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暴力电子游戏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0-08-26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暴力电子游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人格增加,并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发生。具体来说它可以误导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教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方式和改变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暴力电子游戏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暴力电子游戏;危害;原因;对策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一、暴力电子游戏的泛滥及其危害

  自从1972年推出第一个电子游戏以来,已经由简单的电子乒乓游戏发展成十分复杂的暴力游戏,而且开发商和经营者为吸收玩家创造利润越来越将刺激性和攻击性作为其关注的重心。玩暴力电子游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有人做过统计:“本世纪初,一年的游戏销售量达2亿,2~17岁的未成年人,平均一周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7小时。在一项对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59%的女生和73%的男生报告,暴力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虽然游戏会以‘M’(成年人)为标志,以示其只对17岁以上的成年人出售。但在市场上,却常常对未成年人出售。”而且“未成年人尝试购买暴力游戏的成功率为五分之四。”[1]根据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未成年网民1500人以上。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内容就是玩网络游戏,而“中国市场目前销售的网络游戏中,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题材为主要内容。”[2]也有人曾对我国部分在押未成年犯做过调查,结果也表明:“经常观看含有暴力内容并受影响的占83%。”“网上色情和暴力污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3]

  2007年在美国发生的两起命案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青少年玩暴力电子游戏的深刻反思: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发生枪击事件,凶手赵承熙在枪杀32名师生后自杀。肇事者正是暴力文化崇拜者,喜欢玩暴力色彩浓重的网络游戏。同年12月22日,两名少年模仿电子游戏中的危险动作,将一名7岁女童殴打致死。[4]

  2009年3月11日,德国少年蒂姆·克雷奇默持枪在一所中学行凶,先后打死15人,本人在与警方交火中受伤后自杀。克雷奇默性格孤僻,热衷于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就在其行凶前一天晚上,他还沉迷于枪战电子游戏中。而他次日行凶时的场景竟然与他喜爱的一款电子游戏非常相似,他穿着与电子游戏中主人公相似的黑色衣服,作案后也如电子游戏设定的场景一样,劫持一辆汽车逃跑。[5]

  类似的案件在我国也曾有发生。河南平舆的黄勇连续杀害17名青少年的案件,就是一个因为玩网络游戏而走上暴力犯罪的典型案例。在此之前,他曾经及其迷恋“传奇”游戏,陶醉于当“武士”的快感和成就感之中,沉迷于网络血腥的屠杀之中。最终现实生活中的17名青少年成为他“传奇生涯”的受害者。[6]

  基于上述原因,“科学界关于媒体传播暴力对人们是否有影响的争论已渐渐平息。”“研究者现在将注意力转向了电子游戏。”人们已发现“玩暴力游戏有可能比观看暴力电影更容易诱导人们做出攻击行为。”[7]

  二、玩暴力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有关暴力电子游戏与攻击变量关系的研究表明: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可以提高攻击认知水平与生理唤起水平,增加攻击情感与攻击行为,还有可能使个体对于真实暴力情境产生脱敏而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另外,除了与传统影视媒体的相似性之外,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新型媒体方式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与玩家之间的互动性,对于暴力行为的直接强化等。[8]

  人们也发现,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改变游戏者5种相关的知识结构(攻击信念和态度、攻击知觉图式、攻击期望图式、攻击行为图式、对攻击的麻木)并导致攻击人格的增加,再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相互作用影响游戏者攻击行为的产生。[9]

  有心理学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相比,玩电子游戏更容易引起提高唤醒水平、引发攻击性思维、唤醒攻击性情绪、诱发攻击性行为和减少亲社会行为这五种效应。[10]

  之所以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人格增加,并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分析相关研究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误导青少年的认知模式

  玩暴力电子游戏不仅教会了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并且降低了他们对自身行为破坏性后果的敏感性。美国学者默顿提出了“自我实现性预言”的概念,即最初对状态的错误理解而形成的一种错误的社会态度,可能导致真的变成社会现实,公众对社会实况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所呈现的信息,这种信息成为形成道德伦理观念和对社会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资源。我国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同样发现一些经常接触暴力文化的犯罪青少年对自己的犯罪过程供认不讳,但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或者对犯罪后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11]

  认知联结主义理论用现代神经理论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攻击行为的产生。认为当人反复接触攻击行为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更详细的相互联结的攻击性思维网络,接触攻击行为可以引发相关情感及与攻击有关的技能、信念。在特定情境下,它还会使人分不清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当的,例如,当一个人玩暴力电子游戏时,他的攻击认知和情感就被激活了,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逐渐使他形成攻击性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模式,这就增加了他的攻击反应的可能性。[12]

  (二)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即“死本能”,它和“生本能”一同构成人类的两种本能。死本能所蕴含的能量宣泄若是指向自身内部就表现为自我折磨、自我摧残,甚至自杀;若是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攻击行为而有意伤害别人。这种攻击的本能通常情况下处在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之中,一旦被唤醒进入人的意识中,就可能促使人们实施一定的行为攻击侵犯他人。继弗洛伊德之后以本能观点解释攻击动机的代表人物洛伦茨也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同样侵犯行为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与弗洛伊德“死本能”的解释不同,洛伦茨认为攻击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人类的攻击本能定期需要发泄,攻击行为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13]

  之所以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会使人变得具有攻击性,主要是因为暴力的电子游戏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模仿游戏中的场景,而青少年更是如此。当玩一款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射击游戏时,他们的大脑活动和真实射击时的状况非常相似,正因为如此,大部分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被从潜意识中唤醒,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三)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美国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在《侠盗猎魔2》的游戏中,暴力犯罪者73%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想法,增加孩子的愤怒情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14]而且与影视媒体暴力相比,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强化具有直接性。“在玩电子游戏时,游戏者:①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②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观看。③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刺杀对象,购买枪支弹药,靠近目标,进行瞄准,扣动扳机。④参与持续武装暴力活动并进行威胁恐吓。⑤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⑥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15]因而与影视中看到的暴力属于替代强化,而电子游戏暴力属于直接强化,即游戏者如果表现出攻击性就得到奖赏,这种对暴力的直接参与强化了攻击行为。同时,暴力电子游戏攻击行为的强化还具有即时性。玩暴力电子游戏的游戏者可以即时模仿、强化、练习攻击行为,并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暴力电子游戏中的蔑视社会现实中的规则、侵犯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暴力是解决问题最有利的手段以及强者的“无限荣耀”等逐渐成为玩此类游戏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处理相关问题的暗示,并随着玩暴力游戏的次数增加逐渐得到强化,一遇到现实纠纷青少年首先想到的是用暴力解决一切。

  (四)教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提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大多数的侵犯行为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他曾做过一个试验:实验者让小朋友在房间进行有趣的活动,同时一成年人在另一角落,那里有组合玩具、一个锤子和一个充气娃娃。在玩过玩具之后,成年人站起身,对充气娃娃进行了持续的攻击。她用锤子重重地砸它,踢它,把它扔来扔去。目睹了一切以后,小朋友被带到另一屋子,里面有许多可爱的玩具。但很快,实验者打断了小朋友,说必须“把它们留给别的小朋友”。受到挫折的小朋友现在到了另一房间,里面有各种玩具,包括充气娃娃和锤子。如果小朋友没有看到成人富于攻击性的示范,他们很少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动。虽然有挫折感,他们仍然很平静地玩着。但那些观察到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小朋友则很可能拿起锤子击打玩具娃娃,这一现象发生的概率要比没看过的小朋友高出许多倍。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降低了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还交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16]

  “一个被美国社会所认可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中攻击榜样的可获得性。”“研究表明:儿童能非常容易地从观看成人的行为中学会攻击行为。”因此,有人提出“一种能降低美国暴力行为水平的方法就是严格控制儿童接近这种行为。”[17]

  (五)改变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生理机能

  暴力电子游戏会给青少年的大脑带来影响,包括情绪激化,注意力集中能力下降等。一项研究对玩过暴力电子游戏的青少年的大脑与没有玩过暴力电子游戏的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在脑部的某些领域,活动水平出现了差异。

  研究员让34名少年玩30分钟的电子游戏,其中有的游戏是暴力的,有的是非暴力的。然后,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的脑部活动进行测试,检测他们对代表暴力行为和非暴力行为的词汇的反应,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检测结果发现,玩了暴力电子游戏的人,额叶前部的活动水平较低,脑的这部分主要负责抑制、注意力集中和自我控制等行为;而负责情绪激动的杏仁核的活动水平较高。[18]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一)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暴力电子游戏的危害性予以高度重视。

  电子游戏是一个新兴产业,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产业界人士和政府人员对电子游戏予以认可和支持,但是如果看不到电子游戏的弊端,就可能纵容其负面危害的蔓延。这无异于我国为了发展经济而放任环境污染的作法。治理环境污染的代价,往往超过了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身。对于电子游戏,我们要抱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不仅要看到它的经济价值,更要认清它对社会的不利影响。现在我们过于看重它带来商业利润而忽视了大众传媒应具有的社会教育义务,我们能经常听到政府在扫黄打非却很少听说过清暴。这说明暴力电子游戏的危害性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即便是已有人注意到暴力网络电子游戏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也大都停留在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而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层面上,而对其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并没有充分注意到。事实上,它所引起的各种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防治会成为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有人曾指出:目前,网络游戏在我国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展现出成为一个巨大新兴产业的潜力。对网络游戏产业进行规范、有效管理,使其向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成为行业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9]也许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国家要完善立法,加强监管,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遏制暴力电子游戏的泛滥。

  我们应当积极运用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来加大对暴力电子游戏的控制力度。国家要完善相关立法,行业主管部门应提高电子游戏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加强检审和管理,对于带有暴力、色情等电子游戏不许制作和限制运营;另一方面,从技术上加强引导控制,不给青少年沉溺于电子游戏的机会。对于内容涉及血腥暴力场面的游戏政府有关部门应限制发行, 对网络游戏按不同年龄受众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外国在这方面的某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不少国家对暴力采取封杀的“硬”手段。2007年6月19日,英国监管机构以游戏场面血腥为由,对美国发行的电子游戏《侠盗猎魔2》发布禁令。美国将各类电视分成六个等级,所有电视屏幕的左上角都显示正在播放节目的级别,其中M级节目中,有明显的暴力、色情问题,只适合成年人观看,并采取电视机加V锁码芯片来限制青少年观看含暴力节目的内容。香港地区已经学习美国的做法,采取电视机加装V锁码芯片V在此指暴力这种芯片,还可用来控制色情和其它成人信息的方法以便于家长控制青少年接触电视暴力信息。

  (三)开发商和经营者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开发和经营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

  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运营者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尽量控制提供模范榜样,减少青少年观察和学习侵犯的机会,把电子游戏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应根据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特点,多开发经营积极有益的、内容健康的“绿色游戏”,而不应在血腥、暴力上做文章,寻求感官刺激。

  有的国家对此做过有益的尝试。在法国拉瓦尔举办的一场虚拟游戏展上,展出的游戏更多地突出了趣味性。这些参展的电子游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暴力。设计者为这些新游戏注入了更多的平和元素。例如有一只电子鼓,玩家只要拿两根光棒仿真鼓槌,就可以打出想要的节奏。虚拟钓鱼游戏可以在沙子上投影出假水和许多假鱼,一旦钓到鱼,钓竿会感受到真实的重量。还有虚拟玩伴,在没有朋友一起运动时,可以陪你跳绳。这个游戏可以让人站在两个虚拟玩伴中间,它可以帮助重现童年回忆,人们会觉得像回到小时候。有了这些令人身心愉悦的电子游戏,打打杀杀的暴力游戏就相形见绌了。换个角度看,暴力游戏的流行或许是因为优秀的游戏作品太少了。如果内容阳光、积极、健康的电子游戏多一些,人们对待游戏的态度也许就会平和许多。抵制暴力游戏,享受健康的游戏方式,才是游戏玩家应该坚持的。[20]

  (四)家庭和学校要加强青少年媒体意识教育,使其对电子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引导其合理使用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普及化,传统的书本知识受到媒介传播的各种各样知识的挑战,学校还未完全跟上传媒技术的发展步伐,还未能作出适应新情况的必要调整和转变,有关传媒的社会道德伦理教育还未有效地开展。在计算机系统或网络应用课程中根本不涉及除纯专业技术知识之外的东西,这种状况亟待改变。[21]

  学者熊澄宇也曾提出:在游戏实验室的平台上,我们得出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几乎所有计算机的新技术都是首先在游戏这个层面里应用的;二是在游戏平台上,它涉及到的问题不完全是青少年,实际上已经跟社会其他阶层发生了直接关系。游戏带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为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22]电子游戏是一种传递文化理念、文化价值的新媒介,我们必须根据其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媒介教育,减少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应该说媒体教育是最具建设性、也是最有效地防止诸如暴力电子游戏等新媒体负面影响的方法。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国已将媒体教育正式纳入教育课程。英国教育部要求“学校必须考虑媒体教育的责任”。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来讲,媒体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二是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媒体教育将运用媒体的权利交给青少年自己,通过这一教育,帮助青少年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认知能力。通过教育,使他们了解媒体信息对自己的意义,懂得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体满足这种需求。[23]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著作《权利的转移》中提醒人们要防止“媒体帝国”的出现,据此有人把传媒暴力的泛滥全部归咎于传媒科技的发展。其实,大众传媒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但人对它的使用却产生了善恶。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技术节约了劳动使生活更加舒适,但却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恰当地运用它。对于传媒暴力和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从我们自身多找原因。[24]
 
【作者简介】
卢建军,兰州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2005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
 
【注释】
[1][7][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00.
[2]单勇,张旭.论未成年人犯罪之网络诱因—以文化冲突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4).
[3]金泽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以赵成熙、马加爵等大学生杀人案件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3).
[4][18]//www.jyb.cn/xwzx/gjjy/gjqy/t20070104_58542.htm.2009-12-18.
[5]//news.xhby.net/system/2009/03/21/010465832.shtml.2009-12-18.
[6]刘涛.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加剧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8]郭晓丽.主动参与与被动观看暴力电子游戏即时脱敏效应的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9]郑宏明,孙延军.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6,(2).
[10][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01.
[11][21]陆时莉,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4).
[12]郑宏明,孙延军.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6,(2).
[1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50-351.
[14]//it.hexun.com/2008-02-07/103565492.html.2009-12-18.
[15][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00-3001.
[16][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86-287.
[17][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磊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74.
[19]邹奕萍.国内网络游戏产业期待扶持与规范[J].通讯信息报.2000-04-11.
[20]//it.hexun.com/2008-02-07/103565492.html.2009-12-18.
[22]陈建林,各界热论网络游戏[J].光明日报.2002-08-14.
[23]张轶南,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5).
[24]吕刚,传媒暴力: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1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