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患者谭女士孕39周到被告医院待产,入院后医院安排谭女士行常规产前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在认为产妇各项指标均正常后,医院建议产妇顺产(经阴道分娩)。
产妇于上午9点50分破膜,破膜时胎心音160次/分。但是此后由于产妇因疼痛,出现不配合,就没有继续进行胎心监测。10点30分宫口开全,10点45分出现口唇紫绀,无胸闷、气促不适,此时胎心音降至100次/分,10点55分胎心音降至70次/分。疑似羊水栓塞,予高流量吸氧,地米20mg静脉注射,并开放第二静脉通道,产妇症状好转,胎心音升至100-130次/分,胎头已拨露,估计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嘱产妇尽快用力分娩。10点52分产妇出现左侧鼻腔流血,无其他不适症状。11点02分在会阴正中切开下顺娩一活女婴。
胎儿娩出后,产妇阴道持续流血,至11点30分累计出血2000ml。由于病情危重,将产妇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抢救。最后由于出血无法控制,对产妇行子宫切除手术。新生儿由于重度窒息也转入上级医院救治,后因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死亡。
鉴定意见认为:1、医院在产程记录中没有记录胎方位,由于胎方位是产程进展的重要指标,没有胎方位记录属于过错行为。2、产程记录中胎先露一项从+2后就没有记录,从而无法了解胎先露什么时候到达+3,以此及时指导阴道助产结束分娩。3、产程中胎心监护不连续,从9点30分开始就没有胎监记录,导致无法及时发现急性胎儿窘迫,以便及时采取剖宫产或阴道助产结束分娩,当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后,助产措施不足,仅做了会阴侧切,应及时行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尽快结束产程。鉴定意见:医院对新生儿死亡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过错参与度为50%。
法律简析
妇产科一直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我国为保障母婴安全,出台了《母婴保健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未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幼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孕产期保健包括孕前、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各阶段的系统保健。
本案的医疗纠纷发生于分娩期,医院的过错一部分是由于不重视产程观察,没有规范记录产程图所导致。《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医疗保健机构为妇女提供分娩期保健,包括对产妇和胎儿进行全产程监护、安全助产及对新生儿进行评估及处理。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提供以下服务:…(二)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正确绘制产程图,尽早发现产程异常,及时诊治或转诊;…”
产程图,即在头位分娩过程中,以曲线形式记录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的相应关系、同时还要观察宫缩及胎心变化。产程图以简单明了的曲线,反映出分娩中胎儿、产妇、产程进展的变化。使用产程图能够判断产程是否正常、宫口扩张异常还是胎头下降异常、产程延缓还是停滞以便及时采取助产措施,同时将干预措施计入图中(如转诊、人工破膜、缩宫素的使用、剖宫产等)。若曲线靠近或进入警戒范围,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难产的发生。认真记录产程图能早期识别头位难产的形成原因和严重程度,以便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避免无目的的试产等待。从而减少分娩过程中的产妇及胎儿损伤、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产程观察记录表、产程图及分娩记录表等是医务人员对产妇实施助产措施的重要依据,缺失相关记录就可能导致医方被认定存在产程监护不力的过错。在临床工作中,观察产程、进行产程记录、绘制产程图、采取助产措施的工作往往是相互交叉进行,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按照规范严密观察并记录产程进展,及时识别和处理难产,不要漏记诸如宫颈扩张程度、胎头位置、宫缩时间、宫缩强度、胎方位等重要信息,避免因此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