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上注明“1分利”,是年利率1%,还是月利率1%?
借条上注明“1分利”,是年利率1%,还是月利率1%?
作者 | 王景林律师
借条上载明“1分利”,但并未明确系月利率,还是年利率,实践中应当按多少计算利息,对此有无争议?且看下面案例。
01 案情介绍
2014年,被告因帮别人周转向原告借款,原告向被告银行卡转账20000元。2015年12月,被告向原告出具一张借条,载明:“借到原告贰万圆整以1分利息到2016年12月21号还”。借款到期后,被告未按约还款,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偿还本金20000元及利息(按年利率12%计算,自2015年12月22日起至实际清偿之日止)。
被告未到庭参加诉讼,也未提交任何答辩意见或证据。
02 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有身份证复印件、借条、汇款凭证及当事人陈述等证据在卷佐证,足以认定。关于利息诉请,原、被告双方约定利息为月利息1分,即年利率12%,不违反法律规定,法院予以支持。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于返还原告借款20000元及利息20200元,合计40200元,并以20000元为基数、自2024年5月24日起、按年利率12%计算利息至实际清偿之日止。
03 律师解读
1. 民间借贷中“1分利”的含义
在民间借贷中,“分”是利率的常用单位,“1分利”可以有两种理解:月利率1%(即年利率12%);年利率1%(较少见,需明确约定)。借条中标注1分利,但未注明是月利,很容易让借款人钻空子,他可能会向法院提出双方约定的系年利率1%。
《民法典》第142条第1款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第510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若当事人对约定内容不明确,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约定内容的真实含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数字显示:2015年10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4.35%。按照民间借贷的交易习惯,其利率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并且,借款当时的存款年利率为1.5%。按此可以看出,双方约定的1分利不可能是年利率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9月1日施行)第26条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1年1月1日施行)第25条第1款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按照上述规定,借款当时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本案约定的年利率12%,符合法律规定。
法院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结合借贷当时利率实际情况,将“1分利“认定为月利率1%,并不违反法律规定,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符合公平原则。
生活实践中,1分利通常就是指月利率1%,像是约定俗成,其成为民众普遍能够接受的交易习惯,一般不存在争议。
2.年利1分和月利1分的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在借条(据)中标注1分利,即使没有明确系月利1分,我们通常亦以月利1分(月利率1%)加以理解及适用。
这里有必要岔开话题,实践中确实有“年利1分”和“月利1分”的提法,两者有所不同。
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利率“分”的解释:“分,利率,年利一分按十分之一计算,月利一分按百分之一计算”。即年利1分,为年利率10%;月利1分,为年利率12%。
这种双轨制解释既保留了历史习惯,又适应了现代金融需求,成为连接传统金融文化与当代法律体系的特殊纽带。当前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要求借条明确“年分”或“月分”,未明确时优先按当地交易习惯认定,这也体现了法律对传统商业惯例的尊重。
04 类案检索
就安徽地区的判决,笔者做了一份简单的类案检索报告,详见下图:
05 结语
本案的核心在于对“1分利”的解释,法院结合交易习惯、举证规则及法律规定,认定“1分利”为月利率1%,即年利率12%。这一判决体现了法院在民间借贷纠纷中的常见处理思路:尊重当事人自由约定,不得超过法定上限,约定不明时按交易习惯。
案例索引:安徽省寿县人民法院(2024)皖0422民初6246号民事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