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成果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入世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组成部份。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形成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积累,是企业创新的成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知识产权认真保护的结果。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着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使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同时也有一批企业不思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技术创新的定义、过程、结果看,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首先,新技术的产生需要调动发明人致力于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承认智力劳动成果是有偿的,有利于新技术的生产。二是知识的占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就是知识占有的法律形式,其本质是把智力成果当作物权(即财产权)保护。三是知识的有序、健康、合理使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这正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知识传播,申请专利就是公开,是在全世界公开,这种法律保障的公开是知识传播有效、规范的手段。
一、新技术生产(或产生)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发明创造的产生,这些发明创造将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使研究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出的发明创造,很快会被国内外的同行(包括竞争对手)使用。不仅使技术生产者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还将损失掉技术贸易的收入。如第一个提出制作VCD机的是万燕公司的一个人,他应用现代数字压缩技术做出了VCD,实现了盘子小,容量大,有音、像,适销对路,但由于没有知识产权观念,未申请专利,反而告诉了日本四家大公司,日本人听后马上申请了VCD2.0的专利,中国人再使用,日本人则提出侵犯其专利权,此时,才如梦方醒,后悔莫及。
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拼争知识产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在新技术生产过程中专利制度的服务和保护功能主要表现在:
1.加速新技术的生产
据专利局抽样调查,科研单位52.5%的科研成果不具备“三性” (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大专院校有33.6%的成果不具备 “三性”,企业有63%的成果不具备“三性”。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材料介绍,在科研工作中经常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科研时间60%,节省研究试验经费40%。因为,专利文献可提供以下三方面的素材:
(1)以技术为中心进行分析,提供某一技术领域何为重点,空白点何在?对其他领域有何影响?替代技术是什么?
(2)以申请人、发明人为中心进行分析,提供技术开发的形势和组织,甚至可以提供多个企业共同开发状况。
(3)以时间为中心进行分析,提供某项技术的来龙去脉。有了这些素材系统的统计分析,不仅可以大大开阔眼界,而且又能从中得到启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新的发明创造。
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利用专利文献,提高自己新技术生产的能力和速度的典范。早在1987年海尔集团就成立了专利委员会,当时就收集了自1974年至1986年间世界上25个主要工业国家有关冰箱的14000余条专利文献题录,随后又陆续建立和开发了中国家电专利文献数据库、中国家电专利信息库。只要是家电方面的专利,都能够查到,使海尔平均每天申请1.8个专利。
在彩电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海尔吞并了杭州西湖电视机厂,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压缩技术进行改造,使颜色、线条、色彩的清晰度均得到了提高,同时申请了专利,使得其产品市场销路好、售价高。空调机加了负离子发生器;冰箱使用了医用消毒柜技术能消毒灭茵;洗衣机型号多,如1.5kg的小小神童方便实用。
海尔对所有这些创新性的改进都及时申请专利,正是有效应用了知识产权制度对新技术保护这一锐利武器,既做为“矛”向竞争对手发起进攻,以领先的技术夺取竞争的优势;又做为“盾”,以法律保护新技术产品的独占性,取得合法权益和竞争优势。
2.保护新技术产品开发安全进行
在新技术产品开发阶段,如何防止同类企业在了解技术情况后,抢先使用或生产出同样工艺或产品占领市场,使研究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化为乌有。只有及时申请专利,使创新技术获得法律保护,才是保护新技术产品开发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既可保护国内市场,又有利于在国外投资办厂。如我国几个单位共同研制出一种抗瘁疾的新药,申请了六十多个国家的专利。随之,世界上几家大制药公司纷纷前来投资与我方联合开发。如若不然,就会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二、技术创新商品化(产业化)阶段的知识产权问题
技术创新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强调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利益,这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二是强调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三是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在商业化这个系统工程中处处可以碰到知识产权的问题。
首先,新技术产品商业化上市,要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外市场,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不侵权,就要持有自己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如果这些新技术产品尚未权利化,不仅会失去其市场占有率,有的甚至会被诉诸法庭。国外曾有一大公司发现我国某个研究所的一项水平高、国际市场前景好的应用技术成果后,主动提出要进行合作开发,外商出资金,研究所以技术作价入股。但遗憾的是,因未在外国申请专利,合作告吹。又如我国几家药厂出口强力霉素遭到辉瑞公司的侵权诉讼。
其二,在技术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应更加注意对工艺、产品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一项具有高额利润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必然会引起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没有得到专利、商标等法律保护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会轻易的被投机者以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将其打垮,使产品丧失竞争能力。有一个部门接待美国一个同行,让他们看观测站、设备厂、材料研究所整套技术,美国人回去后,重新构思,来中国申请观测站用的减波仪专利,用于地震、石油等关键的设备,将中国的技术复盖了。这个部门发现后,找专利局帮忙,希望不授权。然而,授权与否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不是某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这个例子的关键是中国的技术怎么会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让外国人看呢?所以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大方正则棋高一筹,他们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把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广告宣传与知识产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品牌战略,争创驰名商标。在专利方面,王选教授研制成功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外共获10余项发明专利。在商标方面,公司实施防御性商标和联合商标注册战略,在34类商品和8类服务上全面注册方正商标,为树立统一的方正品牌形象和防止他人抢注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在有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申请商标国际注册,不断提高方正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著作权方面,公司对计算机软件及时进行版权登记,并在广告设计和委托开发合同中明确作品版权归属,现拥有登记软件近70多个。
三、技术创新信息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独占权,在有效期内对人的效力是所有人,即在法律保护下的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到、学会,但未经权利人许可却不能为生产经营的目的使用,当然用于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起点和速度是允许并提倡的。众所周知,软件具有开发难度高、成本高,但复制易,费用低的特点。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里都出现了擅自复制、廉价 “销售”他人开发的软件,发他人之财的 “海盗行为”。这种海盗行为使得包括我国软件行业在内的各国软件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有人估计,在1994年仅由于应用软件被非法复制,就使得个人计算机(即PC)应用软件行业,在全球损失80亿美元以上。
根据软件易传播、难保护的特点须采取综合的法律保护措施:
一是采取著作权保护,最好办理登记手续,因软件著作权虽然自动产生,但在侵权诉讼中取证很难,而登记可为界定软件侵权提供重要判据。
二是强化软件使用许可意识,因为这种形式既能用来向社会销售自己的软件产品,又能通过协议中的限制条件从法律上,约束用户的使用行为,以保护对自己软件产品的合理利益。当然要采用适合软件销售的许可方式,如 “启封式”合同是目前国际上提倡的一种简单、易行的许可方式。(即软件开发者事先将软件使用许可的条款拟订好,印刷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或封装在内外包装之间,用户在打开包装前必须仔细阅读该许可证内容,如不同意其中条款,可将未打开包装的软件返回,并领回全部贷款;如打开包装则视为用户同意全部条款,并将遵照履行。)。
三是固化了的程序、自动化技术处理过程的程序、计算机系统新方式程序等采取专利保护更为有利。
四是涉及到软件的营业秘密则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其关键是采取保密措施,如与有关人员签订保密。
四、技术创新中知识资产的管理创新的结果可产生经法律登记,认可的知识产权,成为体现单位实力的无形资产
美国贝尔实验室现有26000多件专利,标志着它的科学技术和市场占有率都很高。创新也可以产生隐含的不公布的知识,只有通过点对点的交易获得Know-how,这类创新归结为内部的知识资产,通过内部知识资产的管理加以保护,否则就会流失。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口头禅“买技术不如偷技术,偷技术不如挖人才,只要人才挖到手,技术跟着人才走”——这就是许多单位现不懂得内部知识资产管理的真实写照。有很多技术诀窍不加以管理就不能变知识资产,也就无法交换、获利。通过创新得到know-how,要通过内部管理变成一个可以进行商业活动的知识资产。
终上所述,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利用知识产权利用法律的保护意识。
作者: 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