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被监护人侵权诉讼中监护人有哪些双重身份?
发布日期:2016-11-04    作者:110网律师
被监护人是指我国法律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在侵权诉讼中,被监护人侵权诉讼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特殊之处在于不法加害行为的主体虽是被监护人,但其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却一般由监护人承担。在这类侵权诉讼中,监护人的诉讼地位如何界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也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将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一起列为侵权诉讼的被告;另一种观点认为,仅列不法加害行为的实施者即被监护人为被告,而监护人则以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从诉讼结果来看,以上的两种观点在判决结果上似乎区别不大,因为一旦法院认定侵权事实成立,都会判令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这样的“殊途同归”并不能掩盖这两种观点之间的矛盾。
确定被监护人侵权诉讼中,监护人的诉讼地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民事诉讼中,确立当事人诉讼地位的标准是什么?从民事程序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来看,民事诉讼是一种权利救济的手段,所以,诉讼程序的构建与实体法律关系密不可分,诉讼地位也与诉讼参与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紧密相连,诉讼程序的设计应当为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争议服务。我国研究民事诉讼法的学者一般认为,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民事权益被侵犯或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当事人就是案件的实体利害关系人,这类当事人应理解为正当当事人。所以,确立正当当事人的标准应当是:是否具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是否与案件争议的事实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只要具备了条件,当事人就有资格作为正当当事人参加到诉讼中来。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具备诉讼权利能力,都可以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所以,在被监护人侵权诉讼中,监护人是否具备正当当事人的资格,关键在于其与案件中争议的事实是否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
要搞清监护人是否与案件中争议的事实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必须“追根溯源”——对这类侵权行为本身进行分析。在被监护人侵权的案件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及其影响,没有判断能力或没有足够和必要的判断能力,因此,他们就不具备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主观基础,他们对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不承担民事责任。然而,被监护人虽然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并不等于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可以不了了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可见,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相应的民事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而即使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也只能“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由此可知,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侵权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在被监护人侵权案件中,发生了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的分离——实施不法侵害的行为主体是被监护人,而承担责任的主体却是监护人。
注:转自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