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抢夺债务人欠条是否构成抢夺罪
发布日期:2018-04-17 文章来源:互联网
【案情】
2003年4月2日,王某与张某签订了价值6万元的买卖合同,张某当时付现金4万元,余款未付。期间王某曾多次向张某催款,张某以无款为由推托。2003年11月6日,王某去张某所在地索要欠款,张某仍称没有现金,让改日再来。并拉开其公文包让王某看。王某考虑来回路途及费用支出,非常生气,趁张某不注意,将其包内的4万元欠条抢走。王某回家后,打电话给张某,让其拿钱赎欠条。张某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次日,公安机关将王某拘留,后移送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
【分歧】
本案应如何定性,在审理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理由是王某的行为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方面,王某已满16周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能够独立承担刑事责任;(2)主观方面,王某具有实施抢夺行为的故意,并有非法占有他人欠条的行为;(3)客体方面,王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财产的所有权,使张某的债权有可能不能实现,并且数额较大;(4)客观方面,王某在抢夺他人欠条时,是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虽然刑法对“欠条”是否为财物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从理论上讲,“欠条”是一定财产利益的的载体,具有财产性。因此,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王某与张某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因合同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王某抢走张某的欠条,其主观目的是为了让张某自动履行债务而产生精神上的压力,是实现债的一种自力救助行为,并没有给张某造成现实损失。只不过方式上过激,且没有及时向法院申请援助。张某即使不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王某返还欠条,或通过法律途径行使返还请求权。第一种意见的错误之处在于忽视了王某与张某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本质、纠纷的起因及王某的主观目的。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我国民法除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外制度外,没有明确规定其他自力救济行为,但在理论和实践中,是承认自力救济制度的。所谓自力救济(又可称为私力救济),是在某一特定利益遭受侵害或与某一特定利益相联系的权利被侵犯之后,享有救济权的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自己或他人的力量实现对侵害的补偿并防止受到更大的损害。如现行的《德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以自助为目的将物件押收、破坏或毁损者,或以自助为目的将逃亡嫌疑的债务人施以扣留者,或对于义务人应容忍的行为,因其抗拒而加以制止者,若不及请求国家机关援助,且非于当时为之,其请求不得实行或实行显有困难时,不为违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自助不得超过排除危险所必要的程度。押收他人物件者,如非强制执行时,即应请求财产保全的暂先扣押。扣留债务人而尚未释放者,应向扣留地初级法院申请人身保金的暂先扣押,并应立即将债务人送交于法院。暂先扣押的申请如迟延或被驳回时,应立即返还所押收之物并释放被扣留之人”。在英美法系,根据普通法上的损害赔偿留置权,土地占有人对闯入其土地造成损害的牲畜,有权予以当场留置以便请求赔偿。
自力救济是公民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权利,是人权在民法领域中的体现。由于我国民法对此没有规定,导致现实生活中自力救济行为失范,纠纷频发,因此,在以后的立法中,应当将这一制度予以完善,从而更好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