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农业部关于实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行动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农业部决定从2007年起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现就“十大行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工作总体要求
  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是农业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抓手。“十大行动”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近些年农业部实施的“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已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七大体系”和“九大行动”的继承和发展,既保持了工作思路的连续性,又适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既体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又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既着眼于今后长期坚持、相对稳定,又考虑到将来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适时充实和完善。
  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等为具体措施,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二、明确行动内容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同时抓好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严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提高粮食单产,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水稻生产,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加快构建良种覆盖广、耕地质量好、品种质量优、产业链完整的优质粮食产业。“十一五”期末,力争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单产每年提高1%。2007年,要继续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范围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开展中低产田质量建设,推广运用重大增产增收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优质高产攻关活动,强化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加强病虫害防控和防灾减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连片种植,切实发挥大型垦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力争使粮食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总产不低于2006年的水平。
  (二)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加快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努力做大做强畜牧水产养殖业。加强畜牧水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广优良品种。强化种畜禽和水产原良种生产经营监管,推行畜禽和水产养殖档案管理,加强疫病防控,强化饲料、兽药安全监管。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加快畜牧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2007年,要全面贯彻畜牧法,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扩大标准化养殖小区补贴规模,启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工作,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加大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测力度,开展动物源性饲料例行监测。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启动贝类养殖水域划型工作,推进养殖证制度建设。加强水产良种选育、品种改良工作,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和水产品药残监控,加大养殖生产过程抽检力度。
  (三)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促进行动。继续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带,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标准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保障能力,培育知名品牌,着力提高棉花、油料、糖料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支持具有出口优势的园艺产品生产发展。2007年,要在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带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建设一批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特色产业、优势区域和出口基地。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镇。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着力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抓好源头治理,强化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源头洁净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2007年,要以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抓住薄弱环节,以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要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农场)建设,启动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部级专业性质检中心。推行包装标识制度,严格实行转基因食品、液态奶等农产品标识制度。强化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扩大例行监测范围。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强化舆论引导。严格农药、兽药、种子、种畜禽、化肥、农机具、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全面禁止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害化学物质行为。
  (五)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着力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整体运行效率,攻克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和“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新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农民1亿人次。2007年,启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积极稳妥推进部属“三院”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尽快启动重大专项,继续实施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项目、农业科技跨越计划、“948”引进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区域性农科教结合,做好科技入户直通车送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规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六)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拓展和优化农业产业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积极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通过完善法规、项目带动、示范推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十一五”期末,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力争达到30%,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2007年,要促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落实,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跨区经营,促进产销衔接,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完善小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工作。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修订颁布示范章程,大力推进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切实抓好法律培训工作。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七)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加快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积极稳步发展能源作物,加快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燃料、肥料、饲料开发。开发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免耕栽培、精量播种等节地、节水、节种、节药、节能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积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一五”期末,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35%,在500个县(场)建设10 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2007年,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户用沼气新增量高于上年,支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设。支持甜高粱、木薯等生物能源作物的良种繁育和推广种植,开展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试点。进一步扩大乡村清洁工程试点规模,促进农村废弃物和农业副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继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大秸秆养畜项目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利用技术。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强草原防火和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积极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增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
  (八)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十一五”期末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部级定点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十一五”期末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化设施结构,更新覆盖材料,完善设施栽培、养殖技术,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2007年,要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范围,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高远洋船队装备水平,推进平安渔业建设,为部分重点省市的渔船配备救生设备。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实施“金农工程”,大力推进“三电合一”,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九)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继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严格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强化兽药质量监管,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加强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完善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实行强制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有效遏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使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率稳步下降,动物卫生水平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显著改善。2007年,要积极开展春防、秋防免疫行动和全国免疫抗体交叉大检查,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规范市场、运输等环节监督检查。加快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动物疫病的监测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力争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机构于今年组建完成。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检查评估工作,提高建设水平。
  (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新农村建设示范已有良好开局,打下了一定基础,要切实按照“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加大帮扶力度,促进100个示范联系村实现阶段性目标,特别要在生产发展、一村一品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要以落实规划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中心,继续开展增粮增收等七项活动和重点办好28件实事,帮助示范联系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样板。启动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支持新农村建设部行合作协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理念、新实践,及时传递各地新创造、新经验,密切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发挥专家咨询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家咨询指导活动。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鼓励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驻村帮扶。
  三、强化责任和措施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十大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实施“十大行动”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十大行动”顺利实施。
  (一)抓紧制定落实方案。各级农业部门要迅速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把握实施“十大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按照各行动方案的具体安排,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落实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明确工作进度和重点,确保每项行动按计划扎实推进。
  (二)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分解任务,确定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十大行动”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有人负责抓落实。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加大抓工作落实的力度,认真组织完成好本单位承担的各项行动的具体任务,并切实抓出成效。
  (三)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要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和动员各参加单位以及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等参与行动实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部署科学,分工合理、发挥优势,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以中央投资为引导,积极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行动的实施。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导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组织实施行动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适当激励。
  (四)不断探索完善。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行动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完善、充实、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根据行动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研究制定下一年工作安排,不断探索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00七年三月十三日
  附件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实施方案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为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突出主要作物和主产区,兼顾非主产区;加快主要粮食作物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实施,构建优势粮食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增产、增效技术;推进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强化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藏粮于库”转向“藏粮于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粮食单产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稳定实现10 000亿斤水平,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水稻产量达到3 800亿斤以上,粮食优质率提高到65%。
  确保2007年粮食总产量不低于2006年的水平。其中,夏粮总产2 280亿斤、早稻总产640亿斤、秋粮总产7 030亿斤。突出抓好水稻生产,水稻面积要在2006年4.4亿亩的基础上有所扩大,水稻优质率在69%的基础上再提高3个百分点。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的目标,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15.89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通过拓垦改制,适度增加东北稻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水稻面积,合理恢复湘鄂赣粤桂等地的“单(季稻)改双(季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土肥新技术集成转化示范基地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耕地质量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和土肥新技术推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10年有2 000万亩中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1个等级,亩产增加200斤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亿斤。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活动,通过推广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生物节水等科学用水措施,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
  (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继续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和主体培训力度,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科技到户率、到位率,使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3%以上。一是加强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重点培育适宜不同生态条件的超级稻新品种,研究超级稻配套技术及集成与示范,按现有品种的适宜区域和生产实际,将推广目标具体细分到华南、东北和长江流域。二是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四大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对综合性状好、增产幅度大的超级(超高产)新品种(新品系、新组合),品质优良的专用新品种(新品系、新组合)以及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组装集成和生产性试验示范,加速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规模生产应用。三是实施“948”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国外优异育种资源,创新育种材料和方法,集成现有育种资源和技术进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为中长期粮食安全提供后备品种和支撑技术。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粮食作物主产区以地市为单位,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科技入户工作。2007年我部将动员组织10 000名基层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全国201个示范县和农场,培育20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
  (三)加强物质装备能力
  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实行农机农艺结合,向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倾斜,向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倾斜。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适合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饲用加工利用技术、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化技术和农机节能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扩大推广范围,逐步实现普及应用,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国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十五”期末的36%提高到45%。
  (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通过植保工程及财政支持项目实施,加强病虫鼠害监测预报,加大综合防治力度,把生物灾害损失由目前的8%减小到5%以内。同时,要通过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强化政策落实力度
  着力抓好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项目的实施,扎实开展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等项目建设。一是规范项目运作。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把项目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二是提高政策科技含量。加强政策落实与科技推广的有效结合,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和指导,完善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订单生产和种子基地“四挂钩”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强项目监管。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加大重点项目抽查,探索开展项目效能监督,确保政策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以扶持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增强行动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种业体系建设,推进良种良法配套
  1.种子工程。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改良、品种试验、良种繁育推广、种子质量监督体系五方面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总投资30亿元,年均5亿元左右。
  2.优粮工程良种育繁项目。重点加强13个粮食主产区良种育繁项目建设,包括良种繁育基地、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以及区域创新中心等项目。
  3.良种推广补贴。稳步扩大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规模,力争普及水稻良种补贴。积极推进优良品种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单产水平;通过项目实施,构建良种补贴长效机制。
  4.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和示范,强化种子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良种覆盖率。全面推进南繁基地及种子检测检疫管理,推动优质高产能力创建,狠抓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及品质抽样检测等工作,加快优势农产品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广步伐。
  (二)加强工程与农艺措施结合,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1.沃土工程。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技术路线成熟且具有示范性的区域先行启动。重点安排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及中产田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开展2 000万亩中产田质量建设,建设8个土肥监测区试创新中心和307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初步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体系。
  2.优粮工程标准粮田项目。在13个主产省484个县(场)范围内,重点加大标准粮田项目储备和建设力度,计划建设70个标准粮田项目,中央投资约5亿元。
  3.测土配方施肥。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范围和规模,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粮食作物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取土测土、田间试验、配方制定、仪器设备、数据库建立、地力评价和组织管理等补贴。
  4.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继续实施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在南方粮食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开展墒沟埋草耕作培肥技术模式试点;在北方部分地区开展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模式试点。
  (三)加强生物灾害防控,降低灾害损失
  1.植保工程。重点建设国家、省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中心(分中心)以及全国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十一五”期间,使全国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平均每100万公顷达到10个。
  2.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进一步加强13个主产省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同时扶持东北玉米螟、南方及西南扑食螨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3.重大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全面开展蝗虫、水稻“两迁”害虫、小麦锈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以及小麦1号病、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工作,落实各项应急防治措施,建立重大植物疫情三大阻截带,确保将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4.加强农情调度和防灾减灾。加强灾情监测,坚持主汛期值班制度和重大灾情随时上报制度,及时收集、分析、反映灾情信息。根据灾情,适时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积极协调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及时调剂调运救灾备荒种子,帮助指导各地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稳定、完善、强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力争2007年在重点补贴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等6大类机具的基础上,将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开展“以机代牛”工作所需的小型农机具,以及牧区打草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节水农业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适当提高大型农机具的补贴标准,将补贴规模扩大到12亿元。
  (五)加强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争取新的投资渠道,强化粮田设施建设。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利用进出口和轮换吞吐,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进一步完善粮食重点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主攻优质高产
  开展粮食优质高产普及化活动,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2006年受我部表彰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建设400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水稻免耕抛秧、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以及机育插秧、小麦氮肥后移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覆膜及增密、大豆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力争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充分发挥超级稻生产技术增产作用。
  (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贡献率。2007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农场)1 000个以上,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示范区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其中施用配方肥2亿亩,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三)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使项目区农民亩增施有机肥料数量800~1 000公斤,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率由目前的39%提高到44%,绿肥种植面积由去年的8 000万亩增加到9 000万亩。通过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培肥改良中产田耕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强农田节水工作
  通过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实施,强化农田节水设施建设,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2007年,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各设立1个万亩示范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使项目区亩增产粮食25公斤以上。
  (五)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突出抓好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和重要季节的防控工作,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蝗虫、小麦条锈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和重大植物疫情为防控重点,进一步加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和阻截带建设。2007年要进一步加大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推广电视预报,提高测报准确率和预报入户率;大力发展多元化植保专业防治组织,实现重大生物灾害的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加强“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蝗虫的源头治理;同时,在东南沿海、东北沿边和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启动三条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防止小麦1号病、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的传入和扩散。
  (六)促进粮食产业化
  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力量
  继续坚持部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整体、协调推进工作。明确各省区市的任务和责任,确保行动开展扎实有效。健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小宗粮豆和马铃薯专家指导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使行动开展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细化实化工作措施
  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工作月历”,每项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考核验收与奖励办法。结合每年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大户表彰,将开展行动的绩效作为表彰的重要考核内容,对粮食优质高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充分肯定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到事业单位,责任到处室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王守聪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
  (三)工作分工
  1.主攻优质高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农垦局李伟国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种子处、行业发展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科技教育司推广处、农垦局农业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经济作物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2.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胡元坤、财务司王正谱、农机化司刘恒新、农垦局李伟国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行业发展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农机化司科教处、农垦局农业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3.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胡元坤、发展计划司周应华、农机化司刘恒新、农垦局李伟国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行业发展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农机化司科教处、农垦局农业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质量监测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4.加强农田节水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胡元坤、发展计划司周应华、财务司王正谱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行业发展处、发展计划司发展计划处、财务司专项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5.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财务司王正谱、发展计划司周应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钟天润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杨永珍,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行业发展处、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农机化司监管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病虫防治处、农药与药械处、植物检疫处、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监督处、生测室等单位有关人员负责。
  附件2: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发达的健康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为尽快把畜牧水产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建设,推行健康养殖方式,严格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牧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养殖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奶牛单产水平增加200公斤,主产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明显改善;饲料产品合格率达到92%以上,4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县级以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和公布工作,规划养殖水面滩涂养殖证发证率达到9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达到1 000个以上,培育养殖渔业科技示范户10万户以上;主产区水产良种繁育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明显改善,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逐年降低,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建设
  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和水产品优势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畜禽种业、畜产品加工业和观赏、垂钓、旅游、餐饮等都市休闲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加强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渔业优先发展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做大做强优势出口产业。中部地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发展淡水养殖产品精深加工。西部地区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东北和西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渔业、冷水性渔业和低耗生态型、节水型渔业。
  (二)调整养殖模式
  1.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畜禽养殖小区严格管理制度,规范饲养方式,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和市场销售服务。
  2.组织健康养殖模式示范。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改造,鼓励发展各类生态养殖,总结出3~5种行之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对健康养殖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3.抓好实用技术推广。通过实施生猪、奶牛和水产等科技入户项目,加强以配种员、养殖户为重点的农民培训;重点推介对虾、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无公害养殖等主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的普及和推广。
  (三)发展畜牧水产专业合作组织
  1.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运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支持项目鼓励畜牧水产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引导,促进养殖者自律机制的形成。
  2.完善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扩大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吸纳农户参股,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3.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生产产品的品牌化。在对专业合作组织生产方式和健康养殖技术进行重点推广的基础上,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创立品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生产环节监管
  1.加强认证工作。制定完善养殖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养殖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2.实行标识管理。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对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进行备案,完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3.开展专项整治。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严格饲料市场准入,实施饲料质量监督检查,开展动物源性饲料例行监测,进行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物专项整治,公布监测结果,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大力推动安全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推广应用。加强水产苗种和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推动建立大中城市批发市场水产品准入制度。
  4.加强检验检测。加强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等禁用渔药残留量检测;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和防控工作。
  (五)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在主产区建设一批畜禽原种场和基因库。完善并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二期规划,加强原良种场改扩建和遗传育种中心建设,提升畜牧水产育种能力。培育畜禽种业集团,集中开展高效育种研究。继续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六)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措施,推动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畜平衡等制度的落实,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技术。
  (七)全面启动水产养殖业执法监督管理
  根据渔业发展的需要及法律法规的授权,积极开展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水产养殖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动物防疫等水产养殖领域的监督管理,全面履行法定职能。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实施重点建设项目,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健康养殖行动。
  (一)扩大畜禽养殖小区补贴规模
  积极争取扩大畜禽养殖小区的资金补贴规模,加大对奶牛、肉牛和生猪主产省(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已组建或加入各类畜牧合作社的养殖小区发展。到2010年,共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 000个。
  (二)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
  增加奶业优势产业带高产奶牛的数量,稳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项目补贴资金重点向奶业优势区域的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等7省(区、市)倾斜;兼顾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使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覆盖到全国的22个省(区、市)。通过5年的补贴,累计改良奶牛1 700万头,受惠奶农累计达到500万户,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4 500公斤。
  (三)加快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按照稳定猪禽、提升奶业、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建成1个国家畜禽改良中心和一批分中心;建设300个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鼓励5~7个年销售额过亿元企业建立畜禽种业集团;建立100个畜禽资源保护场和4个基因库;建成51个畜禽良种性能测定站(中心)。
  (四)加强饲料安全监管
  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到2010年,建设1个部级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评价批准25~30个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饲料行政许可产品1 200批次,依法吊销、注销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和产品。监测饲料产品6万批次,依法查处一批非法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五)强化退牧还草工程
  在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兵团等重点地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十一五”期末,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建设7.5亿亩,补播改良2.25亿亩。
  (六)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技术先进、设施良好的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以及引种保种中心。根据水产良种工程二期规划建设一批水产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种场、水产良种场、区域性和省级水产引种保种中心。
  (七)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计划建设49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完善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3个流域性水生动物疫病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
  五、2007年工作重点
  (一)深入贯彻实施畜牧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继续深入开展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培训和普法宣传工作,指导制定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备案程序等地方配套规章。抓紧出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2个配套法规。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分别召开有关部委和各省参加的落实《意见》措施座谈会,印发我部贯彻《意见》的通知,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举行农业部贯彻《意见》新闻发布会,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相关贯彻措施。
  (二)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建设
  修订并继续实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和《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组织起草《生猪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支持畜产品、水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和发展,提高优势区域的产业集中度。
  (三)推进健康养殖
  1.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利用畜禽养殖小区财政补贴资金,建设2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含国有农场养殖场)。选择5个省开展畜禽健康养殖模式调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完成畜牧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申报及审定工作。
  2.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创建工作。组织各地再创建200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起草《乡村水产健康养殖小区示范工程规划》,并争取建设资金补助,扩大生态健康养殖等推广范围。
  (四)强化良种繁育
  1.畜禽良种繁育。建设70个良种繁育场、种质资源保护场和3~5个种公猪站。完成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调查工作。
  2.水产良种繁育。加强原良种场改扩建和遗传育种中心建设,推进15~20个水产主导养殖种类改良,争取启动优质水产良种补贴项目。划定公布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五)抓好奶牛品种改良
  在22个省(市、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的183个项目县(含项目县内农场)实施奶牛良种补贴,计划改良346万头奶牛。补贴品种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兼顾奶水牛、褐牛、牦牛等。
  (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在内蒙古、四川、云南、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实施,安排退牧还草1.5亿亩,补播4 500万亩,投入国债资金20多亿元。
  (七)强化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测
  1.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加强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理一批不合格企业和产品;以养殖环节为重点,开展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物专项整治;以牛羊生产大省为重点,开展防范疯牛病的例行饲料监测。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养殖户。在全国30个省抽查饲料生产经营企业8 000个,养殖场7 000个,依法取缔无证生产和违规生产经营企业。
  2.水产品质量监测。在全国25个重点水产品养殖省(市)和22个大中城市开展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等禁用药残留检测。选择13个沿海省(区、市)开展贝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进行禁用药物药代动力学实验,明确药残降解期限的科学依据。
  (八)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强养殖证制度建设工作指导。重点扶持30个县完善养殖证制度,年底要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颁布、养殖证发证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持有养殖证渔民的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根据《渔业法》的要求,起草养殖证管理办法。
  (九)加强养殖业科技支撑
  组织实施好畜禽健康养殖与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研究及示范、优质高效淡水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组织好行业科技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重点抓好35个畜牧科技入户示范县项目实施。争取部省共建100个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其中部级示范县18个,带动82个县开展省级科技入户试点,共培育4万个示范户,辐射带动80万个示范户;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户年均收入比前三年提高10%以上。
  (十)强化水生动物防疫工作
  建设和完善100个以上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研究起草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开展鲤春病毒病等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启动斑点叉尾鮰暴发性流行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水产养殖中霍乱弧菌病原调查。开展草鱼免疫试点并研究起草疫苗补贴方案。组织开展渔业执业兽医试点工作,探索完善水生动物防疫体制机制。起草《渔用兽药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十一)全面启动水产养殖业执法监督管理
  对养殖使用证、苗种生产许可证、养殖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十二)开展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宣传
  下发开展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的通知,组织各地做好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的落实工作;举办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高层论坛,百家龙头企业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倡议行动;邀请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制播“发展畜禽健康养殖业”专题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要建立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整合资源
  将行政、科教、推广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草原监理中心、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中国畜牧业协会和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作用,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三)广泛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畜牧水产养殖业健康养殖,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为实施健康养殖推进行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四)保障投入
  各级畜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推进健康养殖业。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部门的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到司局、工作到处、责任到人的要求,明确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范小建副部长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第一牵头单位为畜牧业司,责任人王智才;第二牵头单位为渔业局,责任人李健华。
  (三)参加单位
  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兽医局、农垦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国畜牧总站、渔政指挥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
  (四)工作分工
  畜牧业司:综合处负责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各项工作的协调。行业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业务综合和申报、评审、实施及总结,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和标准的制定。畜牧处负责畜禽良种工程、奶牛良种补贴和养殖小区建设示范项目的具体实施,具体负责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各项工作的实施。饲料处负责开展饲料质量监测、瘦肉精专项整治、动物源性饲料监测行动。草原处负责退牧还草工程,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渔业局:养殖处负责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各项工作的协调,具体负责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建设推进、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区创建、水产原良种保护和体系建设、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及养殖用药管理、水产养殖业执法监督工作。政法处负责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法规建设。计划处负责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中基建和财务工作。科技处负责渔业科技入户活动及科研组织工作。市场处负责水产品药残监测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资源环保处负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创建工作。渔政指挥中心指挥处负责水产养殖业执法及执法监督落实工作。
  发展计划司:按照实施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的总体安排,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组织项目审批、争取年度投资,参与项目监督检查及验收总结。责任人李伟方,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二处负责。
  财务司: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单位专款专用。责任人王正谱,专项处具体负责。
  科技教育司:做好科技入户、行业科技、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和奶牛配种员培训工作。责任人杨雄年,政策体系处负责。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做好畜牧业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示范和相关认证工作,协助做好饲料和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打假活动。责任人徐肖君,质量标准处具体负责。
  兽医局:指导做好动物防疫、兽药使用及残留控制等工作。责任人李长友,检疫监督处黄伟忠、药政处具体负责。
  农垦局:做好农垦系统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工作。责任人为李伟国,农业处具体负责。
  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参与畜牧业相关标准制定、畜禽良种和技术推广、宣传示范等工作。责任人何新天,牧业发展处具体负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做好水产养殖业急需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标准制定工作,协助开展水产品药残及贝类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责任人张合成,科研处、质标办具体负责。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参与养殖证制度建设,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区创建,水产原良种、水生动物防疫及养殖用药管理等工作。责任人魏宝振,检疫与病害防治处、苗种处、用药指导处、推广处具体负责。
  附件3: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强化加工、扩大出口,切实转变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确保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产业安全,充分发挥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在保障供给、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改善环境、发挥农业多功能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末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及供给能力。
  (一)总量目标
  棉花年产720万吨以上、自给率60%左右,油料3200万吨、自给率55%以上,糖料1.2亿吨、自给率80%,天然橡胶力争70万吨、境外开发能力达到50万吨、自给率27%,蔬菜6.5亿吨,水果1亿吨,茶叶110万吨,蚕茧90万吨。
  (二)质量目标
  四级以上优质棉8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双低油菜达到90%,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甘蔗含糖分达到15%,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水果优质果率达到60%,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名优茶比重达到35%,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园艺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稳定控制在95%以上。
  (三)出口创汇目标
  园艺产品年出口增速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出口量达到1 800万吨,出口额120亿美元。其中蔬菜1 200万吨,75亿美元;鲜水果380万吨、果汁及罐头140万吨,38亿美元;茶叶35万吨,6亿美元;花卉1亿美元。
  (四)产值及增收目标
  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产值达到10 800亿元,比2006年增加1 900亿元,每年增475亿元。农民每年人均增收30元。
  2007年具体目标:棉花8 300万亩、680万吨;油料2.2亿亩、2 800万吨;糖料2 600万亩、1.15亿吨;天然橡胶1 150万亩、55万吨;蔬菜3亿亩、6.42亿吨;水果1.5亿亩、9 500万吨;茶叶2 150万亩、105万吨;园艺产品出口量1 300万吨,创汇额超过90亿美元。
  三、主要任务
  (一)布局区域化
  加大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势区域棉花面积比重稳定在98%以上;长江流域双低油菜比重达到90%以上;双高甘蔗优势区域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95%以上;天然橡胶向最适宜区集中;苹果优势产区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95%以上;柑桔优势带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70%以上;蔬菜优势区域比重达到55%以上;茶叶优势产区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
  (二)品种优良化
  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苗木)覆盖率。棉花、双低油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双高甘蔗良种覆盖率由85%提高到95%;天然橡胶良种覆盖率由85%提高到90%;苹果、柑桔良种覆盖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其中无病毒苗木覆盖率由25%提高到30%以上;香蕉良种、工厂化育苗覆盖率由85%提高到90%以上;无性系茶园覆盖率由40%提高到45%;蔬菜良种覆盖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其中工厂化育苗覆盖率达到30%。
  (三)生产标准化
  制定高效经济作物及园艺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100个。依托220个无公害示范基地创建县,推行例行监测制度、动态管理制度、产品认证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辐射带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建设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0个。按照加工业的要求,提高棉花和蚕茧等工业原料的品质一致性,重点解决棉花“三丝”问题。
  (四)加工系列化
  大力发展园艺产品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蔬菜、水果的商品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各提高5个百分点;改善贮运保鲜设施,逐步建立冷链系统,园艺产品的贮运保鲜能力由50%提高到60%以上;搞好果蔬汁(酱)、调味蔬菜、茶多酚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蔬菜(食用菌)、水果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20%和25%,各提高5个百分点;进一步搞好棉花、糖料、蚕茧、天然橡胶、剑麻等作物的综合利用,拓宽加工增值渠道。
  (五)产品品牌化
  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及GAP认证,根据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办法的要求,加大高效经济作物及园艺产品品牌建设。棉花、蚕茧、天然橡胶和剑麻等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按品种、品牌组织生产。
  (六)出口多元化
  继续实施园艺产品出口促进行动,确定主打产品,建设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开拓目标市场。亚洲市场份额稳定在60%,欧美市场份额达到35%,提高5个百分点,积极开发非洲和大洋洲市场。根据主打产品和目标市场需求,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建设东南沿海出口带、沿欧亚大陆桥出口走廊和沿边出口基地。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本行动方案的实施,要在加强政府部门指导和引导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多元筹措资金,依托重点项目,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基地建设项目;天然橡胶生产结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家有关投资支持在境外建立种植基地;加强经济作物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等建设,完善棉花、油料、糖料、园艺及天然橡胶等作物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苗木)繁育能力。
  (二)加大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和推广一批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专用品种、安全生产加工及产后处理技术,并与国内现有技术集成,推动传统技术升级和产业进步。跨越计划重点对高效经济作物及园艺作物的专用新品种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组装集成和试验示范,推进优质化、良种化和产业化进程。科技入户工程重点在16个县建设1.6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32万个农户,加快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
  (三)实施“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
  “十一五”期间,依托一村一品项目,选择100个县,建设1 000个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专业村(蔬菜400个、水果350个、花卉50个、食用菌50个、茶叶50个、热带作物50个、马铃薯等其他特色产品50个),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亩产值达万元的目标。
  (四)全面推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实施
  发布蔬菜、茶叶、蚕茧、葡萄、梨、天然橡胶等作物的全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继续组织专家制定麻类、热带水果、花卉等作物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完善修订已实施的棉花、甘蔗、苹果和柑桔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五)继续搞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对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环境监测,加大农药残留抽查力度,到“十一五”末,鲜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推进棉花竞争力提升
  通过实施良种补贴和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稳定棉花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质结构;依托棉农合作组织,发展订单生产,重点解决“三丝”问题,提高我国棉花竞争能力。
  (二)加强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管理
  2007年在北京、江苏、浙江、河北等10个省(市)率先开展可追溯制度试点,完成首批4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制(修)定50个蔬菜、水果、茶叶等产品标准,对220个县进行年审。
  (三)推广重大关键技术
  重点推广棉花简化栽培、膜下滴灌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生态防治技术,苹果套袋、香蕉无伤机械化采收技术,糖料机械深松耕和纸筒育苗技术,油料免耕栽培技术,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天然橡胶生物快速凝固和短线割胶技术。同时,在经济作物优势区或集中产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
  结合我部开展的“名牌农产品”评选工作,重点推进茶叶品牌评选活动,初步考虑评选20个茶叶名牌产品。同时,制定并发布推进经济作物品牌化工作指导意见。
  (五)促进园艺产品出口
  一是利用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所创造的优惠关税贸易环境,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积极开拓拉美市场。二是与主产省农业部门一道继续拓展欧洲苹果市场;三是以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为舞台,集中展示中国园艺产业的发展成就,并组织有关省举办苹果促销活动。
  (六)启动“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
  依托一村一品示范项目,按照“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方案,与地方农业部门一起帮助专业村确立主导产业,推介主推品种和关键技术,支持专业村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立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其发展订单生产,确保增产增收。
  (七)落实好良种、重大技术补贴项目
  制定棉花良种补贴、天然橡胶苗木补贴、苹果套袋补贴和柑桔无病毒苗木补贴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中期检查、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做好年底项目总结、验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农机补贴等项目将向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倾斜;继续加大对苹果和柑桔非疫区项目的投资力度,建设有害生物防控阻截带,进一步提高苹果蠹蛾、桔小实蝇等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与防控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支持
  争取增加天然橡胶良种补贴资金规模,并将其他重点经济作物列入国家政策补贴范围;积极参与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等产品的宏观调控,努力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力争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通道,保证鲜活园艺产品运输的快捷通畅。
  (二)调动社会资源
  通过规划和信息引导,调动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的优势区域建设与产业开发。
  (三)整合工作力量
  整合系统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成立专家指导组,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行动方案的实施。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工作到处、责任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张玉香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马淑萍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三)参加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展计划司、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检定所、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四)工作分工
  1.推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实施。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农垦局龚菊芳和农技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业发展处,农垦局热作处,农技中心经作处、园艺处等落实。
  2.落实扶持项目。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发展计划司周应华、财务司王正谱,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发处、植保处、种子处、耕肥处,计划司行业一处,财务司专项处,科教司科研计划处,农垦局农业处、热作处,农技中心经作处、园艺处等落实。
  3.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农技中心谢建华、优农中心邢文英和农药检定所叶纪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业发展处,市场司质量监督处,农技中心园艺处,优农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处,农药检定所残留室等落实。
  4.推广重大关键技术。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农技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种子处、行业发展处,科技教育司计划处,农垦局热作处,农技中心经作处、园艺处等落实。
  5.开展品牌创建活动。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优农中心王春波、农技中心谢建华,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综合处,市场司质量标准处,优农中心质量标准处,农技中心园艺处等落实。
  6.促进园艺产品出口。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贸促中心于孔燕,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行业发展处,国际合作司,市场司质量标准处,农垦局农业处、热作处,贸促中心,农技中心园艺处,优农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处等落实。
  7.实施“百千万增收示范工程”。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经管总站黄连贵、农技中心谢建华、优农中心邢文英,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综合处,经管总站产业化指导处,计划司计划一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市场司质量标准处,科技教育司推广处,农垦局农业处、热作处,优农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处,农技中心园艺处等落实。
  附件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实施方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城乡居民健康安全消费。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根本,以健全监管体系、实施全程监控为主线,以强化执法监督、落实属地责任为重点,逐步建立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标准化的理念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安全消费、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执法等重点环节监管,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律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产品营销品牌化。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安全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监管能力具备一定规模。完成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500个,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1 00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出口基地共1 000个。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5 0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 000个,评选认定中国名牌农产品300个。建设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94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1 200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力争主要鲜活农产品出口合格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落实全程监管措施
  强化农资监管,加强农药、兽药、肥料、种子、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和监督抽查,加大禁限用农药、兽药和禁用化学品清理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害化学物质行为,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劣农资案件,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开展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建立生产档案和记录,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动产地准出监管,启动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员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和组织建立产品质量自检制度。强化市场准入监管,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严格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以及转基因食品、液态奶等农产品标识管理,监督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报告制度,推进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批发市场开展产销对接活动。
  (二)加强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的配套法规制度。对已经出台的制度要抓紧组织实施,不断完善“从农田到市场”的产地管理、标准化管理、生产记录、包装标识、风险评估、市场准入等全过程监管的制度体系。抓紧组织调研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认定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和结果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管理等办法和制度。
  (三)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整合资源,健全队伍,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强化行政执法能力,重点加强基层质量安全监管员、批发市场质量监督员、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执法人员等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完善手段,规范行为,提高执法检查和案件办理能力。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承担检验检测任务。强化技术服务能力,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内容,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
  (四)推进优质安全农业品牌建设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加强认证后的管理,维护认证农产品的公信力和信誉度,不断提高认证产品市场占有率。研究探索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认真组织国家和省两级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采取举办交易会、农业网上展厅等多种形式,疏通优质农产品供给与需求通道,扩大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农户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范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五)加强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标准体系,以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投入品安全使用、种养殖规范、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为重点,加快完善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升检验检测体系,构建由部、省、县三级组成,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进认证队伍建设,规范认证行为,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认证实效。
  (六)加强应急工作体系建设
  强化应急组织机制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制定应急预案,细化操作手册,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预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分析各类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和趋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报送发布渠道,确保报送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可靠。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及时引导主流媒体,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制定3000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5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1 0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00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0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00个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带动5万农民合作专业组织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垦质量追溯试点工作,完善追溯制度,优化追溯信息,提高追溯能力。在标准化示范县和示范区、生产基地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控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品牌培育和宣传等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加快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建设1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研究中心,42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15个部级区域性质检中心,36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1 200个县级质检站。要争取增加年度投资,加大规划实施力度。重点是健全检测体系,提升农业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初步建立起一个由部、省、县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以解决食用农产品和大宗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控计划
  依法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控计划,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监督检测约10万批次的样品,实施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的追踪抽查和责任追溯制度,对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测结果。加大兽药使用环节监管力度,积极推行兽药使用管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开展兽药质量抽检和兽药残留监测,加大兽药经营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在全社会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的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实施食用农产品污染物监控计划
  全面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公布监督抽查结果,发布质量安全信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对主要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开展例行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是禁限用药物残留和污染情况,监测范围由目前省会城市扩大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年检测样品总数10万个,其中种植业产品年检测样品4万个,畜产品年检测样品3万个,水产品年检测样品3万个。对无公害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进行农药兽药残留动态监测,检测样品5万批次。每年开展监督抽查5次,每次抽检30种产品,检测样品总数5万个;每年选择30个产品进行风险分析普查,检测样品总数3万个。每年开展一次认证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查产品数量占认证产品总数的15%。
  (五)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十一五”期间部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扩大到150个县(市),建立放心农资店4 000个,创建部级定点农资市场100个。2007年,启动第三批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部级试点县(市)32个,使部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达到67个,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建立1 000个放心农资店。正式启动首批35个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创建活动,加强创建单位的服务和指导,帮助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启动监管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部级专业性、综合性质检中心10~15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100~200个。加强监管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设施装备建设,保证监管运行经费,完善监管手段,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创新监管机制
  着力构建上下畅通、部门联动、执法有力、运转高效的监管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逐步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考核办法》。以落实监管责任为切入点,推动执法队伍和配套制度建设。
  (三)规范农资市场
  实施质量监督抽查计划,以各类禁限用农药、兽药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计划抽查15类品种。实施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的追踪抽查和责任追溯制度,探索建立农资销售企业信用等级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农药、兽药登记制度管理。以查处生产销售禁用农药、兽药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县(市)扩大到32个,发展农资连锁、直供配送等现代农资经营模式,建立1 000个农资放心店。
  (四)加强生产环节监管
  以推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记录为抓手,强化产后分级、包装、标识和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化。启动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产地编码应用和扩大农产品认证范围,使优势农产品产区的标准化率、农产品生产档案率、认证认可率显著提高。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100个。根据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
  (五)推进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
  研究探索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开展农产品标识推进行动,对重点产品、重点产区进行包装标识执法检查。充分发挥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和标准化示范县(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在全国范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六)强化执法监督
  以食用农产品污染物残留监控为重点,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监测品种以食用菌中荧光剂、蔬菜中高剧毒农药、猪肉中瘦肉精、禽蛋中苏丹红、鲜活水产品中硝基呋喃和孔雀石绿为重点,扩大例行监测,启动监督抽查。对30种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3次例行监测。对15种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全年开展5次抽检,对不合格产品及企业,及时查处,依法公布。加强转基因食品检测,在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基础上,严格市场监管。深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
  (七)推进品牌建设
  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发展对外贸易,组团参加10个国际大型知名农业展会。继续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开展8个全国性或专业性博览交易会和产销对接活动,支持地方举办12个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会。开展“全国冬菜网上促销月”活动,完善“网上展厅”和“一站通”。力争“网上展厅”会员企业达到10 000家,“一站通”注册用户超过18万个。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宣传。组织第二批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推动各地省级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省两级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制度。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维护认证产品信誉。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成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评议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和方向,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中国食品法典农业专家工作组建设,及时跟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工作动态,做好我国首次举办的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第39届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程度,加快农业标准的国际化步伐,加大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调控农产品进出口做好标准制定和服务工作。
  (九)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一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和实施一周年纪念活动,集中宣传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效。全年培训县及县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执法人员4 000人次,基层管理及技术人员10万人次,认证监督检查人员4 000人次,农产品生产经营内检员4万人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农业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和行政追究制度。
  (二)完善措施,狠抓落实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及考核评估办法。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充分调动农业行政、执法、检测、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技术服务网络、检验检测网络和行政执法网络,形成全方位监管的工作体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内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部门间相互支持、合力监管的工作局面。
  (四)加大投入,保障运行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现有资金使用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五)总结经验,加强宣传
  对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理论研究,把握工作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行动的成效,引导全系统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七、责任分工
  为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张玉香总经济师总体负责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
  (二)牵头单位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责任人张玉香总经济师。分管责任人:张延秋、徐肖君。
  (三)参加单位及负责人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李生、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黄连贵、发展计划司隋斌、财务司王正谱、国际合作司卢肖平、科技教育司杨雄年、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农机化司刘恒新、畜牧业司王宗礼、兽医局李金祥、农垦局吴恩熙、渔业局陈毅德、部农药检定所王运浩、部科技发展中心段武德、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高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马爱国、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刘新录、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马爱国、农业机械鉴定总站朱良。
  (四)工作分工
  1.加强全程监管能力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市场司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市场秩序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2.加强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质量监督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3.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市场秩序监督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4.推进优质安全绿色产业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具体工作由市场司质量标准处、市场发展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5.加强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市场司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6.加强应急工作体系建设。负责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具体工作由质量监督处、质量标准处负责,相关单位参加。
  附件5: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为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系统创新、重点突破、加速转化、提升素质”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探索和总结出一批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13种农产品优势产区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产学研协作网络初具雏形,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左右。在12个农业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在30种主要农产品、10种共性技术、10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引进、创新和应用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在五个水稻主产区培育5类超级稻新品种,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科技入户机制在2 000个县得到有效地放大应用,培养2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 000万农户,重点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依靠科技创新与应用,万亩连片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水稻单产达到700公斤、玉米单产达到800公斤、双季稻产区粮食单产达到900公斤。农民科技培训5 000万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 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 400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依托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区域创新中心、畜禽水产良种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已有农业科技建设条件,以产品和技术为主线、区域为板块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国家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地区试验站分工协作,内部结构动态优化,整体功能集成放大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部属“三院”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
  (二)加快重大农业技术研发与集成转化
  在动植物育种、重大生物灾害、健康养殖、旱作农业、质量安全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强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以“科企嫁接”、“科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研发队伍。
  (三)扩大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农业科技合作境外基地建设,拓展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机构合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跟踪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促进我国杂交稻、杂交玉米、蔬菜新品种等技术产品及科技人员进入东南亚、中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地区。
  (四)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和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鼓励科技人员面向生产、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速度。
  (五)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
  按照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总体要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促进传统农民向专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农民企业家转变。
  (六)探索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机制
  有机整合与系统优化农业科技资源,深入探索跨省(区)的农业科技协作机制。在优势农产品产区,积极开展主要农产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推动以产品为主线的产学研协作网络建设,深入探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协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探索实用科技成果与生产技术需求双向对流的新机制。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科技支撑计划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牵头组织育种工程、重大生物灾害2个重大项目,以及农田污染、耕地质量、农业基因资源、沃土工程、健康养殖、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新型饲料、淡水养殖、草业、旱作农业等10个重点项目。
  (二)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项目
  按照“主推一期、深化二期、探索三期”的发展思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选育,聚合有利基因,创新育种方法,加强栽培技术集成,扩大示范推广,不断提高单产,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三)农业科技跨越计划
  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质畜禽水产品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节本增效与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物制品以及特色农业和新兴领域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实现单项技术向集成配套、技术链条向产品链条、品牌塑造向产业升级的跨越。
  (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
  加强与国外的合作研究和交流,掌握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最新动态,重点进行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6个种畜禽繁育技术、15大类高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
  (五)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为核心目标,以专家网络体系和试验示范体系为保障,深入探索和总结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模式,加快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快速转化通道。
  (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打造一村一品”的要求,紧扣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对务农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要领,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培训,为现代农业培养大批专业农民。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为着力点,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重点,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产转岗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产业工人。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
  开展“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活动,重点表彰各级各类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机构中常年坚持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集中宣传,营造科技为“三农”服务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依托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在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东北农科教协作区”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着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黄淮海农科教协作区”和“西北旱作农业农科教协作区”建设。在13种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开展产学研协作网络建设试点,研究与示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总结和试点推广“院县(市)合作共建”、“百名教授兴百村”、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甘蔗产业的产学研协作、苹果产业的科研单位与农民组织结合、柑桔产业的产业化引种示范6种模式。
  (三)着力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与有关部委开展联合调研,共同研究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梳理改良中心分中心、区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联系。与科技部联合开展部属“三院”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调研。
  (四)深入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计划”中我部牵头的12个农业类项目。实施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项目”,在水稻主产区建立超级稻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实现核心区亩产700公斤(百亩方),示范推广超级稻6 500万亩。落实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任务,选择玉米或水稻示范点组织现场观摩,部署开展2008年技术需求调研。依托“948”项目和引智项目等,启动国际葫芦科基因组计划、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以及在废弃物处理和根结线虫两大领域的中美合作,推进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的建设工作。启动实施“公益类中央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加强学科和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尽快启动。
  (五)认真开展品种权执法试点
  选择15个省(区、市)开展品种权执法试点工作,举办“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研讨会”和“农业知识产权论坛”,举办第三届全国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暨交易会,展示授权品种,促进授权品种实施转化。
  (六)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总结20052006年度12个运行机制试点县经验,做好2006-2007年度新批复25个试点县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规划》的编制工作。建设148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带动基层推广机构推广方式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
  (七)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动员组织1 000名科研教学人员、15 000名基层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全国300个示范县,培育25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500万农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同时带动地方建设400个科技入户示范县。在河南周口市、山东l临沂市、安徽宿州市、河北石家庄市、四川省绵阳市开展科技入户整市推进工作。
  (八)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下长乡
  为部分革命老区县等地区配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结合农时,广泛发动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展示与示范,在内蒙古举办马铃薯旱地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在山东举办葱姜蒜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产业化现场观摩会,组织开展中国(锦州)北方农展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活动,在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水稻等作物主产区举办各种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现场会。
  (九)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采取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大集、技术明白纸,广播电视、科技直通车、科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普性实用技术培训。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要求,在全国2万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系统培训专业农民100万人,在全国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辐射带动培训1 000万人。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组织开展2期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以中国农民大学为依托,在150个农业大县,组织300个培训班,培训15 000名学员。依托国家外专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12个专业培训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1 400人次。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35 000人次。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盟资助的水稻、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培训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300名、农民2万人次。依托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培训8 000名西部地区农民。
  (十)继续加强农民转岗就业培训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和培训质量,对1 000万农民开展进城务工公共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350万农民开展转产转岗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培训和就业领域,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技能培训。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完善项目管理方式,举办阳光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班,开展对阳光工程管理评价。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洽谈会、招聘会、对接会,发育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阳光工程取得的成效。
  (十一)深入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大力开展农民工就地就近定向转移到乡镇企业的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定向转移培训50万人次,新入厂职工培训50万人次,职业技能考核鉴定8万人,组织开展3期西部乡镇企业人员培训班、1次“送教进藏”活动、3~4期职业技能考评员培训班和1期督导员培训班等。
  (十二)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争取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中等实用人才10万人,开展“全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表彰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召开“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会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农业部成立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质量。
  (二)集中优势,形成合力
  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培训等方面项目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教学、推广、培训单位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
  (三)规范管理,加强督查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组织力量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行动顺利推进。
  (四)及时总结,扩大宣传
  对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行动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业科技、尊重农业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各类农业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工作到处、责任到人。
  (一)负责人
  危朝安副部长、朱保成组长
  (二)牵头单位
  第一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张凤桐;第二牵头单位人事劳动司,负责人李昌健。
  (三)参加单位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乡镇企业发展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四)工作分工
  1.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与单位有:财务司、计划司、人事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渔业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工作由科教司科技推广处负责。
  2.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参与单位有:农垦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具体工作由科教司政策体系处刘艳、科技推广处负责。
  3.着力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张凤桐、杨雄年、陈凤秀。参与单位有:财务司、发展计划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具体工作由科教司政策体系处、财务司预算处负责。
  4.深入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参与单位有: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工作由科教司科研计划处、引进开发处、科技推广处、政策体系处负责。
  5.认真开展品种权执法试点。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具体工作由知识产权处负责。参与单位有: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6.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负责人是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袁惠民,具体工作由经营体制处负责。参与单位有:办公厅、人事司、政法司、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司、畜牧业司、兽医局、渔业局、农机化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业总站、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经管总站。
  7.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具体工作由科技推广处负责。参与单位有: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8.全力推动农业科技下长乡。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具体工作由科技推广处、综合处负责。参与单位有: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农业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院、热带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9.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具体工作由教育处负责。参与单位有: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央农广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0.继续加强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具体工作由教育处负责。参与单位有: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中央农广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1.深入实施开展“蓝色证书”培训。负责人是乡镇企业局王秀忠,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负责。参与单位有:科技教育司、经管司、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中央农广校、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12.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负责人是人事劳动司李昌健,具体工作由人事劳动司人才工作处、财务司预算处负责。参与单位有:科技教育司、财务司、发展计划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央农广校。
  附件6: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线,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途径,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拓展和优化农业产业链,发展一村一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水平。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新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认定500家“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链建设和主导产业集聚有新突破,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全国性示范专业乡镇、专业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水平有新提高,主要农产品初加工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60%,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比例达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400个以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带动农户功能有新拓展,力争有4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吸纳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力争达到30%,培育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组织创新,提高农户开拓市场能力
  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拓展和提升农业产业链,推动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带动更多农户进入市场,加快创立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扶持有条件的专业村和名牌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带动农户增收能力
  密切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农户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合理利润,分享产业发展的实惠;依托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风险、抗灾增收的能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合作增收;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行业协会、商会,提高行业内企业的谈判地位,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健全完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组建技术创新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区域科技研发中心,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研发、推广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增值水平高的产品和产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采取多种方式,推动科技进村入户,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建立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推进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促进区域合作,提高资源有效利用能力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组织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到西部投资开发,加强东西合作;开展产销衔接,引导优势产区与销区紧密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培育产加销一体、国内外市场贯通的农产品营销体系;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农产品出口,并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五)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科学指导工作能力
  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推动和引导工作创新,提高农业部门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发展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重点研究拓展和优化农业产业链政策、农业产业化新型利益联结模式、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中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等重大问题。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农业产业化项目
  结合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工程,重点对从事大豆、小麦、水稻、玉米加工的龙头企业,以及从事油料、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开展生产基地建设进行扶持;对开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试点的龙头企业,在其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收购、运输、仓储、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在部分有工作基础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对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保费给予补助。
  (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
  重点支持特色蔬菜、名优果品、特色畜禽、特色水产、名优茶叶、名优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名优特新产品,示范带动一大批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进一步推动一村一品发展,实现产业强村富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知识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与品牌认证、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等服务给予扶持。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组织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合作组织生产、技术、加工、贮藏、运销等服务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项目
  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特点,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基础条件和设施,通过购置技术研发仪器设备,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分中心和以内蒙古伊利集团、九三油脂等企业为依托的乳品、大豆、蔬菜、小麦、稻米、猪肉、牛肉、果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通过3~5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对国内成熟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推广。配合有关方面对国外成熟的技术装备组织引进。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依托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开展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开展龙头企业建设新农村试点,召开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总结会。完成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工作。推动开展第四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开展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农产品展销展示,举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展示洽谈会。开展玉米产销衔接和区域合作活动。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加强普法宣传。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管理。对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支持。评定“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家示范社”,表彰一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业务辅导员及先进辅导单位。建立“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网”,吸收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为会员。
  (三)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推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文件,做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举办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农业研讨会,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召开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作会议;组建第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推广节能高效脱水蔬菜加工重大技术、花生加工关键技术,举办科研单位与企业参加的加工关键技术对接活动。修订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组织专家编制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举办第三届农产品加工与奥运经济精品展。
  (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
  指导各地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逐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开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含农场,下同)试点示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命名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召开全国一村一品工作会议,举办发展一村一品座谈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一村一品引资引智活动,组织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展示。参加第四届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
  (五)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继续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探索通过政府适当补助、龙头企业联保、设立风险基金等方式。总结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引导各地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合同内容,提高订单履约率。
  (六)切实加强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统计指标体系,并对2006年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制度。修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信息管理软件。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和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网站建设。编写出版《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和《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农产品加工业创业辅导等方面人员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按照分工牵头组织实施各项具体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各有关司局和单位按照分工参与实施,做好协调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整体协调推进。
  (二)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等部门的支持,形成推进行动的合力。在不改变现有计划、资金、项目运行方式及隶属关系的条件下,引导农业综合开发、阳光工程、生态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百万中专生培养计划、质量标准化、测土配方、苹果套袋、良种补贴、科技示范场、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与促销等部内实施的相关工程与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倾斜,统筹协调行动的各项工作,形成实施行动的资金保障。
  (三)跟踪指导
  任务具体承担单位要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遇有重大情况要加强沟通,确保行动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在行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阶段性成果,及时掌握行动实施的进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确保行动有效实施。
  (四)加强宣传
  根据行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制定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宣传实施行动的重大意义、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促进“三农”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推进行动深入开展。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工作落实到处室、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确立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危朝安副部长、张玉香总经济师。
  (二)牵头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郑文凯,第二责任人黄连贵;乡镇企业局,责任人甘士明,第二责任人王秀忠。
  (三)工作分工
  1.发展农业产业化。责任单位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产业化处;办公厅部长办、政法司产业政策处、市场司市场发展处、计划司投资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科教司引进开发处、种植业司粮油处、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农垦局经济贸易处、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部参加。
  2.推进一村一品。责任单位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产业化处;办公厅部长办、人事司人才工作处、政法司产业政策处、市场司市场发展处、计划司资源区划与开发处、财务司预算处、国际司综合处、科教司教育处、种植业司经济作物处、农机化司监督管理处、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兽医局综合处、农垦局经济贸易处、乡企局产业指导处、渔业局养殖处、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部参加。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单位为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民专业合作处;办公厅宣传信息处、人事司机构编制处、政法司法规处、市场司市场发展处、计划司投资处、财务司专项资金处、科教司引进开发处、种植业司行业发展处、农机化司监督管理处、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农垦局经济贸易处、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参加。
  4.推进农产品加工相关工作。责任单位为乡企局农产品加工处;乡企局政策法规处、规划统计处、农产品加工处、产业指导处、科教质量处、渔业局市场加工处、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参加。
  附件7: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循环农业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靠政策手段、市场机制和科技支撑,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形成“资源 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明显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开发农业生物质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切实保护草原、渔业资源及野生植物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构建循环农业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体系。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增户用沼气1 800万户,全国沼气总量达到4 000万户;发展养殖场沼气工程4 000处;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1 500处。全国秸秆青贮数量达到2.5亿吨,氨化数量达到6 000万吨;建设200个秸秆养畜示范点;建设100个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在北方旱作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6 OOO万亩。全国40%的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治理“三化”草原累计达到16.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亿亩,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5亿亩;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200亿尾(粒)以上,建设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率达到60%以上。建成10 000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使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营造生态家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
  (二)拓展延伸农业功能
  积极拓展和丰富农业发展的外延和内涵,增强和发挥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利用新燃料、新饲料、新肥料、新材料;因地制宜发展甘蔗、甜高粱、甘薯、木薯等能源作物。发展以沼气管理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物业服务。在大中城市郊区引导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挥农业文化休闲功能。
  (三)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加强耕地资源的保育,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实施退牧还草,建设草原围栏,改良草原,使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江河源头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建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现重要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增殖;从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开发利用等环节,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防治,使外来生物入侵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着力解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扩繁、土壤污染修复、节约型农业等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总结建立不同经济生态类型区农村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生活污水净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等技术模式。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农户的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1.普及农村户用沼气。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并引导农民进一步进行改路、改水、改院。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牧区与围栏建设结合,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
  2.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处理设施、沼气沼渣沼液利用设施,形成养殖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种植生态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3.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资源转化,集成配套节肥、节水等实用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4.建立乡村物业服务站。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
  (二)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
  1.积极稳步发展能源作物。组织全国适宜能源作物利用的边际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展能源作物品种选育。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荒山、荒坡及盐碱地等土地资源,稳步发展甘蔗、甜高粱、木薯、油菜等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扩繁和生产示范基地。
  2.稳妥推进秸秆气化、固化。在秸秆集中分布区域,尤其是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地适度建设秸秆气化工程。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开展秸秆固化成型的试点示范。组织完善秸秆气化、固化工程标准和规范,引导建立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
  3.积极推进秸秆养畜。加快秸秆饲料开发,着力开展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等实用技术,实行秸秆过腹还田,推进秸秆养畜的发展。
  (三)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1.推广节肥技术。推广化肥合理使用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增施有机肥。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
  2.推广节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进行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
  3.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水肥一体化、坡地经济植物篱、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4.推广农业节能技术。加快省柴节煤灶(炕)的升级换代,加强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节能型太阳能蔬菜大棚及畜禽舍技术,高温和高寒地区推广地热交换降温或加热系统,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在制砖、水泥、炼焦、铸造等行业,加快低效高耗产品的淘汰更新,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
  5.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环京津地区以及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等风沙源头区,实行免耕或少耕,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增施有机肥,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以抑制北方旱区农田土壤扬尘,治理农田风蚀和水土流失。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推广免耕播种,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四)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广舍饲圈养,转变生产方式;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强化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草原防火和鼠虫害防治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坚持并不断完善禁渔区、休渔期制度,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3.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展我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对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禽资源保护体系;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自主创新体系。
  4.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在农业野生植物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开展农业野生植物物种资源普查,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对濒危野生植物物种进行抢救性收集保存,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性状鉴定评价,标记、定位、克隆一批优异功能基因。
  5.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防治。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对重点区域的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采用生物、物理、化学防治以及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集中灭除,防止外来有害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五)强化科技支撑
  1.加强技术研究。组织实施好农田污染防治、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生物质能开发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加强对循环农业的科技攻关。依托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土壤污染修复、节约型农业等实用技术研究,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简单便捷的适用技术。
  2.总结区域性技术模式。抓紧对现有成熟的循环农业技术进行总结提升,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和模式,研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技术指导员制度,支持发动科技指导员和示范户实施循环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3.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为龙头、农业部农业遥感区域级分中心和省级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站为网络的监测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等不同功能区,建立一批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位监测点,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污染事故多发区域、重要水生生态敏感区、主要江河湖泊及周边养殖水与环境的水生生物监测和检测能力建设,定期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六)抓好试点示范
  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草原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功能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市整体推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十一五”期间,以河北邯郸、山西晋城、河南洛阳、湖北恩施等10个地、市、州为重点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区;以自然村为单元,以沼气项目、乡村清洁工程等为重点,建设10 OOO个自身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在地、市、州范围内,出台扶持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循环农业技术。示范村重点建设农村沼气,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种等节约型技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对农民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建设科技书屋,推进“三电合一”;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以农户为服务对象,以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水、电、气综合维护为重点的乡村物业站,发展乡村服务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发展农村沼气
  印发《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推动地方制定本地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中央投资补助建设260万户以上;争取配套实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基层服务网点;继续组织实施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项目,建设38处示范工程;完成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生态家园项目年度任务。
  (二)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制定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技术规范,总结出一批建设模式;以村为单位,整合现有项目,建设500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三)建设生态校园和生态军营
  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好“生态校园”试点建设;会同解放军总后勤部探索开展“生态军营”试点建设。
  (四)开发生物质能源
  制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生物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开展生物质资源调查;开展甜高粱、甘薯、木薯等能源作物品种选育;与中石化等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建设能源作物和生物燃料生产示范基地。
  (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发展秸秆养畜,建设示范项目47个,全国秸秆青贮数量达到1.85亿吨、氨化数量达到5 600万吨;补助建设不同类型秸秆气化和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
  (六)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1亿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应用面积5亿亩以上;建立有机质提升生态补偿试点;实施农药替代项目,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淘汰落后施药机械;实施旱作节水示范项目,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建立3个万亩示范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推广免耕、少耕、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2 500万亩以上;编制太阳能利用技术规范,向农民推荐一批太阳房建设图集;实施藏区温暖工程,为农民补助建设6.5万台太阳灶,1.2万个生物质炉,在292个无电村建设太阳能光伏科技书屋。
  (七)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组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8 000万亩(包括禁牧休牧轮牧),补播2 400多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200万亩,棚圈建设100万平方米,购置饲料机械15 000多台。建设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和草原防火指挥中心6个,草原防火站10个,组织建设草原防火隔离带3 000公里。鼠虫害防治面积1.3亿亩。
  (八)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监测面积达到3亿亩;继续实施海洋伏季、长江春季禁渔制度,养护渔业资源,增殖苗种超过100亿尾(粒)。
  (九)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在19个省区开展我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监测;加强3个国家级畜禽基因库建设,对31个重点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对个别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
  (十)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新建9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启动实施GEF(全球环境基金)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开展濒危野生植物物种抢救性收集保存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性状鉴定评价。
  (十一)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防治
  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实施“十省百县”外来有害入侵生物灭除行动,治理面积1 000万亩以上。
  (十二)加强技术支撑
  组织实施农田污染防治、生物质能源开发等科技支撑项目;争取行业科技投入,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土壤污染修复等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和模式,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部成立行动工作组,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质量。
  (二)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将现代物业管理引入示范村,探索村民自主管理、专人经营、受益者付费的长效机制。
  (三)落实工作措施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人;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整合现有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形成合力;要细化工作措施,对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有力的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强化监督管理
  要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明确责权,层层落实,强化对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开展对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组织管理的绩效评价,建立奖惩机制。对绩效突出的省、市、县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绩效不明显的,减少项目支持或停止项目实施。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工作到处、责任到人。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危朝安副部长、杨坚总经济师。
  (二)牵头单位
  第一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张凤桐;第二牵头单位计划司,负责人隋斌。
  (三)参加单位
  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科技发展中心、草原监理中心、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
  (四)工作分工
  1.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参与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负责。
  2.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白金明。参与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畜牧业司、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负责。
  3.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白金明。参与单位: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乡镇企业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负责。
  4.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白金明。参与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渔业局、畜牧业司、农垦局、国际合作司、草原监理中心。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负责。
  5.强化科技支撑。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参与单位:财务司、渔业局、畜牧业司、草原监理中心、中国农科院相关所。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政策体系处负责。
  6.抓好试点示范。负责人是科技教育司白金明。参与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负责。
  附件8: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实施方案

  先进设施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为加快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重点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市场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提高渔船设施配备和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农业设施装备总体水平有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亿千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农机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基本建立,完成全国80%以上的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10万村庄建成信息服务站。基本形成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和社区便利店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和电子商务为先导,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稳定在4 500家左右,500家大型批发市场完成现代化升级改造。设施农业取得新进展,特色农产品市场均衡供应、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质量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渔船救生设备配备水平不断提高,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1%提高到18%,大型专业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率由目前的8%提高到15%。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大中型、多功能、高性能、节能环保型和复式联合作业机械,发展配套农机具,提高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进一步提高国有农场农机装备水平;加速推进水稻、小麦、玉米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积极发展花生、茶叶等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大力促进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鼓励引导农用航空事业健康发展;加快转化应用各类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插秧、玉米机收、棉花机采、甘蔗机收,土地深松、化肥深施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广大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深入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规范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培育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争取实施农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机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等项目,增强农机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农机安全生产措施。
  (二)大力促进农业信息化
  按照“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信息资源共享、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丰富和完善农业信息采集渠道,构建涉农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完善农业信息网站群,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开发农业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重要应用系统;完善《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建立农业部门公开信息目录,健全农业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发布程序,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垦区发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和管理系统等技术;推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争取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衔接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指导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开展地面硬化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切实改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鲜活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冷藏保鲜设施,发展农产品产后清洗处理、筛选分级、包装运输等物流设施,提高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引导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规范经营行为,逐步向企业化的法人组织发展;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推动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市场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营销促销水平,促进产销衔接,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拓展渠道。
  (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为重点,大力推进设施农业,促进高效农业发展。优化设施结构,更新覆盖材料,推动设施建造和产品生产标准化,努力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完善配套技术,充分发挥设施防寒保温、遮阳降温、避雨防病和隔离防虫功能作用,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稳步增长。
  (五)加快提高渔船装备水平
  加快提高我国远洋渔船现代化装备水平,优化船队结构,推动对公海大洋性生产的专业远洋渔船装备船位监测系统,对部分高油耗船型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为渔船配备救生设备,提高渔船的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渔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1.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财政专项。对农民个人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给予财政补贴。补贴的农业机械包括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机具、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产后处理机械、秸秆和饲草加工处理及养殖机械等。
  2.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在不同的农业区域内先期选择100个县(场)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开展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动各类农机化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和农机农艺措施的有效结合,加速提升农机化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素质。
  3.优粮工程一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13个粮食主产省484个县(农场)实施该项目,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
  4.保护性耕作项目。在“三北”和黄淮海地区的适宜地区组织实施该项目,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推广先进可靠的免耕播种机具和经济环保的病虫草害控制技术,开展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5.水稻机械化项目。在水稻主产区建设一批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机大户、服务组织和普通农户提供水稻育秧、机插秧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培训和示范,开展维修及配件供应服务;实施水稻机械化育秧示范推广财政项目,切实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
  1.“金农”工程。以部省两级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三个应用系统,建设一个延伸到基层的信息网络。
  2.“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促进电脑、电视、电话相结合,提高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电话声讯服务系统、电教节目制作播发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支持服务系统。
  3.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项目。开展农牧渔业信息采集,建设主要农产品监测预警数据库;对主要农产品进行监测分析,研究提出监测预警报告;健全《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制度,组织发布农村经济信息;发展和培训农村信息员。
  (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帮助衔接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实施农产品营销促销项目。以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龙头,在国内外组织开展系列促销活动,为全方位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服务。
  (四)设施农业升级
  1.优化设施结构。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有重点地进行设施农业升级建设,制定设施设计与建造标准,提高设施设备与各类园艺作物、养殖品种的匹配性。
  2.更新覆盖材料。示范推广长寿命、多功能、高性能的涂覆型流滴功能膜,替代普通膜,提高棚膜性能,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3.完善设施栽培、养殖技术。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小型集雨灌溉、室内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生态防治等设施农业技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4.装备作业设备。装备水肥一体滴灌、小型耕整机械、电动卷(网)等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渔船装备建设
  1.远洋渔船及装备现代化建设项目。更新改造、从国外引进带配额的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专业远洋渔船及渔业辅助船,对公海大洋性渔船装备船位监测系统,对部分高油耗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2.渔船气胀式救生筏配备试点项目。对沿海渔业省份的渔船气胀式救生筏配备给予补助。
  五、2007年重点工作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作
  1.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财政专项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机具种类由上年的6类19种增加到7类24种,实施范围覆盖到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提高县均投入规模和单机补贴额度;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将国务院确定的血吸虫疫区县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在13个粮食主产省484个县(农场)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力争年末农业机械装备总量达到7.4亿千瓦。
  2.开展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建立100个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指导各地利用各类政策、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示范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3.精心组织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组织部署“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工作。参加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40万台,跨区机收面积超过3.5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
  4.加大农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环节的农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应用;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举办中加保护性耕作论坛,在北方15个省和新疆兵团的103个县(团、场)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2 500万亩;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在70个县组织实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落实好江苏、浙江等12省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力争推广服务面积超过1 000万亩;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旱作节水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机科技入户工作。
  5.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建立100个农机服务组织联系点;指导各地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行为,维护农机销售市场秩序。
  6.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抓好“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完善农机监理信息网络,加快农机监理装备开发应用;制定《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支持。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1.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格局创新。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探索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与电信、网通、移动、联通等工商企业和广电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2.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编写农业部公开信息目录;推进相关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率先开展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的资源共享工作。
  3.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搞好部本级一期“金农”工程项目启动实施工作,推动地方相关工作,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新建58个县、18个地区、2个省级“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覆盖面累计超过500个县;力争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4.推进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实施《2007年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定期发布经济信息;推动省级农业部门建立经济信息发布制度;培训农村信息员5万名。
  5.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强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组织有关单位开发推广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系统。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工作
  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指导100家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组织开展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试点工作。
  2.促进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指导40家大型农业连锁经营企业完善质量检测系统和信息网络,示范带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现状调查,指导各地培训农产品经纪人。
  4.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组织国内企业出国参加10个大型国际农业展会。在国内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15个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和产销对接活动。
  (四)加强园艺、养殖设施装备提升工作
  1.组织开展设施农业调研工作,进一步摸清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2.组织召开“三北”地区日光温室建设现场会,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五)提高渔船装备水平工作
  1.大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提高渔船的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的21个县(区、市)实施6 000条渔船气胀式救生筏配备试点项目。
  2.争取远洋渔船建造项目投资补助新政策出台。引导鼓励远洋渔业企业更新、改造和从国外引进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专业远洋渔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行动重大事宜,研究、协调和解决重大问题。以牵头司局为主,各参加单位派人参加,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行动的具体实施工作。指导各级农业部门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二)依法推进
  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推进行动实施。
  (三)强化指导
  在各相关工作领域的专家队伍中确定若干技术带头人,成立专家咨询队伍,为行动实施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和监督检查服务。
  (四)争取投入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调研,加大现有各类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推进行动的实施。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辟资金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加强协作
  建立不定期沟通衔接机制,及时总结工作开展情况,了解相关需求,项目主管司局要及时与各参加单位沟通情况,确保形成合力。
  (六)营造环境
  利用各单位信息传送渠道以及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指导各地做好典型事迹、典型作法、典型经验的宣传工作。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工作落实到处室、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确立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牛盾副部长,杨坚总经济师。
  (二)牵头单位
  第一牵头单位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人宗锦耀;第二牵头单位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人张玉香。
  (三)参加单位
  经管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企局、渔业局、信息中心、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机化推广总站、农科院信息所、农展馆等。各单位派专人负责行动的有关联系工作,并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四)工作分工
  1.发展农业机械化。负责人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分管负责人为张天佐、刘恒新。具体工作由产业发展处、监督管理处、科教质量处等组织开展。
  2.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负责人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玉香司长,分管负责人为张兴旺、信息中心郭作玉、农科院信息所许世卫。具体工作分别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信息统计处、信息中心、农科院信息研究所等组织开展。
  3.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负责人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玉香,分管负责人为张兴旺,具体工作由市场发展处组织开展。
  4.发展设施农业。负责人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种植业管理司马淑萍,具体工作由农机化司科教质量处、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等组织开展。
  5.提高渔船装备水平。负责人为渔业局柳正、陈毅德。具体工作分别由渔船渔港处、远洋渔业处等组织开展。
  附件9: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实施方案

  兽医工作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为进一步提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健全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控制消灭能力,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长效防控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行动目标
  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清晰、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兽医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逐步实现对动物饲养、生产、屠宰、流通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起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动物疫情溯源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充分发挥兽医工作对畜牧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和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持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期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每年下降10%左右,确保疫情不发生大反复;兽药产品合格率上升5个百分点以上,兽药残留总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违禁兽药和化合物使用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任务
  (一)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
  制定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制度,做好免疫效果监测,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定点联系制度,加强督查指导,组织开展全国免疫密度交叉大检查,确保免疫工作按计划落实。完善疫情测报网络体系,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禽流感、口蹄疫监测力度,加强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布氏杆菌病、结核、日本血吸虫病、炭疽和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监测,在全国科学布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流行病学规律,及时分级预警。完善中央、省、地、县各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积极宣传重大疫病防控知识,主动、及时发布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二)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库和软件支持系统、信息采集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动物检疫信息系统、兽药监管信息系统等,建立健全机构队伍,切实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能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组织起草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规划,开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训和试点工作。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产地、流通、屠宰等环节牲畜标识的监督管理,严格实施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追踪溯源制度。
  (三)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规范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采样程序,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和实验室比对工作,组织各参考实验室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掌握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卫生状况。成立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指导各地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开展评估工作和申请国际认证。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促进动物产品对外贸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同一生物安全小区。逐步探索建立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的无疫区。
  (四)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推进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检疫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各级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网,完成执法信息的对外公开,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报告体系,加强各地、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协作。严格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加强对饲养及屠宰加工企业的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及登记、备案工作,加大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强化、规范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监督检查工作,实现从饲养到屠宰加工的全程监管。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以及执法督察稽查制等各项制度的建设,严格检疫程序,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质量。
  (五)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加强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加快动物防疫法修订进程,为推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创造法律条件,进一步完善执业兽医制度,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逐步建立执业兽医队伍。
  (六)严格动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
  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配套规定宣传工作,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严格按照审批权限、程序、条件和时限,认真做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实验活动和菌毒种运输审批活动,严防病原微生物散播。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加强保藏机构安全管理、菌(毒)种运输管理和菌(毒)种使用管理,切实加强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毒逃逸和扩散。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
  (七)加强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监管
  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监管配套规章和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有关制度,严格疫苗生产企业条件认可和监督管理,加大飞行检查力度,继续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严格执行批签发管理和粘贴防伪标签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监管。建立健全兽药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兽药审评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兽药行政审批规章制度和程序,进一步严格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等审批行为的后续监管工作,建立兽药企业质量监督员和兽药企业巡查制度,加强兽药生产企业监管。抓紧制定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积极推进GSP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案件举报制度、案件督办通报制度。加强产品质量抽检,扩大兽药残留抽检范围和批次,建立残留超标产品追溯制度,加强兽药使用环节监管和残留监控。推进兽药行业发展,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
  四、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
  (一)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
  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集中统一行动,有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计划免疫,强化疫情监测、快速报告和预警,迅速扑灭突发疫情。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抓好平时补免工作,提高畜禽整体保护水平,增强抵抗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有效防止疫情发生。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定期组织全国免疫密度交叉大检查,确保畜禽免疫密度常年达到9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定点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各片区联络组的督导作用。健全疫情报告和诊断体系,加强疫情监测,确保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实现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报。完善应急机制,建立应急体系和信息系统,规范应急工作各个环节,加强日常防控工作,形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
  (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深化改革、转变机制”的原则,建成与新型兽医管理体制和防疫队伍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到2008年,通过中央、省、县、乡四级防疫基层设施项目建设,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与残留监控,以及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基本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调、有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2009-2010年,对动物防疫体系进行巩固、完善、提高,形成对重大疫病全方位的预防控制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防疫水平的差距,有力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三)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分级负责、确保质量”的原则和要求,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现从畜禽出生到屠宰各环节一体化全程追踪监管,整合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快速、准确溯源动物疫情,及时处理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从2007年起,计划用2年时间在四川、重庆、山东、辽宁、吉林、海南6省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以及北京、上海2市全境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2007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北京、上海的所有区县完成动物标识溯源的硬件设施建设、系统调试、人员培训和试运行。2008年,完成示范区省份的所有区县硬件设施建设、系统调试、人员培训和系统运行。奥运会前在奥运会举办城市上市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实现身份标识。
  (四)兽药市场整治
  通过兽药市场整治,规范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行为,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程监管。切实加强兽药行政审批管理,严格兽药行业准入条件。加大后续监管力度,加强企业生产环境控制、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规程等环节的监督,逐步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和不良信用记录公开制度。按照兽药经营质量规范,加大兽药经营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清查列入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产品。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对假劣兽药来源去向不查清不放过、涉案单位和责任人不落实不放过、产生的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今后的防备措施不到位不放过、所有涉案人员的责任追究不彻底不放过,坚决打击假劣兽药产品。逐步规范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扩大兽药残留抽检范围和批次,建立残留超标产品追溯制度,监督养殖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有效遏制违禁兽药和化合物使用。
  五、2007年工作重点
  (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制定2007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和监测方案,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平常及时补免。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制度,做好免疫效果监测。初步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库、专家库。4月和9月开展全国各级应急预备队培训和演练。5月和10月对重点地区进行集中监测。6月和11月组织全国免疫密度交叉大检查,结果通报各地。组织重大动物疫病定点联系各片区联络组定期督导免疫工作。根据前两年疫情发生特点,加强散养户动物防疫条件研究,逐步规范养殖户免疫活动,做到设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和程序标准化。组织国家参考实验室对各省级实验室的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免疫抗体检测技术水平进行比对和测试。开展禽流感和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与试点
  落实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成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和决策体系建设工作。4月开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技术培训。3月至6月,做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过渡期各项准备,组织各省进行牲畜耳标招标。建立完善中央和省级信息数据库,继续做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加强产地、流通环节、到达地牲畜标识的监督管理,对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追踪溯源制度。11月总结试点经验,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果。
  (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
  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3月,根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筹备成立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4月至7月,召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与管理研讨会。由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组织培训评估专家,组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指导组,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工作,做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申请工作。8月至12月,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省份或区域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由我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公布,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制定相关的检疫规程,修订《动物检疫管理办法》。3月至4月,召开全国动物卫生监督站所长会议,建立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网,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报告体系。5月至8月,组织对各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组织对全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进行检查,举办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班,开展监督执法案件交流工作。9月至12月,组织全国范围内证章标志清理整顿行动,指导各地做好动物饲养屠宰加工企业进行评估登记备案,召开全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会议,组织评选优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
  (五)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对兽医体制改革的督促和推动,促进国务院文件的落实。建立兽医改革进展季报制度,及时了解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对改革进展缓慢的省市,采用重大动物疫病定点联系制度和专项检查方式,加强督导检查,力争今年6月底前,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执法监督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基本组建完成。加大宣传,定期通报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及时交流各地改革政策、措施,以及改革过程中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宣传各地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继续研究、完善执业兽医资格制度框架以及相关政策,对执业兽医考试大纲、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六)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收集、统计、分析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以及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存利用等情况,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数据库。组织各地对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样本运输、保藏、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对重点区域实验室进行不定期检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加快制定兽医实验室能力考核管理办法和兽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等规范性文件。认真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实验活动和菌毒种运输审批活动。协调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加快对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国家疯牛病参考实验室等P3实验室的认证程序。
  (七)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和兽药质量监管及兽药残留监控
  继续实施飞行检查、驻厂监督、批签发、防伪标签等制度,动态掌握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诊断试剂生产、库存和供应数量,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出口管理。开展新城疫、猪瘟、蓝耳病疫苗安全评价。进行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研究和口蹄疫制苗种毒筛选。组织开展兽药监督抽检,建立兽药监督抽检核查机制和申诉制度,加大假劣兽药曝光力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制定下发《2007年兽药市场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全国兽药执法交叉检查。组织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积极应对美国、欧盟对我国兽药残留监控考察。编制完成《兽药残留监控状况报告(2007)》。进行兽药行业发展课题研究,制定兽药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兽药行业统计,编制《2006年中国兽药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争取下发《关于加强兽药行业管理工作意见》,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推进《兽医器械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兽药质量标准体系,修订完善相关规程,修订发布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清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合作
  农业部成立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和决策行动的重大事项,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兽医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同时,与部内各司局保持密切合作,与部外各部委加强沟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建设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农场)防疫站,完善县级兽医卫生监督站。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督促各级兽医部门做好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防疫物资的储备工作。积极争取落实兽医工作经费,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强化督办检查,落实工作责任制
  把行动任务分解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处室、工作落实到人,局内将继续实行各工作小组定期报告和负责人督查制度,掌握行动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认真执行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定点联系制度,督促各项工作按计划落实。继续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督查制度。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省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依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抓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让国内外及时了解我国最新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法规和工作动态,让广大群众掌握动物疫病防控基本常识,增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落实到处室、工作落实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尹成杰副部长、贾幼陵首席兽医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兽医局,责任人贾幼陵首席兽医师。分管责任人李金祥,负责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行动和评价绩效等。
  (三)工作分工
  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负责人为兽医局李金祥、李长友,办公厅王辅捷,计划司李伟方,财务司王正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百万,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高光、杨劲松,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马洪超、王树双。具体工作由兽医局防疫处,办公厅秘书处、宣传信息处,计划司行业发展二处,财务司预算处、专项资金处,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应急处、疫情监测处,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协作交流处等负责。
  2.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与试点。负责人为兽医局李金祥、张弘、李长友,办公厅彭小元,计划司李伟方,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李生,财务司王正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仲秋、徐百万,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刘敏。具体工作由兽医局检疫监督处、综合处,计划司行业发展二处,财务司预算处,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信息处等负责。
  3.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负责人为兽医局李金祥、李长友,办公厅王辅捷,国际合作司卢肖平,计划司李伟方。具体工作由兽医局检疫监督处,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国际合作司综合处,计划司行业发展二处,财务司预算处等负责。
  4.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负责人为兽医局李金祥、李长友,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李生。具体工作由兽医局检疫监督处、医政处,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执法监督处等负责。
  5.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负责人为兽医局张弘,人事劳动司冯广军、财务司王正谱。具体工作由兽医局医政处,办公厅宣传信息处,人事劳动司机构编制处、崔鹏伟,财务司预算处负责。
  6.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人为兽医局张弘,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百万。具体工作由兽医局医政处,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处负责。
  7.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和兽药质量监管及兽药残留监控。负责人为李金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于康震。具体工作由兽医局药政处,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质量监督处等负责。
  附件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决定继续会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围绕我部实施“三大战略”,强化“四大支撑”,构筑“六大产业”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以落实规划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对100个示范联系村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2006年规划起步、2007-2008年全面推进、2009-2010年完善提高”的建设步骤,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100个示范联系村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财务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逐步建成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形成以示范联系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新格局。联系示范村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50%以上农户参与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经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经销订单率达到60%以上。村容村貌整洁,适宜农户全部使用洁净新能源,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青壮年务农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增粮(产)增收,提高农业效益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推广优良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强化疫病虫害防控,为农户提供疫病虫害测报信息。
  (二)发展一村一品,构建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健康畜牧水产业、园艺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村服务业,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一村一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建设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村。
  (三)实施科技兴村,提高综合素质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标,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的组装配套。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免耕栽培、精量播种、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和标准化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加快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力度。
  (四)注重生态建村,实现持续发展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在示范联系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经济实用的生产技术与生活设施。在示范联系村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在已发展集约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示范联系村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建设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实现基本消除示范联系村露天厕所、粪坑,基本整治农户、养殖小区粪便污染,基本解决垃圾无处去、污水随处流,基本普及低成本、高热值的清洁能源,基本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的“五基本”目标。
  (五)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机耕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设施。在有条件的示范联系村建设功能完备、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全面实施“三电合一”,加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水、电、路、气(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民健身体育工程,在示范联系村全部建成篮球场和乒乓球台。
  (六)健全保障机制,建设和谐农村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实行村务公开,推进村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为主的集体决策机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村示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2007年重点工作
  2007年围绕六项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示范联系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搞好对口指导与服务,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示范联系村或示范联系村所在县(市)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一)农业建设类。优粮工程、县乡(镇)动物防疫站力争覆盖规划内的示范联系村所在县。选建6个左右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在部分示范联系村实施沃土工程。在已安排户用沼气的基础上拾遗补缺,建设5个左右养殖场沼气工程和10个以上沼气服务网点。为尚未配备科技直通车的示范联系村所在县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为65个联系村配备“三电合一”设备。继续开展秸秆生物气化或固化成型燃料试点。
  (二)财政专项类。在符合条件的县开展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实施范围不少于21个县。力争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覆盖全部35个县(场)。在10个以上的示范联系村安排一村一品专项。在6个以上示范联系村所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每村培养40个左右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为示范联系村招收培养200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在25个以上的示范联系村所在县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充实科技书屋培训教材。为示范联系村培育500个科技示范户,支持建设10个乡村清洁示范点、5个畜禽养殖小区、14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50个规范经营的放心农资店。
  (三)综合开发类。选建5个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和5个特色种养良种繁育示范项目。
  (四)其他类。先行在35个示范联系村所在县(场)开展部行合作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
  按照“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加强部、省、县、乡、村的沟通,形成工作合力。我部着力加强工作指导,搞好对口指导服务,加快整体推进。示范行动省级对口负责单位加强工作领导,大力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基层民主建设。发挥县(市)承上启下、联结城乡的枢纽作用,整合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加快规划实施。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实施民办公助,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二)加强工作交流
  加强新农村建设对口指导与服务,各对口指导单位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完善驻村制度,健全对口指导与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专家咨询组的作用,配合各对口指导与服务单位深入示范联系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做好示范联系村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统计工作。2007年召开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经验交流会。
  (三)加大投入
  在加强我部项目组织实施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开展建设。农业建设、财政专项、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按照规划布局、建设重点和规定程序,积极向示范联系村所在县倾斜,能够到村的优先安排示范联系村。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为示范联系村所在县(场)搭建信用平台,争取贷款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四)加强宣传
  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总结宣传积极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典型经验。2007年重点宣传山西郝村、上海毛桥村、浙江杨墩村和黑龙江857农场等典型。发挥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的作用。对各项重点工作牵头单位、各对口指导单位好的做法通过相关方式予以宣传激励。
  六、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工作到处、责任到人。
  (一)负责人
  尹成杰副部长、张宝文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杨坚总经济师。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李伟方、周应华、隋斌按工作分工负责。
  (三)参加单位
  发展计划司、办公厅、人事劳动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驻部纪检组监察局,其他各对口指导与服务单位。
  (四)工作分工
  发展计划司:负责研究制定我部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确定100个新农村示范联系村项目建设重点,协调我部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具体实施工作,指导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工作,组织新农村建设专家组和对口支援单位相关工作,总结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成效,牵头组织基本建设类、农业综合开发类项目以及部行合作工作。责任人杨坚,投资处具体负责。
  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我部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全面工作,督促检查我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争取由国家体育总局在100个示范和联系村建设篮球场与乒乓球台。责任人杨振海,宣传信息处具体负责。
  人事劳动司:推动示范、联系村人力资源开发,开展村两委主要干部专题培训,负责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责任人李昌健,人才工作处具体负责。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研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责任人黄延信,产业政策处具体负责。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推动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指导示范联系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村一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责任人贺军伟,产业化处、专业合作处、集体资产管理处、农民负担管理处分工负责。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推进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组织实施“三电合一”项目。责任人徐肖君,市场秩序处具体负责。
  财务司:负责会同各有关司局落实相关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财政专项相关经费。责任人冀名峰,专项资金管理处具体负责。
  国际合作司:负责指导示范联系村“走出去”。责任人姚向军,综合处具体负责。
  科技教育司:负责农民培训、科技推广和农村能源等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科技书屋、乡村清洁工程。责任人白金明,能源生态处具体负责。
  种植业管理司:负责现代粮食产业建设,发展现代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组织实施优粮工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沃土工程、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及加工、特色种植良种繁育项目。责任人王守聪,行业发展处具体负责。
  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农业机械化工作,组织实施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具购置补贴、保护性耕作等项目。责任人宗锦耀,产业发展处具体负责。
  畜牧业司:负责畜禽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工作,组织实施良种补贴、畜禽养殖小区、秸秆养畜、特色畜禽良种繁育等项目。责任人陈伟生,综合处具体负责。
  兽医局:负责动物防疫工作,组织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责任人张弘,综合处具体负责。
  农垦局:负责农垦系统示范联系村(场)现代农业推进工作。责任人吴恩熙,发展计划处具体负责。
  乡镇企业局:负责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责任人谢洪钧,规划统计处具体负责。
  渔业局:负责现代健康水产养殖业推进工作,组织实施渔业病害防治体系、特色水产良种繁育项目。责任人李健华,计划处具体负责。
  驻部纪检组监察局:会同有关单位开展廉政文化进村。责任人唐宝振。
  各对口指导与服务单位:指导对口示范联系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推进与实施,协助对口示范联系村申报和衔接相关项目,总结对口示范联系村开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