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小城的你,应该怎样读大学?
作者:方可成2015-09-06 09:35:02 来源:infzm.com
2015年8月27日,准备报到的大学新生。
(新华社记者 张端/图)
转眼又到九月,大学开学在即,愿曾经的你或现在的你能在大学里寻找到自己。
如果让我重读一次大学,我会希望自己自始至终像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但充满好奇的小孩子一样,踮起脚尖,永不疲倦地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开放心灵,从不设定自己的疆域。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如何读大学的问题。
“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大学生活行将结束时,我从许知远的文章中读到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这句话,内心的震动难以言喻。当时已是大四学生的我,一面庆幸自己在过去三四年里多少算是保持着站立和眺望的姿态,一面又不免后悔:自己明明可以站得再高些,看得更多些。
所以,如果让我重读一次大学,我会希望自己自始至终像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但充满好奇的小孩子一样,踮起脚尖,永不疲倦地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开放心灵,从不设定自己的疆域。
这一点,对于和我一样出身小城镇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和大城市长大的同龄人不一样,我们前18年的人生中没有博物馆,没有音乐厅,没有好书店,也不知道大学是否就是高四高五。我们习惯了伏案,因为那基本上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们习惯了自己的小世界,因为就算站得再高,眼前也只有一片荒漠——好在现在有了互联网,但它还是无法根本性地填平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鸿沟,因为大城市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利用互联网资源,而小城镇的学生则更多沉迷于网游。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集散地,大学所在的城市也往往丰富多彩。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步入大学,就好像在沙漠里行走已久的人,突然走进了有取之不尽淡水资源的绿洲。这时,最常见的反应有两种:一是不敢或不想尝试身边的宝藏,继续伏在案头,埋头沿着世俗设定好的路线走下去,四六级、考研、国考、考证、拿户口、挣钱买房……度过他人眼里“成功”、自己却深知庸常的一生;二是过于兴奋,不知节制,也不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结果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
如何避免出现这两种情况?首先当然是鼓起勇气站起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站起来之后,更关键的是去寻找“元问题”的答案。
所谓“元问题”,指的是关于如何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问题。它们比具体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获取、甄别、使用信息?如何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最有效地表达?如何建立和管理个人知识体系?如何管理时间?如何与他人交往?……
对于伏案已久的小城学生而言,这些问题,我们此前很少思考;这些能力,我们也基本没有接受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它们是明显的短板,但如果在短时间内被迅速补上,它们也可以迅速帮助来自小城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大学的海洋中逐渐获得如鱼得水的感觉。
大学期间需要思考的“元问题”还应包括:我是谁?我为什么活在这世界上?我怎样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希望自己度过怎样的一生?……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伏案能够得来的,它们需要你站起来,看看头顶的星空。
很多年后,你或许早已不记得老师在课上说的某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但你一定会因为曾经思索过这些问题而获益良多。
有人说,最适合放在大学和大学生之间的动词不是“教”,不是“培养”,而是“熏”。在北大,也一直有“熏出来”这种说法。对于出身小城或农村的学生而言,怎样才能更好地被“熏”到?请站起来,寻找元问题的答案。
(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北京大学校友,原南方周末记者)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