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亲生儿子被撞身亡父母能向肇事者索要扶养费吗
发布日期:2008-06-2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案情]:

2004年10月17日6时15分左右,江苏省大丰市人陈建中驾驶小客车,经204国道某路段由南向北行驶时,所驾车辆突然驶入公路中心单实线左侧,将相向行驶的海安县人金荣法所驾驶的二轮摩托车撞倒,致金荣法当场死亡。交警部门认定,陈建中负本起事故的全部责任。

事故发生后,陈建中主动打电话报警,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在公安调处过程中,预交事故处理费及事故赔偿金95000元。在诉讼过程中,又预交赔偿金6400元。

另查明,案发时,死者金荣法的父、母年龄分别为55岁和53岁。

开庭审理时,陈建中对犯罪事实予以承认,但辩称其行为系自首,又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希望法院能从轻判决。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金某、许某(死者得父母)除提出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车辆及衣物损失费等赔偿要求外,另特别提出二人均已年老体弱,许某已丧失劳动能力,金某将来也会丧失劳动能力,请求法院判决被告人陈建国赔偿扶养费。二原告人同时提交了村委会的证明。

[裁判要点]:

海安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陈建中变更行车路线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致一人死亡的后果,且负事故全部责任,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主动打电话报警,并如实供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被告人陈建中当庭认罪态度较好,并能积极预交事故赔偿金,有悔罪表现,可酌情从轻处罚,并可适用缓刑。被告人陈建国因犯罪行为致人损害,依法应予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金某、许某虽向法庭提交了村委会证明,但不足以证实其丧失了劳动能力,因此要求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请求难以支持。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判决被告人陈建中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被告人陈建中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金某、许某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车辆及衣物损失费合计94945元;同时驳回了二原告人以扶养费为主的其它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服,提出上诉。二人上诉中对一审的其它判决并无异议,主要对法院驳回扶养费请求不服。

南通中院审理后认为,原审判决定性正确、量刑恰当。对于上诉提出其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理由,经查,上诉人金某、许某目前均能参加劳动,有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未达到法律规定的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经济来源的标准,故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89条第(1)项的规定,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非残疾的正常人在有关赔偿扶养费的法律上可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条件问题。

交通事故中,当加害人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权,或者侵害他人的身体、健康致使其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不仅受害人本人遭受了直接侵害,而且在受害人对第三人(主要是父母子女)负有扶养义务的时候,因受害人已经全部或部分无法履行该扶养义务,所以享有被扶养权利的该第三人也必然遭受损害,此种损害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具有相当因果关系,自然也应由加害人或其他赔偿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对此种损害的赔偿在我国法律上称为“被扶养人生活费”。

对于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119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产品质量法》第44条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第8项都有作出了规定。《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2款第1句规定:“被杀害人在被害当时对第三人负有法律上的扶养或有负扶养义务的关系,且第三人因被杀害人被害的结果而丧失其扶养请求权者,赔偿义务人在被杀害人可能生存的期间内,就被杀害人应供给扶养义务的限度,向第三人支付定期金以赔偿其损害。”同款第2句规定:“第843条第2款至第4款的规定准用之。”即因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健康致使受害人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时,赔偿义务人也应负担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责任。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第1款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该条第2款规定:“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从上述司法解释第28条第2款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可获得扶养费赔偿的人员包括两类:一类是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第二类是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对第一类人员显然比较容易判断,对第二类人员中身体有残疾的被扶养人而言也比较容易判断,但对第二类人员中身体无残疾的正常人就比较难判断何时视为丧失劳动力。因为,我国现行与赔偿有关的法律对正常人达到什么年龄视为丧失劳动能力并无明文规定,上述司法解释同样未解决这一问题。其实,“视为丧失劳动能力”并不是说当事人实际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是为赔偿确定一个界线,提供一个法律上可操作的平台而已,也就是法学理论上所述的“法律拟制”或“法律推定”。比如,不少国家都规定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不再视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或视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并不是说老年人此年龄后就真正完全丧失或削弱认识或控制能力。

由于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不明,审判实践中,通行的办法是参照劳动法退休年龄来处理的,即男60周岁、女55周岁。从本案的情况看,二刑事附带民事当事人均不符合这一条件,因此法院只能判决驳回他们的诉讼请求。

以上只是我们基于通行做法作出的分析,但我们应当看到,如果不是交通事故或其他伤害事件的发生,死者或致残人员若干年后通常都是能正常履行扶养义务的,对尚未达到年龄的被扶养人而言实际上丧失了可预期利益,其损失与已达到年龄的被扶养人本质上是相同的。如果不进行理赔,本质上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建议修改相应的法律或司法解释,对达不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年龄偏大且再生育又很困难的老年人,可参照一般标准减半支付赔偿金。

钱军傅坚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