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论知识经济与高等院校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1-12-23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劳动者的素质和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创造能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科技人才在未来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应该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应该具有健全的体格,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创新、高等教育、终生教育、教育改革。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劳动者的素质和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创造能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科技人才在未来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美国英才教育委员会曾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创造能力,是科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一、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创新模式和要求
??1.MIT创新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是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MIT在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它强调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特别注意把两者融合起来,造成一个整体最优的环境。其中,MIT有两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一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简称UROP),该计划为本科生(从刚入学时就开始)提供科研工作机会,学生可以从事众多交叉学科和综合发展学科的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可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也可由自己设计研究或邀请教师作顾问等)。学生早期进入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设备条件,密切了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关系。现在美国已有很多大学(包括斯坦福和布朗等著名大学)都到MIT学习这一经验。二是独立活动计划(简称IAP),该计划为学生利用圣诞节至二月初的一段假期,进行独立学习、研究和其他活动。期间,学生不必再为考试和学分操心,可以完全自由地决定他们的活动目标以及争取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MIT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在1984年《IAP最终指南》中,列出了558项活动,还有一些专题等。从MIT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可以看出,作为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构建高校的创新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优化创新型人才的成才环境和运行机制。
??2.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从MIT50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高等学校作为孕育知识经济的“孵化器”和产生知识生产力“电流”的“发电机”,其基本功能就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各类人才。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学校接受过创新教育培养与训练的学生,在接受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其成功率要比其他学生高出3倍。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既是知识经济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体现。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成为知识与技术创新工程的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还应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库。此外,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还是我国提高经济、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无论当前和今后,必须把推进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中心工作,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知识时代的各种挑战。
??二、知识经济需要现代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石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利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和知识表现出来的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武装。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所谓的高新技术不过是高新知识的凝结。
??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发达,科学技术就会不断进步,经济就会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就会不断提高。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直接创造知识和财富,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高等教育在教育中居于最高层次,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地方,而且必将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发动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理应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石。
??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现代化的高等教育
??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教育也理应是全新的教育。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无论办学模式和机制,还是人才培养的效果,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内容等,都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化高等教育就不能产生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必须有现代化高等教育作为基础和依托才能发展起来,如果不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的知识经济时代也不会到来。所以,必须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迎接和发展知识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现代化及其内涵的界定众说不一。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指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等逐步达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力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过程。其内涵主要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条件装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培养目标的现代化,培养人才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和成果的现代化等。
??2.高等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和依托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而把知识和技术看做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而现代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因为高等学校拥有人才、科技、知识、信息和创新等优势,所以,高校又是高新技术的辐射源、生长点,是创新的策源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知识经济时代将由“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向“知识积累和创新”的生产方式转移,因此,高等教育将成为未来世纪新的经济增长和国力增强的支撑点。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降低,包括总统在丑闻面前仍不下台和为首对南联盟动武,都主要仰仗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贡献,以及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力的增强。美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是高新技术的知识创新的结果,得益于人力资本的质量,其背后都包含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创造的奇迹[1]。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是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支撑的高科技园区,而加州硅谷又是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支撑的高科技园区。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大学就没有美国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也就没有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高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高校高科技企业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发展,出现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科技产业,日益显现出高校对社会的贡献。

三、新时期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面对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高等学校必须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自身发展。
??1、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更新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教育思想中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创造性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人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动力是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常常表现为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鄙视创造能力,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产出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凡要标新立异,就成为次品、等外品。只有当把创造精神放在生命意义的高度上,把创造力当做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才会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和考试训练的模式,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2、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而学校实施教育的途径是教学。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就成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2.1.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摈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
??2.2.重视工程实践训练.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需要。
??2.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4.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
??例如,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实习课和大作业;把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等等。当然,让学生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更是直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5.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大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进行加工、改造、吸收,使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的。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科技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加快教学内容的调整步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能产生新知识,回合也能产生新知识,而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删减一些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扬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具体地讲,就是一方面在正常的课业学习和测试中,提倡解题思路有新意、学习方法有创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正确处理好“共同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将“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和“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强有弱,人的创新能力有大有小,这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个事实,就要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一些超常学生进行特殊教育,这才是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江泽民总书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另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地涌现出来。”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未来的英才,并对这些未来的英才适时地进行特殊教育。实施创新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英才教育机制”[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科学家、技术人员需要创新,就是从政、从文、从艺、从工、从农、从商的人,也要不断地有新思想、耕路子。行行有发明,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有活力,才会进步。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在这方面任重道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的“创造宣言”永远不会过时,它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5、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学管理中,牢固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方面,可以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办法,如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管理,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创新精神,有创新成果;建立跨班级的各类学生组织。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管理自己,并为他们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全面开放保外活动设施,将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提供给全体学生使用,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书匕陌、有场地;创办学生自己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等。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需要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着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个性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个性教育的目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四方面的要求: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个性化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的人才[3]。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是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同时也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性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而且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对教育者而言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
??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创新。对高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 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 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要 靠教育来培养。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问题。
??6、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建立高校创新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内看,我国大学生从整体素质上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太窄,人文教育薄弱,缺乏宽广厚博的知识。②教学方式死板。不少课程仍延用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僵硬的教学方式下,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③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仍普遍采用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把一般能力与创造潜力混淆了。④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促使青年大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传统教育仅靠学习、重复旧有经验已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在扩大,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科学研究生产知识,同时要应用知识,为高新技术发展打下基础。能否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教育必须以不断知识创新逐步取代过去主要以传授旧有知识的地位[4]。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创新素质等,其中创新素质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行为,而是涉及多种心理活动的艰巨复杂的劳动。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既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还可进一步培养其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交往能力,以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品质等。因此,创新教育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作,可极大带动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创造教育首先要打破创造的神秘感。在大学教育阶段加强普及科学创造学知识十分必要,创造教育要打破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创造可以体现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可以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并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创造力。这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7、提高创造性人才创新能力,必须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是开放共享的,知识更新叠换的速度空前提高,只有不断吸取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加快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封闭自己,闭门造车,就会丧失发展良机。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改革,必须从一次性完成教育转变为终生教育。终生教育既可为劳动者知识的不断创新提供极大可能,也可培养知识结构与个性更为完善的人,为社会提供最大程度的教育平等,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建立创新教育的社会化网络体系,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人生发展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岗位培训、知识更新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中老年教育等;加强与国际教育网络的合作;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完善终生学习教育体系。
??四、要按教育现代化目标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造性人才
??知识经济是将教育、科技发展纳入经济体系之中的经济,是一种更加强调整体性发展的经济。因此,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会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质量,知识经济的到来也迫使高等教育向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发展。另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要把自身与知识经济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就必须为知识经济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衡量高等教育是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5]。
??要实现传统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变,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高校一切工作和各项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把工作和改革的目标定在搞好校内管理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与评价体系制度等,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全员培养人、全过程培养人、全方位培养人。
??十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回顾走过的路程,改革大体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和提高质量进行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改革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应该看到,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立足于修修补补或被动适应是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的。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在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全面规划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转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健全新型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个性、有创新意识、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秀旗,黄海泉.哈佛大学的创新教育.铁路高等教育.1999.(4).
〔2〕徐兴恩.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航空教育.1999.(2).
〔3〕方慈.高校领导者的创新与高校创新教育.教育发展研究.1999素质教育专辑.
〔4〕胡弼成,黎琳.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创新构想.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程结晶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