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1-12-26    作者:110网律师
第一节 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谋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一批打工族长年累月地进城做工,他们的后代又不可能随之进城,只好留在家里,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这部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和监督,往往在行为上出现许多偏差,养成不良习惯,甚至惹是生非,走上违法之路。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最近对农村留守孩子的道德品质状况作了一次调查,获得下列数据:
农村留守孩子,在少年儿童中占的比例是:某所村小四、五、六三个班级,共有学生108名,有73人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占总人数的 67.6%。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22%。,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心理疾患。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69 的孩子抱无所谓的态度,有反正父母读书不多,同样天南地北闯荡挣钱的想法,90 的孩子准备将来经商或打工。班上厌学、逃学的往往就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孩子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是:某镇对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孩子有346人,占总数的40.8%,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 2.14%。具体表现是:
    1、花钱不知节省
    95 的孩子每月零花钱超过40元。放着学校供应的糕点不吃,扔掉,却去超市购买五花八门的膨化食品。寄宿生宁可将饭菜倒入泔锅,自己却去下馆子,优化生活。
    2、道德情感的缺失
    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早晨没有家长喊不知起床,晚上没有家长陪同不做作业,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3、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像吃饭、穿衣、梳头、洗脸、铺床、整理衣服和用品,打扫房间、缝扣子、系鞋带、洗鞋袜等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在幼儿大班阶段就应该掌握。然而在已上到二、三年级的孩子中,也只有半数儿童能做到其中几点,即便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中还有好些方面没能做到。在他们看来,这些习惯是长辈应该做的,从没有考虑到自己也应尽到责任。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何在?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溺爱放纵。
    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不在孩子身边,而产生负疚感,因而,在物质方面尽量给予满足。离家前,或是在中途回家一两趟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想要干啥就干啥,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导致孩子不要担心没钱花,无需算着花,反正不够家长给,源源不断有得来。在家长的上不了学,今后就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思想引导下,学校的什么规矩决定,与家长的溺爱放纵发生强烈的碰撞,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难题。
2、缺乏隔代管教的艺术。
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级的亲人,在孩子们心目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吃的,对爷爷奶奶很难认同,83% 的孩子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爷爷奶奶们也有想法:子女把孩子托付过来,只要确保,吃饱穿暖不出事,,至于教育孩子的事,自有学校包揽,一代管一代,隔代可以少管或不管。在监护工作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极端溺爱与极端粗暴。加上老人们已年老力衰,子女外出丢下的家务要干,家禽、家畜要饲养,身心本已疲惫,哪有精力再去过问孙辈,致使留守孩子,不受约束地干出一些不该干的事。有人说,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关爱。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自然成了寂寞的花朵,与其他孩子也就不可能合群,欢乐的情感体验也就与他们失之交臂了。
3、留守孩子尚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农村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影响,均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共同打造,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良好氛围下健康成长。为了避免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牵肠挂肚,为了对这些孩子全面负责,使之成人成才。我们以为必须给留守孩子多一份爱心,多担一点责任,多做一些工作。现提出如下建议:
1、学校多一份爱心
留守孩子远离父母,祖辈年老力衰,精力有限,对孙辈的照看必然要打折扣。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留守孩子多一点爱心、多施温暖,可通过家访、个别交谈、处知心朋友等方式,帮助留守孩子树立自信,塑造乐观的心理品质。家长会除吸收留守孩子在家的父母参加外,还应把祖辈老人邀请进来,共同探讨,隔代教育的艺术,让他们在教育理念上换换脑,在教育方法上变变脸,改一改以往传统的做法。
    2、亲子之间常沟通
   由学校出面向在外打工的家长发出一封信,希望他们在跟家人联系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发动社会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关工组织的作用。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转业军人等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热心人、有心人。我们应利用这支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青少年中的作用,聘请他们为校外辅导员、法制教育的宣传员、网吧监督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加强网吧等游戏场所的监督,严防黄赌毒对孩子的毒害,并开展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基地实践活动,激发孩子爱家乡、爱他人、爱祖国的热情,从小立下报国之志,为民服务之心。农村现有的家庭文化室、法制教育阅览室、体育场、影剧院、文化站、健身点等阵地都是孩子游玩的好去处,假日带他们到这些场所走走、看看,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孩子假日的空间。 
 
第二节 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基本特点
(一) 心理自卑
研究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必须先研究他们的心理,周宗奎等老师对农村留守儿童老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在246位老师中,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有自卑情绪的有114人,占46.7%笔者曾经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同学,成绩非常优秀,父母在外地以捡破烂为生,当同学们知晓他父亲的职业以后,他深感自卑和羞辱,再也不想上学了,老师和同学的劝说无济于事,最后是其父亲亲自回来,要对其下跪的情形下才勉强回到学校,但成绩却每况愈下,在日常和这些留守儿童的交往中,仔细观察会发现当被问及父母的职业时,这些留守儿童在回答的瞬间思维总会稍稍停顿一下,眼角流露出些许的低落。
(二) 渴望亲情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通常比较成熟,能够理解父母和尊重父母的劳动,也通常会以其稚嫩的肩膀撑起家庭的重负,比较自强和自立,似乎对父母的外出无动于衷,事实上,这些留守儿童毕竟年龄较小,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外在的坚强掩饰不住其对家庭情感的渴望,他们需要和父母交流和沟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难与困惑。当父母不在时,他们经常会把这种情感需要转移到异性朋友、网友和游戏中虚拟人物的身上,笔者所在班级中就有一名平时很老实的女学生,在25年国庆节背着远方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去见一位济南的网友,这些都说明,留守家庭的父母跟孩子长期分居,导致孩子情感生活的缺失,使孩子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将对孩子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三) 务实、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
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和教育环境,沟通了子女和外界的联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也给子女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留守儿童无论在人生目标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还比较普遍地缺乏认同,部分留守儿童在理想信念上的认识模糊。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现况的成因
(一) 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尽管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农民工的一些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得到肯定,但却永远无法洗刷农民工身份的胎记,毕竟他们从事的大多是工作环境差、负荷重、劳动强度大而又收入低的职业。而且,农民工的辛苦劳动并没有改变城乡差距,农民收入在地区和个体之间很不平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自03年以来急剧加大,目前已达到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评价指数为64分,已接近6分的红灯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评分从1998年的8分左右下降到03年的72.7,接近黄灯警戒线,思想来自于现实,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来自于父母务工的现实。
(二) 亲情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据央视82日经济半小时道:江西修水县墨田村一个名叫樊敏康的孩子只有13岁,但和父母分别将近13年。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四川省眉山市政府对当地312名留守儿童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亲情的缺失,很多孩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心理问题,其中内向胆怯,孤独封闭的占到多数。
(三) 家庭教育和家庭控制力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留守儿童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大多是中年人,五十岁左右,在体力和精力上应该能照顾孩子,但是由于青壮年子女的外出,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四) 学校德育的弱化
由于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弱化趋势,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青少年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基本上是对建国以来所倡导的正确三观的延续,青少年对三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看法形成了很大差异,有调查发现,不少青少年不赞同为了国家利益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等。学校工作仍停留在应试思维上,普遍重视智育、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相对保守和被动,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比较脆弱,情感比较脆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适,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安全成为德育工作的追求的唯一目标。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帮助孩子隐瞒错误、缺点,对教师横加指责,甚至随便进入学校闹事,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既挫伤了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又助长孩子的歪风邪气,使问题学生越走越远,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因此也就无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建议
(一) 在校园开展农民工的宣传
既然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同层次的存在着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自卑的心理,这说明留守儿童对社会分工、对劳动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我们就有必要在学校通过宣传栏、农民工报告、演讲、歌咏等形式来宣扬外出务工人员给城市的发展,给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并弘扬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既可以提高留守儿童对务工现象错误的认识,让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重新审视父母的劳动,去重新审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又能激起一些曾经鄙视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对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尊重,消除他们之间的歧视,构筑他们之间的平等意识。
(二) 在学生间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反馈机制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而留守儿童大都自尊心强、内心封闭、情感压抑,不愿意和与自己有一定年龄和思想隔阂的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倾心交流,但很有可能向自己的同龄人诉说。在班级中,班级干部,共青团员的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健康,而且他们和留守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很多时候能无拘无束的交流,他们应该能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一些关于留守学生心理、思想和道德状况,如果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建立规范的信息反馈机制,构筑起留守儿童和老师之间的桥梁,这样老师就能有准备的、有针对性地和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内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淤积,阻碍留守儿童的身心正常发展。
(三) 把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留守学生中间,与留守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设计一些潜在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可通过登山、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练和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学生的行为,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让学生组成各种考察团,深入农村、厂矿等,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乡情、了解实际,使留守学生在真正的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规范,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体验社会角色,唤起他们对家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也让他们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抛弃烦恼、创造快乐,在创造中发现真善美,发现人生命的意义,从而消除留守儿童过于实用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四) 在教师中选拔和培养心理咨询教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心理教师,但时下心理咨询是热而又奇缺的职业,就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根本无力也无法请到心理咨询教师,只能就地取才。农村教师大多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又有教育管理经验,对留守儿童包括其他儿童的心理思想状况相当了解,如果能在现有农村教师中选拔年轻有为而又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教师,与他们签订合同,公费让他们去进修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培养,让他们掌握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技巧和方法,回学校建立心育室,心理教师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时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农村教师日趋富余问题的良策。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