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愈加重视,教育培训市场日趋火爆,但教育培训机构使用的教辅类图书也存在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近日,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审结了4起同一教育培训机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共判决被告某培训机构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4万元。
原告是一家综合经济类出版社,主要从事经济、财政、金融及管理类图书的出版发行。被告是一家培训机构,经营范围包括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非学历技能教育咨询服务、企业内部岗位技能培训咨询服务等。
原告经调查发现,被告开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培训,并向学员提供侵犯原告著作权的盗版教材。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故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辩称无法确认其使用的培训教材为盗版教材,且被告仅是一家培训机构,没有销售、复制、发行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涉案图书的行为,即便本案所涉图书是盗版图书,该教材也仅仅用于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可免责。
庭审中,法院拆封原告前往被告公司报名培训所获取的公证封存的物品,内有图书4本、教育报名凭据1张、POS签购单1张,经当庭比对,图书内容及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显示的信息均与出版社出版的对应图书一致,但封面无防伪标识, 内部版权页无防伪鉴别方法。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当庭比对的情况,被控侵权复制品与原告出版社正版书的出版单位、书号、版次以及书的内容均相同,但被控侵权复制品封面无防伪标志,内部未印防伪鉴别方法,可以认定被告提供的4本书籍为侵权复制品。被告在收取培训费后向学员提供被控侵权复制品,其行为可视为销售,该行为已侵犯了原告的发行权,依法应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法官提醒,培训机构收取培训费后提供盗版教材的行为已侵犯了原告对涉案图书的发行权,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著作权法将为课堂教学“合理使用”的主体限定于“教学或科研人员”,不包括“商业培训机构”,并且对使用方式也有限制,只能是“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培训机构对培训教材的进货来源缺少必要的审核,漠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另外,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成为教学培训的主要方式,网课平台和授课人在进行线上授课的同时也应提升著作权保护意识,在法律限度内合理使用他人作品,避免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