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校园贷“常伴高利贷,这些法律知识不可不知
发布日期:2021-01-25    作者:龙慧珠律师

近几年因校园贷而引发的惨剧不断上演。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缺少经济基础却爱慕虚荣的心理,在校园内不断膨胀。有些同学明明知道“校园贷”碰不得,却控制不住自己,结果成为非法放贷者随意掌控的“猎物”。“校园贷”就变成了“校园害”,“助学”就成了“助奢”。
图片

一、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指在校学生向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校园贷是否合法要看具体的情况,正规贷款机构经营、贷款人通过正规渠道取得贷款、贷款利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是合法的。
“校园贷”诞生的初衷:一是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贷款完成学业,二是为解决在校生创新创业资金短缺问题。

二、非法校园贷有哪些常见套路?
1虚假广告“见缝插针”
校园贷会通过微信、QQ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甚至在学校的课室、洗手间、宿舍发布“两面三刀”的广告,宣称贷款无门槛、利息低、无抵押,迎合大学生的借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无门槛、零利息、免担保”。
“花几千元就可以修改信用记录”
......
一不小心钱包就被“二次收割”
2诱导学生“拆东墙补西墙”
如果借款的学生无法偿还贷款,借贷公司会主动为其介绍到另一家借贷公司借款,偿还自家的欠款,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联系受害人,以各种理由博取信任
不法分子通常冒充网贷平台客服,电话联系受害人,并通过伪造的“平台营业执照”“ 客服工作证”等消除受害人的疑虑。为了获取受害人信任,不法分子会利用非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在电话中准确报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实施精准诈骗。
4合同制作“煞费苦心”
“校园贷”通常以“无抵押贷款”为诱饵,诱骗大学生签订金额虚高的合同,制造虚假资金走账流水,预先扣除审核费、利息,增加贷款金额,实际计算利息也高达周息20%到30%。
【案例】
在某“校园贷”平台,大学生小明借款1000元,分三期还款,第一期需要还款379.65元,第二期需要还款340.02元,第三期也是340.02元,总计需要还款1059.69元,看起来利息并不高。但是除掉210元砍头息后,实际仅获得现金790元。以IRR公式计算可知,小明实际上在该平台借款利率为年化199.38%!
所谓砍头息,是指除借款本息和增值服务外的其他费用为第三方平台提供的相关服务费。除了高额的利息,往往这些恶意“校园贷”平台还会以各种方式让你不能及时还款,让你被动发生逾期,利率进一步飞涨。
5暴力催债“围追堵截”

【案例】
大学生小明在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有小广告上面写着“学生贷款”、“零首付”、“免息”、“分分钟到账”……他想着反正现在借一点,等以后有了钱再还上不就可以了。于是他按照广告上的说明办理了“无息贷”,结果欠的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后来,他实在还不上了,就被放贷公司的人拍了私密照片,放贷公司还威胁张三如果不还钱就告诉学校和家人同学,让他没脸见人。


三、律师说法
01 合同没有约定利息问题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禁止高利放贷的行为,同时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02 关于利率问题
为了进一步打击高利贷,坚决否定高利转贷行为、违法放贷行为的效力,进一步调整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取代之前“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而以2020年12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的4倍计算为例,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03 关于暴力催债问题
(1)《民法典》“人格权”编专门对“肖像权”和“名誉权”做了专章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如对借款人实施非法拘禁、殴打、以暴力或其他方法侮辱他人名誉、非法获取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除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若达到定罪量刑的情节标准的,可能会涉及刑法上的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律师建议和提示
总之,无论是学生还是各位家长,在借贷融资时先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必要时前往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一定不要轻信所谓的无抵押贷款。谨慎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前要了解国家关于利率的规定,留存证据。与此同时,要增强防范意识,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推销的网贷产品,切勿盲目信任,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能力。遭遇诈骗后要第一时间报警,注意防范对方暴力恐吓等讨债行为。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