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执行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1-05-19 文章来源:互联网
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执行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法官群体所特有的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它是新世纪法官队伍建设基本特征、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文化,是统一法官思想、锤炼法官斗志、树立法院形象的文化。
法院执行文化是法院文化在执行部门中的积淀,是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执行机构及其执行人员在执行工作及执行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现的总和。法院执行文化代表执行部门的基本价值观,而且是这个部门人员所共有的、体现其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的行为指南。
一、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行新理念
法院执行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解决思想问题、方向问题,即要建设什么样的法院执行文化,要建设的法院执行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很显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政法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法院执行文化的建设也要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无论树立什么样的执行理念,建设什么样的执行文化,都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的方向发展才适合我国国情。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执法为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建设法院执行文化就是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实现公平和正义。在建设中特别要注意服务大局和执法为民,因为执行工作的宗旨就是实现公正,服务社会。
一是树立服务大局思想,强化大局意识。通过执行文化建设,增强执行法官大局意识,使每一名干警将案件的执行与社会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将案件执行的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将案件的执行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将案件执行与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就案办案,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切实做到执行促进发展,执行服务大局。
二是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强化服务宗旨。通过开展执行文化建设,要使每一名执行法官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让他们意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恒的宗旨,提供有效司法保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民服务必须贯穿于每个执行案件、每个执行法官的执行工作之中,从而使执行文化建设自觉深入到实际执行工作中,从我们的执行工作实践中得到完善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对现阶段执行工作规律的探索和把握
加强法院执行文化建设,思想问题、方向问题解决了,重点是对执行工作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执行工作自身特点的文化。
一是执行案件立案后就应进入微机管理程序,立案、执行、裁决、异议等程序都可通过微机一目了然,同时,每个程序都有办结时限,整个案件执行过程实行动态化、一体化全程管理。
二是分类执行。根据案件的特点分类进行执行,每一类案件制定相同的执行方案,对措施、时间等都进行详细的规定,哪一类案件什么时候执行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三是在执行程序中贯彻公开原则,执行程序的启动公开,公开立案条件,公开执行人员,保障当事人的回避申请权。执行进展过程公开,公开执行措施和执行结果,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执行裁决公开,公开听取当事人及案外人的意见。
四是应专门加强对案件执行过程的动态监督工作,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静态监督与动态监督、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确保执行案件在每个执行程序都处于 “透明”监督状态,从而确保案件执行的公正和执行法官执法行为的公正性。
五是采取执行风险告知制度,以减少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或不满。在执行方式上,强调执行手段的多样性,讲究执行艺术,注重执行案件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执行过程中充分调动申请执行人积极参与执行程序,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及线索,使法院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穷尽执行手段和措施。
三、当前法院执行文化建设的重心和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进行,通过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引领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立足法院工作,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作为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执行文化同样肩负这样的重任。
充分发挥执行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必须把树立“和谐”理念、引领广大执行干警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为当前执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求各级执行机构,一方面要发挥各项职能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执行过程,将和谐要求贯彻始终,以追求执行中的和谐效果为目标,将和谐措施落实到执行工作的所有参与者身上,有效消除对抗执行、逃避执行、威胁执行、执行上访等不和谐现象,使当事人之间、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以及法院与社会之间实现信任、友爱与和谐互动,从而达到破解执行难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和谐意识,增强调解能力,拓展执行和解方式。对于执行法官来说,执结一个案件并不难,但要有效消解当事双方的利益冲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执行和解是一个极具特点的司法理念,它既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又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的思想,应该成为打造和谐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积极引导执行法官,从法律精神和公平理念出发,寻求法律与情理之间的和谐交融,寻求利益平衡的最佳途径,化解矛盾,降低老百姓诉讼成本,提高息诉率,实现息诉止争、钝化矛盾的社会目的。同时,要努力促进执行和解与人民调解及其他调解方式协调发展,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功能,将社区、村镇参与案件调节,完善多渠道争端机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卓有成效、不断创新的调解主体多元化和调解环境人性化的“执行和解”模式。此外,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实行法律救助的力度。要在简化程序、积极作为和减少执行环节方面探索出路,使弱势群体能够消费得起法律这一生活必需品。通过建立执行告知制度,开通庭长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精神,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四、如何发挥执行文化保障作用
法院执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人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执行法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司法理念,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等,从而提高素质品位,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良好形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从提高法院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审判改革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执行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执行文化建设全过程,把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执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按照《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执行法官以公正司法为荣,以徇私枉法为耻,不断提高人民法院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法院执行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行法治来整合多种利益诉求,是现阶段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必须以正确的法治理念为先导。不断增强法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人民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二)加强制度建设,彰显制度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通过对法院群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对其行为进行合理要求和调整,从而达到严格纪律、规范行为、树立形象的要求。各级法院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法院执行人员的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并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要认真进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从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的岗位和环节进行整改和规范,从容易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岗位和环节进行整改和规范,从容易发生地方和部门保护的岗位和环节进行整改和规范,不断完善法院的制度体系,为法院群体成员提供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范围,从而达到法院群体成员的行为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三)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执行文化建设的推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改革创新已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方式。法院执行文化的创新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不仅涵盖了体制机制,也包括了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如观念更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活动创新等。因此,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和执行工作自身特点,始终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结合发展的形势,不断加强执行文化建设新方法,通过积极探索加强法院执行文化建设新机制,不断提高执行文化的认同感与亲和力,保持法院执行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