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从北外香水女生退学事件看网络民意的澎湃激荡
发布日期:2009-03-18    作者:110网律师
北外香水女生退学事件,这几天炒得很火。各方都有表态,真相莫衷一是。
    事件中,谁在说谎?真相很重要,但这不是我最关心的。因为很多时候真相离我们很远,这次也不会有完全的真相。
新开的无名博客为什么能放至门户网首页?这很重要,很多人都在奢望但没有做到,这次系偶然发现或刻意操作都有可能,但这也不是我最关心的。因为很多在门户网站置顶的文章并不都会掀起轩然大波。
不管多方言论孰真孰假,也不论是自我包装还是人为炒作,“小”事件能成为“大”新闻,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香水女生李亭亭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夜成为所谓“网络红人”?在下在年,可以说这既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查看香水女生的博客,其中几篇相对小资的文章引起的关注并不是很大,最多也就一、二十万的点击量。可见,仅仅是“美女”、“香奈尔”似乎还不足以吸引足够的眼球,目前也还没有“香丝”出现。但其对老师、对领导、对学校、对教育部的兴师问罪和调侃,其点击量却无不上百万。
    
    先给大家罗列这样几个事情:
    英语强制教学,教育体制僵化。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很多人包括我一直持反对的意见。但即使全国人民都反对,改革仍然裹足不前,人们会习惯,这不会成为新闻。
    抨击教育部。这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类似的还包括球迷反对足协,作家鄙视作协,还有律师抗议司法局滥收费等等,这些都不是新闻。
学生自动或被勒令退学。这也再正常不过的了,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事情。至于退学的功过,有人甚至拿比尔盖茨的例子夸张地说大学生不退学不足以成才等,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这些事情,都是香水女生所陈述的事实,即使是如假包换板上钉钉的事情,也都不是新闻。
 
但是如果把这些事情串起来:学生因抨击教育部而被勒令退学,学生因在网络上抨击教育部而被勒令退学,北外因学生在网络上抨击教育部外语教学规定而勒令其退学北外因学生网络抨击教育部外语教学规定而勒令其退学并强令其以“自动”的名义。就这样层层递进,再加上一点所谓网络炒作的技术手段,如果还不火,恐怕是一个更大的新闻了。
我们来看看这里面的新闻点或者网络民意的的兴奋点:
    首先,学校因学生发表自由言论而处理之,就是冒天之大不韪。其中体现的维护强权、只许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不当性毋须多讲。
    接着,学生发表自由言论的途径仅仅是网络。大家都知道,目前普通百姓言路不畅,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资源,虽然其中内容也不乏糟粕,但也几乎是民众发泄不满的最后一根稻草。控制网络言论,在很多人的眼中就好比是抽掉救命稻草,和谋财害命差不多。
    再看,事件一方是凭借从教育部分肥的一点垄断资源,自视高人一等的北外,另一方则是各方面言谈举止不怎么“主流”的“香水女生”,而结果是北外对学生实施打压。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去年的三聚氢胺事件,其中的免检产品成为笑话。此前很多学校都以培养的学生“免检”自居,北外一度也对其外语专业学生有这么点自信。现在可好,蹦出来这么一个小丫头,证明北外的外语专业学生好象也不全都是怎么的(抨击教育部倒是其次),这可真就揭了疮疤、捅了马蜂窝了。学生最后又因发表这种言论而受到处分,那问题就更加大的去了,感觉就象杀人灭口,而且行动之前风声已泄惹人嘲笑。
    更有甚者,做了如上不耻行为的“官方”还要求学生写“自动退学”申请。乖乖,知名学府不重大师大爱,出了事情还藏着掖着,企图仗势欺人、瞒天过海,真是坏到极点。而此时又碰上大学体制受到集体诟病,学术腐败横行,“官方”几乎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当口。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谓是顶风作案,网民必定要杀无敕了。
 
其实,如上分析都基于一个假定----假定香奈儿女生所言极是。但如网民及相关当事人所言,香奈儿女生撒谎炒作的可能性极大,也许北外比窦娥还冤。但为什么人们在第一时间却宁愿相信香水女生这些话是真的呢?这是因为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无力的小老百姓每天都在让自己尽量去习惯,直到有一天有人振臂一呼。
    更大而化之,深而广之,退学事件之所以能这么火,也许更反应出当今社会,学生与老师与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当局、民众与社会与政府与体制,等等各方面之间完全失去互信,更确切地说是公权力一方在百姓心目中信用降至低点。如此同床异梦,一有风吹草动,积怨已久的民意必定会风起云涌,山呼海啸。此时,真相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或者人们对所谓真相的告知特别是官方声明已不抱信心。
可怕的正是这种对真相探求的绝望。
    
    因此,要让类似事件不再成为新闻,政府有主有关部门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拓宽言论渠道,扩大权力公开力度,以提高政府信用度,增强民众信心;而不应当继续满足于强加几个代表,宣讲几声和谐。
    否则,即使这个事情被证明真是虚假炒作,还会以有第二个、第三个香水事件出来,新闻依旧还是“新闻”。等这样的事情多了,到时候恐怕就不仅是在网络上诉冤、声援、澄清、发泄,而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动荡----而这些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吴新平)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