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如何认定婚姻家庭纠纷中的“家庭暴力”(附《反家庭暴力法》)
发布日期:2017-12-29    作者:姚艳艳律师
姚律师导读:
      在现代社会,因“家庭暴力”原因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例越来越多,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才能认定“家庭暴力”呢?本文将通过案例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来源:肖峰、田源


一、典型案例




      原告:姚某;被告:张某


      2015年8月,张某、姚某经人介绍认识恋爱,2016年2月9日登记结婚,2016年10月10日生一女孩,婚后,双方感情尚可。张某从事建筑工程分包项目,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姚某、张某的夫妻感情出现了隔阂。2016年4月至10月的派出所出警记录及武进区妇联会提供的材料,表明姚某、张某因感情问题发生多次争吵,以致张某对姚某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家庭暴力,双方感情出现裂痕。


      原告诉称:姚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决双方离婚;


      被告辩称:不同意离婚。


二、审理要览
      法院认为:婚姻自由是当事人享有的合法权益。姚某、张某双方在婚后经常因感情问题产生争吵,时而报警救助,从相关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家庭暴力发生,进而分居生活,表明姚某、张某的感情已难以维系。因此,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认定双方之间夫妻感情已完全破裂。因此,对姚某起诉要求离婚,予以准予。


      判决:准予原告姚某与被告张某离婚。


三、裁判思路


      (一)同类案件处理要点


      1、司法实践中,应当将一般夫妻纠纷与家庭暴力进行区分,一般夫妻纠纷中也可能存在轻微暴力甚至因失手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伤害,但其与家庭暴力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家庭暴力行为呈现周期性,并且不同程度地造成受害人的身体或者心理伤害后果,导致受害一方因为恐惧而屈从于加害方的意愿。


      2、经审查确属家庭暴力的,在双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况下,应当准予双方离婚。受害人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如符合《反家庭暴力法》第29条规定条件且提供证据证明加害人有加害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在48小时内做出人身安全保护裁定。


      3、在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应从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确定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加害的探望权,切断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


      (二)相关法律风险提示


      1、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一般夫妻纠纷,如没有使受害人产生恐惧或不以控制受害人的目的,将无法认定为家庭暴力。


      2、离婚纠纷中,家庭暴力的认定一般举证较为困难,法院一般通过伤情鉴定、报警记录、出警记录、证人证言等综合做出认定。如果没有证据证实的,人民法院将无法错处家庭暴力的认定。


      3、对于受害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受害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条件,如果受害方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四、专家视点


      1、家庭暴力和虐待,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身体、禁闭、冻饿、凌辱人格、精神恐吓、性暴虐等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肉体上、精神上进行伤害、摧残、折磨的行为。遗弃是指对于需要扶养的家庭成员,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行为。表现为经济上不供养,生活上不照顾,使被扶养人的正常生活不能维持,甚至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近年来,因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案件增多,甚至发生毁容、残肢、杀夫杀妻等恶性案件。


      人民法院处理因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的离婚案件,应当查明夫妻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状况,实施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事实和情节。如平时感情不好,实施上述行为是经常的、一贯的、恶劣的,已严重伤害了夫妻感情,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如果平时感情尚好,上述行为是一时而为之且情节不严重的,应当责其改过并着重进行调解,化解纠纷。


      2、我国家庭暴力的构成,应当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认定,我国家庭暴力的构成,不同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规定。


      (1)在家庭范围上,我国的家庭暴力只限于传统婚姻家庭,不包括非婚家庭;


      (2)在主体上,我国家庭暴力,一部分是夫妻之间暴力,一部分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


      (3)在行为模式上,我国的家庭暴力主要是肢体暴力,不包括语言暴力和冷暴力;


      (4)在行为对象或客体上,我国的家庭暴力包括对身体暴力、精神损害、性暴力,不包括损毁财产;


      (5)在行为性质上,我国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情节严重的不对称型家庭暴力,不包括一般吵打和对称型斗殴;


      (6)从立法体例上,我国区分暴力和虐待,家庭暴力不包括一般虐待行为。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四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
 
    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反家庭暴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五条 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原则。
 
    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保护当事人隐私。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第二章 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六条 国家开展家庭美德宣传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识,增强公民反家庭暴力意识。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
 
    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妇女联合会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诊疗记录。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家庭暴力预防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协助。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等服务。
 
    第十条 人民调解组织应当依法调解家庭纠纷,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发现本单位人员有家庭暴力情况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化解工作。
 
    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第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
 
    第十六条 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
 
    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将告诫书送交加害人、受害人,并通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应当对收到告诫书的加害人、受害人进行查访,监督加害人不再实施家庭暴力。
 
    第十八条 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证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
 
    第二十一条 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当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扶养、抚养费用。
 
    第二十二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进行法治教育,必要时可以对加害人、受害人进行心理辅导。
 
    第四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
 
    第二十四条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
 
    第二十五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庭暴力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六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作出。
 
    第二十七条 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二)有具体的请求;
 
    (三)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当在七十二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驳回申请;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出。
 
    第二十九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
 
    (一)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
 
    (三)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
 
    (四)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六个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
 
    第三十一条 申请人对驳回申请不服或者被申请人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五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
 
    第三十二条 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应当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组织。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第三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负有反家庭暴力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注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注明,若转载需授权或因故疏忽造成漏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