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
登录        电话咨询
原告刘某请求确认被告重庆市X区房屋管理局行政强拆行为过程某法一案
当事人:   法官:   文号: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

重庆市X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11)南法行初字第X号

原告刘某,男,汉族,19xx年x月x日出生,住(略)—1,身份证号码x。

被告重庆市X区房屋管理局,地址重庆市X区X路X号,机构代码(略)--2。

法定代表人杨某乙,局长。

委托代理人陈丽,重庆强毅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曹耀尹,重庆强毅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刘某请求确认被告重庆市X区房屋管理局行政强拆行为过程某法。于2010年11月30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某。本院受理后,向被告送达了起诉某副本及《行政诉某当事人权利义务及须知》。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1年2月2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被告的委托代理人陈丽到庭参加了诉某,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某,原告位于重庆市X区X街道黄桷渡X号1—1—1房屋被第三人以土地储备的名义,依据被告核发的许可证,在被告的怂恿和带领下给强行拆迁了。第三人对原告房屋的破毁不属于土地储备性质,而是以土地储备的名义高价转让他人合法财产谋取差价的违法行为,第三人没有土地储备资质。被告不认真某查第三人的合法性,手续的有效性、真某、完善性就随意签发了《房屋拆迁许可证》,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故起诉某院,请求确认被告执行行政强拆重庆市X区X街道黄桷渡X号1—1—1房屋的行政强拆行为过程某法。

被告辩某,被告实行行政强制拆迁行为是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办理的。拆迁人向答辩某提出行政强拆的申请,答辩某经认真某核并组织召开了行政强拆前的听证会,认为原告的房屋符合申请行政强拆的条件,向南岸区人民政府请示并经其同意后,依法对原告房屋发出了实施行政强拆的通知。原告未在通知时间内搬迁,答辩某才依法对原告的房屋实施了行政强拆。原告的诉某请求没有事实与法律依据,恳请贵院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的起诉。

被告提供并经过当庭质证的证据有:

1、行政裁决书及送达回执,证明答辩某向原告送达了行政裁决书,原告知晓裁决书中要求其限期搬迁的内容。

2、强拆申请书,证明原告在行政裁决书规定的时间内不自行搬迁、拆迁人向答辩某申请行政强拆。

3、城市房屋申请行政强制拆迁听证通知书及送达回证,证明答辩某向原告送达了行政强拆前的听证通知书。

4、行政强拆前听证记录,证明答辩某举行了行政强拆前的听证会。

5、关于申请城市房屋行政强制拆迁的决定,证明答辩某在向南岸区政府申请强拆前经过了领导班子的集体讨论。

6、南岸房管[2009]X号文件,证明答辩某向南岸区政府对原告所有的房屋是否实施行政强拆进行了请示。

7、调解通知书及送达回执、调解记录,证明答辩某依法向区府请示时提交了裁决调解记录。

8、(2009)渝南岸证字第X号公证书,证明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外观进行了证据保全。

9、黄桷渡X号X单元X层X号住户未搬迁原因,证明答辩某依法向区府请示时提交了被拆迁人不同意拆迁的理由。

10、安置房订购协议、竣工验收备案登记证,证明拆迁人对安置给原告的周转用房具有合法权利、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

11、南岸府发[2009]X号批复,证明南岸区政府同意对原告所有的房屋实施行政强拆。

12、行政强制拆迁通知书及送达回证,证明答辩某向原告送达了行政强拆的通知。

13、(2009)渝南岸证字第X号公证书,证明答辩某在行政强拆时组织了公证处及街道居委会对原告房屋内全部物品进行了证据保全。

14、通知,证明答辩某在行政强拆后向原告送达了领取周转房屋钥匙的通知。

经庭审质证,原告对被告证据的质证意见为:对证据1,收到。对证据2,不清楚。对证据3,没收到。对证据4,参加了,记录不属实。对证据5、6,不清楚。对证据7,没参加。对证据8—11,不清楚。对证据12,没收到。对证据13、14,不清楚。

经庭审质证,本院认为,被告举示的上列证据符合行政诉某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予以采纳。

本院根据上述证据及当事人当庭陈述认定如下事实:

原告是位于重庆市X区X街道黄桷渡X号X单元X层X号房屋(砖混结构、建筑面积72.20m2,产权性质住宅)的产权人。

2008年12月31日,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会取得了南岸拆许字(2009)第X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原告在拆迁范围之内。拆迁过程某,拆迁人与原告没有就安置补偿事宜达成协议。2009年2月15日,被告作出了南房拆裁[2009]第X号《行政裁决书》。其主要内容为:由拆迁人提供“学府雅居”B栋X—X号房屋(建筑面积110.94m2,结算价格3250/m2)安置被拆迁人,双方应结清产权调换差价,其他有关费用按拆迁政策法规及该项目该补偿安置方案处理。被告在裁决书中明确了原告自行搬迁的期限及逾期搬迁的后果,交待了复议和诉某的权利。同日,被告将裁决书送达给了原告。同月20日,拆迁人向重庆南岸公证处申请对前述房屋进行证据保全公证。同月23日,该公证处出具了(2009)渝南岸证字第X号《公证书》。同月18日,拆迁人向被告提出了《强拆申请书》,申请对前述房屋实施强制拆迁。次日,被告作出了《城市房屋申请强制拆迁听证通知书》,告知原告申请人提出了强制拆迁申请和举行听证会的时间。该通知于当日送达给原告。同月24日,被告召开了听证会。拆迁人、社某、重庆市X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原告出席了听证会。3月2日,经被告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作出了对前述房屋申请行政强制拆迁的决定。同月4日,被告向重庆市X区人民政府报送了《关于申请强制拆迁黄桷渡X号1—1—X号房屋的请示》及相关资料。同月6日,南岸区X区房屋管理局申请强制拆迁黄桷渡X号X单元X层X号房屋的批复》,责成被告依法组织对前述房屋实施强制拆迁工作。同月9日,被告作出了《关于对黄桷渡X号1—1—1房屋执行行政强制拆迁的通知》。其主要内容为:决定对前述房屋实施行政强制拆迁。同日,该通知送达给了原告。同月25日,被告对前述房屋实施了行政强制拆除。拆除过程某,被告组织相关人员到拆迁现场,并由公证部门对原告室内物品进行了清点,制作了《清点物品清单》。之后,被告发出通知,告知原告临时搬迁地点及通知原告领取临时搬迁地点钥匙。之后,原告认为被告强制拆除其房屋过程某法,故起诉某院。

另查明,原告提起本诉某时,将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会列为本案“第三人”,案件开庭审理过程某,经本院释明,原告提起的诉某与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会没有利害关系后,原告同意不将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会列为“第三人”。开庭审理后,原告向法院提交了书面“情况说明”,又坚持其将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会列为“第三人”的意见。

本院认为,原告提起诉某的性质为“确认之诉”,具体请求为:确认被告执行行政强拆行为过程某法。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被拆迁人不履行搬迁义务的,应当由县、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被告房屋被拆除,是重庆市X区人民政府责成被告实施的,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与该强制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故原告请求将重庆市X区X路管理委员会列为本案第三人的意见,本院不予支持。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主要是审查被诉某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在本案中就是审查被告的房屋拆迁行政强制行为是否合法。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未搬迁的,由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重庆市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第二十一条规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强制拆迁前,应当邀请有关管理部门,拆迁当事人代表以及具有社某公信力的代表等,对行政强制拆迁的依据、程某、补偿安置标准的测算依据等内容进行听证。”第二十三条规定:“依据强制拆迁决定实施行政强制拆迁,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提前15日通知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并认真某好宣传解释工作,动员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自行搬迁。”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强制拆迁应当严格依法进行。强制拆迁时,应当组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被拆迁人所在单位代表到现场作为强制拆迁证明人,并由公证部门对被拆迁房屋及其房屋内部物品进行证据保全。”上述规定明确了进行行政强制拆迁的权限和程某。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看,被告经有权机关批准对原告实施行政强制拆迁,其行政强制行为没有超越职权。被告在申请行政强制拆迁前,组织召开了有拆迁人、社某人员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听证会,保护了原告的知情权和申辩某。强制拆迁时,对原告屋内物品作了清点,并制作了《清点物品清单》。且在申请执行前拆迁人就已经申请对原告房屋作了证据保全公证。故其行政强制拆迁程某符合相关规定。故原告的诉某请求,本院依法不予支持。为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某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刘某请求确认被告重庆市X区房屋管理局执行行政强拆重庆市X区X街道黄桷渡X号1—1—1房屋的行政强拆行为过程某法的诉某请求。

案件受理费50元,由原告刘某承担50元(已缴纳)。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某,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某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钟山地

人民陪审员刘某碧

人民陪审员胡晓蓉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书记员范阿峰

相关裁判文书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