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2013司法考试法制史名师讲义:春秋、战国时期法律
发布日期:2013-01-22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铸刑书、竹刑与铸刑鼎

1.铸刑书。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2.竹刑。郑国大夫邓析将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为"竹刑"。邓析的"竹刑"属私人著作。

3.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二)《法经》的内容与历史地位

1.《法经》的内容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时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制定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分六篇:

(1)《盗法》和《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2)《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3)《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

(4)《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是"六禁"的规定,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

(5)《具法》相当于近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主要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重从轻法律原则的规定。

2.《法经》的历史地位

(1)《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2)它的体例和内容对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

【记忆口诀】魏国李悝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具律本是总则名,淫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规在杂法。

(三)商鞅变法

1.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强调法律的普遍性,是法律观念上的又一进步。

(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颁布了《分户令》和《军爵律》。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4)是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①强调"以法治国";②"轻罪重刑";③不赦不宥;④鼓励告奸;⑤实行连坐。

2.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秦国的封建法制也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与完善。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