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知,通常应在行为人具有这种认识的情况下,司法上去认定该明知是否存在,而不是在行为人缺乏认识时,司法上推定其存在明知。主观上的认识因素,存在“确知”(肯定知道)和“确实不知”两极。在这两者之间,根据认识程度的由强到弱,还分别存在“实知”(事实上知道)、“或知”(可能知道)、“应知”(应当知道)三种类型。这些认识因素,绝大多数与推定无关。在司法解释中,大量使用“应当知道”一词,但其中多数属于行为人“实知”的范畴,基本不涉及刑事推定问题。今后,在进行司法解释时,可以把“明知”解释为确知或者实知。只有在个别明显属于推定的场合,保留“应当知道”的表述。对明知进行分级,将其内涵进一步细化,充分考虑了刑事证明责任的负担问题,也有助于司法解释的精确化,其意义不可低估。
(周光权:《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