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发布日期:2010-12-22 文章来源:互联网
从目前研究情况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本身来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特点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的探索等,都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挖掘。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相信会有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出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主题及特点
1.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我国当前的主流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形成、建设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由不同历史时期特有的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及其相联系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所组成。针对过去把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对象看作是经典作家的思想史,或片面注重马克思主义某个组成部分的历史做法,现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完整的历史,研究它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总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
2.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题
有学者最近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前后形成了三个主题“:社会主义能否取代资本主义和怎样取代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第一个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第二个主题回答的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个主题是在世纪之交,我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队伍状况都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提出的,是世纪之交我们党的事业发展迫切要求回答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解答了第一个主题。十月革命以后的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已经回答了或正在回答第二和第三个主题。
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必然会有多样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多种方式,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化,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是马克思主义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承认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的多样化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就是否认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的垄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放”。
有的学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江泽民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部发展史的高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史,正是这样一部不断科学地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进入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付诸实践中具体化;在具体实践中多模式化;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之间形成区别与联系的统一;在实践中波浪式发展;在接收四大挑战(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必须适应新情况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挑战、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挑战)中发展;在两个主要实践领域(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革命领域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领域)中丰富自己的内容。把握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趋向并研究其新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原则
1.坚持整体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实践运动波澜壮阔。期间,虽然有巴黎公社的失败第二国际的分裂、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等曲折但也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重大发现、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有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及当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不断提高的同时,资源告罄、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一系列问题,普遍认识到以人类自由与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2.全面研究中国化的及世界性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转变,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指导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点。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以上几位巨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做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要研究和介绍与19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制度社会主义所实行的主流状态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新马克思主义”,当然,新马克思主义很不纯洁,与实践联系也不紧密,有些流派和代表人物是准马克思主义的,有些流派和代表人物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它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坚持人民的立场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相同的特质,马克思公开承认自己的学术不是无偏袒的凌驾于阶级之上的学科,而是一种无产阶级行动的纲领,无产阶级为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而消灭“本身的生活条件”,也就瓦解了迫使人异化的私有制,从而“创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纵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其总的价值取向。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化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崭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崭新里程碑意义的和开创性理论创新的起点性标志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封建资本主义的俄国取得了胜利,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以巨大鼓舞,鼓舞了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华民族奋起革命的斗志和自己掌握命运的信心。在像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争取革命胜利,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给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却根本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答案。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俄国革命的模式,提出所谓“城市中心论”,主张争取一个省和几个省武装暴动的胜利,结果“以卵击石”,使我们党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惨遭重大损失,差一点断送中国革命。毛泽东从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他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政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正是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才使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及时放弃首先攻打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的错误路线,制定了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战略,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和平改造,将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崭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时代转换总是伴随着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创新。冷战结束后,时代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局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改革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均具有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A].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3辑[C].北京:中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97-339.
[2]侯远长,谷亚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主题[J].发展论坛.
[3]邓伟志.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问题.社会科学,1985. 6.
[4]洪光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陈立旭.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六个趋向.江汉论坛,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