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聚焦:构建网络道德是推进社会道德的需要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南方网讯 为倡导良好网络道德,培养文明网络行为,在今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新华网等六家网站于9月19日共同举行“构建网络道德,树立网络新风”嘉宾访谈活动,邀请著名专家、有关部门官员、网络业界代表及网友代表与大家在线交流,共同探讨网络道德问题。
今天为什么搞这个论坛?在这之前,主持人曾经问过这个问题。应该说今天论坛的题目还不是主办单位自己闭门造车出来的,而是应广大网民的要求确定的这个主题。我们主办这样一个论坛,推进网络道德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广大网民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互联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从第一个网站开始,将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里,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呈现出的特点首先是人数多、影响大。第二就是速度快、势头猛。人数上已经有1个亿的网民,这里面85%多都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另外,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的影响很大。从发展速度来看,势头确实很猛。今天我来之前查了一下资料,讲其他媒体进入中国的状况。比如我们熟悉的电视、电话,电话进入中国差不多用了100年的时间进入家庭;电视差不多用了30年的时间进入家庭。互联网进入中国不到10年,已经在城市的家庭形成气侯了。这样一种发展势头、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在个人计算机时代不需要讨论今天这个话题。所谓道德是什么呢?是调节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准则。因为是互联网,它就发生了相互的关系,这个关系就需要一个准则来调整它,发展的人数越多,作用越大,影响面越大,就越需要有一个规范来调节大家的行为。
第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网民的主力军是青少年,而且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恐怕人数越来越大。这样一种结构就决定了网络道德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道德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在青少年阶段,道德成长是处在模仿模拟的阶段,他学习别人的行为。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他的道德养成。在互联网时代,成人好多行为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这种情况下给孩子造成很多影响。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以前我们一直在说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实际上不是很准确,因为在虚拟网络的背后有活生生的实体存在。看似在网络进行的是虚拟对话,实际上在后边作为具体的人,作为这个网民,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感情世界,他的精神世界是跟互联网的信息交换在一块走的。实际上互联网的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的一个延伸。同时,互联网的道德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现实道德。心理学有一个内模仿的概念,就是我在网上玩游戏也好,做什么也好,但是心理的历程已经经过一遍了。我们叫做习惯成自然,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会对人的社会道德形成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与政治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会员 陆俊
把游戏化为现实有时会产生可怕后果
[主持人和晶]前两天我听说陆俊在工作当中获得这样一个案例,就是网络婚姻。我们听很多网友讲起过。刚才我看留言的时候也有网友说起这个问题,就是在网上结婚生子,本来这是一个网上的过程,但是在陆老师接触的案例中间,这个案例的本身可能就让我们很震撼。
[陆俊]有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小姑*,十七八岁,有一天跳河自杀了。被人救上来之后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网上社区她有一个网上家庭,认识了一个叫“酷呆了”的网民,他们俩在网上结婚,又生了一个小孩。有一天,“酷呆了”突然要跟她离婚,这个小姑*想不开,就跳河了。之所以现在有这么多人愿意到网上去,他把网络的行为实际上当做一种游戏,既然是一种游戏,那现实的很多道德要不要去约束网络的游戏行为?比如“酷呆了”要不要对他某种游戏的行为负道德责任。
[和晶]如果在游戏当中,因为是匿名的,有人可能就在匿名的情况下撒谎,比如说不负责任,比如说欺骗,甚至杀人。直接对现实生活有影响的话,错在哪里?
[陆俊]我们先谈它的影响,其实在现实当中已经造成了。比如最近媒体用得最多的词就是“pk”,实际上里面包含着杀戮的意思。比如网络当中的一些杀人游戏,要尽量的去杀人,得到一种快感,这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表现出来。有一篇报道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孩在不到四五百字的作文里用了大概几十个死字。比如高兴死了、跑得快死了。在慢慢的影响过程当中,他是不自觉的,实际上已经在影响他的表达方式。我们现在感觉困难的就是把游戏是游戏,现实是现实,这个道德框架怎么融合起来。我们在刚开始接触网络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案例出现,如果在青少年中间有了这样一个影响的话,很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榜样性”的力量。当然这个“榜样”是不好的,是打双引号的。各位嘉宾有没有想到在其他游戏中对现实生活中带来的伤害?可能对生命、对死亡有了一种非常淡漠、模糊的认识,还有别的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陆士桢
青少年的行为模式被影响了
[陆士桢]说到网络道德,其实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现实的道德框架。网络世界其实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就是在那个世界里发生的所有情感、所有行为,我跟很多玩游戏的孩子接触,都是他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反映或者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所以这个影响,比如刚才谈到的暴力影响,另外比如说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不能见到那么多、那么复杂的现象,比如色情的东西,包括灰色的东西,主流媒体是没有的,但是在网络上他就可能接触到的。甚至黄色的、灰色的,甚至黑色的东西,很可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到他们对很多价值的基本看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和晶]有一个群体示范的作用。
[陆士桢]现在小孩一说就是我杀了你,全是这词。真的影响了一代人的行为模式。比如说我们看童话,总是看公主嫁给了王子。现在小孩玩游戏,3秒钟之内,在他前面的所有人脑袋都开花。他有一种胜利感、成功感,这样就形成一种模式。所以像这样一种行为模式,网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和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谈这个人道德不道德,大家会有一个公共评判的标准。但是为什么一到网上,这个公开评判的标准就变得非常脆弱或者没有追责的机会了。
[陆士桢]现实生活是多少多少年,比如说中国的道德是几千年形成的,大家共同认同的东西,网上我认为现在还没有,因为时间很短,还没有真的形成。比如现实生活当中你要把自己身份隐瞒起来,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是很不道德的事。隐瞒就是骗子。网络即使有实名制,也是技术手段之后的实名制。比如说我以“寻山小妖”注册,网管知道我,我跟你聊天,也不能让你知道我是陆士桢,我是“寻山小妖”。但是去了网络当中的虚拟性,那就不是网络了。
[和晶]那天我上网说我是和晶,网友说你是和晶,我就是章子怡。在那张脸后面的时候他做好多事情,可能就没有所谓的公共原则在里边了。我觉得它直接调整每个活生生的人的人性弱点。刚才我们说了,如果你在那儿极度的释放,但是反作用如果在现实中间造成了伤害也好,或者说一些对他人的侮辱,甚至一些谩骂,造成了这些东西。我觉得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包括我看前面网友的留言,中间就有一段说其实游戏没什么不好,是那些玩家不会玩,玩不起。到现在为止,他还不觉得这中间受到了道德判断的影响?
[陆俊]我觉得这位网友的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游戏归游戏,现实归现实,恰恰在这一点上,未成年人如果道德意识还没有达到这一步的时候,危险就在这地方。为什么现在好多游戏,有篇文章就这样说你今天杀了多少人?就是一种游戏的话语,但是对小孩来说,这个道德意识区分不清。所以在讲网络道德的时候,还要培养虚拟和现实一种清醒的道德意识。
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共青团中央首位“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 陶宏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当前道德标准模糊化非常严重网络不良文化对社会有一种恶性反作用
[和晶]一位网友说:我们不能套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道德,其实很多人只是在网上发泄一下,我觉得是一种人格的互补。陶老师怎么看。
[陶宏开]就是道德标准模糊化,没有道德标准。我觉得要分三个层次谈这个问题。第一,道德标准模糊化。第二,现实与虚拟的交叉。第三,网络不良文化对现实道德的一种反作用。上个星期我给湖北武汉地区十大高校刚招聘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我说一个人的素质高就会成功,素质低就会失败。有一个人就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素质不高也可以成功。我说你举个例子。他举谁?他说赖昌星不成功了吗?这是刚挑选到大学的教师,我说赖昌星不仅把自己害了,把他父亲害了,把200多个厅局级别干部都害了。他说你有他那么风光过吗?我说现在社会上对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你有你的成功标准,我有我的成功标准,到底谁对?由社会来评定,不是哪个人说了算。我说同意他道德标准的请举手?有两个人举手又放下来了。从这个说明当前道德标准模糊化非常严重。道德标准模糊化一定会反映到网上来。社会道德标准的模糊化导致了青少年没有道德标准。
[和晶]散播非法信息,论坛聊天室有侮辱和谩骂的语言,制作和传播迷信内容以及网络色情聊天,还有黑客的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以及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网上欺诈行为、网上赌博行为、不正当网恋、强制下载、网上教唆违法违纪违法公德的行为、网上游戏作弊、盗用他人网络帐号、网上投票等。这是网民提出的不道德行为。
[陶宏开]这就是网络不良文化对社会的一种恶性反作用,面积更加扩大化了,而且恶化了。比如说现实中有矛盾,吵个架,不理你就可以走了。但是网上可以恶意的骂,可以用刀去杀。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 刘正荣
网络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和晶]刚才说了,这就是对人性的一个挑战。在现实会受到道德约束的框架,在网络上真的不是很清晰。票数最高的网络不文明行为是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还有就是黑客的恶意攻击和骚扰。网民现在提得比较多的问题是这样的,网络道德失衡和网民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怎么样教育和宣传能够使网民的上网心态积极起来?这个怎么能够做到?
[刘正荣]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想谈网络道德问题,首先对一些基本问题要有一个认识。比如说网络到底是不是一个虚拟的、不需要约束的一个空间?它和现实社会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想如果把网络认为是一个虚拟的、不需要约束的一个公共场所,这是片面的。我觉得网络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我给它四条理由:1.网络本身是有规则的、真正的、物理的网络。2.在网络上是真实的人在发生的真实的行为。3.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4.网络上反映出的现象,许许多多是现实社会现象的一种反照,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特性等原因,网上的现象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的现象。
如果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互联网是现实的一部分,这就清楚了。既然是一个公共场所,大家共享着一个工具,共享着一个信息通道,共享着一个服务场所,就需要规范,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那这个规则到底是什么?我想有一条是基本的,就是现实社会当中的道德规范,都应该适用于网上。但是网络又和现实社会不同,很多现象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需要有特定的规范来约束。这个规范是什么呢?现在很难说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通过研究国外的一些立法和行业自律的规范,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多数现代人以正常的标准来判断认为是正确的,它就是正确的。多数人认为它是不正确的,那就是不正确的。前提还是以正常的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实际上尽管我们有时候讲网上道德无标准。冷静想一想,这个标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是非是可以判断出来的。基于这一点,多数人有一个基本的客观判断,我们构建网络道德,就需要广大的网民、广大的网友来出智慧,来做贡献。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广大的网民、网友在消费网上的消息、使用网上服务的时候,同时又是网上服务不断提升的贡献者,也是网上信息内容不断丰富的贡献者。
我有一个观点,网络需要和谐,和谐的前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大家要有法制意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在网络上,都应该是一样的。另一方面,需要进行道德约束。而且道德约束往往比遵循法律法规还更重要一些。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现实生活当中,多数行为是靠道德来规范的。如果没有道德约束,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秩序了,就不可能和谐了。
[和晶]其实刚才提出的是一个心理的问题,就是网民的心理,比如说我看您的心理肯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您自己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您才能够控制、您才能够表达。比如说我是另外一个网民,但我是了解不到的。比如说您在网上有一个网名,在网上表达您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这个责任怎么负?
[刘正荣]这要从网络特性来看待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网上发泄,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要发泄?
[和晶]有一位网友说因为现实生活中比较压抑。
[刘正荣]网上的匿名性为这种发泄带动了很多方便。由于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空间,许多行为和言论又难以追诉性。由于这两点造成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和不敢做的事到网上去说、去做。这种做、说不是单纯的,一定会对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有影响。
[和晶]刚才这位网友是这样说的,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比较压抑,所以到网上发泄一下作为心理上的一种弥补。
[刘正荣]如果他仅仅自己考虑还不够全面,要想到我这个发泄对整个社会、对整个网络空间会产生什么影响。
新华社网络中心主任、新华网总裁兼总编辑 周锡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广告太多令人反感 好广告也能活跃页面
[和晶]前面已经把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讨论。接下来请大家上来谈的主要问题就是怎么管理?有什么对策?先认识一下嘉宾:徐文伯先生,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先生。新浪网站的副总编辑侯小强先生。搜狐网站的副总编国庆临先生。
各位网站的老总先表个态。刚才大家总结出来的网络十大不文明,第一个就是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谁先说?
[周锡生]每个网站投入的费用很多,对网站来说,做这样一些广告,我觉得也是应该的。
[和晶]广告是不是必须的?
[周锡生]我觉得网站做一些广告,特别是表现的形式比较好,可以更好的活跃网页页面,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另外,有一些广告,比如说中国移动以及一些房地产广告,它的动画片做得非常好、非常有美感,应该说很好的。但是广告太多了以后,确实影响到网民的点击。我自己也有不少体会,比如说我上一些其他网站时,一点击,分好几层才能点进去,我要看一条新闻,广告老出来,这样弄得你很烦。有一些网民在机关里上网还好一点,带宽还宽一点。但是在家里,第一,时间不允许,人家很忙。第二,费钱。
[和晶]费钱、费时,心情还不好。
[周锡生]所以会感觉到很烦,这样会产生一种反感,对这个网站的整体印象就会比较差。
文化部原副部长、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副主任 徐文伯
对网络应该综合管理
[徐文伯]这个事情好几年前我就提了,就是网络的管理应该是综合管理。我当时提了5个:立、堵、建、疏、管。第一是“立”,要立法,要有法可依,有个标准,大家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第二是“堵”,要主动出击,要堵一些不良信息。第三要“建”。建什么呢?建网上信息,自己要有自己的资源。第四是“疏”。要疏导,正确引导大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第五是“管”。必须严格管理,好的要加以支持,不好的要坚决取缔。这五个方面不可缺少,是综合的。
[刘正荣]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依法办网、依法管网。第二,确实要服从政府监管,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这是整个网络能和谐、能有规则的一个基本保证。
新浪网副总编辑 侯小强
对于假新闻最严重的会开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和晶]刚才周总给我们讲了,其实广告对网站的生存也是很重要的。其中还有一块就是炒作、色情、暴力、怪异,靠这些低俗的内容来吸引网民,包括一些文章起的标题,包括愿意用黄色的内容吸引网民,叫“无黄不成网”。关于网民提出的这两条,三位听了有没有感想?
[侯小强]其实做互联网跟做别的媒体一样,要遵循一个规律。比如说我们做互联网经常靠三个问题:我们的受众到底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去呈现?我们做新浪网这么长时间,如果每天都是黄色内容,不可能造就新浪网今天的地位。因为一些不文明、黄色网站的存在,实际上对互联网形象形成一种冲击,人们对互联网的不信任度加强,甚至有些人对互联网妖魔化的倾向,进而对所有的互联网都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和晶]关于很多文章的标题,这都是谁编的?
[侯小强]编辑在编,有一些新闻,其实我们在做管理内容的过程当中,也一直跟编辑在探讨,有时候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互联网和纸媒是非常不一样的。对互联网来讲,标题不吸引人,就没有人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烂用标题的权利。新浪有些标题起得不好,甚至也有炒作之嫌,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控制它、引导它,我们也尽量避免这种行为。
[和晶]有没有什么惩罚的措施?
[侯小强]新浪网面临很多的点击量,任何一个标题起不好或者假新闻,对新浪网的正面评价会起到负面作用。而且对于主管部门也好或者受众也好,都是不良的行为。面对这种行为,新浪网都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我们可以记功记过,最严重的可以开除,罚款都是有的。制造假新闻,最严重的就是开除。
搜狐网副总编 国庆临
谁往搜狐脸上扔垃圾就让谁倾家荡产
[和晶]在论坛聊天室存在辱骂和谩骂的现象,国庆临你们在管理方面有没有措施?
[国庆临]我们处理这种辱骂、谩骂有一个原则,对于这种人要坚决删除。我们基本上有五六条原则,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这种东西并不好,就像我们去球场看球一样,大家都在骂,你可能就情不自禁的去骂。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决的删除掉,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那骂,如果作为网管全是骂人的,那后面的人不骂就觉得不符合潮流了,和这个气氛不符合了那最后吃亏的是什么呢?是网站自己,大家看到的都是谩骂,对我们的形象会有坏处。
[和晶]网友说网络讲求的是自由的状态,如果都被你们管了,我们的自由去哪里了呢?
[刘正荣]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偏差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在某些国家、某些地方言论自由,这说明他们没有好好研究相关国家的法律,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存在,在互联网上也是如此。既然道德不允许的东西,法律不允许的东西,为什么还能够在网上出现呢?就挖它深层次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多方面的,需要配套的措施,包括政府监管措施,包括处罚措施。最最重要的一条,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你要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负起对自己的监管责任。为什么?你为公众提供了这个平台,你在一定程度上要对公众的行为负责。
好多人说网络是自由,我研究了不少有关境外的有关法律法规。有两条是最基本的:第一,服务提供者除非超出你的能力范围,否则的话,在网上出现违法的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要负责任。第二,如果公众对你提供的服务有意见,你必须要回应,你有违法违规行为,你需要纠正,而且必须纠正。现在我们有些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做到这两条,没有尽到自己的权利来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只顾挣钱,还要考虑到你的社会影响,你的社会影响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重,应该担负起这个担子来,就是服务者要负起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既然网络是一个公共的平台,建设的如何,公众的行为也对这个平台会产生影响,需要公众来监督,尤其是有正义感的公众和网民,要有胆量提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国庆临]其实网民说的这个自由真的是错误的,有些话你可以自己去说,没有人干涉。但是你要到搜狐网来说,对不起,因为搜狐网是一个公共的媒体,当你说一句话时,你的受众不是你自己,而是广大的网民,我们就有责任来替更多的网民负责任,把这些不良的、有害的信息过滤掉。
搜狐有一句经典的罚款语言:就是谁往搜狐脸上扔圾,我们就让你倾家荡产。我们的处罚非常严厉。我在去年的时候就被罚了好几千。其实这是大家约定成俗的一种习惯,罚款不是目的,是为了让编辑提高自己的编辑意识和责任意识,他每编一条新闻不是给自己编,而是给亿万网民在编,影响的不是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而是影响亿万网民。
关于网络实名 刘正荣:不要认为匿名就可为所欲为 徐文伯:心里无鬼就可坦荡
[和晶]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具体,网络实名制是否可行?
[刘正荣]有几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大家敢用实名。我是一个守法公民、道德公民,我不怕在网上有什么违法或者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我觉得这种是应该鼓励的。第二,由于互联网的特性,实行实名有它的难度,这一定是一个过程。第三,实际上任何一个人上网是某种意义上的实名。我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哪一台计算机上的网,从技术角度来讲是可以追诉的。所以大家不要有过多的侥幸心理。
[和晶]包括在网吧里吗?
[刘正荣]对。你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特性来讲是可以追诉的。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为所欲为,你真正在网上犯法了,是可以追溯到的。比如说在很多西方国家,上网都是很真实的,前提是我是一个守法公民,我不怕。我觉得现在应该进行大量的教育,不要认为网络匿名,我就可以为所欲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和晶]很多人对实名制有疑问,甚至很多网友反对,说这个违背了网络的本质,徐老师您怎么看?
[徐文伯]刚才刘先生讲到的我完全赞同。只要我心怀坦荡,我什么都不怕。但是有些,比如我来个笔名,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条,不管是按实名制还是不按实名制,我能站得住,要做一个能站得住的、守法的网民。这样你心里没有什么鬼,很坦荡。这个工作还要长期做下去,确实要很好的做下去,这个认识还要很好的提高。我能讲我的观点,同时也能讲我的真实姓名。
[和晶]会不会制定网络道德标准一类的东西?在网上说真话、说实话,揭露一些人的阴暗面和权利部门的不良行为,这算不算不道德行为?
[国庆临]其实这个已经有,建立全民道德纲要。
[刘正荣]我觉得应该纠正一个观念,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适合于互联网,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应该明确一点,适合于现实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同样应该适用于互联网。我们研究一下世界上互联网比较发达的立法情况和网络道德规范情况,就会很明确的发现这一点。就是在现实社会当中违法的,你相关行为延伸到互联网上,同样是违法的。
[国庆临]我们管这种行为叫揭黑幕,这个也在我们的删除范围之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一个公众的平台,在没有渠道核实这个消息真假的时候,我是没有权利去发布这个消息的。所以这个东西是必须删除的。对他个人来讲,他可能讲得是实话,但是对大多数公众来讲,他没有办法去辩白。既没有政府机关,也没有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司法机构的认证,像这种东西,你可能说得是实话,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无法判定,也是要删除的。
[周锡生]我想这个事情首先应该这样看,为什么好多人喜欢看网?觉得网上是可以揭露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间要遵守规矩,网上也应该要遵守。首先要看揭露的东西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问题就大了,因为扩散面很广,人家也很难辨别真伪。在现实生活中间,党和政府都提倡,凡是阴暗的东西,我们不但要揭露,还要批判。但关键是你披露的这个事情或者揭露的这个事情,你有多少分把握认为你揭露的确实是事实,不能道听途说,就说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就多么的黑暗。首先要界定它是不是事实,如果是事实,我觉得网上披露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和晶]有一位网友说,网络是无法脱离现实的,现实中有很多道德有一种道德沦丧的感觉,你们今天在讨论网络道德,却强求在网络上有道德,这有意义吗?当然,我可以理解为宣传道德的一种方式,但是咱对这个方法的实行感到怀疑?其实他们对我们用论坛的方法讨论的有效性表示怀疑。
[刘正荣]一定是有贡献的。就像我们的社会进步是不断往前走的,网络规范道德的建设也是一个过程,点点滴滴的努力一定会产生效果,不能说我们无所作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网友代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二学生 张涵
关于网名 给了我第二个身份
[和晶]刚才我们请了几位网站的负责人,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网站自我约束和在管理中间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作为,下面我们要讨论最后一个话题,网站已经说了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和自己的标准。这几位嘉宾已经熟悉了,我们特别介绍一下张涵。
[网友代表张涵]我来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有一个制度就是网上选课制度和查阅自己成绩之类的,如果一天离开网络,可以说我们的学习生活几乎都无法进行。
[和晶]你的网名叫什么?
[张涵]我的网名叫“天鹅绒和别针”。
[和晶]那你说说网名的好处是什么?
[张涵]有网名的好处就是给你第二个身份,你平时不能说的一些话可以在那上面说。
[和晶]还有什么好处?
[张涵]这样的话,别人就不知道你是谁。如果别人知道你是谁,他见到你的面,知道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实际上我跟你面对面的交谈,你可以知道我是谁,真正是什么人。这样可能对我的言行更加负责任一些。因为我以后工作、学习,可能都需要你的帮助或者怎么样,我就需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你,把自己比较阴暗的地方就遮盖起来了。如果有另外一个身份,可以把这些阴暗的地方暴露出来,但是别人不知道你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
[和晶]有了一个网名,有了第二个身份,有些“好处”就是你可以在那个网名的后面把自己藏起来。人的内心来讲,需要把自己藏起来,尤其是在自己表现不好的时候。有了一个网名以后,会自责的人和不会自责的人是不同的。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张涵]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对自我的约束力。如果你会自责,首先你自己对自己道德的要求就会有一定道德。不会自责的人,可能就会觉得生活中也是这样。
[陆俊]我有点不同看法,有些专家发表自己作品的时候,也会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或者艺术家有个艺名。
[和晶]鲁迅先生曾经有过好几个笔名。
[陆俊]现实中给自己起名字已经是一锤定音了,现在刚刚好有一个自己重新命名的机会,他通过网名完全是一个自我认同的机会。
[陆士桢]这里涉及到网络本身的特征,在起网名的同时,给参与者一个更广泛的释放空间。网名代表的既是虚拟的,又是最真实的。比如说我是校长,我起的网名叫寻山小妖。我以这个角色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更畅通的释放出来。
[和晶]那你畅通的释放的同时,有没有伤害别人?
[陆士桢]比如说我用这个网名刻意做一件什么事情,主观故意的去做。网名恰恰反映了网络本身的特点,它是隐蔽的,它又是最畅通和直接的,它能够把人和人之间最原始的状态、内心的东西展现出来。这个功能我觉得是正面的。但是这里面确实有一个自责也好、自律也好,包括对行为指向的目标的选择也好,这里边确实有道德的需求。不能说选择一个网名就一定是虚伪的,而是你在选择网名、参与网络活动的行为当中,你有规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刘正荣]网友对真我都没有说清楚,这个真我是什么?他没有讲清楚,显然他提这个问题是需要一种发泄。我想补充一点关于网名的问题,我的角度是这样看的。网名取什么,说明一方面问题,本质是一种身份,是你获取服务的需要,是认证的需要,实际上有人说我就随便起一个网名,没有人知道我真实的身份。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注册的时候,你的真实身份是记录的。不要以为随便起一个名字,背后找不到。其实背后还是真实的网名、真实的人。
[和晶]我不是想说网名,我想说有了网名以后的那种心理,网名怎么起都行。
[陶宏开]网名其实跟每个人自身的素质还是有关系的,不同的人会起不同的网名。比如陆老师就不会起那种网名。网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内在东西的一种反映,当然也有游戏人生这种态度。比如说鲁迅有时候为了保密,他有时候换个名字,这种情况也有。就大多数而言,还是有一个范畴来界定它。比如说真我和假我的问题,这都是相对而言的。想表现真我的人,就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东西,你起这个网名的目的。
关于青少年上网 陶宏开:把网络当成工具而不是玩具 李伟:道德底线就是于己无害、于人无损
[和晶]关于青少年这个群体怎么办?在学校里上课时,只有在局部可以使用,到家里父母又很担心、很害怕,像防贼那样防小孩用电脑。
[刘正荣]这个问题非常好。上网要引导。中国的青少年上网行为和境外青少年有很大不同之处。我们孩子在网上花聊天、玩游戏的时间太多,这种引导需要社会来做。那些孩子还不懂得这些网络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
[和晶]网络能不能分级?
[刘正荣]这是一个理念,是一个想法,*作很难。比如境外法律规定哪些网站17岁以下儿童需要身份认证,比如说是17岁,你点这个按纽,17岁以下就不能点。我比较反对笼统的提出一个概念,做哪件事能解决什么问题。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首先法律法规上进行规范,社会各个方面负起责任。另外,作为网友、网民,自己要思考一些问题。我是不是正确利用这个网络了,充分利用这个网络了。我觉得我们应该主张,让更多人使用网络,现在很多程度上妖魔化网络了,但可以理解,就是网络带来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和晶]李组长,你觉得在网络和青少年之间,你觉得最大的困惑在哪里?
[李伟]网络的道德问题我们讨论了很多,前面已经讲到,现实生活当中的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延伸到网络这个平台。另外讲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弱者在网络生活当中要当强者,这样上瘾、依恋,包括带有仇恨的网民都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现在有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就是我们把网络道德这个问题能说到什么程度?其实还是有一些底线的。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于己无害,于人无损。
作为网民,首先对自己无害,我干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我欺骗别人或者骂人了,会不会伤及自己。道德一个层面是观念形态的,还有就是行为的规范。行为规范要成立起来要有一个过程,同样是善良,在网上怎么善良,同样是尊重别人,在网上怎么尊重别人,这要有一个过程。困惑在哪儿呢?网上不良道德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受到伤害的折射。我们在讨论网络问题的时候,确实很难摆脱开社会道德当中带来的好多问题。这是目前在网络道德建设里,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素质教育没有上去,我们社会上有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在起作用,还有就是损害未成年人,造成他的一些仇恨。下一个论坛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的影响。
[陶宏开]我碰到很多孩子,网络对你的第一作用是什么?就是玩的。我们怎么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上网观?我们组织很多孩子夏令营,我们有网络信息比赛,结果很大一部分根本不知道,他就会玩游戏,他根本没有学。
[刘正荣]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接触的大量网络工具,实际上很多网络功能是很有意思的,他是不了解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陶宏开]另外网吧里的电脑里只能打游戏,没有别的功能给你。我问孩子,你们有没有电脑课?有啊。我说干什么?打游戏。上电脑课也是打游戏。老师只讲十分钟,你去玩吧。这样,孩子特别容易管理。中国是一个特殊现象,网络游戏泛滥成灾。5月17号、18号在武汉开了一个关于网络文化的高峰论坛,结果谈了两天谈得全部是网络游戏。难道网络游戏就等于中国的网络文化吗?而且某些负责人还要大量的发展网络游戏。
[刘正荣]这个东西不能完全归咎于网络本身,在管理方面存在缺失,也是引导的问题。还是一切向钱看的问题。
[陶宏开]为了赚钱,所以才发展网络游戏。
[和晶]还可以到处打广告。
[李伟]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小时候打过玻璃球,老师也说过不让玩。但是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现在回过头来玩打玻璃球游戏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了,还要极力推广呢。我们确实需要健康的、益智的游戏,替代不健康的游戏,这个很难。就像吸大烟上瘾很容易,但是说吃点维生素上瘾很难。
[和晶]最后请各位对青少年上网的规则,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一到两条。
[陶宏开]一定要把电脑和网络真正当成工具,不能当成玩具。
[张涵]我还是处在青少年的尾巴上。我觉得在这里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觉得上网挂q、玩游戏不是值得责备的事情,我觉得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像比较小的青少年,他们在青春期,而且在这个阶段跟父母的沟通本身就不是特别好,希望上网多找一些朋友。如果这种心理需要来自他的家长,他的家长更加爱他,给他有更多的关心,也许就不需要上网有这样的发泄了。
[陶宏开]上网聊天玩游戏不是绝对的坏事,关键是聊什么、玩什么样的游戏。现在事实证明,越玩游戏、越聊天性格越内向,越不跟父母沟通了。不是说通过聊天以后,我性格变开朗了,不是那么回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话一定要记住。现在孩子们越打游戏、越上网聊天,性格越恶化,越厌学,越逃离现实生活。这个度怎么形成需要教育。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电脑是工具,不是玩具,但是中国85%以上是用来玩的,而不是用的,这是和西方社会反过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和晶]因为时间缘故,最后给我们网友一个总结。给网络道德建设提什么样的建议?
[陆俊]前几年写《网络伦理》这本书空泛的写了四点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也就是说你的网络行为符合这个就是道德,不符合就是不道德。这个命题命得特别好,就是构建,既然是构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有一个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纯粹靠教育是不行的,非得和现实生活互动,所以这种构建是一个主课题,现实和网络的一种互动来形成。整个网络构建思路也是靠这个过程来完成,我觉得这就是构建的含义。如果还有什么更多的讲法,我的理解还是有限控制、充分自由,这才能充分体现网络的特点,但是这个自由是一种互动构成过程中的自由。
[李伟]作为未成年人上网,道德底线就是于己无害、于人无损。
[刘正荣]构建和谐的、有规则的网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每一位网友来作出积极的贡献。我们成年人应该为年轻一代、为孩子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陆士桢]我觉得构建网络道德是全社会的一种成长,包括青少年,也包括成人社会。
[和晶]我最后贡献一位网友的话,既然今天是在网上直播这样一个论坛,网友“山青水洁”说:道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非常敬佩他的这种态度,所以我觉得如果今天能有很多网友看到他的这段话,我想大家也是呼应他的。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没有办法把很多网友的问题拿出来一一进行讨论和回答,所以很抱歉,希望各位网友理解。
其实各位嘉宾的讨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如此紧密联系的话,我们要营造一个真正好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法律的约束和管理,还有我们很多行业内的规范与管理,更重要的就是要从自己做起。像网友“山青水洁”说的那样,只有这样才能把网络道德构建出来。其实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我们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在为我们的后代、为我们自己做这样一件事情,所以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