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窃听器材泛滥 专家呼吁通过立法追究刑事责任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不管你开不开机,都能被窃听。”
前不久在全国各地热映的电影《窃听风云》中的种种窃听手段,特别是手机窃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其中的这段台词更是让观众记忆犹新。该片的热播加上近年来窃听器材的日益泛滥,使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或单位机密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
窃听器,这个听上去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记者经过采访调查后发现,在广州,各种窃听器销售非常活跃,而购买者与使用者绝大多数不会将其用于合法正规的途径,从而使商业机密以及个人信息的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有专家指出,我国手机用户已经增加到了近7亿户,覆盖了一半多中国人口。作为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如果任由此类事件蔓延发展,那么存在严重隐患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了。
记者调查 窃听器材已成泛滥之势
商家称,只要接通,就可以窃听对方手机的谈话内容,操作非常方便
通过网络搜索,“窃听器”这一关键词的相关信息竟然有几十万条之多,而其中最多的就是出售窃听器的信息。在搜索结果首页上的10家网站中,有9家在销售所谓的手机监听设备。记者登录了几家网站,发现其中多数都把“手机窃听器”吹得神乎其神,声称能在不给对方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截取其收发短信的内容;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手机空中拦截,只需将要监视手机的号码输入系统即可。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卖的窃听器主要有下面几种:一种是插入手机卡,只能通过拨打卡里的手机号,实现窃听的目的;第二种也是采取插入手机卡的方式,但比第一种先进,除了可采用第一种方法监听之外,还有自动回拨功能,更加方便窃听;第三种是电影《窃听风云》里出现过的一种手机窃听软件,只要输入对方的手机号码,就可以进行窃听。
在广州市海珠区某电器城,记者走访了20多家销售通讯器材的商铺后发现,这些档口大多不在店里摆卖窃听器,如果有顾客需要,他们就会找到卖家很快拿过来。对于拿货的渠道,他们多闭口不谈。
“窃听器我们都不敢摆着卖。”在一个销售监控器的商铺,记者向售货人员询问有无窃听器卖时,售货人员称,电器城里面有很多店在卖,但不是熟人不敢卖给你,因为这是违法的。该售货人员随即又表示,只要顾客需要,两分钟就可以拿过来。
记者表示确实想购买,但需要先看货。两分钟后,售货人员给记者拿来了一大一小两个不同型号的窃听器,并告诉记者:“一个175元,一个235元,可以监听开会。优点是老板出去了,可以放在门店里监听员工。体积小的质量会好一点。”
在天河区某电脑城,记者同样发现有许多商铺在暗中出售窃听器。在一家销售通讯器材的商铺,一男性售货员听说记者要买窃听器,热情地向记者推荐一款300多元的插电话卡窃听器。“把卡插进去后,打电话过去,只要接通,就可以窃听对方手机的谈话内容。操作非常方便,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可以监听。窃听器可以24小时开机,随时进行监听。”他告诉记者。
在走访中,没有一家商铺对记者购买窃听器的用途提出过质疑。记者从一些商铺的售货人员处了解到,购买这些窃听器材的,有些是夫妻中的一方怀疑对方出轨而用来窃听的,有些是公司企业为了监视员工,有些是私家侦探,还有一些是用来窃取商业机密的。总之,用途都不属于合法正规。
业内人士 高额利润是泛滥的主因
售价在5000元以上的窃听器,利润至少有50%
“手机窃听器之所以会泛滥,高利润是最直接的原因。”销售监控器材的某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手头的窃听器售价都在5000元以上,最先进的一款可以卖到8600元,利润至少有50%。此外,一些用户的特殊需求也是刺激该类器材泛滥的主要原因。
手机窃听器到底管不管用?记者随后采访了业内通信专家,专家表示,从手机的通信技术角度来说,手机窃听器应该比较容易被制造。手机的通信过程,就是使用手机把语言信号传输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再由移动通信网络将语言信号变成电磁频谱,通过通信卫星辐射传送到受话人的电信网络中,受话人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无线电磁波,再转换成语言信号接通通信网络。因此,手机通信是一个开放的电子通信系统,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能够截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通话信息。手机窃听器的原理是接收空中数字信号,其实在平常我们的一次通话中,绝大部分信号都是浪费掉了的,信号的部分流失对手机和基站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不借助反窃听等技术手段,普通用户很难发现自己被窃听。
也有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网上、市场上出售的这种所谓“窃听器”并不属于专业设备,说白了就是件“玩具”,由于其电子元件质量相当差,窃听效果其实并不明显。因而实现全面的监管也有困难。
专家呼吁市民在远离这些违法产品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从网上下载来路不明的手机软件,不要在手机通信中泄露任何敏感信息,如信用卡账号、密码等,以免“隔墙有耳”。
市民热议 任其发展隐私无法保护
手机窃听器公开叫卖,使得普通百姓轻易就可以买到,而这种器材的泛滥给市民带来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面对手机窃听器的泛滥,很多手机用户和市民表示担忧,希望相关部门狠抓管理。
“天哪,居然有这么无耻的人,我真是瞎了眼。”记者在某论坛上看到气愤而委屈的小兰(化名)在痛斥前男友。前男友是她同学,两个月前两人“友好”分手,前男友将一部手机送她作最后一件礼物。然而,让小兰没想到的是,当初出于感谢接受的手机,却给她带来一场噩梦。前男友在这部手机上装了窃听器,用此窃听了她的通话内容并将她的隐私四处泄露。
采访中,广州市民刘先生对记者说:“手机监听器和监听软件如今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叫卖,使得普通百姓轻易就可以买到,而这种器材的泛滥给市民带来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提醒有关部门必须对这类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广州某贸易公司的职员孙先生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如果有特别秘密的谈判,参与者必须先把手机关了,再把手机“扔”离谈判场所,以免被窃听。
专家呼吁 通过立法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查处过许多次,但每次基本上都是没收设备,对售卖者进行批评教育,没法更进一步处理
广东华安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耿爽表示,监听器材属于国家专控产品,私自使用、交易窃听设备,都是违法行为。即使是公安部门作为刑侦手段,使用监听设备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如果有地下厂商大量生产销售,就有可能触及刑法的非法经营罪;如果使用此设备侵犯了国家安全,就可能触及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如果侵犯了别人的商业秘密,就构成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如果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司法救济,要求赔偿或者道歉,如造成严重后果,就有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市民千万不要出于好奇等原因而听信此类产品宣传,以防上当或违法。
“除非能够找到对方制造设备的工厂,那就可以以非法经营罪来处理。但要找到生产地非常困难。”记者从公安机关了解到,目前来说,用拘留或者判刑等来处理售卖窃听器者还无法实现,主要原因是够不上刑事追诉标准。对出售窃听器的现象,近年来他们查处过许多次,但每次基本上都是没收设备,对售卖者进行批评教育,没法更进一步处理,主要是因为收缴的物品根本达不到更进一步处理的处罚标准。还有一个原因是查找手机窃听器等设备的生产地非常困难,许多都在国外。
有专家指出,夫妻之间即使把窃听到的证据拿到法庭上,法庭也不会对这种非法取得的证据予以支持。
“监听器材属于国家专控产品,有可能损害国家安全,生产销售都是有限制性的,不能在市场上随便出售,制造和贩卖窃听器材都属于违法行为。”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主任杨爱斌对记者说,如果是用于一定目的的监听,如盗取商业机密等,这是为犯罪而实施的窃听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只为了窃听而窃听,那么行为人就侵犯了他人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没有严重后果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有严重后果的要根据刑法承担刑事责任,最高可能被判一年有期徒刑。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叶才勇指出,为什么有人要买窃听器?归根结底是信任危机惹的祸,是对道德底线的突破。这个东西一旦泛滥,会使人际关系恶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叶才勇认为,对于买卖窃听器的泛滥,打击这种行为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呼吁,要加强相关的立法,只有通过明确这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并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才能保护每个公民的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