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1-12-27    作者:110网律师
第一节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缺乏关爱和教育
关于广西91个县区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
20075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因此,部分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200610月至11月,我们对12个市的91个县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取了有关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详细数据与资料,并就此分析,提出了有关改善的建议和意见,以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贵港、玉林、贺州、河池、来宾、崇左12个市的91个县区,被调查对象是初中阶段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采取问卷、座谈会、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涵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
据统计,91个县区总人口为3848.4万人。目前,在外务工的人口有44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儿童总数为971.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8.98万人,占儿童总数的10.2%。这些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有80.63万人,占81.9%;由兄弟姐妹监护的有10.1万人,占10.2%;委托亲戚监护的有5.2万人,占5.4%;无监护的有2.36万人,占2.5%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相关亲戚监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较同龄儿童相比,存在问题较多,且十分突出。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临时监护人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由于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的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此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再之,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或文盲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造成学习成绩不佳。如钟山县望高镇立头完小的学生邹某,父亲早亡,母亲外出打工,邹某由爷爷奶奶监管,而其爷爷奶奶年老多病,无力监管,致使邹某常常看电视到深夜或去玩电子游戏彻夜不归,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上课睡觉,对学习毫无兴趣,每次考试分数都在10分以下。据调查统计,监管人中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占31.6%,留守儿童中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74.9%,成绩很差的占19.9%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据贺州市妇联对660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3.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10.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内向;有11.7%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来宾市某中学的学生邓某和黄某,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忍受孤独冷清的生活,两人相约喝酒后骑摩托车制造车祸以促使父母回来看望他们,最终造成了一起惨痛的交通事故。
(三)监管不力,不良行为多
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中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有的留守儿童与社会上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有的还酿成犯罪。昭平县逸夫小学的领导反映,由于监管人监管不力,该校的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经常在放学以后到电子游戏室玩游戏,该校老师帮老人找孩子是常事。据桂林市妇联对300名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违反过学校纪律;有29.2% 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打架行为;有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偷盗行为。
(四)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讲卫生,不爱洗脸、洗澡、理发、换衣服的情况。尤其是缺乏家庭青春期指导,使一些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遇到生理变化时盲然不知所措。如忻城县红渡镇一小女生刘某,由于缺乏青春期生理知识,来月经时认为是当天一男同学打她引起的,要去找男同学算帐。此外,因留守儿童监管人多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还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如有的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有的女孩还与未婚的叔叔、伯伯睡在一起等等。据贺州市妇联调查,该市目前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他(她)们年幼无知,对突发事件几乎没有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该市曾发生过一起五岁留守女孩被邻居强奸的事件。
 
三、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诸多矛盾,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务工所在地普通学校入学的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的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乃至壮大。如富川县红珠湾村的小朋友黄某,曾跟父母到务工的城市就读,后因费用太高,最终还是又回到村里成为留守儿童。
(二)家庭因素
农民外出务工谋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制度相继有了重大改革,毕业不包分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等,使一些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本人上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因为忙于务工,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少,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等,这些都是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育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特别受现有的考试制度的影响,有的学校在教育上重智轻德,致使一些成绩不佳的留守儿童往往被老师忽视。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产生。
四、几点思考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结合本次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势在必行,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共同肩负起关心、爱护、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一)政府方面
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倾斜政策和采取有关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要把关心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和健康成长问题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的实施细则,细化和明确具体的处罚条例,早日明确外来打工子女教育的管理主体,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和保障孩子异地上学的倾斜政策。一方面,使更多的家长外出打工时,能够将自己的子女带上,在打工的流入地就近安排他们上学;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增加并落实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有计划地配套筹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
2、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建立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有关部门职责。政府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各级政府可以成立留守儿童协调机构。市、县、乡三级可分别组建由一名政府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责任。目前,国家由国务院农工办领导,由全国妇联牵头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工作。建议我们广西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区农业厅牵头,妇联等部门成立机构,各负其责,认真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工作,并给予人、才、物的投入。
3、要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表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家乡有适合自己务工的岗位,都不愿漂泊他乡忍受分离之苦,外出务工实属无奈。作为政府部门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4、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平等发展环境,保护留守儿童应有的权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发挥教育、妇联等部门的家庭教育机构、专家的积极作用,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大众媒体优势,大力宣传爱的教育、无歧视教育和城乡儿童平等参与发展的教育。宣传我国保护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弘扬各地各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及集体、个人先进事迹,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二)学校方面
1、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心理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制度,培养一批有一定水准的心理教育咨询队伍,健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
2、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要运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沟通、经常性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要利用春节、农忙等时机,邀请返乡劳务输出人员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问题交办会,共同交流、研究、培训等教育孩子的计划,采取措施,落实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计划。
3、着力培训“第二家长”队伍。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家长”即“爷爷奶奶家庭教育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通过各类培训,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学校班主任要帮助“第二家长”履行好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共同创造有利教育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
(三)家庭方面
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或委托监管人要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通过定期亲情电话、信息交流,多给孩子温暖与关怀。同时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迫切需求,帮助解决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经常参与关爱活动。家长或委托监管人要积极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多样的关爱活动,如“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等,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学习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通过有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的互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家庭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常识教育、生理心理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辅导。
3、要发挥好家庭的监护作用。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是我国法律赋予的责任,每一位家长都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呵护,避免“关爱缺失”和管理上的疏漏给孩子带来身心上的伤害,以保证实现好留守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参与的权益。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0080512 //news.sohu.com/20080512/n256808076.shtml
一、研究问题阐述
1、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亲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儿童被留在农村,交由没有出去的父或母或其他亲戚照看的特殊儿童群体。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步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象征发达与现代文明的城市日趋庞大。中国农村人口超过九亿,广大农村地区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这种国情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大批农民工以廉价劳动力的形式涌入城市,使城市的大街小巷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这不仅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方方面面的民工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不仅就业机会、受教育机会和社会地位不平等,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住房条件恶劣、借读费用昂贵、交通安全无保障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
2、留守儿童现状
1)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并且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推进。国家统计局估计,全国现有15岁留守儿童约10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留守给儿童成长带来的隐弊日益突显。近几年来,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事件越来越多:留守儿童被拐卖、虐待、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被越来越多地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于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等方面的保护都严重缺乏,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较之同龄其他儿童得到双亲的爱更少,也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正常孩子有所偏差,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心理不健康、日常行为恶劣等问题。
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问题之重,已经使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3、调查方法和目的
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进农户进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广西都安下坳乡中心附近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二、背景资料
1、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概况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新时期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2个乡镇247个村(居)委会61.1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7.15万人,瑶族人口13.7万人。
都安县资源贫乏,自然环境恶劣,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全县有耕地面积52.8万亩,其中旱地42.3万亩,旱地中25度坡以上被称之为“碗一块、瓢一块”的山间石缝地25万亩,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经常遭受旱灾和涝灾的影响。
都安的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全县尚有8%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小学辍学率22%,初中辍学率40%;绝大多数劳动力素质较低。受自然条件和居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都安县贫困面较大,经济发展滞后。
2、下坳概况
下坳乡是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属的一个乡,在县中属于经济比较困难的行列。因乡中心四面环山,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地势低洼而得名“下坳”。
整个都安县都没有什么工业,下坳也不例外,加上没有地表径流,因此虽然是南方,下坳却全年缺水,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农民在家乡大多只能务农,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也有水稻,其他作物主要是笋和芭蕉,大都在本地当作蔬菜消费掉,自产自销。但山区可耕地并不多,单靠种地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因此,这里就成了劳动力输出的重要来源地,也是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地方。据了解,从这里出去的要主要在广东、云南两省打工,也有极少数远赴东北的。
3、调查队伍
200772,北大爱心社暑假爱心万里行四路出征。广西路由十六名来自不同院系一、二年级的同学组成,前往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乡支教,同时做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社会调查。这就是此篇调查报告的背景及由来。
 
三、调查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在下坳乡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孩子以初一年级为主,年龄大都在13~15岁中间。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2份,其中125份为有效问卷。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儿童共有27名。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在回收的125份有效问卷中,统计数据发现,有68位孩子都是父母出去打工而留在家中的留守儿童,占全样本的54.4%,占全部孩子数量的一半还多,比重已经相当大。
 而在剩余的孩子中,有13个孩子父母一方去世,4个孩子父母离异,在有父母的完整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只占全体样本的30%。可见,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都是导致孩子使去双亲的爱的原因,但留守是主要原因。(表1
1 样本中孩子的父母情况
父母情况 外出打工 一方去世 离异 都在身边
    54.4%      10.4%  3.2%  30%
由上表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数量比在健全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出相当大比例,基本上可以把样本分成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两大类。而以下将着重对样本中留守儿童部分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基本情况
在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是不定期的,占总数的大半,其次是半年~1年见一次面,1~3个月见一次面的很少。(表2
2 多久与父母见一次面
见面时间间隔 1~3个月 半年~1 不定时
          8       21        38
从与父母见面的频率来看,长期留守(半年以上才与父母见一次面)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其中三分之二的孩子不能预期自己与父母什么时候能见面,这一方面反映出留守儿童长期独自在家的艰难情况,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孩子们内心的孤单、迷茫、渴望与父母见面的心情。
调查中,留守儿童大多采用电话的方式与在外父母联系,个别也有写信或不联系、等他们回家看自己等情况。
(三)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沟通情况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两地分离,他们之间在情感的交流上会呈现什么特点,留守对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调查这方面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天吗?”“你与父母联系时谈得最多的是什么?”“你觉得和父母交流有困难吗?”在所调查的68位留守儿童中,对于第一个问题,40位孩子选择与父母“很少聊天”,占总人数的60%;只有25个孩子选择“经常聊天”,占总人数的35%;甚至有两个孩子选择了“根本不聊天”。(表3)关于孩子和父母聊天的内容,有39个孩子选择了学习,以绝对优势占据聊天内容的第一位,其次是思想问题,有24个孩子选择,跟着,吃穿住等日常生活问题、安全问题、为人处事的道理的选择人数都是20人,而被选择最少的同昌情感问题,只有10人。(表4)面对与父母交流是否困难这个问题,多数孩子(36人)回答没有困难,但仍有29人认为有一点困难,基本没有认为与父母根本无法交流的。
3 留守儿童和爸爸妈妈聊天的频率分布
聊天频率 经常聊天 很少聊天 根本不聊天
       25        40        2
  35%      60%      5%
4 与父母聊天的内容分布情况
聊天内容 学习问题 思想问题 吃穿住等日常生活问题 安全问题 为人处事的道理 情感问题
人数 39   24   20   20   20   10
频率 58%  34% 30% 30%  30%  17%
说明:表4显示的数据是多项选择的结果,因此总数不等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数
综合以上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他们之间主要通过电话交流或者根本没有交流。而据走访中观察了解,一个村里有电话的人家极少,一般一个村只有一两部电话,而且长途电话费用不少。因此可以推断即使有电话交流,留守儿童对与父母对话的时间也是很短的,受电话数量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利用电话只能交流很少的信息,这也是留守儿童反映很少跟父母聊天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交流不够也导致父母与孩子通话时往往只拣重要的说,因此在与父母聊天内容的调查中,多数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是学习问题,其次,父母也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安全问题,但电话中的情感交流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此,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得不到好的照顾,也使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成为问题,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这是留守儿童的成长所带来的空白,是其他家庭成员无法替代或补偿的。
(四)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监护人
正常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双方,但对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出去打工,就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信任的其他人照管、看护,他们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按照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我们把监护人的类型分为隔代监护(祖父母、外祖父母)、单亲监护(父亲或母亲)、其他亲戚(叔伯姨舅等)和同辈监护(兄弟姐妹或自己)。监护人的身份的不同,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本次调查统计了68名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的分布情况(表5
5 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分布情况
               人数       百分比
单亲(父或母)         19         28%
            18        27%
其他亲戚(叔伯姑舅)   12        18%
同辈(兄弟姐妹或自己) 18        27%
随监护人类型的不同,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有怎样的差别,对此,我们主要从吃饭、生病照顾和做家务三方面统计。统计结果发现,监护人不同的孩子,其生活状况明显有所不同。我们根据孩子们的选择,整理出每个问题频率最高的答案(表6)。
6 留守儿童饮食起居依监护人类型不同的差异情况
单亲监护 隔代监护 其他亲戚监护 同辈/自我监护
每天是否按时吃饭 按时47% 不一定63% 按时50% 不一定69%
生病了的处理方法 吃家中备用西药47% 吃家中备用西药44% 去医院或诊所70% 自然好/在家吃药/去诊所,各占三分之一
生病了谁来照顾 在家的人照顾76% 在家的人照顾75% 在家的人照顾80% 父母赶回来/在家的人照顾/没有人照顾,各占三分之一
平时是否做家务 经常做88% 经常做80% 经常做80% 经常做63%
1)单亲监护
从上表可以看出,单亲监护的主要特点是吃饭吃饭按时情况较好,生病时大多在家吃药,有在家的人——父亲或母亲照顾,但平时做家务的百分数也是最高的,达8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有父母中的一方在身边,毕竟父母的照料要更加仔细,因此孩子基本上能按时吃饭,生病时也有人照顾。但由于家中劳动力只有双亲中的一人,因此落在单亲父母身上的劳动负担必然大大加重了,特别是多数单亲监护的家庭是母亲留在家中,对于女性,家庭沉重的劳动负担更让她们不堪重负,生活被安排地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即使她们有心照顾孩子,经过一天的辛苦劳累也没有力气,甚至会心情烦燥而对孩子不耐烦。因此,留守儿童在家里做家务分担劳动量要比其他监护类型来得多。
2)隔代监护
由上表可以看出,隔代监护儿童的主要特点有:63%的孩子每天不一定能按时吃饭,高出单亲照顾或其他父辈亲戚照顾的孩子的比例。生病时也是在家吃药由家人照顾居多。同时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做家务的数量也比较多,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占到了80%。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有关。老人一般体力和精力有限、行动不便。他们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已经不容易,更没有多余的心力细心照顾孙辈,孙辈也要帮助老人从事家庭的各种劳动。
案例1 ML,女,13岁,五年级。是我们到她们村采访的第一个孩子。ML的父母都出外打工了,她和一个弟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广东打工,父亲从来没有回来过,母亲回来过三次,差不多一年一次。女孩的成绩挺好,很喜欢学习,但父母不给她寄学费,虽然奶奶也愿意让她上学,但实在没钱。ML说自己上到六年级就不能再上了,因为要开始供弟弟上学读书。现在,ML上学的费用是爷爷奶奶提供的,爷爷生病,奶奶靠帮人家锄草挣钱。
案例2 YT8岁,女,一年级。父母都去广东打工了,有一个2岁的小弟弟,和外婆一起生活。YT家房子虽然还算宽敞,但昏暗简陋,明显是不常打扫的样子。我们到时,YT正坐在当堂的小凳子上,用高一些的椅子当桌子在写字,她外婆则在屋子的另一个角落择菜准备午饭。外婆说,自己只是帮忙看着孩子,他们只寄养小孩的钱,老人自己在村里干活、种地养活自己,不用他们打工的钱。当问到YT的学习时,外婆说她没上过学,基本上不关心,都是YT自己学习。
可见,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督促,老年人几乎只承担为孩子做点吃的的监护义务,加上年龄差距太大,更谈不上什么情感交流了。
3)其他亲戚监护
其他亲戚在调查的孩子中主要是指他们父母的兄弟姐妹及配偶,如叔伯、姑姑和舅舅。从上表来看,由亲戚监护的孩子有一半可以按时吃饭,在四种监护类型中是情况最好的,因为打工父母要把子女放在别人家寄养,一般会选择夫妻两个都在家的完整家庭,这样便于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如果监护人家中也是只有父亲或母亲在家,自己家的事情还忙不过来,更不可能去照顾亲戚家的孩子。因此,留守的孩子在亲戚家一般会得到比较好的生活上的照顾。但亲戚监护并非万无一失的好办法,在感情上,往往会使留守儿童感到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有的留守儿童感到处处看人脸色,干什么都不自在。亲戚监护的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的占80%,很多是亲戚指使他们做或自己内心觉得吃住都麻烦别人,为不让亲戚嫌弃而主动去做。由此看来,亲戚监护虽然在生活上照顾得比较周全,但难以弥合被寄养的孩子内心的情感痛苦。
案例3 DX,男,10岁,三年级。父母为了盖房子,都在广州打工,生意非常忙,孩子跟姑父姑母住在一起。韦学习成绩中等,对现在的家,他觉得有点好,已经习惯,有电视、洗衣机、饮水机(这在当地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生活条件了)。但姑父姑母对自己不太好,他特别提到了午休的时候,在家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吵醒姑父姑母。他一年见到父母的次数很少,想念父母,可惜很无奈。
案例4 M,男,11岁,三年级。父母去广东打工了,叔叔也出去打工了,因此自己跟爷爷和婶子一起住。父母不常回来,且一次只回来一个。陆M自己说不喜欢学习,成绩不好,在家也没有人看管自己学习,婶子只是做饭给自己吃。男孩是来串门的,和另一个男孩玩得很好,但一直不理我们,只是偷偷打量。我们和他聊天,他很怕生不肯说话,甚至不敢抬起眼睛。问到他以后想做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想当一名警察,保护弱小的人不受欺负。
4)同辈/自我监护
跟同辈人即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也不在少数,占27%。这种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特点也是明显的。如上表中所示,他们中有69%的人不一定能每天按时吃饭,在四种监护类型中情况最糟。经常做家务的人少于其他三类监护,但仍多于不做或较少做家务的人数(与农村生活习惯有关,一般孩子从小就帮助家里做活)。在生病的情况下,父母、祖父母或亲戚监护下的孩子大都去医院或在家吃药,极少有忽略而让它自然好的,大多数都由在家的人照顾。而同辈/自我监护的孩子情况更加复杂,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忽略,让它自然好,这对儿童生长一定是非常不利的。谁来照顾独自在家的孩子?三分之一的孩子让在家的人照顾(这里在家的人指自己的兄弟姐妹),三分之一是在外的爸妈赶回来(这可能只限于一些父母打工地离当地比较近的家庭),还有三分之一则根本没有人照顾。可见,同辈监护的孩子生活最没有规律,没有大人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都成了很大的隐忧。
(五)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分析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督导。虽然即使是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可能父母也因工作忙而很少管孩子的学习,但留守儿童的情况更加糟糕。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贪玩的时候,自控力差,加上没有父母的引导,我们很担心他们对学习会越来越放弃,造成终生的遗憾。根据以往的调查,确实有留守儿童成为差等生代名词的报道。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问题调查,并将留守儿童的情况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下面将逐一说明部分调查结果。
接受调查的样本是68名留守儿童和74名非留守儿童。
首先调查的是孩子们是否喜欢读书以及学习态度怎样。根据统计,不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读书、渴望上学,分别达到97%95%。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选择结果也非常相似,选得比较多的选项有十分刻苦、比较刻苦和一般。(表7
7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分布
学习态度 百分比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十分刻苦         29%        26%
比较刻苦         37%        36%
一般             34%        38%
可以看出,虽然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但他们与同龄孩子一样都渴求知识,多数孩子学习比较刻苦。
在对平时表现的调查中,主要涉及是否能按时交作业以及上课会不会迟到早退两个问题。这两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回答也相似,80%的非留守儿童、83%的留守儿童能按时交作业,剩下的都只是偶尔不能按时交。68%的非留守儿童、78%的留守儿童准时上课,不会迟到、早退或逃课,其余偶尔迟到早退也是因为各种特殊原因。校长曾给我们介绍说下坳民风淳朴,人们大都老实厚道,虽然是寄宿学校,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配合学校的管理。这与我们看到的班级学风端正、孩子善良踏实相符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我们都深感欣慰的地方。
第三个方面问及每天复习功课的时间。我们划分了2小时以上、1~2小时、1小时以下三个时间段。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中,人数最多的都是每天复习1~2个小时;超过2小时的,非留守儿童有41%,留守儿童仅有30%;不到1小时的,非留守儿童仅占14%,而留守儿童占24%。(图表1
图表1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课外复习时间比较柱状图
由图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课外复习时间都在1~2个小时,但超过2小时的,非留守儿童明显多于留守儿童,相应的,有更多留守儿童学习时间低于1小时。综合来看,留守儿童整体的平均复习时间要低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大致算了一下,根据比例,非留守儿童每天平均学习时间约为1.8小时,而留守儿童平均学习时间为1.5小时。差距的来源可以从以下的原因统计中一探究竟。为什么复习时间少?非留守儿童中,69%的人因为家里的活太多,没时间;17%的人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已经学好了,不用复习;14%的人感到对功课没有兴趣。相比之下,留守儿童中有53%的人选择因家里的活多,20%的人觉得已经学好,19%的人对功课没有兴趣。可见,留守儿童群体也许并不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多做很多家务,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功课没兴趣的心理加上不能保证足够的复习时间,长久下去会使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不禁为留守儿童的未来担心。
最后,我们调查了孩子的诚实程度以及自信程度。设置的问题是“考试之后要家长签名,当父母不在家时你怎么办?” 81%的非留守儿童会诚实的回答老师,或由爷爷奶奶代签;只有62%的留守儿童同样这样做;最不诚实的做法是自己代签,非留守儿童里占19%,而留守儿童里占31%。(图表2
父母不在身边,可以让爷爷奶奶代签,如果爷爷奶奶也不在家或是文盲,可以告诉老师实情,总而言之,父母外出不是留守儿童不诚实可以找的理由,有将近40%的人有不诚实的表现,比非留守儿童整整高出一倍,这说明没有父母的监督,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有放纵随意的趋势,思想道德水平也有松懈下滑的苗头。
留守又会给儿童的自信心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让孩子们回答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样,除少数人(都为约22%)自信心较低,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或做什么都不成功,大部分孩子有一定自信。但表现为有自信心的孩子的回答也有差别。50%的非留守儿童和6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虽然自己目前不是什么都好,但一直在努力——留守儿童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23%的非留守儿童和1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因为有某一方面令人骄傲的地方——非留守儿童高于留守儿童。(图表3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自信观更多地倾向进取和奋斗。虽然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有令人骄傲的地方,多数孩子抱着不断努力的信念,还是觉得自己是优秀的。这反映了留守儿童群体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努力而执着的精神也许是从他们出外闯荡的父母身上继承而来。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就有更大发展的潜能,我们在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六)留守儿童内心世界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让年幼的孩子独自成长,不仅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更重要的是,他们更缺乏父母的关爱。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的离开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情感渲泻的最重要对象,很多孩子心中有话找不到人来倾诉,因而经常烦恼,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到底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对父母出去打工有什么感想呢?
1)幸福观
我们统计了68份留守儿童的问卷,发现孩子们在一个问题上回答得异常一致,都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是——和父母在见面。每翻开一份问卷看到这样的答案,我们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他们小小年纪就要每天承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这对儿童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2)是否愿意进城读书
问及如果可能的话,愿不愿意随父母进城读书时,50%的孩子表示愿意,38%的孩子不愿意,另外12%觉得无所谓或不知道。下面看看孩子们写下的原因:
愿意进城读书的原因:
——因为城里的教学比较好。
——因为在城里的教学可能会较好,也让我们能对世界的宽广与辽阔而好好学习,能让我们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落伍。
——生活好,身边会有人关心。
——因为可以随时在父母身边,就不会分心了,就可以安心读书了。
——因为父母是我的教育,是伴我成长的天使,只要他们到哪我就到哪。
——进城读书有好的未来。
——太想他们了!
——我想与他们生活,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只希望在父母身边读书,这样就有人为我监督指导了。
不愿意的原因:
——因为我喜欢现在的学校、现在的老师和同学。
——因为城里没有人跟我玩。
——因为父母在外挣钱难而且家里穷,在城里读书用钱多,我不想给父母添麻烦。
——因为城里的生活对于我们乡下人会不太习惯,我认为乡下是个美丽的家园,我非常喜欢这里。
——因为人生地不熟,怕孤单寂寞。
——因为舍不得家里的祖母。
——因为家庭没钱交学费。
——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玩,让他们开心。
矛盾的原因:
——我想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怕学习跟不上城里的同学。如果他们接我去的话,我也愿意的!
通过留守儿童对是否愿意进城读书的想法,也可以大致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给他们造成的影响,以下进行总结。
3)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影响
坏的方面有:
家庭气氛的变化。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到家里冷清了很多,孤单没人聊天;
关爱的缺失。尽管监护人能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照顾,但普遍不像父母那样体贴和无微不至,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孩子更加不懂得照顾自己。孩子们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得到父母的关爱;
学习没人指导监督。很多孩子由于独立生活而分心,因而成绩下降,但是也没有办法;
有时受别人轻视。
好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家里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不仅自己的学费能交上,还有钱买参考书,吃的、穿的都比以前好了。
增强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对父母的理解。父母外出之后,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减少了,同时,也更懂得体谅父母赚钱的辛苦和监护人的不容易,更加节省。
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下坳很多山村贫穷而封闭,这些山里的儿童很少走出过他们生长的村落,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而外出的父母回来后,经常会把外面的见闻告诉他们,有时候还会把他们带到城里去,这些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拓宽了他们的眼界。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我们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调查地下坳乡留守儿童密集,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沟通不够。
父母与孩子联络主要通过电话的方式,但由于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外出者居所的不固定等原因,这种联系往往通话时间短、次数也很少。外出父母打电话回家的主要目的是询问家人的健康与安全,同时与监护人商量家庭重要事务,而与留守儿童的通话通常只是简单询问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等情况,而很少触及到更深的情感交流。总之,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联系很有限,这种有限的联系同样难以弥补家庭成员外出所造成的对儿童关爱的缺失。
2. 被调查的儿童主要是单亲监护,而同辈监护带来的问题最多。
对于单亲监护的家庭来说,由于监护人大多为母亲,她们对留守儿童穿着、饮食的照料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单亲监护人往往面临劳动负担的增加,这影响到了她们对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孩子时的耐心,孩子在家里的劳动量也明显增多。
对于隔代监护的家庭来说,老人们不仅年老体弱,文化素质和意识形态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儿童的监护人。他们在留守儿童的饮食、衣着方面的照顾明显不如非留守儿童。并且,老人们在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也没有足够的能力,通常都是放任不理。
对于其他亲戚监护的家庭,因为他们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劳动负担没有增加,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相对不错,但由于他们毕竟不是孩子的父母,往往不会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很少跟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家庭来说,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的哥哥姐姐或自己,他们不仅要照料自己的生活、应付家庭的劳动负担,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学习,往往感觉身心疲惫。这些留守儿童完全靠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稍有不慎便会滑向问题少年的行列。
总体上说,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邻居监护次之,隔代监护较差,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
3.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以及价值观有很大影响。
我们调查的当地有着淳朴的民风,孩子也十分老实忠厚。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渴望学习的,大多数平时也能够按时交作业和正常上课。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直接造成了家里劳动力的减少,留守儿童要承担的家庭劳动量增大,这必然影响到他们课后复习功课的时间,因此,留守儿童的平均每日学习时间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学习时间的减少日子久了一定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所影响。更加严重的是,儿童的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缺少了父母的管教,在思想方面逐渐有散漫、放纵自己的现象,这从考试之后签名的诚实程度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可以看得出来。但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父母也灌输给孩子他们自身的经历、见闻和价值观,使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留守儿童比较有自信,有着与他们父母一样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直在努力为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这种依靠自身努力来取得成功的观念整体上比非留守儿童要强烈很多。
4.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影响较大,他们普遍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并且在父母的熏陶下形成了与非留守儿童不同的独特的看法。
打工外出的父母不能给留守儿童以情感与心理上的安慰,会使许多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希望自己也能有完整幸福的家庭。加上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更少,他们只能压抑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痛苦但无可奈何。
但另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也不光是坏的影响,至少,家庭经济情况得到改善;很多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更加懂事,因为了解了父母挣钱的艰辛,比以前更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父母把自己在城里的见闻讲给孩子,也使留守儿童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六、建议
1.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身体差和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起不到有效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在父母监护缺位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充分发挥闲置师资的作用。把闲置的师资力量组织起来,对他们做进一步的特殊培训,让他们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给予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等方面一些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临时充当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要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所以我们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无条件地自愿申请寄宿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
2. 政府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90年代中期以来,打工子弟学校一直是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城市低收入的农村打工者子女读书提供了最基础的教育机会。但是,这类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低、师资水平差和缺乏管理经验等等问题。很多流动农民反映,孩子在这类学校读书只能是“有书读,但读不好书”。这种现象迫使一部分流动儿童只能又“回流”家乡读书。一是要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要对打工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帮助它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
3. 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予流动农民市民待遇,保护流动农民的权益
长期以来,流动农民备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现象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他们一直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加速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流动农民能够长期在城市中沉淀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要给予他们市民待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十多年来,流动农民已经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城市政府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市民一样对待流动农民。像城市下岗职工一样,农民工也应该在收税、社会保障, 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农民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使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
 
七、后记——反思
先说说不足吧。不可否认,由于我们不是专业的社调人员,这次调查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的地方,比如受问卷数量的影响,没办法采更大的样本,因此统计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异;除留守外,父母去世及离异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调查结果;另外,走访时没有做事前准备,只是一家家碰运气,没有找村长等知情人了解情况等。
但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克服困难、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这项工作。真正做完社调后才发现,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或是履行一种责任,也许这一个样本很小的统计结果对改变广大留守儿童的现状能起到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这都是一次不平凡的体验:一个留守女孩因想到自己马上要辍学而哭泣,另一个女孩与有病的母亲一起面对空荡荡的家和门外荒芜的田地,一个男孩在我们面前一言不发,到最后也没有抬起眼睛看我们一下……我们亲眼见证了留守的孩子无奈的凄凉。我更加不会忘记,当看到孩子们在一份份问卷中“最缺少的东西”后面用歪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爱”这个字时,我的心受到的震撼。他们太需要关爱了!想到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童年,便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事,即使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也可以把我们的收获用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可以在以后贡献出更多的空闲时间,到附近的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尽己所能帮助孩子们。在走街访家的过程中,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这样一群孩子需要帮助,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次调查最大的收获。
 
 
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差异分析
——以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儿童个案调查为例
陈新花,李珍连
 
来源:《西北人口》2008年第2期第29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每年共计600 多万,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相伴而生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据统计,广西有260 万的留守儿童,约占全国总量的15%。目前学界已有相当数量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但是对于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的研究却鲜少见到,这不能不说是留守儿童研究的一个纰漏。
边境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身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在学习、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自然与内地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背景,对于优化边境留守儿童社会化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社会环境而言,广西边境地区的社会环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边境地区与越南接壤,由于地缘的关系,中越两国人民的交往与贸易活跃,另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跨国婚姻; 其次,民族成分复杂,广西边境地区居住着壮、苗、侗、傣等1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 最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西边境地区以山地、旱地为主,大量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再加上交通不便,使得边境地区的发展落后于区内的其他地区。了解这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现状,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一、调查方式
(一) 调查内容
由于以往的研究多采取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获得留守儿童总体特征的信息方面独具优势,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使得留守儿童的一些很典型的个别性特征因为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而被忽略。为了深入了解边境地区的环境特征,以及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留守儿童的特质,我们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中的结构访谈法和观察法,共选取了15 例留守儿童个案,深入到留守儿童的学校和家庭中,按照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概况、父母外出务工状况、监护人的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的大概情况,社区的经济情况、风俗习惯等。
至于留守儿童个人,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①留守儿童的生活技能(主要包括学习、生活自理、家务劳动三个方面)。②社会交往(包括与监护人、老师、邻居、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往)。③家庭观念(包括对家庭环境的评价、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二) 个案情况
所选取的15 个个案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9 例,父亲外出打工的占6 例。年级分布如下:二年级3 例,三年级3 例,四年级8 例,五年级1 例; 在学习方面,所调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都有分布。另外,15 例个案中还包括跨国婚姻的留守儿童3 例。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的内容,我们主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环境这几个方面去分析留守儿童的社会化
(一)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
调查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时,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谁外出打工,打工地点,工作性质,联系方式和联系频率,回家频率和在家居住的时间等。
边境地区地势偏僻,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在我们所调查的金龙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而且很多地方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产值较低的耐旱作物,农民如果仅仅依靠家里的种植业来脱贫致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外出打工挣钱就成了这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在金龙镇,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全镇劳动力的60%70%,在我们调查的15 个个案中,有9 个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他们的生活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的地点主要是南宁和广东,一般是每年春节回来一次,在家呆一个星期左右。
(二) 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特征
1.独立性强
在我们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个案中,无论是学习成绩好的,还是一般的,差的,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之一是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所调查的15 个留守儿童个案只有一个不用做或者做很少的家务活的。其他的留守儿童除了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外,几乎都要承担烧水、煮饭、扫地、喂鸡、照顾弟弟妹妹等家务,在双抢双收的农忙时节,他们是家里的半个劳动力,需要随大人一起从事割稻谷、晒稻谷、掰玉米、扯花生等农活。家务劳动是留守儿童生活中主要的内容,它们对留守儿童有正面亦有负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是它可以锻炼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负面影响是家务劳动过于繁重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占用他们大量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休息。
留守儿童独立性强的另一个表现是他们经常参与家里一些重要决策,由于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监护人在作出一些重要的家庭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征询孩子的意见。
2.安全状况
根据我们最初的设想,中越边境地区边境贸易活跃,在一些治安管理比较薄弱的地区,无可避免地存在走私、贩毒等现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单方不在家,家庭教育和管理比较薄弱,因此留守儿童很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边境走私、贩毒等活动。不过在我们所调查的金龙镇,并未发现这种情况。
 
三、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我们对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和谐,老师、同学和邻居对其评价比较高的留守儿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仍然能健康成长的原因。从访谈资料以及现场观察记录所得到的信息来看,这些留守儿童发展良好的原因主要包括: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与教育方式,老师的教育方式,亲戚和邻居对留守儿童的态度,留守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这几个方面。
(一)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承担着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者,学习的监督者,情绪的调节者等角色。另外在偏远的边境地区,由于留守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监护人还承担着孩子的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监护人自身的健康情况、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据我们了解,学习成绩较好的留守儿童同样承担一定的家务活,但是这些家务活不会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另外,监护人会把自己对留守儿童的期待明确地传达给他们,监护人之间的教育理念也比较统一。
在我们所调查的个案中,一名叫小静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活泼,待人有礼貌,与同学关系和睦,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家长与邻居公认的好孩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静的父母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她的爷爷今年67 岁,初中文化,健康状况良好,奶奶今年65 岁,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身体还比较硬朗,另外她的姑姑也经常到她家,帮助料理农活,管理她的学习。
她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爷爷奶奶对她的教育与熏陶,爷爷的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教育比较重视。爷爷对她寄予了较高的期望,经常鼓励她努力学习,将来考大学,对她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给她制定作息时间,要求她写完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晚上规定9 点半上床睡觉。奶奶经常教她待人接物的一些礼仪常识,当我们把课外书赠给留守儿童的时候,在场的儿童中只有她一个站起来接书并鞠躬说“谢谢”,她的衣着干净整洁,这得益于爷爷奶奶从小注意培养她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家务劳动方面,她承担的活儿包括:照顾比她小的妹妹、煮饭、扫地、洗衣服。在获取外界信息方面,了解外面世界的姑姑经常与她交谈,给她带来外面世界的信息,激发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二) 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一般而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会得到学校与老师更多的关注,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中更甚。在留守儿童占了一半以上的农村,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留守儿童投入同样多的关注。我们在对老师的访谈中发现,对于那些在校表现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动向比较了解,对他们的成绩起伏、情绪变化也比较关注,发现情况会及时地与留守儿童本人或者家长沟通。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在校里表现既不特别的突出,也不调皮闹事的留守儿童,老师往往关注得较少。在对金龙中心小学的校长访谈时,他也曾提到:由于学校的老师一方面要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照顾家庭,所以要关照到班上的每一位留守儿童是不太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也只能对那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以及比较调皮、爱闹事的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心思,前者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后者是为了维护校园的秩序。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升学率是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学校老师的理性行为可以看作这种制度的产物,尽管这种行为有可能使得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非社会性行为(例如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自卑等) 被老师忽略,导致留守儿童中存在一种隐性的不平等。
(三) 亲戚与同辈群体的影响
我们对那些社会化比较顺利的留守儿童调查后发现,在父辈的亲戚中,会有一两个对留守儿童比较关心,了解留守儿童的性格、学习各方面的亲戚,留守儿童也乐意和他们沟通,对他们有着较深的情感依恋,具体的表现是喜欢和他们说话,爱跟随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亲戚实际上充当了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者和社会化的榜样的角色。
学习成绩好,性格活泼的留守儿童通常受同学欢迎,通过调查发现,与这些留守儿童关系比较密切的也是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在一起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留守儿童,他们更多的是与学习成绩与自己相近的孩子呆在一起。
 
四、建议和措施
(一)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加强对儿童日常行为的管理,注意与儿童的沟通,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管理的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坚持人本主义原则,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尽量克服以成绩取人的倾向,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对于留守儿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节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重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1、重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对巴南区接龙镇、永川仙龙镇和朱沱镇的部分小学和初中进行的抽样调查的情况统计,留守儿童在教学班级学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率,最低为34%,最高为61%,十个班级的平均比率为56.4%(参见表1)。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这个比率具有普遍代表性。重庆农村地区的儿童总计为330万,按此比率计算,我市的留守儿童应该有186万。因此,我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1
学校名称
留守儿童比率%
学校名称
留守儿童比率%
接龙八中
56.6
仙龙初级中学
34
接龙中心小学
61
涨谷初级中学
53.9
接龙博爱小学
60.8
仙龙中心小学
60.4
接龙小观小学
59.5
涨谷中心小学
59.8
接龙光彩学校
58.4
奥妮小学
59.6
平均比率%
56.4
 
2、重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1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不利因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能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照管。这使得他们的成长环境与非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多不利因素:
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留守儿童,因为隔代的自然缘故,不管是意识得到,还是意识不到,老人都不可能象孩子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他们。还有不少孩子受到溺爱和放任。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也会自然产生一种松懈的心理暗示,他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的权威的认同与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向留守儿童发出的要求的信号常常被弱化。尤其是在亲友家的留守儿童,由于亲友顾虑留守儿童父母的误会,往往不能严格地要求他们。这种状况明显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形成不利因素。
生活环境冷清,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交流。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身边,无论是亲缘关系还是年龄距离都与在父母身边的儿童有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增加了交流的困难,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这使他们更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尤其是一些父母长时间外出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留守儿童在家里非常渴望亲情,非常渴望父爱母爱。这使得他们本应快乐成长的年月,增加了很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在巴南区接龙镇中心学校访问时,该校的罗校长给我们看了一张名为《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歌单,说是一些孩子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自编自唱的歌曲。孩子们只要一唱起这首歌,总是声泪俱下。
一些家庭的父母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负担孩子费用的问题上发生争议,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压力。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有的家庭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但在孩子的费用上没有处理妥当,甚至发生争吵,孩子夹在父母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当中,使他们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长辈之间的相互推委,让孩子感觉自己成为他们的累赘,自我价值认同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产生放任自己的心理。这种放任自己的心理往往成为消极人生态度的基础,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
一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不能很好照顾他们的生活,甚至不少留守儿童不吃早餐就去上学或者上学迟到。随着子女长大成人,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渐渐发生了变化,淡化了时间观念。操持家务的能力也大不如前。孩子们天天需要按时去上学,但因为农村煮食早餐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孩子常常会因为早餐的影响而迟到;有时为了赶时间,不吃早餐就去上学。这也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往往无法辅导和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家庭作业,使他们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文化一般不高,看不懂、也没有能力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在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帮助。这对孩子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父母不在身边,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感到无助,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比较敏感。当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或者与同学之间产生纠纷、或者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与看管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产生别扭时,就会非常敏感,非常委屈,做出过激的反应。比如,我们在巴南区接龙镇中心学校走访时,就遇到一个叫彭上的留守儿童。他是四年级三班的学生,200610岁,父母外出打工后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几个初中学生搜走了他身上中午吃午餐的二块五角钱。这时候他没有想到去向老师反映,而是立即感到了父母不在家的委屈,于是决定去找在南坪打工的爸爸妈妈。他沿着公路往爸爸妈妈外出的方向走,走了几个小时,又累又饿,边走边哭。后来在高速公路旁遇到了养路工人,经过询问他的情况后,一边安抚他,给他吃的,一边同学校联系,到傍晚时分爷爷奶奶才将其接回家中。
下面是一封留守儿童给学校老师写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向教师倾述了学习上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特别提到每当放学时,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爸爸妈妈来接而她没有时,她的内心就会感到特别难受,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理。
2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上述六个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状况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上。为了考察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我们设计了关于“思想状况”调查的内容(参见表2),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六个栏目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在“是否喜欢现在的环境”一栏中,选择“不喜欢、无所谓”两项的比率占了45.3个百分点,接近一半。这个数据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在2-5的四个栏目中,选择“不喜欢、无所谓”两项的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表明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在“最崇拜的偶像”一栏中,选择英雄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反映了他们缺乏安全感的心理。
2
思想状况
题目
选项
比率%
题目
选项
比率%
1.是否喜欢现在的生活环境
非常喜欢
19.6
4.是否喜欢现在的老师
非常喜欢
58.1
有点喜欢
34.1
有点喜欢
15.3
不喜欢
15.2
不喜欢
7.4
无所谓
30.1
无所谓
19.2
2.是否喜欢自己的父母
非常喜欢
91.7
5.是否喜欢现在的同学
非常喜欢
34.3
有点喜欢
6.8
有点喜欢
28.6
不喜欢
0
不喜欢
17.3
无所谓
1.5
无所谓
19.8
3.是否喜欢所在学校
非常喜欢
56.6
6.最崇拜的偶像
英雄人物
51.7
有点喜欢
17.5
当红明星
28
不喜欢
8.2
政治家
7
无所谓
17.7
其他
13.3
 
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设计了八个栏目(参见表3)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在身体方面,从第5项调查内容中反映出多数留守儿童的午餐没有得到保障,都是随便对付,甚至不吃午餐。就短时间看,身体健康上不一定有明显的问题表现出来,但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必然受到严重影响。从第67两项调查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很孤独,他们比其他儿童更缺乏自信,更多的表现出了自卑。
 
3
身心健康
题目
选项
比率%
题目
选项
比率%
1.身体健康情况
很好
57.2
5.中午用餐地点
学校食堂
10.8
一般
21.6
回家吃
31.4
不好
1.7
带干粮
27.4
不知道
19.5
校外小店
23.7
2.是否喜欢体育锻炼
很喜欢
75.3
不吃
6.7
有点喜欢
21
6.处理事情时
很自信
45.3
不喜欢
1.6
信心不足
40.2
无所谓
2.1
很自卑
14.5
3.是否希望父母在身边
非常希望
98.7
7.父母不在身边,感受如何
很孤独
86
不希望
0
不孤独
1.3
无所谓
1.3
更自由
2
4.遇到困难,如何解决
自己想办法解决
25.2
无所谓
10.7
8.犯错误后,是否承认
主动承认
68.2
寻求他人帮助
37.9
心里想承认、但觉得没面子
24.5
不知道怎么办
36.9
决不承认
7.7
 
学习情况
通过表四的统计分析(参见表4),我们看到留守儿童的学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是否爱学习”一栏中,明确表态“很喜欢”学习的占65.6个百分点,比非留守儿童要低十个百分点左右;明确表态“不喜欢”学习和“无所谓”的占6.1个百分点,又比非留守儿童高3个百分点左右。在“学习成绩”一栏中,优良率为29.3,比非留守儿童低3个百分点左右;差生率要高出非留守儿童9个百分点左右,显示了比较大的差距。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一栏中,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回家后就很少得到帮助;而非留守儿童除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外,还经常得到父母的帮助。
 
4
学习情况
题目
选项
比率%
1.是否爱学习
很喜欢
65.6
有点喜欢
28.3
不喜欢
3.5
无所谓
2.6
2.学习成绩
优秀
4
良好
25.3
一般
52.6
很差
18.1
3.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
老师
72.8
同学
15
外公外婆
爷爷奶奶
12.2
 
行为习惯
通过表五的统计分析(参见表5),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第1个栏目中,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的为74个百分点左右,非留守儿童则在98个百分点左右,差距比较明显。后面5个栏目中,留守儿童的表现也比非留守儿童稍有差距,但不明显。
 
5
行为习惯
题目
选项
比率%
题目
选项
比率%
1.是否按时完成作业

74
4.个人卫生
很好
35.2
基本能
20.6
一般
58.4
不能
5.4
不太注意
6.4
2.上课是否迟到
不迟到
71.8
5.是否做家务
经常做
36.5
偶尔迟到
25
偶尔做
46.3
经常迟到
3.2
不做
17.2
3.是否逃课
经常逃课
0.85
6.是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遵守
83.6
有时逃课
2.4
有时不遵守
15.2
从不逃课
96.75
不遵守
1.2
 
性格及人际关系
通过表六的统计分析(参见表6),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在性格及人际关系方面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从第1245的四个栏目中,显示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的情况,人际关系不很好的苗头。在第3个栏目中,选择性格外向的为23个百分点左右,比非留守儿童低11.5个百分点左右。
 
6
性格及人际关系
题目
选项
比率%
题目
选项
比率%
1.是否喜欢学校组织的活动
很喜欢
74.3
4.是否愿意帮助别人
很愿意
71.6
有点喜欢
14.3
愿意
25.2
不喜欢
3.6
不愿意
0
无所谓
7.8
无所谓
3.2
2.是否喜欢和老师同学一起娱乐
很喜欢
71.9
5.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很好
52.3
有点喜欢
13.5
一般
34.8
不喜欢
7
不好
4.2
无所谓
7.6
不知道
8.7
3.认为自己性格
外向
23
 
 
 
内向
37.5
 
 
中性
25.3
 
 
不知道
14.2
 
 
 
二、关于重庆农村地区如何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我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提供政策保障
根据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望而却步,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无奈的选择。为此,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如劳务输入城市的中小学,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分片区选择相应学校,向进城务工子女开放,由少收费逐步过度到不收费,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
2、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提供制度上保障
建议把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内容,在教师队伍和学校环境设施的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同时,要求从校长到辅导员到每一位教师,都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每个学校都要摸清和掌握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3、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扶持,提供人文关怀
教育部门可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适当减免贫困留守儿童的学杂费、书本费;民政部门可针对留守儿童制定专门的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可通过开展“手拉手”互助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
4、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者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
在校内可将中小学辅导员和德育处的职能合并,由德育处负责人兼任辅导员,协助校长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对辅导员进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题培训;在校外,可以聘请“五老”作为志愿辅导员,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研讨,并采取定点帮扶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
 
共青团重庆市委少年部
课题组组长:张艳(共青团重庆市委少年部部长)
课题组成员:田正学(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系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涂凯(共青团重庆市委少年部副部长)、周仲渝(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系心理学助理讲师)
 
第三节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这一转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人数为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二是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这类人数累计约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此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进一步上升,这也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二战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一方面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消费的需求。在我国,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并具体由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具体负责实施后,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200461-75日之间,设计、发放、回收、分析、整理了“农村学生情况调查表”,并结合实地调研访谈,分别对河北省丰宁县、甘肃省榆中县、秦安县、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一报告就是在这个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调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况,以及留守儿童占适龄儿童的比例,在这一目的下,调研组设计了《农村学生情况调查表》。调查小组分为五个组,分别负责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甘肃省秦安县、榆中县、河北省丰宁县五个县的调研工作。调研方法主要是班级整群抽样,每县选择1所初中样本校、一所村级小学样本校。各调查小组在2004615——75日之间,分别对五个县进行了问卷调研工作。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此次调查选取三省五县为调查区域,各县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比例分别为:甘肃省秦安县11.3%、甘肃省榆中县11.8%、河北省丰宁县17.4%、江苏省宿豫县30.4%、江苏省沭阳县29.0%。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其中男生人数占59.1%,女生人数占38.9%;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47.7%,其中,男性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62.2%,女性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35.5%;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4.1%住校,53.2%走读,留守儿童中住校学生超过一半(占54.5%)。
1、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中小学在校学生中(以县为单位),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甘肃省秦安县为32.9%,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3.1%;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甘肃省榆中县为44.2%,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8.4%;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河北省丰宁县为31.5%,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5.0%。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江苏省宿豫县为24.7%,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18.6%;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江苏省沭阳县为31.3%,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27.3%。甘肃省、河北省、江苏省并不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从数据统计上显示,五个县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已占占总样本数31.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占总样本数16.2%,二者合计为47.7%。也就是说,在此次调研的三省五县中,留守儿童占适龄就学儿童数的47.7%。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比已知数字要庞大得多。
2、父母在外打工地域情况分析:数据分析显示,甘肃省榆中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县城内打工的比例为50.6%,跨县、跨市打工为17.6%,跨省打工为5.7%;甘肃省秦安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县城内打工的比例为18.1%,跨县、跨市打工为34.5%,跨省打工为20.7%;河北省丰宁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县城内打工的比例为26.5%,跨县、跨市打工为35.9%,跨省打工为14.9%;江苏省宿豫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县城内打工的比例为12.3%,跨县、跨市打工为33.0%,跨省打工为33.2%;江苏省沭阳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县城内打工的比例为13.6%,跨县、跨市打工为49.2%,跨省打工为21.5%。从总体来看,五个县中小学中留守儿童父母县城内打工的人数占总样本数的20.3%,跨县、跨市打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37.6%,跨省打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21.6%。此外,甘肃省秦安县、甘肃省榆中县、河北省丰宁县分别有19.8%13.1%17.7%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
3、在外打工父母回家频度分析:与此相应,甘肃省榆中县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0%,一年回来一次的占5.7%,半年回来一次的占15.9%,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60.8%;甘肃省秦安县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11.2%,一年回来一次的占33.6%,半年回来一次的占37.1%,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12.1%;河北省丰宁县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2.2%,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1%,半年回来一次的占41.4%,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44.8%;江苏省宿豫县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10.1%,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6.3%,半年回来一次的占26.8%,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26.3%;江苏省沭阳县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0%,一年回来一次的占16.2%,半年回来一次的占44.5%,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27.9%。从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
4、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情况分析:从五县的总体情况来看,有53.4%的留守儿童与妈妈生活在一起,有3.0%的留守儿童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有4.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27.3%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4.1%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有0.9%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56.4%,隔代抚养为32.2%,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
5、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对象情况分析:在问卷调研中,我们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对象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比例为67.0%,第二为同伴,比例为24.1%,家人的比例为6.1%;生活中有了烦恼,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教师,比例为34.0%,第二位为同伴,比例为33.9%,家人的比例为28.8%。这样的结果与样本校中半数留守儿童住校相关。我们又对非住校留守儿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非住校留守儿童群体中,同伴的作用上升。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非住校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比例为61.5%,第二为同伴,比例为26.6%,家人的比例为8.1%;生活中有了烦恼,非住校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同伴,比例为39.7%,第二位为家人,比例为36.8%,选择老师的比例为19.2%。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非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比例为52.0%,第二为同伴,比例为34.9%,家人的比例为9.7%;生活中有了烦恼,非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同伴,比例为44.5%,第二位为家人,比例为36.1%,教师的比例为14.3%。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等问题介入较少。
6、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各地留守儿童在表达是否希望父母外出打工的意愿时,表现出较高的成熟度。五县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出去打工的比例为39.6%,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的比例为44.7%,还有15.7%的留守儿童没有表达意见,其中甘肃省秦安县有20%的留守儿童没有表达意见。在叙述希望父母出去打工的理由时“我们家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贫穷,希望爸爸挣一些钱”、“能让家里过上好的生活”。在叙述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的理由时“怕爸爸妈妈在外面会出事故”、“不想让他们(爸爸妈妈)那么辛苦”占主体,说明留守儿童对自身的家庭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对父母出去打工的缘由能够给予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家庭的生活状况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程度在留守儿童心里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0.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77.2%),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
四、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1、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半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从年龄维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在此次问卷调研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此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儿童10%,而留守儿童半数住校,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长,生活联系更紧密,但关系却更松散。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五、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 ,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六、对策与建议
不论是留守儿童教育,还是流动子女教育,它们都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呼吁所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第四节 四平市妇联关于农村留守儿童
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务经济的进一步盛兴,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部分留守儿童因种种原因而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给其自身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因此,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按照省妇联通知的要求,我们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总数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560人,其中女童1031人。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
1、学习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看,大部分为中等水平,也有一些孩子是由爷爷和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由于当时祖辈的一代人多数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还有文盲,根本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义务,因而导致一些孩子学习成绩差,生活自由散漫。
2、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极好极坏的少,中间的较多,绝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后,其家庭经济能力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是吃饱肚子,不讲营养。二是隔辈人很疼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即使父母给孩子寄钱老人也舍不得给孩子花。三是有好多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所以他们的家务也很重。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是缺乏父母的关爱、温情的体贴和精心的呵护。
三、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生活缺少必要的关爱,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还有的儿童上学路较远也很危险。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他们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低,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因此,成绩大多平平。
2、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人出于补偿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较为溺爱,零用钱的限制较为宽松,导致好多的孩子进入网吧和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机会,而且由于与祖父母辈的年龄差距悬殊,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无法接受父母的正确引导,感情上的沟通较为困难。
3、留守儿童卫生状况不好。隔辈人只求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日常卫生不在意。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的女孩子,她们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她们缺乏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的重视不够,母亲又不在家,一些留守女孩子青春期表现极大的恐慌。
四、我市的县(市)、区只有双辽市开展了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主要是针对即将辍学的女童,双辽市在女企业家、女状元中筹集了一点扶助资金,使两名面临辍学的女童安心学习,确保完成义务教育。
五、开展留守工作存在的困难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1、儿童居住地较为分散,不便于管理;2、资金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能很好的开展各项扶助工作;3、光靠妇联组织单打独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各个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各负其责,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合力,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六、对策和建议
1、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查处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农民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使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
2、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共同承担起对留守儿童保护责任,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学校要全面掌握他们的数量,家庭状况等,对其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进行了解掌握。同时学校也可主动与外出务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
3、要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正确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不论是电话好是书信形式,都要经常和孩子沟通,确保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它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也要和孩子的托管人经常沟通,嘱咐他们多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和孩子交流谈心,获知他们的真实想法、需要、内心的烦恼,以便于自己更好的掌握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乡村组织要作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并尽可能的多组织孩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妇联和共青团等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优势,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妇联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各种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工作。
 
 
第五节 白山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近日,全国妇联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全国妇联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白山市妇联通过走访入户、入校座谈等形式,对我市各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我市留守儿童现状
白山市下辖一市二区三县,总人口133万,其中未成年人达25.3万,占总人口的19.3%,留守儿童3859人,其中女童1909人,占49.5%。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生活中大部分孩子也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能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生活中自理能力比父母在家时有所增强。
二、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监护责任的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属于隔代监护和亲友代管,首先是监护人自身及对孩子的监护能力不足,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有的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不够,不但不能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反而需要孩子在洗衣、做饭、买药等方面花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其次是大多数的监护人考虑到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要求在物质和生活上都尽量满足,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第三是存在监护人随时更换的现象,同时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一般较低,无法与老师形成有效地沟通,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及身心健康成长。
2、生理、心理成长需求不到位。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当中回家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与孩子的沟通少之又少。首先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监护人又很难注意到孩子心理的需求,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心理承受力较脆弱,不愿与别人相处,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此外离开了父母的直接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会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同伴诉说,如遇到别有用心的人,或受到不良少年的影响会误入歧途,有的还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吧。
三、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作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为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何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不容小视。为全面促进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我们从提高留守儿童文明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入手,以家教活动中心户、四老家教等活动场所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是增强家庭教育力度,提高家长素质。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广大家长的自身素质及家庭教育水平,我市各地妇联利用现有的“家长学校”、“妇女之家”、“农民夜校”等活动场所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并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有效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乡镇村屯依托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农户作为村屯家庭教育活动中心户,建立组织机构,健全章程和工作制度,并配备教师,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需要,向其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教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家庭教育和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了教育和监护水平。
二是开展各类活动,提高文明程度。市妇联与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以提高家长、代理家长及孩子的文明意识为目的,积极开展 “四进我家”、“小公民道德建设”、“争做优秀学生”等活动,使广大家长在广泛参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及文明程度,教育引导广大家长及儿童,在家庭中尊敬老人、孝敬长辈、夫妻和睦、互敬互爱、爱护孩子、言传身教;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理念,增强抵制不良因素的能力。
四、妇联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各部门协作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妇联在开展工作中重点是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只单纯依靠妇联开展此项工作就显得身单力薄。
二是妇联开展留守儿童工作资金短缺。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被留在当地的儿童,家庭都较困难,代理监护人的年龄都较大,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而妇联没有资金做后盾,很难开展工作。
五、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
1、健全农村教育的监护体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责任,它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各相关部门如妇联、共青团、村委会、学校等部门可以共同建立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聘请离退休教师、妇女、青年志愿者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监护网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同时,还要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不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封闭,加强执法监察力度,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管制,使他们的行为散漫、性格孤僻,为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孩子健康成长,首先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者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培训,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关爱,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3、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教育。 为解决大部分监护人员年龄大、文化低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农民夜校、妇女之家、家教中心户、四老家教等活动阵地,加大对“代理家长”的教育力度,使他们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更好地承担起看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应将孩子带在身边,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监护责任和教育机会。而对于将孩子带在身边确有困难的,要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想法,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加强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最好办法,发展当地经济,既利用了当地资源,又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从而推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第六节 关于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随着合肥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农村学校一个特殊群体逐步凸现,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我们称其为“留守儿童”。
我们意图通过初步调研,了解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做好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同在蓝天下—手拉手伴我快乐成长”活动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建议。
  调查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1.200283日上午,在肥东县撮镇镇中心学校会议室,14名小学四至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参加座谈;
  2.200285日上午,在长丰县罗集乡中心学校会议室,10名小学一至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参加座谈;
  3.2002826日上午,在肥西县农兴镇中心学校会议室,13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参加座谈。
  调查方式
  集体座谈会。
  现象与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当地学生总数中已占不小的比例。参加座谈会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友、心理等方面情况做了大致的描述。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现象:
  一、从父母方面来说,长期在外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顾子女。
  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真正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座谈中,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建筑行业,虽然大部分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问问学习情况,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基本上不作过问,任其发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会带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带一些书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热衷于到各家串门,并有部分父母参与赌博,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谈中甚至出现了个别对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亟待关注。
  二、从临时监护人方面来说,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
  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及其实施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座谈中,合肥市农村的“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大多数),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小部分),即由亲戚朋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托管的方式;三是单亲监护型?小部分,即由“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的方式。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三、从学校方面来说,关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还需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留守儿童”都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随着校园内“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多,学校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关注。在调研的几个学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是,在座谈中,孩子们也反映了学校图书普遍较旧,新的、针对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不多。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实施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供学校参考,例如组织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等。
  四、从“留守儿童”自身方面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一)“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并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一点是在与肥西县的初中学生座谈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初中生较之前面两个县的小学生而言,年龄大了一些,知识面广了,思想也就随之活跃而丰富。她们描述了身边一些重男轻女的一些现象,例如,在家里,男孩子不用做家务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担较重的家务活;在和家里男孩子起纠纷的时候,家长一般会偏袒男孩;在学习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必须睡觉,想多看会书家长都不同意开灯,而家中的男孩子则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学习;有的家长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学习成绩好,不希望她们考上高中,想让她们早点回家帮助家里务农。
  (三)由于这次调研的“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所以我们能够明确感受到伴随着成长,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谈举止较之同龄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和心理需求相应减少,与初中生比较会较容易感受到快乐,烦恼也少了很多。
  (四)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有快乐的事情都会拿出来和好朋友们分享,但是,当有烦恼的时候,他们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长倾诉,通常他们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烦恼、委屈等都写在纸上,然后再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闷。
  (五)“留守儿童”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当问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给你带些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图书,是他们感兴趣的图书,这也说明“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显而易见。在三个座谈会上,很多孩子在谈到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时流下了眼泪,孩子们思念父母的情绪溢于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们都会很高兴,也会通过写信等方式给在外的父母汇报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我们的建议
  针对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一、党和政府应当继续制定有力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在时刻监督,制定了各项政策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团、队组织应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作,贴近基层,为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多做好事,多做实事。
  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今年,合肥市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新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范围,在学杂费、接受教育、学习评价、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及奖惩制度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读费,并为方便学生入学,全市还确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全国也有很多地区专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大开便利之门。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监督,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虽然现在各个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工作,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经费紧缺、人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学校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服务“留守儿童”。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要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团、队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凝聚“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组织城区学生开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赠图书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学习成长。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多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本领。
  四、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们进行“同在蓝天下—手拉手伴我快乐成长”活动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改进依据,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决心,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多做贡献。
  图为12岁的张超在学校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安徽省肥西县孙集村,全村4970人中有3000多名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村中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孩子相互照料生活。张超的父母长年在城里打工。
 
第七节 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成长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强对特殊群体女子的关爱和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市地处四川省盆地周山区,农业人口占77%,财政收入和整体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大量农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就业,造成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少年”。这些“留守儿童少年”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心理问题增多,道德出现滑坡,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
  为充分掌握“留守儿童少年”的具体规模和学习、生活、教育情况,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组织力量,对全市中小学校“留守儿童少年”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留守儿童少年”总体情况
     我们采取抽样统计的办法,按照县城镇、乡镇、村社三个类别,在全市七个县区各随机选择两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全员统计和问卷调查,根据抽样统计比例折算或反映出全市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少年”比例超过半数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399446人,“留守儿童少年”约208567人,占学生总数的52%。其中,“留守儿童少年”中单亲外出的占46%,双亲外出的占54%
  2、“留守儿童少年”隔代教育现象凸现
  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少年”中,由祖辈监护的占69%,由亲友监护的占29%,无人监护的占2%。“留守儿童少年”外出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占70%,两年回来一次的占19%,两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11%
  3、“留守儿童少年”、学困生的比例大
  “留守儿童少年”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6%,较好地占19%,中等偏下的占40%,较差的占25%
  4、“留守儿童少年”行为习惯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少年”行为习惯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47%,较差的占36%。行为习惯方面最突出的不良表现是挑食挑穿、贪吃贪玩、乱花钱、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5、“留守儿童少年”的消费水平普遍较高
外出父母用金钱来弥补亲情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从问卷调查结果看,90.5%的“留守儿童少年”对生活条件表示满意。与教师同伙食标准的“留守儿童少年”占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年消费水平过均达到2000元以上。
  6、“留守儿童少年”期待父母之爱
  “留守儿童少年”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3%,认为父母外出影响心情和性格的占72.2%,认为学习、生活习惯不好与父母不在家有关的占55.5%
  7、“留守儿童少年”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我们随相抽取了苍溪县石马镇中50例初中“留守儿童少年”的调查问卷,有9例觉得父母关心不够,占18%;有3例觉得父母不关心,占6%;有8例自评性格不好,占16%;有2例自评性格很差,占4%;自评性格好的仅17人,占34%;对父母印象有2人觉得不够好,甚至有3人觉得没有印象;有4人要求社会救助,有36人希望父母关爱,只有1位同学的愿望是圆大学梦。
  8、“留守儿童少年”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从苍溪县的调研结果看,全县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46人,占全县整个刑事案件的5%20021011人,占全县整个刑事案件的12.5%20031421人,占全县整个刑事案件的21.8%2004年截止10月份已判610人。这些案件中,犯罪的青少年年龄越来越小,并趋向团伙型、暴力型方向发展,其中“留守儿童少年”所占比例近80%
  二、“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少年”与临时监护人存在隔膜
  祖辈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少年”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距离,很难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在“留守儿童少年”中信赖度不高、亲和力不强。不少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挑生活和农作的重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力不济,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少年”中隔代寄养的,他们备受祖父母的关心,个性放纵,性格偏激;社会关系寄养的,普遍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少年”的心理出现“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愤世嫉俗的不健康心理。
  2、“留守儿童少年”失去家庭约束
  90%的“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认为监护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普遍存在重吃穿、轻性情培养,重身体、轻心理教育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少年”失去了家庭约束,任其自由发展。
  3、“留守儿童少年”易受社会消极文化影响
  由于“留守儿童少年”在家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行为不能受到应有节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在家里看电视成了“留守儿童少年”在家的最大乐趣和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在节假日整天整夜地看,选择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谈情说爱等内容。过多的伤感、色情、暴力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极大,有的学生崇拜模仿,染上了“哥们义气”、拉帮结伙和打架斗殴等恶习。
  4、社会教育严重缺位
  大多数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进入了“保险柜”,教育子女就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一旦“留守儿童”在学习和行为上出了问题,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将矛头指向学校教育和教师。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管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社会教育社区化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但农村基层组织没有将“留守儿童少年”社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没有具体的规划安排,没有掌握本地“留守儿童少年”基本情况,没有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和激励作用的思想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少年”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推动有效衔接,使学校教育的成效被大大稀释。
  三、“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1、普遍实行“留守儿童少年”信息登记制度
  各中小学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少年”档案和联系卡,记录“留守儿童少年”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少年”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学校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各中小学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少年”制度,建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儿童少年”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少年”谈心制度,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少年”家庭,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与“留守儿童少年”交心谈心,引导“留守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少年”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儿童少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儿童少年”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疾障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5、开展“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培训工作
  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留守儿童少年”的监护人进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会议,并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护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少年”校内校外情况,并与“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6、构建“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网络的努力逐步见效
  在实践中,“三线”“四级”的“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三线”即学校为一线,家庭为二线,社会为三线。“四级”即党政为一级(由党政相关人员组成),社会群团为一级(由妇联、团委、关工委相关人员组成),学校为一级(由学校领导、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组成),家庭为一级(由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三者在“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安排上互相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留守儿童少年”的健康发展。
  四、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的建议
  1、落实“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的领导管理责任
  为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少年”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和管理的领导,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要建立特困学生资助制度,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贫困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要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把“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文明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改进的重要内容。
  2、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新机制
  要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儿童少年”托管中心,当他们的代理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儿童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少年”开展一对一资助帮带活动,为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妇联、团委、文化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定期如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少年”的合力。
  3、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缺位的好办法,但我市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农村初中的寄宿条件难以适应入学人口高峰和“留守儿童少年”众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寄宿条件,所谓的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工程难以依托。这些“留守儿童少年”寄住在亲戚家和社会上,学校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而结对老师也只能安排1—2名“留守儿童少年”在自己家里,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对“留守儿童少年”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让“留守儿童少年”得到更好的教育,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留守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八节 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调研报告
 
1017-20日,针对近期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突出,社会反映强烈的情况,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社保处赴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和眉山市等地,对其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在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下一步推动全国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基本情况
(一) 农民外出就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共有农村劳动力3760万人,2005年共转移和输出14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6%。其中,输出青壮年劳动力约有1000万,且常年在外。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尚有1100万人需要继续转移,未来10年,每年还将增加50万的待转移劳动力。南充市劳务输出人数在四川省名列第一。2006年全市外出劳动力187万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新疆、西藏、成渝等地区。其中,40%的外出人员从事建筑业,40%的人员从事机械、电子、服装等制造业,20%的人员从事餐饮、商业、家政等服务业。眉山市共有271万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104.44万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加工业、建筑业和企业务工等工作,农民工平均打工6.3年。
据此前有关调查,在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夫妻双方均外出的比例,合江县为48.6%,遂宁市33.8%,内江市东兴区35.5%,简阳市石桥镇58.8%。夫妻一方外出的比例在四地分别为39%、67.2%、23.4%和41.2%。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带来了留守家属特别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二) 留守家属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四川省有留守儿童500万人以上,大多数为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成都市农村有留守儿童10.3万余人,约占农村学生的15%。成都市金堂县共有留守家属近4万人,其中留守儿童22799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35%以上。
南充市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基地县之一,留守家属面宽量大。全市共有留守儿童43万人,约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57%。在一些学校和教学区,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营山县的星火中小学、凉风小学和联升小学的417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3123名,所占比例高达74.8%。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的留守儿童有1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62.99%,嘉陵区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63%。全市共有留守妻子80多万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110多万。
眉山市也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基地县,留守家属的比例很高。根据该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对下辖6个区(县)、20个乡(镇)、21所农村学校的调查结果,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1.2%,81%的留守学生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农民工家庭有留守老人的占78.8%。青神县共有农村留守子女8118人,占全县儿童和青少年的24.9%,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总数的40.1%。
二、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留守子女问题
一是留守子女学习上缺乏父母辅助和督导,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下降,甚至学业荒废。留守子女多数年龄较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没有父母的学习辅导,同时还要帮助年迈的祖辈承担家务活和农活,造成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据眉山市对3102名留守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成绩优秀的占13.1%,较好的占26.5%,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留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在校率达到96%以上,但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遂宁市某中学2001年的入学新生为216人,初三毕业时仅剩130人,辍学学生中大多数为留守学生。
二是生活上缺乏父母关爱,导致亲情失落。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代为监管抚养,少数留守子女甚至无人监护。90%以上的留守子女感到有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半数以上的父母也明显感觉到留守子女变得沉默和任性,80%以上的留守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据眉山市对3102名留守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性格健康开朗的为1032名,占33.3%,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为2070名,占66.7%。
三是行为上缺乏父母管教,导致道德失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管教,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通宵上网打游戏等不良行为。据遂宁市大英县2004年下半年对全县学生的操行评分记录,留守儿童的操行评分为较差的比例为26%,其他学生的比例为7.7%。据绵阳市救助站统计,20038月至20056月,该站收留救助的627个流浪孤儿中,45%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据遂宁市蓬溪县统计,2004年全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80%以上为留守儿童所为。
四是安全上缺乏父母监护,导致频受侵害。留守儿童与单亲或留守老人乃至亲戚生活在一起,因为缺乏必要的监护,溺水、触电、食物中毒、斗殴等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率非常高,甚至还出现被 拐卖、强奸等恶性事件。近年来,留守女学生被拐卖和强奸的案例呈上升趋势。
(二) 留守老人问题
一是被迫从事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老年生活质量下降。据调查,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父母中,60岁以上仍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6%以上,在农忙季节大多数老人每天的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导致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仅无法安度晚年,还更为辛苦,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
二是难以胜任管教孙辈的责任。留守老人的文化素质偏低,文盲率超过40%,绝大多数老人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而且,留守老人要从事农活和家务劳动,时间和精力上均无法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
三是经济贫困且生活单调。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一部分老人陷入生活贫困。遇有紧急情况,留守老人难以得到子女及时的帮助,外出子女一般在父母重病时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同时,外出子女很少与留守老人进行沟通,打电话回家的话题主要为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在较大程度上还无法缓解老人的孤独。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简单,除了看电视、聊天、赶集外就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大多数乡村也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实际活动内容的老年协会。
(三) 留守妻子问题
一是劳动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留守妻子独自承担全部农活和家务劳动,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75%以上的留守妻子感到生活压力过大。据青神县调查,62.7%的留守妻子认为自己在丈夫外出期间遇到困难,其中57%的人认为最难的是农业生产,60.8%的丈夫在农忙季节从不回来,60%的留守妻子每天在田地里干活的时间超过8小时。同时,留守妻子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由于文化程度低,65%的人是中小学文化程度,32%是初中以上文化,文盲占3%,因而普遍感到辅导孩子学业比较吃力。
是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外出务工使得夫妻双方观念和习惯产生了差别,容易引起矛盾,婚姻出现危机,不少家庭走向解体。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务工而导致离婚的占农村离婚案件的比例高达50%以上。留守妻子也成为农村犯罪案件特别是性侵害案件中的主要受害者,农村性侵害案件中被侵害者为留守妻子的占70%。
三、四川省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做法和成效
针对大量农民工外出就业,农民工家属问题突出的现状,四川省党委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出台相应的文件和办法,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途径。
(一)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推动试点工作
早在2001年,四川省妇联等群众组织就配合全国妇联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2005年下半年,在听取省发改委调研汇报的基础上,四川省领导果断决策,决定选择成都市等一些农民工输出集中的地区,进行针对其留守家属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都、南充、眉山等试点地区下发了专门文件,配备了一定量的资金,探索了基层政府集中托管与分散服务相结合,校为基础、村组配合,民办公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有效模式,搭建起了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为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积累了初步经验。
(二) 试点地区的具体做法
1、成都市的做法
成都市发改委联合市妇联在对全市留守家属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彭州市军乐镇和金堂镇作为试点区,实施农村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试点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为目标群体,采用“集中托管和分散帮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以镇域家庭服务中心为核心、镇村服务网点为支撑、覆盖全镇农村范围的留守家属服务网络。
在服务平台方面,建立农村留守家庭服务中心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托管场所,以及村级分散服务网点。在服务内容方面,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对留守家属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分别对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对留守儿童建立监护人联系制度、情况报告制度、个人疏导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对留守妻子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留守家属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补充服务功能。在服务队伍方面,组建以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村组干部为主体的专职和兼职服务队伍,以教师、医护人员、民政和公安人员为主的志愿者专业服务队伍,以社会各界关心农村留守家属的人士为主的社会志愿者队伍。
成都市两个试点镇共建成2个镇级家庭服务中心,27个村级服务站,2个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托管机构,组建了近370个人员组成的镇村两级志愿者服务队伍,建成2处妇女创业示范基地。试点做法得到所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当地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金堂县还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项档案,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制,积极探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寄宿制管理、托管教育和对口帮教在内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对留守家属的关爱。三溪镇建立了集家庭服务中心、校村服务站、关爱中心、村组服务网点群、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开办家长学校,设立热线电话,开展医疗保健应急帮助、亲情沟通、学习辅导、维权及帮困等服务。
2、南充市的做法
南充市依托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和支农服务体系,构建综合的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县两级政府把解决留守家属问题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实行季度检查和年终考核。基层组织积极协调、处理留守家属在学生教育、生产事务、老人儿童等方面出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生产事务方面探索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市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团委、妇联、劳务办和机关工委组成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开展模拟家庭活动、亲情交流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嘉陵区白庙乡组织成立生产互助队、家政服务队和治安联防队,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三个方面互助和有偿服务工作。一是以社为单位落实土地转包和代耕服务;二是以院落为单位,从事留守儿童寄养、老人帮扶、学生就业、住房守护、财产守护等服务;三是由村社干部包片实行院户治安联防,开展经常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眉山市的做法
眉山市成立由团市委、妇联等17个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护制度和管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家校定期联系制、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宣传站和管理网站,创建心理咨询室、亲情活动室、校外活动阵地等。
青神县对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人员、责任、措施和经费“四落实”。以县政府妇儿工委为牵头单位,教育、财政、妇联等17个部门分别落实具体责任和负责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成立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援助站,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站。
(三) 初步成效和社会效应
经过试点探索,四川省在建设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经验,社会效果开始显现。一是促进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成都市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试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同时有效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南充市初步建立了对留守学生进行管护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后,留守学生入学率和就学巩固率普遍提高。与2003年相比,2006年该市留守学生的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分别提高了1.081.35个百分点。三是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四是干群关系和治安状况得到改善。据嘉陵区白庙乡反映,试点融洽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五是社会各界反映良好,责任意识增强。眉山市的试点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激发了社会的参与热情。青神县的试点受到国务院《两纲通讯》、《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近100家媒体的宣传报道,该县服务网点2006年获得亚洲开发银行3万美赠款,其工作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指定专家组的肯定。
四、建议和启示
一是应高度重视,抓紧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
农民工及其家属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14亿人,预计未来全国范围内还将有1.5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妥善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可以为我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也是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抓紧出台有关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指导性意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从制度上对现有做法加以规范,从资金上予以保障。
二是应发挥各级政府、群众团体、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可持续运行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网络。
农民工家属遇到的问题涉及众多方面,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应在各级政府的倡导支持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基金会、慈善协会、中介组织、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引导其广泛参与到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事业中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基层政府主办、社会各方参与,或者群团组织主办、政府协调支持,再或者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共同探索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
三是以应外出农民工集中的地区为重点,试点探索解决留守家属问题的多种模式
当前,一些地方自发探索了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多种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探索还不够规范、成熟,很难说具有广泛的推广适用性。今后应在政府相关文件的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集中的大省、大县和重点乡镇进行先期试点。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切实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中长期模式。
四是应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管护服务对象,建立兼顾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客观需要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并极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应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核心,采取集中托管、寄宿制学校安排和分散结队服务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从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明确服务提供方、服务接受方、监护人等各自的责任,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问题也应一并考虑。可利用外出农民工和社会各方将留守家属看作一个特殊统一群体的整合关注效应,统筹规划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问题。应按照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留守家庭自愿有偿参加的原则,建立以乡镇为核心,县、乡(镇)、村相互配合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构筑解决农民工家属问题的全方位责任和服务网络,为留守家庭提供安全防护、亲情互动、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应急救援、生产帮扶等方面的保护和服务。
 
第九节 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海南省省委常委周文彰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海南分会场上的指示精神,海南省妇联于20068月至11月就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调研。在18个市县妇联先行开展调研,填报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并上报书面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海南省妇联组成两个调研组,由省妇联领导带队深入海口、澄迈、定安、乐东等市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市县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与市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座谈,深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走访等,对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海南省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5034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13933人,母亲外出打工有11101人,留守儿童有19543人(包括父母一方外出的),约占全省0-14岁儿童人口195.89万的0.997%,其中0—6岁的7397人,7—12岁的9333人,13—14岁的2813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3506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6207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850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33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在海南省农村,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缺乏生产资源的贫困家庭的父母,加之又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王川亮,现年12岁,在澄迈金江镇太平中学读书,家里有6口人,其父母因没田地,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深圳打工,留下其现年76岁的老奶奶冯秀英照顾他哥姐仨(哥哥王川明,现年20岁,残疾,无劳动能力;姐姐王文静,现年16岁,在国兴中学读书),但由于其父母没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从2003年至今未回过家探亲),每月仅寄回500元给他们过生活,其中300元寄给在国兴中学读书的姐姐王文静,200元作为他们祖孙仨人的生活费用,生活十分艰难,平时祖孙仨人都是蒜头炒盐送饭。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18个市县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如: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新联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小学。全校学生435人,其中,留守儿童110人(男生59人,女生5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4。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差的有35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31.8%,学习成绩一般的有42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38.2%,学习成绩良或较好的有22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19.6%,而成绩优秀的仅有11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9.8%。该校教师反映: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上重点中学,但至今没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海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05年度全省小学辍学率为0.11%,初中辍学率为2.56%。而在留守儿童中,上学的有1628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3.3%,辍学的有9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4%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如:文昌市一留守儿童,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他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他与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视父母为陌生人,连爸妈都不愿意叫。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父母承诺孩子喊一声爸妈奖励10元,但也无济于事。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农村地区强奸幼女案件不断发生,有的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如:今年9月,文昌潭牛镇发生一起留守女童被强奸案件。女孩安某今年8岁,既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又是留守儿童。其父母从内地来文昌打工,不久把她寄放在亲戚家里,又到了别处打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安某被同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李某(今年才14岁)强行性侵犯了长达一年的时间(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却无人察觉。虽然女孩最终忍无可忍将自己被凌辱之事告诉了表姐,目前检察机关也对李某提起了公诉,但留守女童安某的身心却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 “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有一个单位牵头,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安厅、教育厅、司法厅、民政厅、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全省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