞倒周某的因素,但货车是在交通主干道上正常行驶的,也就是说交通干道上来来往往的高度危险的机动车辆是正常的介入因素,这就使李某的追赶行为与周某或发生伤害结果或发生死亡结果具有高度的概率,客观上本案周某就发生了被撞死的结果,该高概率的偶然因果关系应属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构成李某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为此,笔者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江西省永修县人民法院: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