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已从我国社会生活中消失的典当业又重新出现了。典当业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对多种融资方式的需求,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典当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是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人们在一时急需资金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筹措时,以典当物品换取融资救济,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时,当铺的出现,对于社会心理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也给审判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然典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有必要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加以调整,使之健康发展,为经济生活服务。笔者拟就此谈点浅见。
一、典当的概念及其特点
典当一般是指将个人财产交付给他人,以作为某项债务的担保,有关的财产可以实际地或推定地交给承典人。承典人一般占有典当物,可以使用典当物并取得孽息,典当的期限一般较长,过期则视为绝卖。从典当物的所有权上看,其部分权能如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和一定限度的处分权、如再典当,租赁等也转给了承典人。这种典当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用益物权,带有民间互助的性质,习惯上称为典卖。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典当业与典当人之间发生的典当关系,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大都是以典当物为抵押,向承典人借款;2、借款有息,利息较高,并收取典当物的保管费;3、承典人不得使用典当物和获得孽息;4、典当期限内承典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处分典当物;5、典当期限较短;6、典当物价值一般大大低于实价,称之为典价,典当人借款不得超过典价;7、动产一般交承典人保管,不动产一般不交承典人,而以产权证照留置于承典人处以示担保;8、均有过期不赎视为绝卖的约定。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典当关系与民间的典卖不同,不是同益物权,而是一种特殊的担保物权,它具备担保物权一些特征:1、它是从物权、随借贷之债存在而存在,随其消灭而消灭;2、它是一种他物权即在典当人或第三人财产上设定;3、承典人有权排除他人对典当物的干涉,享有追及权、特定的处分权、优先受偿权等。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担保物权,其特殊性就在于典当合同都有一个共同条款,即到期不赎,视为绝卖。这一特征却是与一般担保物权有着明显差异的。处分担保物偿还债务时,其价额不足债务额的要补足,超过部分要返还债务人。而典当关系中的绝卖条款却是规定到期不赎,典当物即为承典人所有,而不论其价值是否超过债务额。典当物作价一般低于实价,一旦绝卖,承典人就可以获得大大超过其债权数额的补偿。
在实际生活中,典当一般可分为动产的典当和不动产的典当。动产典当一般要交付典当物,也就是说要将典当物的占有权转移给承典人,由承典人保管,这基本相当于担保物权中的债权。不动产典当一般不转移典当物的占有,仅提供该不动产的产权证照做为担保,这相当于担保物权中的抵押权。
二、典当与典权的区别
典当是指设定动产质权,即指出典人将其所有的合法物品交付特定的承典机构以获取典当金,于约定的期限内返还典当金及利息而赎回典当物的行为。在典当关系中,主体分别为出典人和承典人。出典人为个人或某个社会组织,承典人则只能是专事典当业的特定机构。典当以出典人向承典人交付典当物为成立要件。典当双方按照法律的规定,约定典价、期限及赎回办法,并按照约定各自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典当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合同,与典权关系颇为密切。典权是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使用收益的限制物权。其中,支付典价的一方为典权人或承典人,另一方为出典人,不动产为典物。现在所称典当,与旧日的典权,已有了质的区分,不再是同义语。首先,从权利性质上看,传统民法一般认为,典权属用益物权,即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出典人的不动产而加以使有和收益的权利。据此定义,典权要素有三:1、支付典价;2、占有不动产;3、使用和收益。这是典权的基本法律特征,典当的特征有些是与典权相似的,如支付典价,占有财物。但两者的标的物类型完全不同,典权标的物限于不动产,即土地、房产等,而典当的出质物只能是动产。在对标的物的占有方式和占有目的上,两者也大相径庭。典权之占有,是为了加以使用和收益,如耕作土地以获得收成,占有房屋供其居住或通过出租获取租金。而现今的典当机构对典当物并无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其占有权仅能作为付出典价后获得返还的担保,因此,在物权性质上,两者均属限制性物权,但典权属于用益物权,典当属质押担保,应属担保物权的范畴。对划分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标准多有争议,笔者认为,应在于标的物的用途。凡以物的使用价值为标的为用益物权,相反,以物的交换价值为标的,而确保债权实现的,则为担保物权。此外,典权者,除典价外,并无利息,而典当关系中的承典人在收回典当金的同时,还有权获得利息。由此亦可见二者的区别。尽管典权之内容也可认为具有某种担保的因素,但究其实质,毕竟只能将它归于用益物权一类,与典当所属的担保物权应为不同性质的权利。
其次,从主体上看,在典权关系中,对承典人的资格没有法律上的限制,可以是任何有民事能力的公民或法人,而典当关系中的承典人一般只能是特定的社会组织即典当机构。
再次,在权利内容上,典权关系中的承典人,对占有物除自己使用外,还有权将其出租、转典或抵押,典当机构则仅负有妥善保管承典物的义务,无权将典物加以使用、出租或向第三人设定债务担保。至于标的物损坏或灭失的后果,在典权关系中,若系不可抗力因素所致,承典人的典权与出典人的回赎权便同归于消灭或部分丧失,而在典当关系中,承典人对出典人的回赎请求无权拒绝,应按成立典当时对标的物的估价向出典人赔偿损失。
另外,标的物的回赎期限长短不同。典权制度中对典物的回赎期限较长,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规定:“典契未载明期限,经过30年未赎的,原则上应视为绝卖。”典当期限即借款期限则较短,一般是几个月不等,逾期不能偿还借款本息的,出质物则为死当。
三、典当法律关系的性质
我国担保法对作为担保方式之一的质押,列为专章作出规定,而典当与质押的特征几乎一致,两者均起到对债务的担保作用,都以交付动产标的物为其行为特征,均为实践性法律行为。在英语里Pledge一词,既可用于典当之义,也可用于质押之义,并且事实上,在普通法里,典当与质押并无严格的区分。《牛津法律大辞典》对典当定义为:“将个人财产交付给他人,以作为某项债务的担保。”而对质押定义为:“由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移转某项财产的占有权,并由后者掌握该项财产,以作为前者履行某项支付金钱或履约责任的担保”。从定义上几乎没有区别。质押辞条下还进一步说明:“最常见的质押是当事人与当铺老板所进行的交易。”担保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据此可以看出,典当实际上属一种质押担保性质的借款,是一种担保物权,依附借贷法律关系而存在。在典当活动中,设定动产质权的一方为押当人,另一方即取得动产占有权并借款于押当人的是质权人或债权人,一般是典当行,移交的动产为当品;在质押担保中,“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物”。从典当作为质押借款这一债权债务关系来说,押当人即出质人亦可称为债务人,另一方质权人也就是债权人,当品即是质押物。因而,典当与质押实为同一类法律关系,应当根据担保法有关质押的法律规范来对典当关系进行调整。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物权篇,那么担保物权的实现依据何种法律规定呢?民法通则的债权篇内规定了抵押权,笔者认为,抵押权的规定作为处理典当纠纷的法律根据是合适的。前面已论及,典当实际上属一种质押担保性质的借款,而典当合同实际上就是一种抵押借款合同,当然适用抵押的法律规定。但是,典当合同中的绝卖条款却没有法律规定可循,而且由于该条款导致的超过债权数额的补偿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原则和我国法律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一种不正当收入,不应当得到法律保护,而只能依民法通则关于抵押的规定按债权的实际数额受偿。由于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精神一般是否定债务法偿期届满,抵押物的所有权移转于抵押权人的约定的,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典当这种抵押借款的特殊性,而不存在绝卖就不存在典当;因此,处理典当纠纷时,只能作为抵押借款来处理,适用的法律只能是与抵押借款有关的法律规定,即我国的担保法,据此可以定义,典当应属与担保法规定的抵押、质押和留置并列的一种担保物权。
四、对典当关系的法律调整
对典当业某些方面的管理尽管已有个别行政规章作了规定,也有个别地方出台了对典当业的地方性法规,但就全国而言,典当的立法仍基本上是空白,许多地方的典当业几乎是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依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做法在运作。司法解释至今也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典权,而无对典当业的规范具有指导意义的解释。为了保障典当业的健康发展,使其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挥它特有的融通作用,并通过规范来尽量减少或杜绝这一行业所极易产生的弊端(如变相高利贷或成为销赃的场所),基于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典当法律关系的特征、性质的结论,国家有必要制订专门的法规或补充纳入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如民法通则、担保法)来对典当关系进行法律调整,其应当包含对典当业进行管理的行政性规范,调整出典人与承典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以及对典当活动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制裁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规范几个方面。
我国目前的典当业实际上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活动,即一种质押借款活动,属金融业务范畴,必须遵从有关金融法规的规定,接受金融机构的主管部门即人民银行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其机构的设立应经人民银行批准。其他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均无权批准成立典当商行,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一律视为非法机构。同时,典当业从事的活动又决定了它属于一种特殊行业,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其开业和日常经营必须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管,对此,法律均应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典当中有关典当物的估价原则及与典当金之间的比例,典当金的利息幅度、手续费的比例等问题,也不能完全交由当事人合意。立法上应有一些原则性和限制性的规定。如典当金的数额不得低于典当物估价的多少,典当金的利息不得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多少等等,都应通过立法进行规范,以防止出现变相高利贷,也可使对于典当机构获利的合法性的评价有一个界定的依据。至于典当机构设立的条件、程序、从业人员的资格,允许或不允许作为典当物的类型、典当机构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也应通过立法来明确规范。
典当是典当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通过典当特定物品取得(支付)典当金并定期回赎的民事法律行为,典当须达成合意。典当机构与出典人就典当物的估价、典当金数额、利息、典当期限等内容的合意,通常以当票为载体得到证明。作为双方确定典当关系以及出典人赎回典当物的书面凭证,当票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出典人和承典人;典当物的名称(品牌、型号);典当物的数量和状况;典当物的估价;典当金的数额及利息或利率;典当期限等。典当当事人进行典当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出典人对出典物的权利瑕疵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承典人在必要时,也应对典当物品的合法性进行查询或要求出典人出示证明,对于承典的物品,承典人有义务进行妥善保管,承典物品因其保管不善而致使其毁损或灭失,应由承典人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担保法中已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我国目前典当业刚刚兴起和恢复,虽在经营机制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尚待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但在审理典当纠纷案件时,也并非无法可依。民法通则关于债、借款及担保的法律规定,经济合同法中关于借款的法律规定,担保法尤其是第四章质押部分都是审理该类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
在典当合同中,质权人对质押物享有逾期处分权,当押当人不能按期偿还借款本息时,质权人可依法将质押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并在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根据担保法第七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质物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其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出质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由此可见质押物不足以清偿全部借款本息时,债务人仍应就其不足部分负担偿还义务。
五、完善典当法律规定的立法建议及处理典当纠纷的原则
综上所述,典当作为质押借款所具有的法律特征,证明典当实际上是一种质押担保性质的借款,据此,建议立法将典当确立为与抵押、质押和留置这几种法定担保方式并列的又一种法定担保方式。
绝卖是旧社会典当业的典型特征,具有高利贷剥削性质,我国法律对典当合同中的绝卖条款是否禁止无明确规定,但该条款违背了我国民法的公平原则和我国法律的社会主义性质,属于一种不正当收入,因此,建议立法禁止典当合同含有绝卖条款,若有违背,应依法确认其为无效条款,不受法律保护。
鉴于典当业的特殊性,对于典当机构的违法经营活动应明确规定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如明知是赃物或窝藏、销毁或转移,视其情节,应对典当机构责任人给予治安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对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利息,或从事经营范围以外的活动,或者以其他方式牟取非法利益的,应分别依照金融法规或工商管理法规进行处罚。
典当业在解放后长时间被禁止,是由于它具有明显的高利贷剥削的性质,这种性质集中表现在高息和绝卖两方面。现时出现的典当业,不应是历史的简单重复,不应当也不允许保留高利贷剥削的性质。因此,在处理典当纠纷时,要慎重而又稳妥。一方面要保护典当业的合法利益,支持其发挥新的融资渠道的作用,以利拾遗补缺,另一方面,要限制典当业的不正当收入,切实保护典当人不受高利贷剥削和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笔者认为,审判实践中应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及时处理。此类纠纷,事实一般比较清楚,审理较为简单明了,拖长审理时间对双方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2、合理确定利率。目前典当业的利率不等,一般较高,应参照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原则规定掌握和处理。
3、动产典当,一般由承典人保管,应当适当收取保管费。不动产典当,一般不交承典人保管,而由典当人自行保管,承典人收取保管费不合理,不应保护。
4、以限制流通和禁止执行的财产作为典当物,应认定无效。如已批准但尚未盖房的宅基地就不能作为典当物。有些限制流通物,如金银、文物等已经典当了的,只能由有关部门收购,承典人就所得价款受偿,不能自行处分典当物。
5、房屋不动产绝不能成为质押物,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典当,实际上是一种抵押借款,该类案件在审理中应按最高法院的有关规定,以抵押借款合同纠纷进行定性为宜。
作者:黄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