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健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七大问题”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两年前,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总目标出发,梳理了群众高度关注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停车难、住房难、清洁杭州、办事难等“七大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健全长效机制,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把握解决“七大问题”的总体要求
  “七大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影响面广、牵动性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它作为中心工作,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一)指导思想: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要思想和执政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下大决心,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七大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执政为民。高度关注民生,关注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克难攻坚、争创一流、敢于负责、“合力兴市”精神,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实绩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坚持常抓不懈。改变工作方式,完善工作制度,把解决“七大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克难攻坚,一抓到底。
  (三)基本思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营造氛围、注重实效,以落实责任制为抓手,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突破,把解决“七大问题”与转变政府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政府职能从经济促进型向与社会保障并重型转变,依靠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七大问题”,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教育、文化、精神、健康、环境等多层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意识,确立“主人”小事就是“公仆”大事的理念,带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破解“七大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政策规定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办,没有政策规定但有条件的要求积极主动去办,既无政策也不具备条件的要耐心做好疏导;城乡统筹、农居兼顾、标本兼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解决市区与县(市)、城镇与农村、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问题,攻难点,抓平衡,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充实解决“七大问题”的内容和要求,提高标准,就高不就低,各项指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挥全省龙头、领跑、示范作用;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得力措施,健全长效机制,真正体现领导抓、抓领导,重点抓、抓重点,反复抓、抓反复,实现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化、经常化、制度化。

  二、明确解决“七大问题”的目标任务
  解决“七大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总结近两年来我市解决“七大问题”的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落实以下目标任务:
  (一)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以“春风行动”为载体,以就业援助和困难帮扶为重点,建立“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社会共建、帮扶保障”五大机制。
  (二)解决“看病难”问题。围绕让群众“有饭吃、有药吃”和“医疗质量上去、看病费用下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公共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医疗保险救助体制四大体制改革。
  (三)解决“上学难”问题。围绕解决困难家庭、外来务工创业家庭子女就学困难、普通家庭子女享受优质平价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规模档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解决“住房难”问题。以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为重点,合理规划居住区布局,努力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健全廉租房制度,完善住房供应政策。
  (五)解决“行路难、停车难”问题。坚持制定规划、加快建设、从严管理、提高素质“四管齐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推进“畅通工程”,加大交通管理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公交优先”。
  (六)解决“清洁杭州”问题。围绕“四化”目标,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环卫设施,革除陋习、倡导文明,迎接“七艺节”、“西博会”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没有垃圾、没有痰渍、没有“牛皮癣”的城市。
  (七)解决“办事难”问题。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办好“12345”和“96666”两个公开电话,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好办事来办好事。
  同时,以改善发展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合法权益为目标,切实办好为农民办的九件实事;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打造“平安杭州”为目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平安环境;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三、落实近阶段解决“七大问题”的主要举措
  解决“七大问题”,既要立足长远,更要狠抓当前。市效能办下发的《2004年“七大问题”重点整改工作任务》,明确了今年的工作要求。要突出重点,不断完善,继续抓好落实。
  1、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1)做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成年内新增就业岗位13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3.5万人)、再就业培训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对7万名以上被征地农民开展就业和技能培训的任务。老城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纳入社区管理,萧山、余杭区及有条件的县(市)90%的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政策规定范围内90%以上的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完成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净增6万人,基金收入43亿元,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
  (2)完善低保工作。各区、县(市)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差额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已达到上述标准的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适当提高。将符合条件的农转非困难家庭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各区、县(市)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年底达到60%。
  (3)开展第五次“春风行动”。完成2000万元资金募集任务,开展实物捐赠活动,抓好“慈善超市”试点,及时发放“春风行动”救助金。建立健全四级帮扶救助组织网络,巩固“四级救助圈”,充分发挥“两室”、“两员”作用,完善17项优惠政策。
  2、解决“看病难”问题。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市整形医院、市四医院等市属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外资、民资兴办医疗机构,做好市卫生国有资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准备工作,推进管办分离。
  (2)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推进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市医院推广“均费双控、超额双缴”制度,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管,建立医疗收费责任追究制度,控制门诊和住院费用,抓好处方配药放开工作。
  (3)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店、药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制假、贩假、售假等非法药品生产交易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软硬件质量。
  (4)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每3一5万居民拥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站),95%以上的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50%的社区社会卫生服务机构达到规范化要求。
  (5)做好医疗救助和医保工作。开展市区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工作,继续开展“光明行动”。完善参保人员医疗困难互助救济办法和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扩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市区定点医疗机构总数达到230家,定点药店总数达到110家。
  (6)加大卫生事业投入。确保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市财政支出增长幅度,设立市医药卫生发展资金。
  3、解决“上学难”问题。
  (1)关注困难群众的教育问题。市区全部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教育资助券办法。下半年新增5所民工子女学校,基本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2)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市区中小学全部实行收费公示制,建立联系卡制,对市区学校收费情况进行检查,落实乱收费责任追究制、义务教育学校收费“一费制”和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
  (3)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遏制学校违规办班、补课和征订教辅资料等行为,有效投诉率下降三分之一,中考难度系数控制在0.7左右,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
  (4)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完善下沙、小和山、滨江高教功能区及浙江大学新校区功能,启动仓前、江东高教新功能区建设。
  (5)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在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上取得大突破。
  (6)提高职业教育的档次和规模。全市普职教招生比控制在48∶52。
  (7)评选教育“三十佳”。评选表彰杭州市十佳教师、杭州市十佳中小学校长、杭州市十佳尊师重教个人。
  4、解决“住房难”问题。
  (1)编制杭州市居住发展规划(2004一2010)。完成长睦、中沙、松合、三墩、笕桥等大型居住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任务。
  (2)增加商品住宅土地供应。落实全年4500亩商品住宅用地计划,启动丁桥、下沙6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区建设。
  (3)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大学毕业生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完成经济适用住房150万平方米、公开摇号30万平方米。落实10万平方米大学毕业生人才公寓,争取10月份开工建设。
  (4)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步伐。实施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落实1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建设任务,连续3年建设300万平方米。
  5、解决“行路难、停车难”问题。
  (1)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编制出台城市综合交通和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结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有关管理措施。
  (2)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完成“三口五路”整治任务,建设体育场路武林文教广场、杭大路天目山路交叉口等人行地道,建设紫金港路、紫荆花路延伸,适时开工建设北山路(杭大路)复线隧道工程,建设天目山路与西溪路、大关路与上塘路等17项过街设施,加快年初确定的42个交通改造项目建设进度。
  (3)加大城市交通管理力度。巩固依法管理“四小车”成果,制定并颁布实施《杭州市区有动力装置的残疾人专用车和手动残疾人轮椅车的管理办法》,加强夜间货运管理,调整完善城西单行线的交通组织工作,增设120个交通信号自动控制和交通监控路口、180个“电子警察”、58个交通检测点、30块停车、交通信息情报板,开展四季青服装市场及各大长途客运站周边交通秩序的专项整治。周期性发生堵塞的信号灯路口控制在4%以内。建成区6米以上道路标线施划率达到100%,指路和指示标志设置8块千米。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去年持平,万车死亡率下降。
  (4)还库于车。清理被挪用的停车场所和地下车库,恢复停车功能,清理小区内乱停乱放车辆和杂物,保障道路畅通。对老城区未开发的零星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增设公共停车场所。合理调整小区道路的交通组织,增设部分路边时段式临时停车泊位。制定不同地段、不同时段等不同情况的差别停车收费标准。
  (5)实施“公交优先”。加快BRT系统规划和建设,合理调整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公交平均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0公里以上,公交正点率力争达到75%以上,站点候车时间控制在3一8分钟,市区内任意两点间公交到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
  6、解决“清洁杭州”问题。
  (1)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门前三包”签约率达到100%,市区道路、公厕、背街小巷做到16小时以上保洁,公共环卫设施设置合理完好,年内每个城区创建“清洁杭州”示范街1条以上。集贸市场洁净、设施完好,无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所有经营熟食类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熟食肉类制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城郊结合部垃圾日产日清,基本无卫生死角,全面消灭露天粪坑。景区主要道路18小时保洁,景区白天全天候保洁。市区河道保洁率90%以上。户外广告、道路隔离物等设置美观、洁净、完好。
  (2)增强公共卫生设施服务能力。制定《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好对非典、艾滋病、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加快市第二传染病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的建设和迁建。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94%,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的水厂水质余氯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累计达到86%,无害化厕所达到38%。
  (3)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道路绿化带、行道树和景区、社区绿化带内无垃圾杂物,绿化带和树穴泥土不裸露,无死株枯株,绿化带整体布局、植物配置及设施布置美观。
  (4)加强城市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消灭管理盲区。在确保城市管理日常经费只增不减的前提下,市财政从市本级和钱江新城、3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出让金总额中拿出5%(绝对额不低于2亿元)建立城管基金。各区、县(市)也要进一步加大城管投入。
  7、解决“办事难”问题。
  (1)深化行政制度审批改革。贯彻《行政许可法》,按时完成政策法规文件的清理和修订。
  (2)优化行政服务。加快构建市级行政服务体系,办好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和分中心,实行一窗式服务、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电子政务为重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设信用机关,进一步公开办事依据、程序、时间和结果,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AB岗工作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否定报备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绩效考核等制度。
  (3)加强机关效能监察。“96666”投诉中心直接查处件的数量全年不少于30件,对省“96178”投诉接办反馈率不低于90%,“12345”督办事项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群众来信来电反映问题解决率比上年提高,群众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6%以上。
  8、为农民办好九件实事。
  (1)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全市农民免征农业税,实现零税赋。
  (2)推进“百千”工程。着重抓好12个市级试点村建设,力争完成20个农村示范村、200个重点整治村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全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与城镇居民实行同等就业援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4)提高人口素质。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
  (5)实施乡村通达工程。全市通乡镇公路等级率和硬化率达到100%,通村公路等级率和硬化率分别达到75.2%和72.2%。
  (6)深化“49100”帮扶工程。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外出务工,力争受帮扶地区群众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50元以上。
  (7)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40%乡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8)加强农村科技文化信息服务。全市50%的村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点。
  (9)强化生态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市,营造农村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全市累计建设生态公益林650万亩,建设140个生态村镇。
  9、促进可持续发展。
  (1)抓好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7‰以下,出生人口控制在6.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2‰以下,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5%;特殊情况照顾生育审批程序规范,符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达标率达到70%以上,外来育龄妇女验证率达到80%以上。
  (2)节约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和市场配置资源,实施有地优用,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坚持管电、建电、节电“三管齐下”,打赢抗缺电危机这场硬战。实施抗咸二期工程,加强科学调度,确保正常供水。
  (3)加强环境保护。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8%,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城市水域功能达到相应要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按规范处理生活垃圾,对沿江、沿公路、沿铁路等50家需治理的废弃矿山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完成500万平方米的扩绿任务,建成30个市级园林绿化村,完成退耕还林8000亩。
  (4)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做好10650亩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工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7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2‰以内,西湖风景名胜区山林全年不发生火灾。
  10、创建良好人文环境。
  (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和基础工程来抓,制定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2)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区、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零点网吧”管理,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适时组织开展“打黄扫非”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控制电视剧中的凶杀、暴力、恐怖等内容,严格控制涉案剧的播放量,严厉打击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试点工作。繁荣文艺创作,争取文艺节目获省级以上奖10项,获国家级奖2项。加快杭州大剧院、广电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力争建成4个省级“东海明珠”乡镇和8个市级“东海明珠”乡镇。广泛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
  (4)发展体育事业。加快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全年建好150个健身苑(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水平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11、打造“平安杭州”。
  (1)维护社会安定。及时发现和制止境内外敌对势力及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等非法活动,总查破率达到80%以上,重大案件力争发一破一。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杀人、伤害致死案件破案率达到80%,力争85%,强奸、绑架、爆炸、放火、劫持等五类案件破案率达到85%,力争90%,经济案件破案率达到80%,挽回损失率达到35%,上网逃犯抓捕率达到40%。
  (2)推广“枫桥经验”。落实重大矛盾纠纷“分级负责、包案解决”领导责任制,健全信访、调解、仲裁、司法等处理社会矛盾工作机制,搞好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努力减少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3)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工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管理力度,工业系统事故结案率达到95%以上。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矿山企业、市属工交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达标考核面达到30%。加强建筑工地施工安全和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建材、电器和锅炉等特种设备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强城市综合减灾工作,建立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各类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系统。

  四、加强解决“七大问题”的领导工作
  解决“七大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整合全社会力量,形成长效机制,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市委书记和市长作为市委、市政府解决“七大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对各项问题的解决负总责。解决“七大问题”各领导(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工作,提出解决“七大问题”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做好各项工作的部署、协调、督促、考核和奖惩。各责任单位要落实目标责任制,搞好目标任务分解,并定期向党委、政府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完善对解决“七大问题”工作的考评,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目标考核和人大对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掌握民情,科学决策。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决策机制、反馈机制和决策后评估机制,形成科学、民主、完整的“决策链”。健全领导干部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制度,加强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工作,完善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的评选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走访选民或选举单位、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查制度,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关注、事关切身利益、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采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工作计划后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解决问题的跟踪、检查和反馈制度,全面掌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年年底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奖罚分明。
  (三)加大投入,做好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体现公共财政属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民生,保重点,把解决“七大问题”的有关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状况保持逐年增加,加大解决“七大问题”投入。解决“七大问题”的有关投入和经费专款专用,并实行年度审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实事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坚持量力而行,倡导勤俭节约,力争少花钱、办大事。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群众观,增强民本意识,不断提高为民办实事的主动性、自觉性。充分利用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刊、专栏、专题等形式,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报道先进典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解决“七大问题”工作,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各区、县(市)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