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写书信到视频聊天 折射中国民众生活变迁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从湖南到重庆工作的陈琼,今年过年没有回家,但她并不是孤独的,和几个大学同学一早就约好了晚上8点网上见。打开视频,互道祝福后,大家就天南海北地侃了起来。
“视频里我能清晰看到同学的‘鬼脸’,感觉就像大家一起在宿舍里聊天一样!”陈琼说。
随着可视电视和网络视频工具的发展,利用qq、msn、网易泡泡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网络视频拜年迅速得到中国大中城市众多年轻人的喜欢。
写信曾是中国人最常用的远距离拜年方式。在科技缺位的年代,由于书信传送速度慢,为了收信人能够及时收到祝福,发信人往往不得不提前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就把拜年信发出去。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古老的转盘式电话也只有一些国家机关或高干家中才能看到,电话拜年对一般百姓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80年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经装上了电话,而四五千元的初装费使得电话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仍是奢侈的。此时,公用电话开始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街头。每年除夕、大年初一,公用电话亭前打拜年电话的长龙,成了各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90年代初期,随着bp机使用的增多,新年给亲戚朋友发一中文call成了那时最时髦的拜年方式。“高二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汉显bp机,我把寻呼机别在自己的腰带上,还特意把上衣扎进裤子里,以便别人能够看见我的寻呼机。过年了,我就给有bp机的同学发call,那时候觉得特风光。”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黎智勇说。
据统计,中国寻呼业鼎盛时期,有用户8000多万,1992年春节北京126寻呼台每小时寻呼数量达到1万次以上。黎智勇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自己用过的一个汉显寻呼机。他说,这个小东西见证了寻呼机从一种身份的象征到一个真正的通讯工具,再到一个收藏品的历程。寻呼业的衰退,预示着国人进入一个新的通讯时代,手机网络迅速崛起,利用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发送祝福成了时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
除夕之夜,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吴敏给以前本科班上的每个同学发了一条祝福短信,三四十条短信出去,身在天南海北的同学就都收到了她的新年祝福。
“短信拜年太方便,速度快还很便宜。”吴婷说。每条1角人民币的短信让中国老百姓“拜”得疯狂。2005年春节中国老百姓发送祝福短信超过100亿条。而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春节的安排和花费情况”调查显示,今年春节有41%的被访者选择发短信拜年。从书信到电报,到电话和寻呼,到手机,再到网络视频,拜年方式的变化折射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变迁。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电话用户达到7.46亿户,手机用户3.93亿,网民人数达到1.11亿。(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