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南通市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委、办、局和直属单位: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会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按照'调活布局、调优品质、调深产业、调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结构调整的空间不断扩大,区域特色逐步显现,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日益明显,农民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经济作物占比达到40%以上。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渔业结构趋于合理,渔业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了新的突破,引导'三资'开发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和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三大战略举措,形成广泛共识,并开始全面启动。
  目前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市场竞争关系特别是农民增收的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增收依然困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仍旧低迷;农产品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接轨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济外向化水平低,组织程度不高。面对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的不断变化和农业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产销衔接,继续大力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快形成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结构。
  一、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突出发展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着力培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水平。合理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别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双突破,把农业培育成为效益高、竞争力强的产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五个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立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突出区域特色,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壮大。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地在资源优势、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 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三是实行区域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形成区域规模,获取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四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优化农业技术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五是放开不放任的原则。市场放开了,政府对农业生产不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政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任务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用到强化宏观控制和实施信息引导、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培育农民市场意识等工作上来。
  (二)主要目标
  1.提高优势产业和高效农业比重。全市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增长5%,养殖业产值比重达到42%,多种经营产值比重力争突破78%;大力发展规模优势种养产品,重点提高园艺业产值与高效种养模式比重,分别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以上。
  2.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力争优质水稻面积达到40%,专用小麦达到30%,'双低'优质油菜达到95%,优质棉达到20%,设施栽培蔬菜比重20%,优质瘦肉型商品猪达到40%,优质地方肉禽占比达到50%,波尔山羊杂交一代养殖比重达到8%;全市新制定、修订农产品安全与质量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20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2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8万亩、无公害畜禽和水产养殖场10个。
  3.提高'三资'开发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比重。大力实施'三资'开发农业工程,'三资'利用总额增长25%以上;全市重点建设10个出口创汇农业示范乡镇和20个重点农产品出口加工与流通企业,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创汇分别增长10%以上。每县(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3个,每县(市)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以上。
  4.提高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比重。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与协调,转移人数的占比要增加3个百分点;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鼓励种养大户承包,促进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个百分点。

  二、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以发展优质农产品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核心,也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保证。在当前农产品总量过剩、种植业效益低下、优质品种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大宗农作物生产必须把提高质量和改善品质放在首位;积极引进示范种植优质高效良种,注重品种之间合理搭配,优化品种布局;以订单为基础,加大专用品种的推广力度,要特别重视'双低'优质油菜的推广工作,确保'双'优质油菜基地市项目的顺利实施。蚕桑生产要围绕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贯彻落实标准化生产;继续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通过标准化技术的普及,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标准化生产的实际效益,充分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
  (二)以发展园艺作物、特色农业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
  要以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前提,以接轨上海、扩大出口为目标,加快调整蔬菜产业结构。突出发展设施蔬菜,加快发展特色蔬菜,开拓发展加工出口蔬菜,稳步发展高档西甜瓜,积极发展新兴蔬菜,恢复发展食用菌,大力发展蔬菜种苗。要以上海建设都市森林和周边地区创建园林城市为契机,重点扩张观赏苗木,迅速扩大绿化苗木,稳步发展盆花盆景,积极突破鲜切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种植特点,调优品种,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要紧紧抓住国家六大林业工程建设机遇,结合南通特点,以沿海、沿江建设特保林和大中型河道、高等级公路两侧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强势推进土地流转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加快经济林、速丰林建设。
  (三)以强化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禽结构。
  针对上海及沪宁线城市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加紧建设'南通优质商品瘦肉猪基地';加强优质种鸡基地的建设,保持家禽生产的优势;加快建设优质商品肉羊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羊产业。各地要以已经形成的山羊市场、种羊场、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建设优质商品肉羊生产基地'为重点,扩大产业链、提高产业水平。加强市场研究,稳步发展特种畜禽。开展生态型农牧业结合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积极试验示范稻田养鸭、桑果园养禽等生态农业项目,形成生态、有机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打出畜牧业的特色品牌。
  (四)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促进渔业经济的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两转'目标,稳定压缩海洋捕捞,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加快水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发展。继续积极有序地发展贝类、紫菜养殖,大力发展江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推广和发展以稻田养殖为主要类型的提水养殖。加大实施水产'510'工程的工作力度,狠抓一批水产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促其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以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

  三、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突出提升产业素质,全面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理念、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上的一次创新,是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又一次升级。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抢抓机遇,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培育主导产业、引导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根据我市'十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优势,各地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区、农机化示范区、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以及绿色食品基地等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形成规模,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03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万亩以上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规划建设好一批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突出培育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济。
  根据资源条件,各地要加强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指导,进一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经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种草养羊,加快形成养羊产业化基地。海门、启东'四青'作物、'四色豆'、'四特'杂粮、肉鸡、海门山羊以及如东的苗猪要在不断提高品质、扩大市场份额上做足文章。启东的蔬菜及水果生产要进一步形成规模,提高附加值。通州的稻田生态养殖和特禽业以及水生蔬菜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巩固、扩大、提高。如皋的花木盆景、出口蔬菜、黄羽肉鸡要进一步形成产业优势,不断更新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市场覆盖面。海安的禽蛋和茧丝绸生产进一步改善品质,创立品牌,壮大产业规模。崇川、港闸和开发区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奶牛及观光农业。
  (三)突出建设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
  要积极推进开放兴农,加大外引资金、外拓市场、外向创汇的力度,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要创新运作机制,以项目推进招商。2003年将推出50个市级重点招商项目,按国际惯例包装,向外推介。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外向经营渠道。要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3年重点抓好六大类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一是以如皋、如东、启东为主的蔬菜出口创汇基地;二是以海门、启东为主的'四色豆'出口创汇基地;三是以海安、如皋、如东等县(市)为主的茧丝出口创汇基地;四是以如皋为主的花卉盆景出口创汇基地;五是以如东、海安、如
  皋等为主的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六是以启东、如东为主的海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继续抓好农业出口创汇示范乡镇建设,着力开展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县(市)
  的创建工作。
  (四)突出'三资'开发农业,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借国际资本转移之势,加强与外对接和联系,加快引进外资,积极争取外商资本的进入。借激活民资之势,消除歧视,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吸引民资进入。借产业重组之势,大力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成为工商企业二次发展的新领域。借'入世'之势,抓住国家利用'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公共财政向农林转移的机遇,做好农林项目申报,争取国家项
  目资金向我市倾斜。借梯度转移之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吸引上海等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向本地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建设大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把南通特色优质农产品打入大城市超市。妥善处理 '三资'开发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三资'开发农业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与外向化发展相结合。
  (五)突出标准和品牌,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规划入手,建立'两个机制',实施'三项工程',建好'六大体系'。'两个机制'即体现优质优价的动力机制和市场准入的约束机制,使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能卖出高价钱,反之市场不准进入。'三项工程'即放心基地、放心龙头加工企业、放心市场。'六大体系'即农业标准质量体系、生产示范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营销网络体系、质量认证监测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要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抓紧制定和实施主导产品的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控,以保证农产品优质、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开展创名牌、扬名牌、保名牌活动。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选准优势品牌重点突破,对已经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加快搞好深度开发,形成规模批量,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尽快发挥名牌效应,抢占市场空间。对列入特色产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快确立自己的产品品牌。
  (六)突出建设强势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平台。
  要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放胆扶持、放手发展的要求,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市场销售龙头、种子种苗龙头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要以争创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推进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每个县(市)都要力争有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要通过做强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 致富一方百姓。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状况作为龙头企业衡量考核的主要标准。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与基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扶持与服务,引导一批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市场、企业和农户,在发展中壮大实力,提高组织化水平。
  (七)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农民增收中发挥支柱作用。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变资源优势为增收优势,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进一步确立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观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供更多的农民就业岗位,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把农民尽可能多地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当前,要特别注意抓住国家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及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让农民到城镇落户,实现永久性转移。要抓住加入WTO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劳务输出空间,让农民'赚洋钱、发洋财',继续保持我市出国劳务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要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从而带动新一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尽快形成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劳务供需信息网络,逐步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分割格局,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限制,形成开放有序的城乡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建立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各地要认真抓好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八)突出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程度。
  先进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我市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经营的情况特别突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各地要按《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发[2001]18号)要求,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加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允许突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搞活土地流转。要把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农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结合起来,从今年开始,全市流转土地的占比每年至少要增加3-5个百分点;到'十五'期末,全市土地流转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各县(市)、区都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规划,加强引导,健全服务网络,大力度推进,并要进行跟踪考核。

 

  四、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
  (一)强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农业不仅对保障供给、繁荣市场、平抑物价、安定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发展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过坎爬坡'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要以江泽民总书记'5·31'讲话精神为指针,进一步深化对'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发展农业、富裕农民为己任,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悉心研究,精心部署,加快推进。各地要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进一步提高抓重点工作的能力,提高抓落实的整合能力,形成'抓重点、重点抓'的强烈氛围,切实解决结构调整
  中的突出问题。
  (二)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其他各类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尽快形成'一资带三资'的格局。充分利用WT0国内支持原则,用足'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继续调整优化财政投资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建设、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森林防火等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投入。加强金融信贷服务,研究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和中小型企业贷款难、担保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农业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农民联户担保,积极组建中小型农业结构调整担保公司。对具备条件的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及其他实力强、资信好的龙头企业,金融部门要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对出口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收购
  资金贷款,金融部门应凭出口订单和外商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款。
  (三)加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力度。要使农民摆脱传统种养业格局,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相适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其次要加大工作力度,打破条条框框,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都要有所作为,提高政府在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中的组织程度,当好'服务员'和'引路人'。
  (四)努力形成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合力。强化为农服务,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系统工程,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各级农经、农业和计划部门要抓好农业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加强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培育,研究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财政部门要用好农业发展基金、农业重点开发建设基金等,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建设;金融部门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附件:2003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预测性目标

2002年9月22日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