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1998-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七日

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1998-2010年)
  一、序言
  当前,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化的推进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总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信息化,通常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极大地发挥人的智能,使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开发和高度共享,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加速信息化建设,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这在战略高度上,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地位。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主要省份之一,如何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后发效应”的优势,在工业化中加快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在高起点上实现跳跃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推进浙江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导全省信息化建设全局,根据《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内容,结合浙江信息化建设的现有基础和“九五”时期及后十年发展所需,特制定《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二、浙江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国内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标志是:
  电信通信已形成覆盖全省各市县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基础传输网、支撑网和业务网。基础传输网包括:传输速率达2.5Gbps的同步光纤通信(SDH)网、异步转移模式(ATM)/帧中继(FR)宽带数据网、数字数据网(DDN)及微波、卫星通信网;支撑网和业务网包括:七号信令网,电信管理网和智能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综合数据业务网、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网等。广播电视初步形成由卫星、微波、光缆和电缆相结合的专用传输网络。全省拥有无线电视66座、无线广播电台49座和县级以上区域性有线电视系统81个,省广播电视已上卫星。全省广播和电视的覆盖率分别达到82.1%和91.1%,其中有线电视用户终端数已超过400万户。
  部门和行业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初具规模。计划与经济、金融、财税、公安、统计、海关、科技、教育、技术监督、气象、防汛、医疗等部门的纵向网络已成体系;省府信息网覆盖了地(市)县三级政府和各职能厅局,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局域网。作为地区节点,接入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中国科技信息网(STINET)。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良好的开端。各部门建立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仅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持,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经济、科技信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八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省主导产业之一,其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交货值等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现有大中型企业40多家,其中9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16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元件百强。移动通信设备、信息记录材料、彩色显示器、数字彩色电视机、中高档磁性材料、人造水晶、镍氢电池、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等50多种产品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初见成效。“八五”期间,我省加大了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力度,一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计算机辅助设计、表面贴装、系统集成等技术被广为采用,计算机普及程度大为提高,并开始进入家庭。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发展的信息化进程相比,我省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现行管理体制导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行业垄断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所带来的弊端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作为信息化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尚处在成长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并存,信息产品质量不高,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信息孤岛”较多,信息资源共享举步维艰,全省还未真正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络平台。

  三、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区域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一部分的主导思想,紧紧围绕实现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从我省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区域信息基础设施,突出抓好若干项重点应用工程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崛起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信息化建设要通过规划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合理布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度超前、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相适应以及信息化建设中的部门与地区之间相协调。
  2.政府推动,市场驱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一靠政府推动,要通过抓规划、抓立法、抓政策、抓标准、抓宣传及对一部分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支撑环境;二靠市场驱动,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多方筹集资金,组建多个经营主体,实行多种运作方式,大力培育信息市场,开展适度竞争,消除行业垄断,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要立足省情,根据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通盘统筹,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分步实施,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4.依法治业,加强管理。 信息化建设要纳入法制轨道,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人们的信息行为,确保信息安全,维护市场环境和国家利益。要坚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并重,建立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构。
  (三)总体目标
  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到2010年,初步建成覆盖全省、联接国际和国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方便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促进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普及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带动信息装备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我省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主要城市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
  “九五”期间,着重抓好信息化基本网络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新建、扩建光缆干线3000公里以上,实现省内几大主要信息网络之间以及国内、国际网络互联,到2000年,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全省话机普及率和主线普及率分别为22.6部/百人和17.5部/百人,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3%,其中有线电视用户终端数达到500万户;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计算机操作培训和考试,中学以上(含中学,下同)在校生应学习计算机知识;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经济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和电子商务为重点,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信息民应用系统建设,完成《规划》中提出的十八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大力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到200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6%;要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倍增器”效应,提高对其他产业的贡献率。
  2001年至2010年,建成与国家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信息化体系。人们的信息知识大为增加,中学以上在校生应达到计算机初级以上水平,受过计算机培训的人员达到城市人口的40%以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信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例有较大提高,信息装备制造业和软件业得到较快发展,年均递增17%~18%,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四、网络建设总体构架
  网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大容量的可与国内、国际互联的公共通信网络,实现话音、数据、视频、图像综合业务的宽带用户网络是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网络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国际、国内互联的覆盖全省大多数地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地面网与空中网互为备份、步入千家万户、三线(电话线、有线电视、数据通信线)合一的区域性信息调整公路,使我省信息化网络在技术、性能、可靠性和规模上都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网络建设的任务是:
  (一)基干网建设
  基干网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我省应以电信部门的公用通信网为主体,同时积极建设广播电视网和金桥卫星网,充分利用电力、铁路等专用通信网,逐步实现各网互联,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基干网。传送媒介以光纤为主,卫星与微波为辅,构成天地一体、互为备用的宽带传输网络。
  “九五”期间,电信系统规划新建、扩建干线光缆(包括海底光缆)8条,逐步建成从SDH10Gbps到波分复用WDM80Gbps的高速传输系统和覆盖全省各地市和部分发达乡镇的骨干传输速率达2.5Gbps的ATM宽带交换网和高速率、大容量、多功能的IP交换网。对目前已开通的11个地市SDH2.5Gbps光纤传输系统,形成类格子网的结构。广播电视网要建成宽频带、高速度的综合信息传输网,完善主干传输网的路由结构,建成网状网;支干传输网由星形网改为环形网,传输速度提高到10Gbps以上,采用ATM技术交换广播电视节目。
  (二)接入网建设
  接入网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传输速度和带宽,以满足数字化宽带传输的需要。要加强接入网的光纤化建设,采取光纤到路边(FTTC)、到大厦(FTTB)、到小区(FTTZ)等方式,逐步推进到办公室和家庭。有线电视网要发挥宽带、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改造CATV网,逐步形成高速、宽带双向HFC网络。
  要重视发展无线接入技术,在农业地区、用户分布稀疏的城市边缘地区、新开发的工业区和边远住宅小区,积极采用无线接入技术,成片发展用户。
  (三)公共交换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公共交换和信息服务平台是在公共基干网和接入网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交换和增值服务系统。要组建覆盖面广、容量大、速度大,具有多种应用系统、大型数据库、网络交换与接入设备的省级公共交换与信息服务平台。
  公共信息网络要与国内、国际主要网络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该系统网络要采用INTERNET/INTRANET标准和技术,构造外部和内部双重网络。外部网是开放互联的资源共享系统,与国际因特网相连;内部供国内、省内、政府、企事业单位使用。
  公共交换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数据通信网,同时逐步向以ATM技术为主体的、能提供话音、数据和图纸综合数字业务服务的高速传输过渡。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突出重点。“九五”期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中国科研教育网和中国科技信息网的浙江节点和子网,并实现这几个主要网络的互联,形成网状拓扑结构。
  网络建设必须强调两点:
  第一,基干网的建设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把关,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技术体制和项目的选择要注重技术经济评价;各行业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建设,都必须依托公共基干网,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再另行建设新的基干网。
  第二,接入网的建设必须加大行政协调力度,计划、物价、城建、土管等政府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城市光缆铺设要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做到不同部门的光缆“共管分缆”,合理利用管线资源。

  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进一步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基本完备的公益性和面向市场的商用型数据库体系。以建设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为主导,形成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分析、预测与决策的电子信息网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十一类信息管理、应用和服务系统:
  (一)宏观经济决策辅助系统
  建立宏观经济决策所需各类数据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和就业、人事和人才、投资、物价、财政、金融、外经、外贸、产业发展、物资消耗、人民生活、社会发展以及政务等方面的信息。应用这些信息,建立模型库和方法库,开展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监测和预警工作,辅助政府和管理部门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金融、财税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适用于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金融市场动态、外汇、期货、股票行情,国内资金拆借与调剂行情;建设与国家金融网相联的省内金融网系统,实现支付手段的变革,加快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工程的实施。
  财税系统要完善三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以财政收支、税收监控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建设,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财税管理新体系。
  (三)商贸、海关、商检管理信息系统
  收集国内各主要城市及省内各大商场的商品供求信息和商品价格、商品批发、商函交换、商业运输、货运跟踪、库存及商检、商业税收等信息,建立相应数据库。在批发业、配货中心、运输业实行条码自动化管理,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全省性的商贸、海关、商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报关、外贸、税收、批发、零售、运输、仓储、分销等商业服务的标准化和电子化,逐步扩大电子数据交换(EDI)的使用领域。
  (四)农业信息综合应用系统
  建立农、林、渔、水利等数据库,其中有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信息、资源与环保信息,农民收入与消费信息,农业科技和水产养殖、加工信息等。这类信息主要用于建立与农业相关部门的横向交流和开展农业生产的预测、监测、预报、预警,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五)国土整治和防灾减灾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土地、水、矿产、生物资源和气象、人口、环境、地理、城市规划和管理等动态数据库,用于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方案。
  (六)科技、教育信息系统
  科技信息系统主要收集适合浙江科技、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科技信息,建立浙江特色的数据库,其中有浙江的科研成果、新产品、新技术、在研项目、技术引进项目、产品开发项目的科研文献资料,以用于我省的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转让、成果鉴定和推广、专利申请和技术引进等。
  教育信息系统主要收集电子教材、图书资料和招生、毕业生分配等信息,以用于远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社会公众服务和教务管理、教学研究等。
  (七)文化、卫生信息应用系统
  以现有图书馆为基础,利用省内互联网提供书目查询、全文检索、电子浏览、图书采编和电子出版发行及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等服务;卫生信息系统利用分布式的信息网络,在收集卫生系统人才、医学科技、专家门诊、医疗服务供需、病历共享、全省急救、远程就诊和会诊等方面开展计算机应用,提高我省现代化的医疗水平和向社会提供电子化的医疗信息服务。
  (八)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省、市(地)、县多级保险机构和相应的各类保险业务数据库,通过库内数据分析,正确反映社会各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经济活动、职工的流动、劳动力市场、待业情况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等,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保障走向社会化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导航作用。
  (九)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公安所需的各类数据库,包括常住、暂住人口库,刑事案件数据库,治安、交通、消防管理信息库和全省公安机关人事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人口管理、刑事案件分析、交通事故处理和消防监督,同时在部门内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系统的建立,使我省公安机关更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有效地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
  (十)企业信息应用系统
  建立全省一定规模企业的数据库,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资信等级和资产财务、经济效益、企业需求(技术、原材料、市场合作)等基础信息;建成各行业企业通用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利于企业管理和调整结构,为企业走向市场、搞活流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利用省内互联网宣传企业产品和结合全省商贸流通信息网络,实现产品供求、价格、运输、仓储、资金结算的网络化。
  (十一)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为公众服务的多种信息库,如医疗指南、生活顾问、文化体育、电子图书馆、旅游项目、婚姻介绍、交通实时信息(民航、铁路、公路、水路)、时事新闻、劳务需求、家庭服务、影视节目、气象预报、教育、购物等,让公众能够通过计算机终端方便地检索和向社会发布信息。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应用和需求;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要规范数据库建设的标准,注重数据库的质量,增加数据库的种类,扩大数据库的规模;要鼓励社会各界充分利用国内外和我省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加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商品化、社会化、网络化。

  六、信息产业发展要点
  信息产业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的重要标志。要把信息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信息产业达到的目标是:到200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中,信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2.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2001年至2010年,信息产业年均递增17%~18%,到2010年,其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其中信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29.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9%,成为我省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为实现这一目标,“九五”期间至下个世纪初,我省信息产业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一)信息装备制造业
  信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视听产品制造业、微电子和元器件制造业以及信息材料制造业。
  计算机产业以几个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联合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发展多媒体电脑,服务器,彩色显示器,以及网络浏览电视(WEB--TV)等计算机网络产品。
  通信产业重点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包括调度机)、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接入网系统产品、无线寻呼机、GPS卫星定位系统、光传输设备等一批具有一定基础的产品。同时,根据通信技术发展趋向和市场需求,积极跟踪、发展卫星通信系统、数字光纤通信设施(SDH)、宽带交换系统(ATM)、交互式综合传输系统(XDSL、HFC)等前沿通信技术产品。
  微电子和元器件制造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片式元器件、显示器件。
  视听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数字彩色电视机、信息家电、交互式有线电视设备、机顶盒、数字激光视盘机(VCD和DVD)、数字式收音机等。
  要十分重视发展计算机、通信、视听、保安和办公设备一体化的多功能新型信息设备和产品。
  信息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档磁性材料(包括硬磁、软磁、稀土永磁、粘接磁)、硅材料、人造水晶、化成泊、信息传输线、磁光信息记录介质(光盘、录像带、录音带)、储氢材料及镍氢电池等。
  (二)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以规划中的杭州软件产业园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以资产链接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的软件公司,建立软件工程中心和软件测试中心,以国际标准规范组织软件生产和销售。重点发展电子出版物和图形图像、CAD/CAM、教育、工控、多媒体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软件产品并逐步实现软件出口,形成包括软件开发、生产、销售、应用、维护和管理在内的软件开发、生产、销售、应用、维护和管理在内的软件产业体系,推动我省软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三)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的重点是开展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接入服务和数据服务。
  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服务重点开展“金字系列”工程、系统集成、电子出版物、多媒体编辑、软件开发应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教育、电子医疗、电子市场等。
  接入服务通过依托公众网络、网络平台和各种专用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开展以下接入服务:交互电视(ITV)和远程电视业务,可视电话业务、智能网(IN)业务,XDSL、HFC接入网的话音、数据通信、图像业务。
  数据库服务的重点是:经贸、金融证券、科技情报、产业信息、公安交通、人才劳务供求和社会公共信息咨询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我省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对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这些技术包括:
  1.软件工程技术,特别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的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集成技术,软件检测评价技术和大型数据库和信息安全技术;
  2.CAD支撑软件技术,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和电子出版物开发制作技术;
  3.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综合业务数字网络技术,数字宽带交换技术(ATM)、接入网技术(AN)和组网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SDH)和光纤/电缆混合交互式综合传输技术(XDSL、HFC);
  4.移动通信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技术(GSM、CDMA),无线寻呼技术,卫星定位(GPS)系统及其应用技术;
  5.数字化视听产品技术,包括:数字电视技术,交互式有线电视,智能家电技术,激光视盘技术和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技术;
  6.高密度封装技术,微细加工技术,表面安装技术以及基础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开发技术。
  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市场,加大行业改革力度,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推进资产、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加速大公司、大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坚持科技兴业和名牌战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省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用工程
  为实现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九五”期间要着力建设一批重点应用工程。
  选择和确定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基本依据是:在优先保证与国家配套的、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重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基础性、公共性的工程优先建设;社会需求大、资金有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优先选择;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项目优先上马;为此,列出以下十八项重点应用工程:
  (一)网络互联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数据通信网,首先实现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科技信息网及中国教育科研网浙江子网(节点)的互联,以此为基础建立浙江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然后逐步将综合性、行业性的网络接入省内统一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使我省用户在查询国际、国内信息方面增加通道,交换省内信息不出省际,形成全省性公共交换和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
  此项工程由省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实施。
  (二)省府行政区网络工程
  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党政领导机关和省计经委、省科委、省财政厅等宏观调控部门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光纤联接,形成涵盖省府行政区的公用网络,建立各机关公用的各类信息库,实现信息和通信资源共享。同时,在局域网上设立防火墙,以满足各部门的保密要求。
  此项工程由专门机构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三)经济信息资源网络工程
  以中国经济信息网和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为依托、以建设宏观经济决策和行业企业数据库为重点,利用宏观经济决策辅助系统,实现国民经济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各类信息的充分共享,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为企业和社会各界用户开展经济信息咨询与服务。
  此项工程由省计经委、省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建设。
  (四)金融现代化支付和管理信息工程
  完成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中的杭州、宁波、绍兴三个试点城市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在杭州信用卡信息交换中心和票据自动清分系统的基础上,建成全省信用卡授信与清算系统和浙北地区票据自动清分系统;完成宁波市电子资金实时清算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建成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工程实施,使之成为改善金融服务、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重要支持系统。
  此项工程由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和省国有商业银行分头组织实施。
  (五)税收电子化工程
  税收电子化工程主要任务是建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地)、县三级税务计算机管理网络,并逐步实现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外贸、外汇、海关等单位或部门的计算机联网,以强化税收监控管理力度;要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会统等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中推广计算机应用,实现对纳税人的全面控管。
  上述两项工程由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分头实施。其中税收电子化工程中的部门联网可作为二期工程延续到“十五”期间完成。
  (六)灾害预警工程
  该系统由地面信息网络和防汛调度卫星通讯网组成,两网互为备用;与此同时,完成震情、水情、工情、旱情等信息采集和相应数据库的建设,完成防灾调度指挥和预报、预警有关软件的开发。通过工程的实施,将不受时空和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实现防灾信息的实时传输、远程监控、会商、调度指挥和灾情的预报、预警,为领导的及时准确决策提供服务。
  此项工程由省府办公厅组织水利厅、气象局、地震局、测绘局等单位实施。
  (七)软件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软件工程中心和软件质量评测中心,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互为支撑的软件开发群体,营造一个适合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运作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到园内落户,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软件专业园区。
  此项工程由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实施。
  (八)科技信息网络工程
  科技信息网工程以建设CHINAINFO(中国信息)浙江分中心为主体,建立联接中国科技信息网、省内各科研院所及地市县科委的网络,建立一批有浙江特色的数据库,为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查新、咨询服务。
  此项工程由省科委组织实施。
  (九)教育科研网络工程
  教育科研网工程以浙大校园网为依托,联接中国教科网,逐步实现全省教育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互联,通过这个互联网络实现远程教育、远程科研的目的。
  此项工程由省教委组织实施。
  (十)医院信息化和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工程
  根据“金卫”工程的要求,全省三级甲医院建立临床医学信息系统和医院事务管理系统,有条件的建立远程诊断系统;卫生防疫信息网要在现已开通的部、省、市(地)三级电子信箱远程通讯的基础上,利用省内公共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通讯网,逐步覆盖到各县,实现全省联网。
  此项工程由省卫生厅负责实施。
  (十一)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工程
  建立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项内容和覆盖全省各级社会保险机构的信息网络,并与金融、医疗、就业等相关信息网络实现互联,实现对人员、基金的实时管理和控制,及时反映全省社会保险工作的运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并运用社会保险智能卡提供高效、便利的现代化服务手段,促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
  此项工程由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
  (十二)公安信息计算机管理工程
  “九五”时期,基本完成全省公安计算机网络的互联和建立省内公安主要业务数据库,配合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城市综合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公安综合信息民应用工程的建设,重点抓好人口信息、违法犯罪信息、交通管理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等项应用系统建设。2010年前,建立以多媒体和智能化为代表的全方位综合信息快速支持为主要目标的全省公安信息应用系统。
  此项工程由省公安厅负责实施。
  (十三)电力信息网络工程
  “九五”期间,要完成浙江电力信息网(ZEPnet)主干网的建设,建立网络中心,实现省电力公司机关与地(市)电力局、10个大型发电厂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2001-2010年,要在ZEPnet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系统集成,全面实现电子数据交换,使信息化与电力系统生产、经营和管理紧密结合,并显著提高电力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此项工程由省电力局组织实施。
  (十四)企业动态数据库建设工程
  建立全面反映我省各类企业现状和发展情况的各部门共享的动态数据库。内容包括:工业、建筑企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以及内资、外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各类市场的规模、投资、经营等基本情况。通过这些动态信息,为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为提供企业经营资格、经营状况和咨询服务发挥作用;同时,通过工商部门的一次性建库,既为财税、海关、外贸、商检等部门共享信息打好基础,又为企业提供方便。
  此项工程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技术监督局、省计经委和省统计局联合共建。
  (十五)技术监督信息应用工程
  加快组织机构代码电子化进程,逐步实现各应用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共享;建立全面反映我省及国内各大城市条码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条码印刷资格认可企业、流通企业等动态数据库,以密切制造商与商家的联系,为形成电子配货、实现电子商贸提供便捷、规范的信息支撑;建立中国质量信息网(CQIN)浙江接点,形成国家、省、地市三级网络,为全面提高我省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此项工程由省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十六)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
  在我省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中选择20多家有信息化建设需求、有一定技术和管理基础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企业信息化要在合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较为成熟技术的同时,积极采用企业内联网、电子商务和综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为提高我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服务,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此项工程由省计经委、省科委组织实施。
  (十七)公众信息服务工程
  建设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查询系统和咨询数据库,向公众提供各类热线服务和进行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购物、图书文献的电子借阅和浏览、交互式电视、投币电话、自动取款机以及为市民提供申报户口、纳税、交费的自动管理等服务,方便人民生活。
  此项工程由省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十八)信息化示范小区工程
  选择居民文化层次较高,家用电脑使用比较普及的一个社区作为省信息化示范的综合试点小区。在该社区内,由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投资,进行各项业务的运行试验。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有关单位开发的网上应用项目应无条件地入网,让用户免费使用。试点小区的网络配置及网上应用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积累经验,为我省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此项工程由省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通过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力争在短期内形成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使全省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八、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支持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
  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各级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信息化工作,对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规划、法规和政策等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各地区、部门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立相应机构,搞好本地区本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市场培育等项工作的实施。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舆论工具,宣传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提高规划实施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坚持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健康地进行。
  (二)制定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
  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从基本建设费用中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基础性、公益性信息化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引导和鼓励地区、部门和企业的资金投向信息化建设;组建信息投资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等形式,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争取国际优惠贷款。
  积极扶持信息化工程和信息产业建设项目,使之享受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产、学、研、用、政相结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立项、资金筹措、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
  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价格政策和合理收费标准,规范企业行为,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信息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以人才为本。采取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能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骨干队伍。
  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教育。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要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作为必修课程,中小学也要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现有继续教育体系的作用,对各类信息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深造;抓好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
  (四)加快信息化法规和标准的建设
  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必须适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要加快制定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信息工程管理以及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借助于地方性的法规,规范社会的信息行为,保障法人、组织、公民获取信息的基本权益。
  在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工作要先行。要贯彻国家信息化的标准规范;无国家标准的,应遵循国际标准或国际流行的行业标准;既无国家标准,又无国际标准或流行的行业标准,应尽快制订相应的地方标准。
  (五)强化信息化安全措施
  加强我省党政机关、金融、财税、国防建设和尖端科技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严厉打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犯罪活动;重视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与国际联网的管理,兴利除弊,保障国际计算机信息交流的健康发展;限时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强化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公众信息化安全意识;确保干线传送网和卫星资源自主权,增强网络可靠性和生存能力;积极跟踪和开发信息与网络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扰等安全技术,对于“防火墙”技术、加密算法、电子签名这类关键技术,要组织力量自行开发;加强上网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采取相应措施,在实现资源共享时,严守国家机密,维护知识产权。
  加速信息化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具体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协同,开拓前进,为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世纪目标,推进浙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而努力奋斗。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