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关于协会组织的法律问题----"龚建平黑哨案"的法律分析
发布日期:2003-10-2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提要]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国的协会组织对于新的经济条件显得不适应:中国足坛上出现了“龚建平黑哨案”。笔者从此案中提出中国足协性质的认定问题:中国足协的法律特征和中国足协性质的法律分析。同时对主体的认定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推及中国协会组织性质的认定问题,新的法律已具备的必要的社会土壤。

  [关键词] 协会组织 主体认定 性质认定

  [案情]

  2002年4月9日北京宣武区检察院正式逮捕龚建平,并以商业受贿罪提起公诉。9月16日被捕了四个多月的龚建平被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移送至宣武区人民检察院。10月16日北京宣武区检察院将龚建平退回宣武分局,认定此案需要补充侦察。

  [评析]

  中国协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市场经济的纷繁性使中国协会组织发展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种种问题。其中“龚建平黑哨案”已到达矛盾的尖锐程度。以下将此案及其相关问题作为线索内容探求中国协会组织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

  一。经济转制过程中的中国足协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中国足协的发展,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国协会组织的一个缩影-中国足协呢?

  (一) 中国足协的法律特征

  首先,中国足协是社会团体法人(《中国足球协会章程》)。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但从中国当前足球发展状况出发(2002世界杯第一次冲出亚洲),并联系中国的国情,对于每年有十几亿投入的足球圈,财政无法全部划拨。因此必要的经营活动是为足球发展筹集资金的必要的方式。从民法的角度定论,中国足协应为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是从事非盈利性的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类法人,包括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公益事业的单位[1].事业单位虽然有的也取得一定收益,但属于辅助性质。因此中国足协的非盈利性与公益性,并涉及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了中国足协的事业单位法人属性。

  其次,中国足协的作用,统一组织指导全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推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经济时代的今天,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瞩目事业,各种国际性体育比赛已经趋于法律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体育事业也已被提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在一个国家中,体育运动一般都自成系统,有了它自己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如中国足协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足球协会,各行业足球协会及解放军相应的运动组织为团体会员组成的。同时中国足协对于各足球俱乐部的申请入会,裁判员的考核享有“法定”权力。中国足协的权力来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该法第二条规定: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由中国足球协会主办,有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联赛委员会组织和管理。因此中国足协的作用体系的二要素是法律授权性和国家公益性。

  最后是中国足协的国家代表性,它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的奥运会项目组织,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足球联合会和亚洲足球联合会的唯一合法组织。在国际足球组织中中国足协为中国的主权代表者。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足协具有国家性。任何国家或组织都不能非法剥夺中国足协在国际足球联合会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足协性质的法律分析

  在“黑哨案”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受贿罪的适用争议上,足协是否为国家机关成了此案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有的学者把国家工作人员理解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把国家机关延伸至准国家机关,如党政机关,政协等,其法律渊源是宪法中国家机构的范畴。[2]理所当然,刑法总则第九十三条所规定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为准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指受国家机关领导,不实行经济核算,所需经费由国家划拨的部门或单位。如公立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3]《中国足球协会章程》第三条规定,中国足球协会是中华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接受中华体育总会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足协在章程中也明确提出不以盈利为目的,除了必要的经营活动为足球发展筹集资金,足协的一部分经费由国家财政支付。因此中国足协的法律定性是国有事业单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足球运动将进一步推向法治化的市场。

  二。主体的认定问题

  中国足协有选定、管理、监督甲级联赛裁判员的义务,包括在裁判员违反章程的处分和违反体育法律法规时的检举义务。因此可确定裁判员的中国足协工作人员身份。但并非国家机关或准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受贿罪的应然主体。如以下案例:某国有钢铁公司取样工刘某,利用其负责钢铁公司外购生铁取样送检的工作之便,多次向河北省平山公司,山西省某实业公司等九家生铁单位索要或收受款物共计30多万元及日产松下录象一台。[4]该案刘某虽然是国有公司的工作人员,但不是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主体身份不构成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以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论处。一般而言,国家机关或准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国家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行为人的工作行为必须是从事公务的行为。所谓公务即职务:职权的孪生。权力由法律法规授予,因此体现了公务人与权力的进紧密结合,于是产生了管理。权力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5]而职责是职权与职务的结合体。所以权力、职务、职责的内在联系性要求行为人必须从事公务行为。公务行为从理论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特征。

  (1) 权力性。从事一定职能活动的人,为了职能任务的履行,必须由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授权,而享有一定的权力。这是公务活动与劳务、业务的深层次的区别,公务行为具有国家公共利益性,而劳务、业务是经济领域的民事活动。

  (2) 管理性。 即行为表现为领导、组织、协调具体的事务和关系。包括经济管理,政治管理和其他重要领域的管理。行政法意义的管理即服务,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设想,需要时间和法制的完善去实现这一管理到服务的转化。反过来,现实中的服务性行为不能视之为管理的实现。公务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管理行为即公权力的实现。

  (3) 强制性。受管理者有义务配合管理行为的实施,管理者的强制行为或许会引起局部利益的丧失,可是整体利益的国家代表性决定管理者公务行为的强制性。

  (二) 行为人与国家之间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行为人的权力间接来源于国家,行为人对国家有直接的义务。行为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表现为:第一,雇用与被雇用关系。表现为行为人为国家的公共事业服务(并没有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国家用财政支付雇用金。第二,行为人享有国家保障的福利待遇,如奖金、公费医疗等。

  归上,中国足协作为中国无数个协会组织的缩影,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它所反映的问题:协会组织性质的认定,协会成员性质的认定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问题使笔者陷入了思考。

  三。关于 “黑哨案”,协会组织的思考

  据金陵晚报报道,就“黑哨案”记者采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王公义研究员。王教授说,尽管龚建平是以涉嫌企业人员受贿罪逮捕,但他指出,虽然足球裁判不是国家公务员,可是社会国家授予起相当于这种权力的行为。因此“黑哨”应该适用“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次笔者并不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它尚未定论从理论上预测缺少现实意义。不过笔者对“黑哨案”提出一点异议:检察院以商业受贿罪提起公诉,但有关资料表明:在97刑法之前,1995年二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行《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针对该决定的规定,实践中,罪名称商业受贿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罪名的司法解释,对新刑法的规定,称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就这一点笔者认为司法的严肃性决定司法的统一性。

  “黑哨案”已经引发了讨论,凸现出了法律问题,协会组织性质的认定,属于社会团体人呢,抑或是国有事业单位法人?协会组织工作人员受贿应适用受贿罪,还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或者适用其他罪名?但是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协会组织性质的认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协会组织在“计划”中产生,协调管理着国家权力不能直接触及的领域,比如“土豆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条件的复杂化和新事物发展的要求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协会,如“律师协会,”消费者协会“等。他们在市场机制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有的协会走上了经营之道。协会组织以自己行业上的优势对社会的特定的领域实施着必要的管理行为。从他的行业优势来讲,协会组织被赋予了社会的职责,因此先义务便可得到国家权力的授予和资金的赞助。所以协会组织又具有”权力性“。此时协会组织成了矛盾体:市场性与权力性的结合。

  法律问题将引发法律思考,法律思考将凝结成法律思想,法律思想的成熟将呼唤新的法律的出现。与次相似的司法实践值得借鉴;关于村委会组成人员的性质的认定问题曾是一个法律焦点问题,直至200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第93条第2款解释》该解释规定村委会的组成人员在处理单纯的自治事务时不能视为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人员。但当上述人员从事具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工作时,村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同时列举了具体的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七项行政管理工作。该解释为此类主体的认定问题提供了法律先例。从法律发展的法理角度而言,狭义的法的继承已显出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与次不同的是,我国的协会组织立法尚处于几乎空白状态。在不断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协会组织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影响力足以使部分的法律资源倾斜于该领域。一部新法律的诞生便有了社会的土壤-《协会组织法》。

  孟德斯鸠在对权力的思考时,下了一个定论:权力放在谁的手里都会被滥用。此时的“权力”是没有法律监督的欲望的天堂。所以没有法律环境的“权力”是产生专制或人治的根源。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法律背景下,协会组织以其行业的优势行使着国家的一定权力,在缺少法律监督与规制的状态下,协会组织的法律问题必然引起重视与思考。

  我们的追求:市场经济与法治政治的协调发展;让权力与权利资源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中显出第一要性。

  [参考文献]

  [1] 彭万林主编 《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 陈兴良主编 《刑法论判解》 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3] 刘家琛著 《新刑法条文释义》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年版

  [4] 周振想主编 《刑法学案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中国汉语辞典》 商务出版社 1989年版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