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西部环境治理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发布日期:2011-02-18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本文采用采用实证和比较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成因和根源,借鉴国际上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应用,认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理念,从法律政策、生态经济、人口控迁、企业参与和生态补偿多方面综合治理才能实现西部生态环境防治目标。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uses the real diagnosis and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s, generally analysises the reasons and roots of the w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It is thought that wes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ment is a significant ecosystem project. The idea of synthesis ecosystem method needs to apply by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the synthesis ecosystem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he variou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an achie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goal from the legal policy, the ecology economy, the population control and migration, the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and the ecology compensation.
【关键词】西部环境;生态系统;综合管理
【英文关键词】west environment; ecosystem; synthesis management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西部生态环境形成的背后根源于立法、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许多因素,因此,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途径是采取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已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它与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一、西部环境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在环境科学里,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为此,环境科学家们一般将环境的涵义概括为“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上的、一切外界事务和力量的总和。”[1]中国的环境立法对“环境”的概念采用了概括性、列举性的方法予以了立法解释。现行《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环境为其所用;加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在一定时期存在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弄清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于是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产生了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程度、范围和性质。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2]。
  
  在环境科学研究中,一般将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立法控制对象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次生环境问题。根据次生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主要又可以分为环境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两大类。所谓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致使环境效能受到破坏或降低,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它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破坏、森林资源的破坏、草原资源的破坏、矿产资源的破坏、物种资源的破坏等。而所谓环境污染,则是指因人为的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导致环境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它通常包括大气污染、陆地水污染、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
  
  (二)西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西部环境问题
  
  本文探讨的西部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环境破坏问题。一是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生态退化的必然结果,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我国西部七省区,其中新疆最多,其次为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荒漠化在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而在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则出现了所谓的石漠化现象。土地荒漠化的蔓延和加剧,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生存环境形成巨大的威胁,直接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竭、耕地草场退化和沙尘暴产生。二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地区存在的两个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岷江、渭河等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在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相当匮乏,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水环境问题直接导致西部一些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三是水土流失。在全国36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西部约占80%。西部水土流失直接产生了滑坡和泥石流自然灾害,而且给长江和黄河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0多亿吨,这不仅使大量表层肥土流失,还导致下游江河湖泊泥沙淤积。四是草场退化。由于长期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盲目开垦,以至于西部地区草场退化现象呈发展趋势,严重退化面积高达13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量下降30%—50%。五是森林植被破坏严重。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屏障,森林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维护良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西部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更低于世界人均2亩的水平,但森林资源过采过伐现象严重而且仍在继续,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森林大面积被开采,后果不仅是木材蓄积量下降,更重要的是森林诸如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被严重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此外,土壤盐碱化、工业“三废”和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施用化肥不当造成土壤污染也严重。
  
  2.西部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
  
  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并以其中的生态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人类作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调控者,在能动地干预生态系统时,具有双重性,当合理开发利用时就能使系统朝着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当不合理开发利用时就出现不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逆向转化。
  
  引发西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利用,归纳起来主要是“五滥”———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滥樵是指西部地区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燃料[3]。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如我国宁夏、甘肃则由于滥挖甘草、麻黄、发菜等沙生植物造成土地大量沙化,甘肃省仅1994年一年因挖甘草破坏草场的面积就达90万亩以上。滥用水资源是指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无序利用。
  
  3.西部环境问题人为因素的根源
  
  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除了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原因产生以外,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是任何一种人类非理性破坏环境的行为,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与其客观物质生活相联系的,是受其社会人口、经济、政策、法律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乃至决定的。深究西部环境问题人为因素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急剧增加,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过大。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超过这一能力,生态环境就会恶化。据联合国环境署资料,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承载力分别为每平方公里7人和20人。但在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地带的荒漠化区,人口密度已从50年代的每平方公里10-15人增加到80年代40-60人,现在部分荒漠绿洲区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急剧增长的人口在生产资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就向大自然进行掠夺和索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二是政策误导和决策失误。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结果是开垦一块,沙化一块,农牧林三者皆伤,破坏草地667万公顷,毁林18.7万公顷。
  
  三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落后。西部地区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工农业更多的是粗放式经营,造成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是贫困。贫困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因为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其有典型的区域特征,大多集中在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多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其中有两片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都在西部,一片是“三西” 黄土高原区,即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另一片是位于滇、挂、黔的岩溶地貌区。“贫困人口缺乏进一步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积累,农民只能沿袭并不断重复简单直接掠夺自然资源的方式来维持低水平的生产。当他们被要求停止现有的活动,但并能因此而获得更大外部激励的时候,他们不会自觉停止现行的活动,甚至政府颁布严厉的法律法规也难以禁止他们的行为。”[4] “由于穷人比富人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如果他们没有可能得到其他资源的话,他们或许会更快地消耗自然资源。”[5]
  
  五是我国环境法律尚不能完全适应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区域法制建设当然必须置于国家统一法制的整体框架之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忽视地区间的差异,一味要求东西部地区之间、西部地区之间适用统一的法律,则不是科学的态度。吉尔茨指出:“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地方在此地不只是指空间、时间、阶级和各种问题,而且也指特色,即把所发生的事件的本地性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合理的想像联系在一起。”[6]西部地区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上具有相当大的个性,而这些地方环境问题想通过全国性的立法得到解决,有相当大的困难,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因此首先是针对目前西部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立法还存在缺陷,如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法,生态产业发展法,防治沙化和沙尘暴法等;其次是全国性的环境资源法在西部各地区的地方配套法规和具体落实措施不够完善,甚至存在虚位现象。
  
  可见,人类活动引起西部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是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仅就环境问题自身而不从“人-自然”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是无法全面认识和解决西部环境问题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路。
  
  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理念与国外应用
  
  (一)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理念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最早是在199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届成员国大会一个专家组会议上提出的,2000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五届成员国大会上论证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业务规划予以实施。
  
  从环境资源法学上进行概括,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指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它要求综合对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 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来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是将法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仔细巧妙地应用到对生态系统的管理之中,以此产生、修复和长期保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和期望状态,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创立一种跨越部门、行业或区域的综合管理框架。他要求在制定国家生态环境防治规划的时候,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上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将跨部门参与方式应用到生态资源管理的计划和实施中去,探索优化资源、资金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从而从更高层面上防治环境问题的新途径[8]。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关注自然系统之间、自然系统与人类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到人类在生态系统破坏中起到主要作用,因而自然资源管理必须涉及社会和经济问题。
  
  (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在加拿大的应用
  
  1.科学合理的环保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
  
  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他们将经济发展、社会影响、环境保护用三个圆圈表示互有重叠、互有关系。他们认为工业、农业与环境好似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互相支持。工业和农业不适当的发展,就会影响到环境质量,削弱整个三角形的稳定性。影响大了,就可能造成三角形垮塌,工业、农业也就不可能再发展。加拿大环境保护部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第一大部,全国分5区,每个区有一个环保司长分管。全国10省2区政府都有环保部,在省、区下又设环保局,一般不设水利部门,在环保部门内统管。加拿大政府规定凡发展经济、建设住宅或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建设工程项目,都必须遵照“环境保护规划”,并至少坚持三项原则。一是进行认真的“环境危害评估”和提出科学“对策”原则,如:污染鉴定,污染路径分析、毒性评估,影响范围估计、危害定性分析、危害发生概率估计、决策分析等等,在获取高质量的资料后再进行工程建设,层层认真检查落实,使之符合各项规定,成为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先导部分,这就杜绝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病。二是都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各部门协同作战原则,如对煤气管、排污管、电缆、市政设施等的安装建设,先由相关部门联合进行基建、道路配套工程等,然后是地面工程和绿化[9]。三是环境评估民主听证程序原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时先通过报纸、电台、广告提供情况,号召公众发表意见,召开由官员、公司、咨询服务公司和社区公众参加的听证会,听证会上公平、透明度很高,大家有权提问,有的还聘请律师询问(费用由建设单位付)澄清所有的问题,听证会的记录组详细记录一切询问、争议及初步解决方案后汇集成册,写成报告上报环保局长,才决定是否批准。
  
  2.通过环境保护社会团体,使全民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加拿大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实践。以加拿大的萨德伯雷市为例,该市的绿化顾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总是采取各种手段让闲散市民、暑期大学生和失业工人为环境改良工程出力,倡议庆祝生日、纪念日、新婚、或其他事件的人们为植树基金捐款。4月22 日是世界地球日,在绿化顾问指导委员会的建议下,萨德伯雷市将地球日变为地球月。1999 年,地球月的主题是“我们城市的水资源”,其核心内容是治理一条绕城而过的河流——扬克申河。2000 年地球月的主题是“让鳟鱼回到它们的家园”,200个家庭将2000 条人工孵化的鳟鱼放入治理已有明显成效的扬克申河。1975 —1978 年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实地实验,撒播石灰、肥料、草种的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绿化顾问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小学生志愿者完成的。“良好的开始,美好的未来”协会于1994年发起的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在岩石缝隙的土壤中,种下了成千上万的五针松、红栎和白云杉。“萨德伯雷自然主义者”协会每年种树2000 棵,并“领养”了一段3km 的公路,负责其绿化[10]。
  
  3.引导公司以清洁生产为理念,健全企业内部环保机构
  
  公司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过去是污染产生后,公众抱怨,政府要求了才管,现在实行清洁生产,没有发生问题就管,自己管自己,不逃避责任,做的不好,依法处罚的更重。公司把环保作为经营的重要部分,作为企业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他们认为环保是公司发展的三条腿 (即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社会要求) 之一,公司一般由一名副总裁(负责经营的官员分管)负责协调与政府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协会联系,每周向董事会汇报一次工作,大公司都有几十个专职人员,几百个兼职人员。目贝尔石油公司43000员工有550人从事HSE工作。阿麦可石油公司43000员工,也有545人从事HSE工作。公司管理委员会设环境管理委员会,讨论重大环境问题,HSE政策及执行情况。有的公司还专设环保法律部,协调经营全过程中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各公司普遍重视推行IS014000企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环境管理工作结构化了,有一个固定模式,有一个国际标准可遵守,就能了解本公司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管理系统,一是整个公司从上到下都理解并了解有关环境的政策条文,明确向谁负责,二是高层人士对环保有明确的承诺,有责任感。三是有效的环境管理一定能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11]。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拿大政府重视对绿色工业及环保技术的开发工作,在污水、废水处理,固体废物管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环保产业非常活跃,目前已成为该国第三大产业,企业有7500家左右,其中2/3为环境服务公司,1/3则从事环境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生产与研究。这些企业大多是少于100人的中小企业,但从业总人数超过22万人,每年出口额超过15亿加元。加拿大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60亿加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环保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加拿大推广清洁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尽管加拿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他们非常重视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如多伦多市杜汉区政府给每个家庭分发3至4个不同的垃圾箱来放置各种生活垃圾,把可回收的东西放在专门的箱子里,通过循环利用车运到废物处理中心进行处理,该区2002年收集可再生资源3.5万吨,占生活垃圾的22%。多伦多市政府所辖垃圾场内铺有50公里废气收集管道,利用垃圾产生的废气发电,可以供2300多家居民使用,仅此一项年收入约合100万人民币[12]。
  
  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在西部环境治理中的实施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着眼于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考虑到环境问题背后深层次的人口、经济、生产方式和法律等原因,综合应用各学科和多种手段进行环境治理。“五滥”是西部环境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根源在于西部人口、经济、政策和法律等问题,实质是西部生态环境与其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问题。由此,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解决西部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它必将为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西部人提供一个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机会,对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的基本目标是调控人地关系的矛盾,基本原则是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根本出路是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外相关经验,科学地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一)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和政策
  
  西部地方政府应发挥其应尽的公共职能,尤其应做好下列工作:制订出规范完善的西部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山江湖综合治理、水利生态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控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多样性保护、生态县乡村建设、边远地区人口转移及扶贫、大气保护等领域做出近、中、远期生态建设全面规划,出台扶持西部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西部生态保护治理中“做市场”、“引需求”,使生态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合力。
  
  (二)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承载力
  
  要遏制住西部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根本的出路是在解决该地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改变该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承载力,通过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促使人口压力从农业内部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得以释放,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根据这一理念,西部地区应转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生态产业,使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单一落后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种植、养殖和其他社会化服务行业,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较快地带动畜牧业以及林果、蚕桑、蔬菜、加工、劳务输出等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应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西部环境治理成果稳得住、不反弹的根本措施。
  
  (三)控制人口数量或迁移人口,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压力
  
  尽管西部地区是全国人口平均密度很小的地区,但只有局部区域比较适合人类居住,与西部地区的土地承载力相比,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已严重超过国际上建议的警戒线。一些荒漠绿洲区的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而联合国提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不应超过每平方公里7人和20人。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密度过大、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低下已成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矛盾紧张的主要方面。所以,要从人的方面解决此矛盾,一是要严格执行西部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二是要组织人口迁移,释放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提高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美国在黑风暴肆虐的几年中,中部大平原几百万居民在政府的组织下举家迁往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
  
  (四)把市场机制引入生态环境治理中,使企业成为环保产业的主体
  
  实践证明,通过政策合理引导,引入私有产权交易基础上的市场机制,是加速生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标志和环境认证制度,对开发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和信贷上的优惠支持。在内部机制上,应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早日建立起以民有产权基础上多元化产权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发展前景良好的环保产业[13]。
  
  (五)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弥补生态产品市场失灵
  
  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为克服西部地区生态产品市场失灵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效益补偿是该理论的制度化之一。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产主体,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和生存环境,产生了外部经济;西部地区环境破坏和消费主体,污染了周围城市的空气和生存环境,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如何使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即使外部经济的制造者从享受者处获得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制造者为遭受者付出代价,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科斯途径;二是庇古途径,即政府通过产权鉴定、税费优惠、财政补贴和其他非市场投入实现生态外部性内部化。为了补偿生态公益经营者付出的投入,合理调整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对使用已经治理好的西部环境以及从西部环境治理生态工程中受益的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征收生态效益补偿金,对于破坏其生态环境者除应支付罚款和缴纳补偿金外,还应负责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从宏观上讲,西部地区过去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支持了中东部地区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仍然承担着为全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任务,因此,中东部地区和国家理应为西部地区整治提供一定的补偿,即对中东部地区征收生态税,将之用于为其提供生态产品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国家应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种主体保护治理西部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并使治理成效得以长久保持。
  
  结论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增长、决策失误、生产方式落后、贫困和法律缺失。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是一种跨越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综合管理框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应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采取法律政策、生态经济、人口迁控、企业参与和生态补偿综合措施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结合的最佳目标。


【作者简介】
刘志仁,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从事环境法经济法研究。


【注释】
[1] 刘天齐.环境保护法通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樊胜岳.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00,20(6):37-41.
[4] 段联合,杨溪等.论西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5):39-43.
[5] 张万寿,尹全周.退耕还林与增收并举:黄土高原实施生态建设与反贫困双燕战略所面临的历史使命[J].宁夏社会科学,2001,17(3):59-68.
[6] 史玉成.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2,30(4):24-28.
[7] 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22(5):19-26.
[8] 江泽慧.中国西部退化土地综合生态系统管理[J].环境资源与发展,2006(2):1-4.
[9] 熊云旦.加拿大的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 1998(3):33.
[10] 王卫红.从月球般的荒凉到加拿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加拿大萨德伯雷市的环境治理经验[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3):13-16.
[11] 陆志耕 . 加拿大环境保护考察概述[J]. 新疆环境保护,1998,20(3):55-60.
[12] 杨维富.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几点启示[EB/OL].//www.mlr.gov.cn/pub/gtzyb/gybg_20050118/t20050119_64601.htm,2005-01-05
[13]王万山.西部生态应走综合治理之路[EB/OL]. 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162/382/,2006-10-25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