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业秘密罪犯罪构成解析
摘 要:正确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罪,需明确其犯罪构成要件的内涵和外延。其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没有必要进行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的划分,其客观方面的关键问题是损失的计算,其犯罪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其犯罪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就上述犯罪构成并结合实践中的相关争议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商业秘密罪;犯罪构成;商业秘密;重大损失
一、侵犯商业秘密罪之立法意图以及商业秘密之界定
要明确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意图,首先应该看其在刑法典中的序列,即《刑法》第二编分则之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很明显,侵犯商业秘密罪属于经济犯罪领域,其范围进一步缩小于知识产权领域。“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 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又或者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2]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1993 年 12 月 15 日通过中国已经签订的TRIPS协议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地理标记、工业设计、专利等七种分类。
二、侵犯商业秘密罪犯罪构成解析
(一)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
所谓犯罪客体,是指中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针对本罪客体,一种观点认为是复杂客体, 一种观点认为是简单客体,两者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数量的多寡。复杂客体说:“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复杂客体, 一方面侵犯了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财产权, 另一方面也侵犯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为详细的描述: “侵犯商业秘密罪一方面侵犯了所有权人对无形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另一方面还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秩序,即其侵犯的是一类权利的组合体。就犯罪客体而言,应当是复杂客体,同类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直接客体是权利人对商业秘密的各种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及秘密权等。”(二)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第 219 条规定了以下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形:(1)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4)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同时, 《刑法》规定了构成犯罪需要“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因此,有人就认为,“侵犯商业秘密罪是结果犯,必须造成权利人重大损失才能构成犯罪。”所谓结果犯,“指不仅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构,才构成既遂的犯罪”,而所谓法定的犯罪结果“专指犯罪行为通过对犯罪对象的作用而给犯罪客体造成的物质性的,可以具体测量确定的、有形的损害结果。”三)犯罪主体
大多认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有人对此作了提炼,认为本罪的主体大多为具有某种职务、职业、身份的人员,既可以是拥有商业秘密单位内部人员,也 可以是其他外部人员。也有学者主张“本罪的主体是个人和单位,包括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竞争对手、第三者、有保密义务的个人和单位”,这两种观点可以视为倾向于特殊主体说。有人则一并否定了一般主体说和特殊主体说,提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体具有复杂性,既不是单纯的特殊主体,也不是单纯的一般主体,而是混合主体,既包括一定的特殊主体,又包括一定的一般主体,且无论是特殊主体还是一般主体,都不仅可以是自然人,而且也可以是单位。”
长昊商业秘密律师认为,鉴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侵权手段的高科技化,各种人员或者单位都可能出于某种非法目的觊觎权利人的商业秘密,那些与行业、职务等并不相关的人员也可能因为间接的利益问题而予以介入,因此不宜对本罪主体做过多的限制。
(四)犯罪主观方面
学界就本罪主观方面是否包括过失以及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争议比较大。故意兼过失说认为,“实施第一种至第三种行为:一是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是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上述第一种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是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包搜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显然只能是故意。实施第四种行为时:即明知或应知 前述第一种至第三种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是非法获取、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但仍然获取、使用或者披露该商业秘密的,则属于故意犯罪;如果只是应知,则应认为是一种过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