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3-06-05    作者:邓世运律师
近期,谎称客机上有炸弹的“诈机”事件频发,515日上午17日下午发生的两起“诈机”事件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州刑事律师邓世运此前已经指出,“诈机”行为将可能构成犯罪,详见《谎报航班上有炸弹威胁将可能涉嫌犯罪》。
 
对于“诈机”行为,由于目前并无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机关在办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案件时执法标准不统一,检察机关也常常遭遇“认定难”。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相关指导案例,对此类犯罪中“编造行为”、“故意传播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问题的认定,提供了认定指导。
 
一、“编造行为”和“故意传播行为”的区分和认定
 
指导案例一:李XX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案例,旨在明确区分“编造行为”和“故意传播行为”认定问题。按照指导性案例,编造恐怖信息以后向特定对象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恐怖信息以后向不特定对象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对于实施数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行为的,不实行数罪并罚,但应当将其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         
 
指导案例二:卫XX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例,旨在为认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提供认定指导。关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应当结合行为对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经营等秩序的影响程度、对公众造成的恐慌程度及处置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威胁民航安全,引起公众恐慌,或者致使航班无法正常起降的,应认定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三、本罪与他罪关系问题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
 
指导案例三:袁XX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例,旨在为明确处理本罪与他罪关系问题以及“造成严重后果”认定问题提供指导。对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造成有关部门实施人员疏散,引起公众极度恐慌的,或者致使相关单位无法正常营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当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方式,实施敲诈勒索等其他犯罪的,应当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情况,择一重罪处断。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