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治理情境下的我国高校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11-05-14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出处】《辽宁教育研究》
【摘要】学科是大学课程的核心,是左右高校学术命运的指挥棒,决定着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生存发展。学科制度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和封闭、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使学科合作不能完全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精神处置、学科评价制度和学科奖惩制度不科学等是高校学科缺乏交流合作的原因。治理情境下协调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是:发展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建设合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构建学习型院校以及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
【关键词】学科合作;斯诺鸿沟;治理
【写作年份】2007年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8609(2007)12-0048-03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既定的时间内靠个人单一的学科知识、单一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以分科课程为单一模式的学校课程结构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现在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按照一级学科层面招生,到了大三才开始按照二级学科层面划分具体的专业,这是一种淡化专业的良好趋势,我们应予以提倡。大学中每个学院自身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教师承担每一学科的教学,各学院在某些学科领域必须开展合作交流。学科合作交流能够使研究者自觉地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不至于终生囿于一个专业的狭隘视角上,有利于多视角、多维度地考察研究课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成功实现,有利于集体智慧的互相激发,创造出新的学术成果。

二、高校学科缺乏交流合作的原因探析

1.制度层面:学科制度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和封闭

为了满足学科共同体内部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不同学科内部逐步建立了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范,分享不同的理论、方法论、技术问题和思维范式,不存在超历史、超文化、超传统的一种共同语言,使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自成体系,形成了学科之间的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的知识创新活力。每个学科跨入其他学科领域时,都可能引起混杂,相互间的融合有时只能产生在纯粹思辨的维度,就像产生在哲学家的维度,这使得学科合作交流难上加难。英国学者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曾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呼吁要消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实现两者的沟通与融合,被称为“斯诺鸿沟”。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提出,就反映出了当时英国知识界文理两大领域之间的分裂。有研究者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研究明显低于自然社会科学的合作研究。原因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产品,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学科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合作的难度较大,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完成。[2]总之,无论是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还是同一学科领域内部,学科专业的严格划分,容易导致本来已经严重的学科壁垒更加被强化。目前我国高校仍然是以学科门类作为申报国家各种课题、基金项目的依据,致使许多跨学科研究课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被剥夺,从而导致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产生几率大大降低。

2.管理层面: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通常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学科合作不能完全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精神处置

高等学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存在的冲突由来已久。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强调在处理学术事务时要依据学术标准,排斥外在强加的非学术标准;而行政权力在处理大学事务时强调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或制度办事,这两种权力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高校中的行政机构主管决策,却不甚了解一线情况,往往外行指挥内行,服务意识不强,人文关怀不够。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不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权力主体,两者不是处于同一语境的对话,行政组织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学术组织的话语权在慢慢地缺失。随着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日趋专业化,学术组织的结构变得松散,与之密切相关的学术权力也变得松散,弥散在学术组织的各个角落。[3]知识的创新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民主协商的人文环境,而具有强制特征的行政权力恰恰扼杀了学术权力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成长环境,从而形成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甚至对立。在当代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日趋强化的背景下,学术自由仅仅靠单个教授的力量是难以与庞大的官僚机构相抗衡的,只有建立学术组织才有可能扞卫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

3.评价层面:学科评价制度和学科奖惩制度不科学、不健全

很多高校职称评定往往把人限于一个学科或专业,比如,被认为搞教育学的若写了政治学的论文,则职称评定时往往不被承认,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可能因为不知划为什么学科而不被承认,至于理科人员去做文科课题则更被认为“不务正业”,这就使学科研究者难以自觉地实现学科转型。与学科评价紧密挂钩的奖惩制度也不承认教师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遏制了教师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研究的积极性。教师囿于自己狭隘的专业知识领域思维范式保守,只能凭空想象出一篇篇脱离实践的“专业论文”。科研经费的划拨问题也不利于跨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高校的绩效评价应该重视民主开放的、自主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科合作团队的创建。团队内教师之间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产生交流与碰撞,能够激发出教师的创造力,使团队合作的效率大大高于个人“单干”的效率。

三、治理情境下高校学科协调交流的路径及前景

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对话等民主方式使参与者形成一个自主合作的网络。在治理的情境下考察高校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可以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有序发展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1.发展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特别是文理交叉学科群

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科特色往往体现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上,因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培养视野开阔的人才。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趋势表明,科学的生长点往往在学科的边缘处和交叉点上。各个学科中的学术问题开展多元性、多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科学研究经常采用多种学科方法来研究同一课题。作为后现代思潮组成部分的当代女权主义,涵盖了包括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领域,采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来综合分析。另外,由于文理学科领域存在巨大的鸿沟,文科学生缺少必要的科学素质和精神,理工科学生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必须特别重视文理交叉学科群的建设。国外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学科知识复合型课程的开设,比如牛津大学在保留单一科目课程的同时,已开设“两科课程”、“经济学与工程科学”、“数学与哲学”、“生理学与哲学”等,甚或开设“三科课程”,如“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哲学和生理学”等,促使文理交叉渗透融合”[4]我国高校在参考和借鉴国外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开发出适合我国教育体制和体现本土化特色的文理交叉学科群。

2.建立合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涉,加强学术权力的自主性,实现两种权力的协调与整合

学科活力的激发,不只是一种来自于学科组织内部所具有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学术的精神和创造力,而也是一种来自于学科组织外部的动力,即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5]如何在管理制度上保证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也许,中国正需要成立像美国大学联合会和美国大学教授评议会之类的组织来共同制订和扞卫大学的学术标准和学术制度。美国大学内部虽有发达的科层组织,行政权力较强,但是,以教授会议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仍有效地控制大学的学术事务。大学是教书育人的组织,应以人为本,以学术权力为第一要务。大学现在所需要的体制不是一种机械的独立的体制,而是大学能为教师提供灵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处在增进知识和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最佳环境之中。我国很多高校内部都设有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设置,设计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学术事项,尽量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涉,加强学术权力的独立性。从学科角度考虑,高校应该赋予基层学术单位及其学科带头人充分的学术权力,包括学科规划、学科用人、学科经费、学科资料、学科日常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合法权力。在治理的情境下,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之间应平等交流协商,力求职责明确,以一种理解的心态开展对话,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构建彼此互信的权力主体。

3.构建学习型院系,举办形式各样的跨学科学术交流会,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组织,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21世纪最成功的大学应具有学习型研究型的“学习型院系”。大学各院系秉承团结协作精神,精诚合作,众志成城,互动交流。大学应定期的举办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会,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搭建一个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学术合作是一种旨在获取真理的交流活动,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自然科学领域兴起的复杂性科学目前被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且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缺乏计算机模拟、数学推理等一些理科知识基础,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定量分析和模型的建立比较薄弱。如果高校里几个院系共同合作研究复杂性科学这一难题,优势互补,再选取几位不同学科出身的教授组成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在这一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一定会有重大突破并占有一席之地。

4.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注意比较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差异性,以及学科发展的特色和方法,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在各自为战的情形下无法实现优势互补,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强化校际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地制宜,逐渐形成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体现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结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校际间的合作更趋向于多元化。跨校选课是加强校际学科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互通有无,能够促进教师学术进步和学生视野开阔。此外,高校间合作承担科研项目、成立学科研究中心等,都可以推动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

【作者简介】
蔡英辉,男,1981年生,山东烟台人,行政管理学硕士。 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供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府际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公晓晖,赵公正。人文社会学科合作研究的数量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娄延常。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5]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6.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