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梳理与反思
发布日期:2012-03-26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了四个时期来讲述,分别是:1840——1919;1919——1949;1949——1978以及1978年以后。在这四个阶段,分别讨论了政治学在此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本文意图能够破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完善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性知识。
【关键词】近现代;政治学;发展史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何谓政治学?通俗的理解就是把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或者学科。学术界对政治学的定义纷繁复杂,观点层出不穷。但是所有的定义似乎都指向了某种共同的事物。施雪华教授在其主编的《政治科学原理》一书中,详细梳理了各种关于政治学的定义,综合各家观点,他们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资源的强制性分配及由此达成的相互关系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或简而言之,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该定义点明了所有政治学定义所共同的指向:一政治学以公共权力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公共权力的产生方式、内容组成、权力运行框架等等;二以公共权力主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观察公共权力主体的公共行为动机、行为方式以及后果等等;三政治科学的研究,不止步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还寻求分析方法、研究视角的改进,以捕捉政治现象背后的规律性东西的存在。
西方学者按照价值——事实二分的研究方法,将政治学划分为传统政治哲学以及现代政治科学两类[2]。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形成体系完备、学科意义上的政治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是在19世纪末才逐渐被传入中国的。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指的是采用西方的政治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但是正如赵宝煦先生所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学遗产非常丰富,几千年来年来,在政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它积累了世界上人口最多, 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长期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经验, 并且绝大部分被完整地用文字保存了下来。当然,其中有许多是过时了,但更多的却是直至今天, 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瑰宝。”[3]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潮以及政治发展,而对于“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这一问题,缺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笔者深觉此乃政治学研究一大憾事,便收集材料,意图梳理近代中国作为“舶来品”的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一)1840——1919年间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诱发了专制制度危机、民族危机,加重了社会矛盾,整个中国社会迅速由盛转衰,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内忧外患”之中。伴随着危机的加深,中国的近现代也由此开始。在这场痛苦的回归开放世界的近现代化历程中,有三个主题摆了出来:如何重塑一个自信的民族国家?如何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找准中国的位置。近代的仁人志士、社会贤达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就在社会的精英对这三个问题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西方的政治理念、思想、政治学科、研究视角、分析方法等等,慢慢的被引入国内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从简单的器物模仿到制度移植,再到思想的启蒙与解放;从宏大的国体建构、民族复兴到个体的自由解放、理性回归。思想的碰撞、交流活跃起来了。这是一个令人异常痛苦也是格外兴奋的时期。
林则徐、魏源等人从“睁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赞叹。当然受限于当时的体制以及风气,他们止步于个人好感。随着西方事物的流入以及社会风气的开化,马建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人积极宣传西方的制度设计、宣扬变法强国思想。这种思潮鼓舞了“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富国强兵。但是官方并没有在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层次上更多的受到这种开化的影响。此时的政治学只是引入了一些概念。政治学真正意义上被广泛的引入中国是维新人物的功劳。
维新人物,诸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等通过译书、著书、办杂志、办报刊等活动大规模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契约论、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等理念和议会、政党等等国家制度介绍到中国来。以严复和梁启超为例。严复因曾留学英国,故译、著尤多。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将西方的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天赋人权论、主权在民论等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他自己还写了《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章,强烈呼吁变法求强。[4]梁启超与严复不同,梁启超不事翻译,但写了大量论著如《论立法权》、《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泰西学术思想研究之大势》、《亚里士多德之权治学说》等等。[5]
在这一时期,政治学在西方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政治学》、《政治学史》命名的著作, 在欧美及日本均陆续出版。中国维新之士, 也就及时地翻译过来在中国传播。据统计, 从1901 年到1904 年间,中国翻印出版西方政治学的专著就有66 本之多。其中,美国伯盖斯所著《政治学》就有“译书汇编”社(1900 年) 和上海作新社(1902 年) 两种中译本;德国那特 所著《政治学》,也有上海广智书局(1902 年) 和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 两种中译本。此外, 还有英国赖烈的《政治原论》, 美国威尔逊的《政治泛论》, 日本小野冢喜平次的《政治学大纲》, 以及日本浮田和民的《政治学史》等等。[6]
1898 年(光绪24 年)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1912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到1903 年,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共分八科, 其中就包括“政治科”。这是中国在大学中开设的第一门政治学课。随后, 陆续兴办起来的大学都设立了政治学系[7]。1905——1906年,清政府先后派前两个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1915年,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学会成立,第二年4月该协会开始出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评论》。[8]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主张逐渐被抛弃,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章太炎、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人是其代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使民众觉醒,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的宣传促进了政治学说的扩散,而且各种思想相互论辩,促进了政治学说的本土化。社会贤达开始用西方的政治思想视角来分析和解决本土政治问题。
(二)1919——1949年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西方政治学继续被大量引进,如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对西方政治学说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以商务印书馆组译的“汉译世界名著”为代表,对西方政治学著作主要有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曾资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当时的政治学研究主要涉及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国行政、中国宪政等四个方面[9]。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也传播到中国,是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陈独秀、李大钊率先在《新青年》杂志上介绍马克思主义观,如李大钊的《俄法革命之比较观》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共产党宣言》汉译版问世,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讲授政治学。如瞿秋白、张太雷在上海大学分别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政治学》,恽代英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政治学概论》,他们均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其后,邓初民分别在1929年和1939年先后出版了《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科学大纲》,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性质、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阶级、国家、政府、政党、革命等政治范畴的基本原理。[10]
1932年9月,旧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成立,其成员主要由大学里的政治学教授组成。并分别在1935 年、1936 年和1942 年召开过三届年会, 至1946 年,拥有会员140 人,到1942年,该学会总共召开了三届年会。成员包括张奚若、杭立武、高一涵、王世杰、钱端升、刘师舜、张慰慈等等。[11]到1948 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全国100 余所大学中已有40几所大学设立了政治学系, 培养政治学专业人才。在这些大学政治学系中教书的著名教授有:张慰慈、高一涵、钱端升、张忠绂、浦薛风、张奚若、张汇文、萧公权、蒋延黻、周鲠生、李亚农、萨孟武、邓初民、楼邦彦、吴恩裕、王铁崖等。这时期出版的政治学专著,比较著名的有: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 高一涵的《政治学纲要》、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钱端升的《中国政府》、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浦薛风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等等。[12]
关于这一时期,政治学发展的成就,赵宝煦教授在《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一文中写道:“1949 年以前, 中国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曾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著作,也培养了一些政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当时在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 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 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多,对中国问题研究得少,特别是研究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就更少。第二, 培养出来的学生, 除去极少数幸运者毕业后有机会出国深造,回来在大学找个教职教政治学外,其余大部分在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找工作非常困难。”[13]事实上,应该说,政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在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和所取得的成就、学者的学术水平、学生的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三)1949年后政治学在大陆的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学在大陆的发展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以后。在第一阶段,当时的高等教育体制以前苏联的高教体制为蓝本, 于1952 年取消了大学中的政治学系科。当然,和前苏联一样, 关于国家问题、中国宪法、比较宪法、西方议会政府、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以及国际法等等课程, 都放在大学法律系里讲授,这些课程并没有取消。尽管如此,政治学却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存在了。
1978年以后,伴随着政治氛围的解冻,政治学也逐渐的解冻了。1980 年12 月, 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 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 有24 个省市自治区的150 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领导到会祝贺。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等近20 个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系, 培养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先后设立了博士点。
1984 年4 月, 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 IPSA) 集体会员。1985 年7 月,中国政治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政治科学协会第13 届世界大会,代表团团长赵宝煦教授当选为该会第13 届执行局委员。1988
年8 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14 届IPSA 世界大会, 中国代表胡奇安教授接替赵宝煦教授任该会执行局委员,并当选为副主席。在图书出版方面,政治学恢复以后,有关各种译著纷纷问世, 但报刊的数量不多。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自1980 年起陆续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 介绍国外政治学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 于1984 年出版《国外政治学》杂志。1985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政治学研究》杂志《, 国外政治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学者了解国外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政治学研究》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政治学专业学术刊物。这两份刊物当时都很受学者欢迎, 但是在1989 年同时停刊。《政治学研究》后来恢复了出版。同样极受读者欢迎的上海《政治学信息报》, 则早在1988 年就停刊了[14]。
20 年来, 中国政治学著作的出版量很大。首先是政治学教材,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如《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基础》等, 至今已先后出版不下五、六十部。此外, 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外国政府,以及各种专题等等, 也配合教学需要而相继出版。其次是各种专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权力制衡问题、民主法治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权问题、决策问题、现代化问题、市民社会等等,种类及数量都很可观。这20 年来,还大量翻译引进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它们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也起了很有益的作用。1992 年9 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政治学卷》正式出版。这部书集全国老、中、青年政治学者, 费时七、八年之久, 撰写了1000 多辞条,共约160 万字。该书的出版,实为中国政治学界一大盛事。[15]
(四)对近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反思
通过梳理近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有如下反思:
(一)近现代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是伴随着仁人志士面临那个时代的三个主题即塑造自信的民族国家,完成国家的现代化以及在全球化时代界定中国的国际地位时,所作出的选择。在社会贤达的探索之路中,西方政治学的思想和观念对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政治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而学问的研究和发展则更需一种包容自由的社会环境。要保证理性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批判的精神,权力不要过分干预政治学的发展。
(三)要用西方的政治学思想和研究视角对中国传统和当下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要努力实现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同中国现实的问题相结合,在其指导下,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
对近代中国以来的政治学的发展历程的梳理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而当前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实乃政治学研究之一大憾事。本人受限于资料和个人的阅历,并不能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讨,希望相关学者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更加深入和详实的研究。
【作者简介】
姚金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系在读学生。
【注释】
[1]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2 title='回到本文注源' name='m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31.
[2'>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31.
[2]孙关宏 胡雨春 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20.
[3]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东南学术, 2002(2),39——44.
[4]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61.
[5]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61.
[6]赵宝.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 东南学术,2002(2),39——44.
[7] 张明军 孙力.政治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
[8]孙关宏 胡雨春 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1.
[9]孙关宏 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7.
[10]孙关宏 胡雨春.政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8.
[11]孙关宏 胡雨春.政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7.
[12]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 东南学术,2002(2)39——44.
[13]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 东南学术,2002(2),39——44.
[14]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东南学术,2002(2)39——44.
[15]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东南学术2002,(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