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护理中无缝隙护理策略的运用
发布日期:2020-03-26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 要: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策略在普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8例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无缝隙护理。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及手术应激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皮质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普外科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可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生理应激反应。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无缝隙护理策略; 护理质量; 手术应激;
手术室作为执行手术操作的场所,在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不仅会导致组织完整性破坏、出血等,手术麻醉、室内空气质量、手术器械消毒效果等均会对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一定影响[1,2]。因此,强化手术室护理工作在保障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无缝隙护理策略在普外科手术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阳煤集团第三医院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8例普外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女22例,男22例;年龄19~70岁,平均(42.9±8.3)岁;开放手术10例,微创手术34例;肝胆手术19例,胃肠道手术21例,甲状腺手术4例。对照组女24例,男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3.3±7.8)岁;开放手术9例,微创手术35例;肝胆手术17例,胃肠道手术22例,甲状腺手术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手术指征,选择择期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急诊手术者;合并严重免疫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者;合并严重脏腑功能不全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合并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史者。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手术室护理,了解患者病情,制订手术方案,术前辅助患者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强化卫生管理及医护配合,术后做好病房交接工作。
2.2、 观察组
在传统手术室护理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策略。①构建护理小组:由手术室主管护师及普通护师组成无缝隙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统一管理,科学分工,明确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并确保排班、交接工作无缺漏。②建立无缝隙护理理念:在实施无缝隙护理前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学习该模式的理论知识、临床执行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确保全员掌握,并将该理念全面融入围术期护理中。③无缝隙排班:规范排班指导,并在科室排班交接时间增设“备班”,以避免此类薄弱时间护理人员的人力缺漏。同时根据每日的手术类型、台数,适当调整排班计划,保障护理人员充分休息。④术前准备无缝隙:术前24 h手术室护理人员与主刀医师交流,了解其具体需求及特殊要求,并据此对手术室内物品摆放等进行适当调整;了解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通用语等,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以利于术中配合。⑤护理工作无缝隙: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据此进行心理疏导及情绪调控,并针对手术治疗过程中相关注意要点、应对方式进行详细讲解。术前用轮椅接手术患者,且在送至手术室过程中向患者介绍手术室情况,并适当进行心理安慰,之后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做好保温工作。术中护理时尽量不暴露非手术区,并确保围术期有1名护理人员始终陪在患者身边,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对于局部麻醉者则还需帮助患者稳定情绪,给予适当安慰等。手术结束后及时告知家属,在患者麻醉苏醒后用轮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接,随访至术后24 h。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每个量表有20项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得到总分后乘以1.25,评分越低说明抑郁或焦虑程度越轻[3]。②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评估手术室护理质量,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分半信度0.814,重测信度为0.845,内容包括患者自觉感受(20分)、术前准备(15分)、手术室管理(40分)、围术期不良事件(25分)4个维度,评分高则护理质量高。③记录两组手术应激指标,包括皮质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皮质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SDS、S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2)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质量比较(分,x??±s)x?±s)
(3)手术应激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皮质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普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应激指标比较(x??±s)(x?±s)
4、 讨论
虽然不同级别的医院其医疗设备、医疗条件不同,但对于手术室的管理要求基本一致,均要求手术室空气质量、通风、采光好,手术器械、物品无菌,尽可能减少可控因素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4,5]。在日常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因不同医院、科室所采用的护理模式或护理规范不统一,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不足,需加以重视。
无缝隙护理策略是一种以患者为工作重点及核心的护理模式,主要根据患者需求明确不同阶段的护理内容,以确保临床护理工作衔接的紧密型、完整性及一体性[6]。无缝隙护理策略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通过建立无缝隙式护理小组,将无缝隙护理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对术前准备、术中护理等进行全面无缝隙式管理,能够明确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责任,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及有效落实,避免患者从病房到手术室至手术结束过程中护理不当、护理疏漏的发生,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同时,该护理模式针对手术治疗特点,在术前对患者身心需求、主刀医师手术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据此对患者心理、情绪、认知、生理变化及手术室物品管理等进行针对性干预,避免患者因情绪波动、手术麻醉、低体温等导致的血压、皮质醇等应激指标的异常变化,并可提高医护配合默契度,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及手术应激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策略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减轻手术应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武超等[7]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无缝隙护理策略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在普外科手术护理工作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手术应激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晋,王艳,苏蓉.应用护理标示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1):169-170. [2]张小慧.品管圈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5):82-83. [3]张桂燕.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指标情况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8):970-973. [4]徐政秀.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预后改善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3):1003-1006. [5]郭静娜,曾国卫,肖明.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0):1335-1337. [6]朱海娟,吕娜,黄丽华,等.巡回无缝隙护理模式用于缓解手术室患者紧张情绪的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6):826-828. [7]武超,吴颖,宋艳莉,等.典型无缝隙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6):2534-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