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的司法标准差异
我国属于民商合一国家。民事主体与公司、企业等商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一致。1999年3月15日,我国在原《经济合同法》等法律基础上,颁布统一的合同法,将民事、商事主体合同纳入统一的《合同法》调整。各级人民法院也将原来民事、经济审判分别设置审判法庭的格局进行调整,改设为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后增设第三庭、第四庭)的大民事格局,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但在司法裁量标准方面,民事与商事合同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合同商事主体较民事主体负有较高的注意程度,对商事代理资格认定趋于严格。商事主体是专门从事经营性营业活动的,因此对于商事活动比民事主体理应更加审慎。在深圳中院判决苹果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所有权纠纷一案中,法院认为,英国IP公司(苹果关联公司)作为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事主体,对于IPAD商标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权归属深圳唯冠应是知晓的,负有高度注意义务,故其母公司台湾唯冠与英国IP公司签订的关于IPAD商标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权转让合同不能认定为深圳唯冠行为,台湾唯冠与深圳唯冠之间不构成表见代理关系。故该合同无效,据此判决IPAD商标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权归属深圳唯冠所有。
而在公民民事主体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法律对此此类代理行为认定标准则较为宽松。如夫妻一方作出的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只要第三方属于善意,则该处分行为的效力及于夫妻另一方,夫妻双方对于日常活动彼此拥有家事代理权。
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同类型合同在法律责任认定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譬如借贷合同,民事主体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即除了借贷双方达成合意之外,还需要实际交付钱款,合同才成立。在交付之前,借款方可以随时撤销合同。而商事主体金融机构的借贷合同则属于诺成性合同,即借贷双方只要达成合意,合同即告成立,对商事主体金融机构产生约束力。在民事主体之间的保管合同也是属于实践性合同,除了双方达成合意,还需要保管物实际交付合同才成立。并且,保管方只有在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对保管物的毁损、灭失承担责任。而商事主体仓储合同属于诺成性合同,双方达成合意合同即成立。仓储方对于保管物只要存在一般过失,均应对保管物的毁损、灭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