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
登录        电话咨询
余某某与符某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
当事人:   法官:   文号: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余某某,男,生于1966年lO月5日

委托代理人:赵和洪,河南宇洋(略)事务所(略)。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符某某,男,生于1969年6月

委托代理人:曹某某,男,生于1960年1O月

上诉人余某某与被上诉人符某某因民间借贷纠纷一案,西峡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原审法院)于2010年10月21日作出(2010)西民商初字第X号民事判决,原审被告余某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本院于2010年12月1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2010年12月1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上诉人余某某的委托代理人赵和洪,被上诉人符某某及委托代理人曹某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2007年1月被告余某某向原告借款x元,并出具证明一份,内容为:“证明,今欠到符某某现金x元正(整),大写壹万元正(整),2007年元月X号,欠款人:于海生。”事后原告向被告催要,被告不予偿还,原告诉至本院。

原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有两个:第一,被告于2007年1月12日是否给原告出具证明,是否向原告借款x元;第二,被告借原告款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关于第一焦点,南阳溯源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的鉴定意见书证实,2007年1月12日证明上的字迹倾向是余某某所写。对此证据被告在庭审时未提出相反证据证明“证明”上的字迹不是本人所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本院对鉴定意见予以采信,从而推定被告向原告借款属实。关于第二个焦点,被告给原告出具的证明虽然是欠款,但是庭审中查明为借款。在证明条上双方未约定还款期限,诉讼时效期限应当从原告权利被侵害,原告向被告主张权利之日算起,即应自2010年6月9日原告向法院起诉时算起。所以,本案不超过诉讼时效期限。为此,原告依据被告给其出具的证明向被告主张权利,要求被告给付原告借款x元有理有据,原审予以支持。被告辩称其名字叫“余某某”,而非“于海生,“余”和“于”是两个不同姓氏,因此原告起诉主体错误。本院认为,通过司法鉴定“证明”上的字迹是“余某某”所书写。“余”和“于”是同音字,被告在给原告出具证明条时,将“余”写成“于”并不影响原告向其主张权利。故被告辩称本院不予采信。综上,被告向原告借款,长期未还,有违诚信原则,原告起诉要求其偿还本金于法有据,本院予以支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一款“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之规定。本案被告为原告出具的证明条,可视为被告向原告借款的借款合同,该条据中并未约定支付利息内容,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利息的诉请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如下:被告余某某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付少波人民币x元。

上诉人余某某上诉称:1、一审法院采信南阳溯源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2010)文检字X号鉴定书错误,该鉴定结论只是证实证明上的字迹倾向是余某某所写,不具有确定性,客观性,真实性。2、该条据不是上诉人所写,上诉人叫“余某某”而条据上是“于海生”。且该欠款已超过诉讼时效,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符某某答辩称:一审判决正确,鉴定结果客观真实,请求二审法院予以维持。

二审中,双方均未提交新证据。

经二审审理查明事实与原审查明的事实相同。

本院认为,被上诉人符某某现持有上诉人余某某所出具的证明一份,其内容为“证明,今欠到符某某现金x元正(整),大写壹万元正(整),2007年元月X号,欠款人:于海生。”为此符某某主张债权x元,上诉人余某某以不是自己书写的,不真实为由予以否认,余某某申请原审法院委托鉴定后其鉴定结论是“证明“上的字迹倾向是余某某所写,上诉人余某某虽对此鉴定结论有异议,但未有证据对抗鉴定结论,故该鉴定结论客观、真实,本院予以采信。上诉人上诉称原审法院采信该鉴定结论错误的理由不能成立。关于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由于该证明并未约定还款日期,被上诉人符某某有权随时向上诉人余某某主张权利,故本案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综上,原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判决适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诉讼费100元由上诉人余某某承担。

审判长张海波

审判员孙建章

代理审判员白丞博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

书记员赵娜

相关裁判文书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