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争议评析
案情回放
患儿某某,女,2岁,于2年前出生于某市二级医院,系第一胎第一产,双胎中的一胎,胎龄31+6周。出生时其母胎膜早破,患儿脐带绕颈1周,Apgar评分1分钟7分,出生体重1400 g,其母妊娠期无其他疾病史。出生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早产未成熟儿,囟平,口唇发绀,唇部及全身皮肤苍白,呼吸急促,呈吸气性三凹征,心率136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入院诊断: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胸片示: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诊断为肺炎。当天头颅CT检查示: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表现。院方立即给予吸氧,保温,抗感,气管内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静脉补充氨基酸、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另给予光疗及激素等治疗,住院49天患儿出院。现患儿2岁,因视网膜病变视力较差,故与医院产生争议。
以案说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低体重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在原有条件下难以成活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得以存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病例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又并发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该新生儿有用氧指征,医方诊断与治疗正确,抢救过程中吸氧的措施符合当时的病情及诊疗护理规范,医疗无过失行为。吸氧是抢救措施之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根本原因是视网膜发育不成熟而致。但存在不足:在抢救过程中,有关吸氧监测的记录不完整,对吸氧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告知不全。因此,医方对伴有疾病的早产儿,要充分考虑病情的演变及可能后果,必须动态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分压及时纠正吸氧浓度,避免长期、高浓度吸氧。早产儿在诊疗过程中要抓紧“窗口期”(生后4-6周)观察治疗,以利于早期干预,以减轻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加强医患沟通,详细告知家属早产儿吸氧的必要性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