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第五章 新世界、新制度、新理论、新冲
发布日期:2005-01-1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BT2〗第一节〓能否对未来做些猜想

  〖BT3〗一、世界货币发展前景预测

  〖BT4〗(一)短期预测?〖HT5SS〗

  1、“固定工资制”、“反通货膨胀”、“物价指数”、“财政贸易收支平衡”、“汇率” 、“黄金储备”等概念,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作用于人的感官,扰乱人的思维。理 论界还会不遗余力地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但这已只是一种惯性反应,随着新的分配机 制的确立,最后必将停止。?

  2、外债、财政赤字、国债、各种票券、信用券将成为主要的过渡手段,支撑国际经济运行。 “通货紧缩”、“物价、生产增长滑坡”、“汇率居高不下”、“非充分就业与失业”成为 新的难题引起理论界关注。?

  3、不发达国家开始由蒙昧转向理性,对“货币贬值”、“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等 概念开始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国家人格由“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型转为“积极进 取”与“顺其自然”型,货币理论由“恐吓”型转为自助“务实”型。?

  4、发达国家“人少货币多”以及不发达国家“人多货币少”的局面将继续维持,货币仍然 是发达国家占有不发达国家劳动的主要手段。但不发达国家的觉醒,终会使其摆脱“货币贬 值”有害的恐吓,抢占货币发行权,以抵制货币不平等现象。部分不发达国家(如中国和印 度)将出现“人多物多货币多”的好局面。?

  5、世界货币端倪日现。国际借贷与各国货币竞争将促成区域货币与国际货币向纵深发展, 许多中小国家在“要么丧失本国货币,要么丧失发展机会”中选择了前者。?

  〖BT4〗(二)中期预测?〖HT5SS〗

  1、世界经济在滞胀与失业的困扰中前进,旧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对问题的解释已无法满足 社会需要,多种新理论开始出现,价值目标由“双向平衡”转为“单向前进”,哲学、法学 、经济学的大融合将使过去的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相形见绌。?

  2、债务、国际借贷、国际税收与国际货币竞争白热化,出现许多旧理论无法解释的新问题 .?

  3、国际经济一体化将带动国际货币一体化与国际政治一体化,国家的劣根性逐步消亡,国 家成为纯粹的地域概念,在一般民众观念中,与省和乡差别不大。

  〖BT4〗(三)长期预测?〖HT5SS〗

  1、世界货币、世界军力、世界政治组织与经济机构形成,国家防卫职能警察化。元首是世 界性的,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比省更大的地域,地球人可以在世界各地认国家老乡,并在当地 拥有对世界元首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人币理论”成为世界经济理论的主流,世界从以往的关心“物价”与“就业”转变 为关心“劳动权利”与“劳动信息”,“失业”将成为历史。?

  3、国家财政职能回归,普遍意义上的税收完全取消,国家财政职能由以前的“收税”,编 制“预算”,转为“劳动就业预测”、“劳动权利保障”与“劳动信息采播”。在“金融财 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财政是执行货币发行约定的一个执行机构。一元货币体制的确立与 税收的取消是国家异化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的标志。?

  4、“人币理论”与“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确立,使因劳动差别、人种差别、 国家差别而导致的各种不平等完全消失。世界元首的职能一是实现100%的就业,促进全社 会劳动与财富的增加;二是防备黑社会、政治极端团体与种族极端势力的发展;三是保护地 球,立足地球,走向宇宙。

  〖BT3〗二、地球人的自由与地球人的元首

  〖BT4〗(一)货币一体化与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HT5F〗

  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成一个村落,我们虽然还是有国家的人, 还带有一国国籍,但我们首先是地球人。我们可以爱我们的国家,因为它是自由和财富的象 征,我们以她为荣;我们也可以不爱我们的国家,我们不爱她的专制,不爱她的贫穷,因为 她没有大度、愚蠢、无法忍受;我们甚至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国家,因为工人阶级没有祖国 ,因为人们追求幸福、财富与自由的权利不可剥夺……??

  〖HT5SS〗你也许没有想到,上面这样一段语言出自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之手。“国家必将消 亡”几百年前还是一个伟人的设想,到现在“国家正在消亡”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货 币一体化和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已经初现断端倪。许多国家不再拥有自己的货币,他们拥有 世界货币和区域性货币,从而使他们的公民在社会经济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许多国家也 不再有自己的军队,他们拥有世界军队,永远保持中立,从而使他们的人获得更多的安全。 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各种信息交流畅通,人们所达成的共识增多,你不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国 籍,也可以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法律。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别落后,如果一个国家里面,自由受到 压制,它的法律制度就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它的人民就会千方百计逃离这个无耻的国家。 ?

  超国家权力已经产生,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还需征得国家的承认和认可,这已经仅仅是一种形 式。对于一些人类所共同认定的东西,没有任何国家敢不承认,也没有任何国家敢否定。国 家元首的至高无上已经受到人类基本理性的制约,损害人权、损害自由、损害财富与幸福的 国家元首总是受到世界的谴责,而对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懒惰无知、贪图享受、屠杀民 众、挑起战争的国家元首,则理所当然受到国内和世界的审判。地球人,尤其是专政、专制 统治下的地球人,正在呼唤地球元首, 以摆脱不公正的制度,获得地球人的自由。显然,经济制度、货币制度、金融财政制度的一 体化在推动国家消亡、扩大人类的自由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人类理性的 大苏醒!

  〖BT4〗(二)经济评价指标与政治评价指标的变化?〖HT5SS〗

  从关注物价到关注劳动价格,从满足于经济增长到追求充分就业,从考虑物价上升到防止物 价下降,从反通货膨胀到反通货紧缩,经济评价指标与政治评价指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界货币理论、货币观念、货币制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知识贫乏而大肆宣扬 通货膨胀的危害和害怕通货膨胀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1、经济理论的重点转移?

  现在的经济理论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已经以治理通货紧缩、解决充分就业问题、提高劳 动者的收入、使个人与社会走向富裕繁荣为重点。?

  2、加强对“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对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主要有: ?

  (1)以通货紧缩解释经济危机?

  在中国,对经济危机的解释,有一条是通货膨胀,并且将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危机危害社会的 证据之一。这是极端过时,也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绝对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相对意义上的物价上涨 并不等于通货膨胀,也不是由于政府多发货币造成的;相对意义上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发展无 害,相反,相对意义上的物价上涨是社会生产变化的基本规律,违背它必然受到惩罚。?

  发达 国家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早就已不再以主观想象的“反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经济危机, 而是通过详尽的历史材料证明只有通货紧缩才能对经济造成危害,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真正 原因,所谓的经济周期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货紧缩现象。下面介绍一下被誉为美国最伟大 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这方面的研究:?

  欧文·费雪在《债务与萧条》一书中,根据统计资料提出了一个“债务-通货紧缩”的理论 来解释大萧条。

  他认为,大萧条首先是由于“在某个时点出现了‘过度负债’的经济状态”,而对债务的清 偿会使存款的货币收缩,并引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通货的收缩引起价格总水平下降,或者 使货币的购买力上升,进而给企业的资产净值带来更大的下降,引发企业破产,减少产出、 交易和劳动雇用;这些变化又使得存款进一步下降,民众信心丧失,利率发生复杂变动,社 会经济萧条。欧文·费雪以1929~1933的大萧条案例雄辩地证明了大萧条与战争和通货膨胀 无关,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债务人还得越反而多欠得越多,经济之船越是颠簸,就 越是颠簸;它不再是校正自己,而是失去平衡,走向覆灭。”〖ZW(〗易纲主编〓《中国通 货紧缩研究》〓第十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ZW)〗 并且强调“在很大程度上,由 于财政危机,政府对通货膨胀通常无能为力。但是,随之而来的过度的通货紧缩确实可能完 全避免的”。?

  我们认为,政府和银行信用虚假是企业过度负债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提供真实的信用、真 实的货币记载企业的劳动。只有政府发出的货币是不再收回的自由货币,才有可能从根本上 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通货紧缩、经济危机等难题。?

  (2)以是否能够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作为评价政府经济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评价政府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多,但公认的一条标准是:政府是否解决了民众的充分就业 问题,是否将人力资源有效地用于社会经济建设,而不是采取通货紧缩政策,裁员下岗,以 维持某些物价不上升或者不下降。?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罗斯福新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两个“百日新政”的原因。第一个 “百日新政”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维持银行信用,实 现美元贬值。第二个“百日新政”1935年5月开始,主要内容是,以工代赈,扩大社会 购买力,提高劳动者的收益。也就是说,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膨胀通货,解决通货紧缩和信 用收缩的问题。通过发行货币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问题, 解决劳动者获取个人财富的问题。?

  在中国,有许多教科书将罗斯福新政理解为国家干预,却没有理解国家干预的实质内容是提 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膨胀本国通货,使本国货币大量增加,解决社会充分就业与通货紧缩 问题。?

  (3)治理通货紧缩,否认通货膨胀?

  国际货币研究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货币研究开始不再承认通货膨胀,完全 否认通货膨胀的有害性,而认为国家应该以货币为工具,解决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与劳动收 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扩大社会购买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通 货紧缩上面,降低货币流通成本,扩大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为货币 流通打通关节。〖LM〗

  〖BT2〗第二节〓新冲击与旧经济理论的终结

  〖BT3〗一、新货币票券原理

  〖BT4〗(一)货币票券的本质?〖HT5SS〗

  1、对货币表现形式的再考察?

  货币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已由前人做过一些考察,从粘土到铜、铁、金、银都充当过货币, 履行过交换的职能。那么货币的表现形式是否就只有这些笨物呢?答案当然不是。?

  过去的货币理论说:物物交换使某些物品开始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但在货 币表现形式的变化中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容易保存,不易损耗,容易计量,货币的 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的,交换方便的物品开始取代前面的货币成为新的货币表现形式。显然 ,这里有一个隐含命题,即“使用是否更方便”是决定货币以何种形式出现,会发生哪些变 化的内因。?

  以上述结论来衡量前期对货币形式的考察就会发现一些新问题。比如:人类无论在哪个时期 , 信息使用都是最方便的,它既不占空间也不费时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下都稳定如初。既然如 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假设信息货币早在笨重的物物交换这前就已出现,而后来的物质货 币,不过是表现货币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呢??

  事实表明,任何载体,无论贵贱与否,如果未经过一定形式的信息化处理,如外形、记号、 颜色等等,粘土还是粘土, 不是货币;金银还是金银,也不是货币;而经过一定的信息处理,或者经过一定明示和在潜 在的约定,任何物品(黏土、树皮、纸张、铜、铁、金、银)都可以充当货币,而且不影响 其使用。自此,我们的结论是:货币并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固定商品,货币也不是特殊商 品,货币表现的是一种劳动信息,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一个原始群落里,部落首领或信誉好的某大户的信物,如能被 大家接受,是一种比物币交换更方便的货币。事实证明,远在纸币出现之前。国家机构、商 业大财主的信物如信用票据、凭证、支付物品承诺书等履行货币职能的机会远比金银、铜铁 要多,它们其实就是一种更方便的货币。 这种货币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直 接促成银行、银行票据和现代意义上的纸币的产生。?

  对货币表现形式的再考察表明:我们在考察物化币时,忽略物化币所传递的信息;在考察信 息货币时,又忽略了其物化形式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在考察物物交换时,没有将它同时也 看成一种劳动信息交换,也没有将交换过程的结果看成是一种新的信息记载过程,从而坠入 了货币是否仅产生于交换领域,是否是商品,是否有价值等等无谓争论的陷坑。?

  2、对货币起源的再考察?

  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是旧货币理论的观点。 物币将纸币、信息币及其他没有发现的货币形式放在金银交换之后,错误地要求纸币的价值 必须维护金银的价格或者物价指数,犯了“同行错误”。 事实上,交换只是一个过程,它不会产生什么, 只是一种货币记载形式的相互转换而已。货币作为一种信 息、劳动记载形式,远在交换之前就已产生。

  所有货币记载形式由贝壳到黄金、纸币、信息币、人体币的过程,都与货币的起源无关,也 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单线联系。?

  人的劳动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为自己劳动并能直接取得劳动产品,产品就是他劳动的记 载形式。如农夫种田取得稻谷,稻谷就是他劳动的记载形式,我们称之为劳动的物化记载形 式。如果稻谷碰巧又是当时的货币,那它就是一种物化货币。另一种是为他人劳动不取得劳 动产品的,或者其劳动本身没有物化产品的,他人可以给付劳动者具体物与凭证,作为劳动 的记载。如果给付的凭证恰好是现在的法定货币(纸币),纸币就是他劳动的记载形式,我们 称此为劳动的凭证记载形式。由此可见,货币如其说是起源于交换还不如说是起源于人与人 的劳动本 身,是劳动的一种记载形式。考察到其它划分的需要,也可将前一种记载形式称为个体的记 载形式或者物质的记载形式,后一种称为社会的记载形式或凭证的记载形式。?

  3、货币票券的本质?

  对货币表现形式和货币起源的再考察表明,旧的货币票券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并没有 囊括货币票券所有的表现形式,也没有将货币票券的考察推到它的本源。因此,旧的货币票 券理论对货币票据本质的描述就丢了最重要的东西:货币票券与劳动的关系和货币票券与劳 动主体-人的关系。?

  我们认为:货币起源于人与劳动本身,货币是记载劳动的一种形式,货币通过信息化的凭证 或者 物质表现人们的权利、人们的劳动及其成果。人们的劳动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原始的是物质 的记载形式, 人的劳动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有一定的物质的表现,这种物质就是劳动的物质 记载形式。稻谷是农民劳动的记载形式,钢铁是炼钢工人的记载形式。人们劳动的另一种记 载形式是信息化的物质记载形式,这种形式比纯粹的物质记载形式要方便,人们考虑的主要 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如印有各种标记的金币、银币、铜币、铁币、贝壳币,因为它方便 ,所以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由于它应用广泛,人们也不再把它当成普通物来看待,而 愿意把它当成货币。第三种记载形式是凭证的记载形式,既用一定的凭证表示劳动的信息。 比如各种纸币、信用卡、票据、股票、债券、其他凭证。由于这种表现形式比信息化的物质 记载形式更加方便,所以应用最广。将来,随着电子技术与人体加密技术的推广,也许人本 身也可能成为他所拥有的货币的载体。一个人在任何地方,自己的指纹、虹膜就能获得货币 与交易结算权利。?

  显然,推动货币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还是人的劳动和人们的认识、文化科技水平,人们总是 选用更加方便记载形式来记载自己的劳动,来充当记载、表现、组织、交换、贮藏的工具。 人们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来执行这个职能,人们都会习惯的把执行这个职能的工具称作是货币 .因此,我们可以对货币票券的本质作如下表述:?

  货币是记载人们的劳动,反映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的一种凭证。货币和表现人们劳动的其 他凭证一起执行保障人的生存,记载、表现、组织劳动,交换、贮藏劳动成果,调动 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挖掘人的劳动潜力,创造社会财富的职能。?

  上面这个表述最主要的目的是:?

  1、将货币放在凭证体系之内,使货币和其他表现劳动的凭证能够互相融通,防止货币制度 异化;?

  2、将货币与人们的劳动需要和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货币能够时时刻刻为社会保障 充分就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

  3、明确表述货币与其他劳动凭证在职能上的一致性;?

  4、货币的首要职能是给人们提供生存与劳动的机会,“记载、表现、组织劳动”;?

  5、货币的第二位的职能才是“交换、贮藏人们的劳动成果”;?

  6、货币执行其职能的目的是:“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挖掘人的劳动潜力”;?

  7、货币执行其职能的最终结果是:“创造社会财富”,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只要有人在, 只要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就会有财富。希望这一点能够使不发达国家变“看物发货 币、看货币做事”为“有多少人发多少货币,有多少劳动潜力创造多少劳动财富”。?

  〖HT5K〗(二)〖ZK(〗从物币理论到人币理论-人类货币理论形态比较表〖ZK)〗?

  〖JZ〗〖HT5“H〗表四〓人类货币理论形态比较表?

  〖HJ*9〗〖HT6“SS〗〖BG(!〗〖BHDG2,K5,K5,K7,K13,K10〗

  货币理论〖〗代表人物〖〗价值目标〖〗经典教义〖〗最终结局

  〖BHDG8,K5.2,K7,K13ZQ,K10〗

  物币理论〖〗马克思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家〖〗货币保值、增值?物价稳定、 下跌〖〗〓〓物价下跌是经济战线的伟大胜

  利,可以增加人民的实际享受;?

  通货膨胀危及政局稳定,戕害民众生活,是万恶之首〖〗货币紧缩、物资贫乏、?

  经济危机、〖K-*5〗失业、〖KG-*5〗犯罪、?

  国家落后、政权丧失

  [BHDG6,K5.2,K7ZQ,K13ZQ,K10ZQ]

  物币人币?折衷理论〖〗弗里德曼〖〗〓〓人口影响货币,危机时应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 .〖〗〓〓〓四大宏观经济目标排序: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波动?债务沉积?企业困顿

  〖BH〗人币理论〖〗李纪兵〖〗〓〓人口决定货币,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充分 就业没有止境,通货紧缩没有尽时,真正的通货膨胀历史上从不存在,今后也不会存在。〖 〗消灭经济危机,劳动者、企业、国家发展无后顾之忧。〖BG)〗〖HT5SS〗〖HJ〗?

  〓〓如表所示,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至少出现了三种货币理论形态。一种是物币理论,一种 是人币、物币折衷

  理论,还有一种是人币理论。?

  顾名思义,物币理论是指所有将货币看成是物与商品的货币理论。这些理论将

  充当货币的物表述为“种类物,特殊物(贝壳、铁、铜、金、银),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 ”等等,唯独忘记

  了这些物所表述的人的信用与信息。可以说,在弗里德曼之前,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物币理 论家,所有的货

  币理论都是物币理论。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没有看到一种学说将货币与人联系在一起。以 马克思的货币理

  论为例,他将货币表述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他的追随者要求货币与物价挂钩 ,并由此导出了严

  格的物价管制,把统制物价、压低物价当成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导致了所有社会主义国 家的全面贫困与

  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饥荒。可以说,在所有的物币理论中,没有任何一个物币理论家有 马克思及其追随

  者那样极端。?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的极端,最初的企图是为了强调人的价值的,众所周 知,他曾经明确地

  提出了“反对货币拜物教”的口号,为了突出人的价值,他的追随者甚至提出要“消灭货币 ”,并把这一理念

  付诸实践,运用“工分、布票、粮票、油票”等限制货币的流通。强调人的价值原本没错, 为什么最后的结

  果恰得其反呢?原因就在于方法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为了强调人的价值,必须否定货 币,是辩证法害了马克思。弗里德曼的

  货币函数首次提出人口是决定货币的因素之一,于是,货币理论走到了人币、物币折衷的时 代,但弗里德曼

  并没有意识到“把人口与货币联系起来”是他对人类货币理论的划时代的贡献,相反,他在 更多的时候坚守

  “反通货膨胀”的阵地,并且将物价的上升归结为政府多发货币。他的这一错误观点,被中 国大陆的物币理

  论家广为抄袭、扩散,在中国改革之初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本书总结了物币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物币理论

  的原意在于强调人的价值,总结了弗里德曼的重要贡献在于将人口列于货币因素之列,总结 了社会经济的真

  正目的在于为个人服务。货币的最终目的与基本价值,都体现在它能否满足人的各项需要。 这样,人类货币

  理论家真正探寻的“人币理论”首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是目的,货币是手段;人为了实 现自己的价值必

  须用好货币这个最佳手段,而不应限制货币发行,甚至消灭货币。因为,限制、消灭货币无 异于限制、消灭

  当代社会,无异于消灭人类自身。?

  〖HT5K〗(三)〖ZK(〗哪些应该终结-新货币票券原理对旧经济理论的冲击〖ZK)〗?〖 HT5SS〗

  显然,新的货币票券理论将对旧的经济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

  1、在考察的领域上,新的货币票券原理贯彻以人及其劳动为本的思想,将主要注意力放在 实现人的价值上,领域遍布生产与消费,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群众的消费水平;而旧的 货币票券理论往往将主要 的注意力放在流通领域,其目的是为了追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2、在价值取向方面,新的货币票券原理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货币必须为社 会保障充分就 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而旧的经济理论则往往忽略人的需求,要求维持币值的稳定 、物价的稳定、各种生产与生产之间的平衡。?

  3、在货币票券的效用上,新的货币票券理论强调以货币票券促进社会发展,以货币票据 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挖掘人们的劳动潜力,以货币票券引导人们创造社会财富;而旧的经 济理论则往往忽略货币票券的效用,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劳动,另一方面又阻止国家发放货币 票据记载人的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成为无效劳动,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缺乏应有的票据手段 ,交换成本高昂,社会经济缺乏活力。?

  总之,旧经济理论所追求的平衡、稳定、不变在新的货币票券理论的冲击下,都会归于 无形。“经济系统不可能在长时间里处于完美的均衡状态-你不能指望浩瀚的大西洋长时 间平静无波”〖ZW(〗欧文·费雪〓《关于大萧条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中国通货 紧缩研究》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ZW)〗 ,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发展,注 重人类价值实现的新的理论。为了使读者能够对这种冲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选取了供 需平衡理论、物价理论(也就是对通货膨胀解释)、产业平衡理论作为代表,解释新旧理论 之间的较量。显然,被选中的理论都是最基本的经济理论,希望能够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BT3〗二、新旧供需理论的较量?〖HT5SS〗

  西方经济学确实取得了许多令人钦佩的成就,但并不排除某些东西其实是肤浅的。所谓的供 给曲线、需求曲线以及两者的交汇形成供需平衡便是一例,是片面的。在我个人看来,这种 戏法与魔术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没有什么两样,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给人一个吃惊的假道具。 〖BT4〗(一)真实的和新的供需理论?〖HT5SS〗

  1、对物价、产量与供给需求曲线的再观察?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时点的价格、产量与货币供应都具有不可选择性。我们将这些不可选择 的客观现象记录下来,并将每个时点的变化联系起来,便得到这个观察目标的运动轨迹。由 于这种运动轨迹是由各个不可选择的点构成的,该轨迹就可以看成是该目标的一般运动规律 .对于理性的人来说,利用规律就是顺应规律变化,就是在部分意义以上做到先知先觉而不 受盲目必然性的惩罚;对于非理性的人来说,仅凭主观愿望行事而认识不到规律,屡屡碰壁 以后还得承认规律的权威,这就是所谓来自规律的惩罚。?

  现在以横坐标表示价格,以纵坐标表示产量,做图,就得到一种产品价格、产量的变化轨迹 图。如果我们考察的产品很多,就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产品的产量随着价格的上升 而上升的曲线,如图4;一种是产品的产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的曲线,如图5;最后一种 情况是产品的产量先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后又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的曲线,如图6. ?

  〖BG(!〗〖BHDWG6*2,WK9,WK9,WK9W〗

  [TPHh4,+25.8mm.30.9mm,BP#]〖TS(2〗〖JZ〗〖HT5“H〗〖SX(B-*2〗图4〓随机考察一 〖〗〓〖SX)〗?〖TS)〗 〖HT5SS〗〖〗〖TPHh5,+25.8mm.30.9mm,BP#〗〖TS(2〗〖JZ〗〖HT5”H〗图5〓随机考 察二?〖TS)〗〖HT5SS〗〖〗〖TPHh6,+25.8mm.30.9mm,BP#〗〖TS(2〗〖JZ〗〖HT5“H 〗图6〓全面考察?〖TS)〗〖BG)W〗??

  〖HT5SS〗

  显然,从理论上来说,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都是一种不完全曲线,它们并不能 够完整地表示一个产品从产生、发展、壮大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只有第三种情况,才是一个 完全的能够表示一个产品从产生、发展、壮大到消亡的全部过程的完整曲线。旧的供 需理论将第一种情况当成供给曲线,而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其实也代表着一种需求;

  将第二种情况当成 需求曲线,而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其实也代表着一种供给;将第三种情况完全漏掉,不知道只 有这种情况才是一个真正的表示产品供需变化、产量变化、价格变化的完整曲线。?

  2、物价、产量、货币的变化规律?

  规律一:物价、产量与货币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统计角度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物 价指数、产量和货币供应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正向的增加。?

  规律二:从整体来看,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新的物价或者新的劳动价格上升的速度要高于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变劳动与物价(如稻谷)上升的速度要低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速 度,消亡劳动与物价下降的速度依性质的不同各有区别。?

  规律三:从具体的物的角度来看,物价的决定因素是物本身的效用,而不是货币供应量的多 少。每一个具体物的生产、每一项具体劳动大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进程,这是货币 供应量无法改变的。劳动、物价、货币虽然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货币却是最附从的因 素。?

  规律四:造成物价指数上升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新劳动的增加。他们一般都取得较好的价格 优势,新劳动的增加与价格的上升要求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这是总体物价指数上升的最 主要的原因。新劳动的出现同时会挤出旧劳动,这表现在货币上就是旧货币被淘汰,也就是 所谓的货币的贬值。?

  规律五:新劳动的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人们被动的适应客观规律的结果,而货币供 应量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刺激人们的劳动热情,促进劳动和产品的代谢进程,这是人们在主动 的运用货币供应量手段来刺激生产,是人们主动运用规律的结果。旧经济学认为:增加货币 供应量只能使产品价格同比例的增长,这是没有客观依据的。因为人们总是将增加的货币配 置在新劳动的身上,使新产品获得更多的承认,使旧产品更多的被淘汰,这是人的本性,也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在任何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量都不会引起物价同比例的增长, 总会加快经济运转的速度,总是让新旧产品更好地实现新陈代谢,总是带来较好的结果;而 减少货币供应量,则总是带来较差的效果。?

  3、新曲线对现代经济现象的解释?

  由于旧的供需曲线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故它既不能很好地解释滞胀、破产与经济危机、厂 商 行为等等基本经济现象,也不能解释新经济出现以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增长 、低失业、低通胀的现象,圆满解释解释这些现象的任务只能由新供需曲线来完成:?

  (1) 滞胀、破产与经济危机?

  〖BG(〗〖BHDWG7,WK12,WK12W〗

  〖TPHh10,+30.9mm.30.9mm,Y#〗〖TS(2〗〖JZ〗〖HT5“H〗图7〓滞胀?〖TS)〗〖HT5S S〗〖〗

  〖TPHh11,+30.9mm.30.9mm,Y#〗〖TS(2〗〖JZ〗〖HT5“H〗图8〓破产与经济危机?〖T S)〗〖HT5SS〗〖BG)W〗???〖HT〗〖HJ〗

  控制货币供应和其他限制经济自由发展的措施,是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物价上涨和失业的主 要原因。这些措施对经济的扭曲可以从图7的变化中看出来。图7在T1~T2段生产高涨,新 产品的出现要求货币供应量跟着增长,如果货币供应量以图中所示的方向增长,新产品就会 层出不穷,产量也会大量增加。图7在T2~T3段表示滞胀的产生,一方面,人们受物价指数 统计的影响,要求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变得平缓,新产品得不到开发,旧产品价 格高昂,生产停滞。另一方面,本来应该用于新产品开发的人力物力也因缺乏货币供应量的 支持处在失业的境地,扩大了社会的失业面。如果货币受控制的力度过强,造成货币供应线 折断,就有可能产生经济增长的折断现象,如图8的T3~T4段,这一段很好地解释了破产与 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线、物价指数和经济增长都是折断的,物价指数一路下 滑,经济增长滑坡,失业大量增加,社会严重动荡。这时,政府要么倒台,要么将折断的货 币供应线重新复原。只有当货币供应重新恢复以后,社会才复归于平静,社会经济才会正常 发展。在大的经济危机中,挤兑常常会使货币供应线折断,在集权与专制的国家中,政府与 行政官员也有这种能力。同样,图8也很好地解释了在大的经济危机中,为什么政府除了恢 复货币供应,让原有货币贬值之外,别无选择。只有恢复货币供应,才有可能使经济增长重 新出现,回到T1~T2段所表示的经济不断高涨的趋势中。?

  (2)厂商行为?

  新曲线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统一为一体,可以解释各种厂商行为如何受产品本身新陈代谢 规律的制约,尽量更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防止产品被淘汰;也可以解释人们的供给和需 求如何受产品效用的制约,最终与产品效用达成一致的,如图9.?

  〖DZ(〗〓〓这里可分A、B两种情况:?

  A、厂商处在A0的位置,以一定的价格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投放市场,发现产品热销,于是 一方面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提高价格,一直到A1的位置,供给与需求都是一致的。设此时的 价位为P?1,厂商会按固有模式继续提高价格〖〗 〖TPHh12,+45.5mm.48.9mm,Y〗〖TS(〗〖JZ〗〖HT5“H〗图9〓厂商行为〖TS)〗〖HT 5SS〗〖DZ)〗

  到P?2,会发现产品滞销,于是厂商将价格再 度降至P?1,既满 足了消费者最大的需求,又获得最佳的利润面。在这种情况中,劳动产量与价 格的变化是同步的,都是先升后降再稳定。?

  B、在这种情况中,生产厂商处在B?0位置,发现此价位销量不足,故一方面降低价格,另一 方 面增加产量,一直到最佳位置P?1.厂商可能继续降价到B1,发现利润减少,产品滞销,于 是 一方面开始减产,另一方面使价格回复到P?1位置。在这种情形中,供给与价格的变化是不 同步的,供给是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价格是先减后增再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供需曲线中,产品的价格与货币供应并没有必然联系,确定产品价格 变化的因素是产品的效用。产品的效用越多,企业最高价就越高,产品的效用越长久,产品 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小。?

  (3)对新经济现象的解释-永恒供需曲线的形成?

  在新的供需曲线中,产品的产生、发展、壮大和衰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过程,如 图10.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产品无能为力。产品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只要我们投入足够 的资源,产品的供需曲线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BG(!〗〖BHDWG6*2,WK9,WK9,WK9W〗

  [TPHh13,+30.6mm.28.9mm,BP#]〖TS(〗〖JZ〗〖HT6“H〗图10〓新的 供需曲线〖HT5SS〗〖TS)〗〖〗 〖TPHh14,+30.6mm.32.9mm,Y#〗〖TS(2〗〖HT6”H〗图11〖KG*2〗强力货币供应 线加入?〖TS)〗〖HT5SS〗〖〗 〖TPHh15,+30.6mm.28.9mm,Y#〗〖TS(2〗〖JZ〗〖HT6“H〗图12〓永恒供需曲线 ?〖TS)〗〖HT5SS〗〖BG)W〗〖HT5SS〗???

  我们知道,一个产品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它缺乏创新。而一个厂商、一个产品之所以 缺乏 创新,并不是其不愿意创新,而是缺乏创新所必需的资源,也就是说缺乏创新所必需的货币 来调动资源。故强有力的货币供应有阻滞产品衰老、激发产品创新的作用。如图11所示,在 货币供应线M强有力的支持下,单个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总是沿着货币的增长不断自我创新, 产品的淘汰线与衰老线不再存在,供需曲线成了一条永恒的不断攀升的曲线,最后变成一条 象图12那样的曲线,我们叫它“永恒供需曲线”。?

  如果货币供应充足,且自由交换的成本近似于0,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供给与需求曲 线-永恒供需曲线,它是在新的供需曲线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没 有波折的永恒的供需曲线。如图12.在这一条曲线中,我们还发现,如果货币的供给十分 充足,产品的价格线也会变成与纵坐标 几乎平行的一条曲线,这意味着价格不再变化,趋于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当然,这只是理论 上的一种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还要靠以后的时间来说明。但充裕的货币供应会刺激 社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使物价趋于稳定,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美国从1991年到现在,经济持续增长9年,其中扩展期有一百零五个月,九年平均通胀率低 于3%,失业率低于5%,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美国之所以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情况,充裕的货币供应和灵活有效的弹性货币机制是基础原 因之一,美国灵活的货币、票据、证券制度保证了人民的充分就业,给经济提供了强力货币 支撑,从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物价稳定的好现象。有趣的是,“增加货币供应会使物价 稳定”这一新现象与过去理论的想当然(货币增加当然使价格同比例增加)完全相反。?

  4、永恒供需曲线的经济含义?

  (1)永恒供需曲线消灭了经济周期。永恒的供需曲线表明,只有正确的货币政策调动所有 闲置资源,对产品创新进行支持,产品自身就会完成新陈代谢走向永恒。在产品永恒的自我 更新中,任何大规模动荡、波动与周期都是不可能的。?

  (2)永恒的供需曲线消灭了失业。在新的供需曲线(图10)中,我们发现产品的淘汰产生 了一个失业面,因为淘汰产品必然使生产该产品的人失掉工作。在永恒的供需曲线中,失业 面不再存在了,因为有货币线的支撑,这部分人与产品被直接投入到创新领域,从而消灭了 真正意义上的失业。?

  (3)永恒的供需曲线揭示了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的统一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增 长和创新与货币的增长与创新是完全统一的,经济的增长需要货币来支持。没有货币的支持 或者货币的支持力度不够,经济增长与创新线马上就会断掉,社会经济进入淘汰的周期。由 此可见,经济现象就是一个货币现象,货币现象也就是一个经济现象,二者没有区分的必要 .?

  (4)永恒的供需曲线揭示了货币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统一关系。这里申明一点,我是最反对 将变化视为不稳定因素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去说明变化本身就是最好的稳定,以主观愿望“ 压制变化”是最不好的“不稳定”。 因为在生活中,强调稳定的实际效果和主观动机几乎都是以“稳 定”为借口,压制变化与创新。

  从图上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产品创新曲线的斜度会越来越高,货 币供应量增长的幅度也会相应加大,物价不但没有随货币供应的增长平行移动,反而变成了 纵向移动。这表明,在货币供应极其丰裕的情形下,人们可以用同一价格买到极其丰富的新 产品,大量的货币供应支持产品创新与经济增长,进而促使物价稳定是显而易见的。相反, 如果人为地控制货币的增长,扭曲或者折断货币供应线,永恒的供需曲线就变成了消亡的供 需曲线,如图所示。这时,物价沿消亡曲线平行移动,失业面扩大、生产停滞、价格上升、 创新乏力,社会经济变得萧条。由此可见,现在经济波动中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都是人们 在生产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减少货币供应,增加了失业造成的。减少货币供应,使生产停滞 ,进而使物价上升,也是不难理解的。?

  综上所述,永恒供需曲线解决了过去经济学不能解决的全部问题:包括经济危机、经济波动 、生产下降、失业、滞胀、物价上升等等;这些问题既包括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问题,也包 括目前人们所谈的通货紧缩问题。其结论是:解决经济问题和货币问题都只有一个方向- 增加货币供应量,消灭失业。这好像是给土地浇水,原计划100吨水浇10亩地,不料100吨水 全部浇在1亩地的上面。于是,一些地方浇满了水(类似于通货膨胀),一些地方严重缺水 (类似于通货紧缩)。这时,浇水的人应该做的不是关闭水泵(类似于控制货币发行量), 更不是将已经浇下去的水再收上来(类似于增税、提高各项准备金、紧缩银根),而是要继 续加大供水力度,尽快灌溉其他九亩地(类似于尽快发行新通货,贬值旧通货,消灭失业) ,同时要清除1亩地与其它9亩地之间的交换障碍(类似于确立经济自由体制,确保公民拥有 各种自由权利),这样才能使10亩地的水量尽快平衡(类似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5、永恒供需曲线的政策含义?

  (1)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应该扮演强有力的货币供应者的角色,以强力货币供应制度将被 自然淘汰挤出来的劳动者重新投向支持创新的基础领域。政府的强力货币供应角色除了降税 、降息、降低贴现率、降低成本、放松银根以外;在特殊情况下,还要有无偿发放救助金、 补贴贴现的准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有非常的勇气,接管银行、承受无限量挤兑、 尽快发放新通货,贬值旧通货,消灭失业。这些事情对于政府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以前的政 府都做过。以前的缺点仅仅是没有做到有备无患,延误了时间。?

  当然也有不明智的政府,这些不明智的做法都被历史记下来了,德国的“饥饿总理”就是一 例 .1930年上台的德国总理布吕宁,上台之初就采取裁员、减薪、减产、增税、提倡 节约、压低政府开支、紧缩银根等等手段治理经济问题,结果使失业剧增、经济衰退,被人 称为“饥饿总理”。中国是否有与此相似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在困难时期,我们常常号 召国民勒紧裤带过日子,平时舆论对消费的压制,对失业与民众收入增长过缓不关心,对我 国与发达国家巨大的货币差距视而不见,片面强调货币保值、国家增税,片面鼓吹经济过热 ,大肆宣扬金融风险,提高存款准备金,紧缩银根,限制票据的发行与贴现,推行裁员下岗 ,忽略再就业,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强力货币供应制度?

  显然,仅仅靠政府认识到自己的强力货币供应角色是不够的,强 力货币供应还必须有制度作保证。这些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

  A、强力货币供应发放的机构;?

  B、强力货币供应发放的额度;?

  C、强力货币供应发放的岗位;?

  D、接受强力货币供应的对象;?

  E、强力货币供应的计划;?

  F、意外情况与发放计划的变更;?

  G、社会监督与信息交流;?

  H、强力货币供应措施的效果监测与评估;?

  I、经济预测与强力货币应对;?

  J、现存货币流通措施效果检测与评估;?

  K、货币机构的组织程序与运作程序……?

  (3)强力货币供应意外?

  在现实情况中,常常会有与强力货币供应相矛盾的情况出现,如 何应付这些意外情况,是永恒供需曲线的任务。可以预计,强力货币供应本身不能解决所有 的经济问题。在强力货币供应的机制之下,还有经济问题甚至很严重的经济问题出现。永恒 供需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货币供应线折断。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因意外情况而停止强力货币供应。相反,我们应当在稳固货币供应的基础上,动手解 决新的问题,使新的货币供应制度更能适合新情况的需要。?

  (4)强力货币供应机制的配套制度?

  在对永恒供需曲线的分析中,有许多隐含条件存在。这些隐含条件必须由强力货币供应机制 以外的配套制度来保证。这些制度包括:?

  A、货币(含证券票据等凭证化资产)自由制度;?

  B、信用自由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劳动权保障制度;?

  E、政府经济信息公开制度;?

  F、对政府经济信息采集、制作、发布进行公开监督、管理与评估的制度;?

  G、重大经济法律与政策全民公决制度;?

  H、对政府经济政策、经济法律的外脑评估制度……。?

  总之,经济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参与;只有全社会成员都参与经济运作,才 有可能有好的法律、政策、决策和经济行为,才有可能保证社会经济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为社会每一个人服务,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远大理想。?

  6、永恒供需曲线的社会意义?

  自从人们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形态以后,进入更高阶段的社会阶段是每个人的 梦想。本世纪初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东方封建经济形态的国家跃过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选择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这种选择带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人们希望国家的强制力能够带给人民财富与幸福。在这种 选择中,国家自然而然地担当起上帝的角色,几十亿国民对国家与权力顶礼膜拜。近百年的 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并不成功。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国家无能还是社会主义出了问 题??

  永恒供需曲线表明,任何事物、任何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基本前提:能够排除外力 干扰,自由自主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道路。这条路就是通向自由,摆脱奴役之路。如果没了 自由,就等于抹杀了人民原本很想要得到的东西-自由,得到了原本不想得到的东西- 奴役。在永恒供需曲线中,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不明显的。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一个一贯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获取自由,摆脱奴役。有了“获取自由”这 个前提,再将社会形态的划分理论引进来,道理就非常明显了。社会形态越高级,个人与社 会的自由就越多,促进自由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抹杀自由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抹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人本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阶段,就体现 在还给人们(包括且主要是个人)更大的自由与解放。?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并不是要公民将经济权利交与国家,也不是在国家的强 制下 发展经济。相反,人本主义经济形态要求个人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自由,同时也 要求国家 拥有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自由。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是相辅相成的,国家自由不能侵害个 人的经济自由,个人自由也不能侵害其他个人的自由和国家经济利益。个人经济自由实现的 总和就是国家经济自由的实现,国家的经济力量又使得个人的经济自由有了强大的保障。在 这里,过去的公有与私有变成了全民所有与劳动者个人所有,个人财产既是个人的,也是社 会的;社会财产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都可以依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则互相转化、互 相支持、互不侵害-这就是比资本主义更理想、更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 财产所有制模式。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姓社姓资、姓公姓私都还没有脱离过去公有与私有的局 限,我们所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没有脱离过去思维模式的局限。社会财产的共同性集中 表现在货币上,社会可以利用货币为个人防备风险,创造劳动机会,而个人只要有劳动能力 就能获得此种机会,就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为社会创造财 富。?

  显然,东方国家选择人本主义道路并没有错,东方国家承认国家的权力也没有错,承认个人 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利益同样没有错。只要我们不把国家与个人对立起来而 让国家为个人服务(为人民服务),不以国家权力去剥夺限制个人的权利而是保障与扩大个 人的权利,不以公有去侵害劳动者个人所有而让公有为劳动者个人所有作后盾,不以国家计 划去剥夺个人劳动自由而是为公民提供信息服务,不以货币权力须剥夺劳动权利而是以货币 保障劳动权利(如建立强力货币供应制度,及时提供劳动保障),我们的人本主义理想就一 定能实现。?

  永恒供需曲线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外力强制与压迫,没有破产与失业, 而只有强力货币保障与劳动保障,只有永恒与创新的新社会。在这个社会,财产既是劳动者 个人所有的,也是社会共有(全民所有)的,这就是我们所憧憬的人本主义社会。

  〖BT4〗(二)新旧供需理论的较量?〖HT5SS〗

  1、旧供需平衡理论的隐含假设?

  旧供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1)时间、地点、人物和其他客观情况不变;

  (2)人们愿意和能够选择不同的价格、不同数量的产出和需求。?

  显然,这两个基本假设在现 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万物皆流,没有人能够阻止时光的流逝与其它客观条件的变化,固定 不变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意义。退一步来说,在某一特定的客观环境里( 确定时间、地点、其他客观背景),人们能够实现的愿望通常是确定的,人们并不能脱离客 观环境自由的选择价格与产量,故旧供需理论关于主观选择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意义 .?

  2、对旧供需曲线的批评?

  旧的供需理论认为,商品的供给总是与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相对应,销售价格越高,商品生产 者的供给也越高。因此,可以将这种关系用图13所示的曲线来表明,称为供给曲线。同样, 商品的需求也总是与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相对应,销售价格越高,商品需求者愿意购买的产品 越少,这种关系可以用图14所示的曲线来表明,称为需求曲线。那么,分割的供给和需求是 如何达成一致的呢?旧的供需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会交汇在某个 点,如图15所示。?

  〖BG(!〗〖BHDWG6,WK9,WK9,WK9W〗

  〖TPHh7,+30mm.30.9mm,Y#〗〖TS(2〗〖JZ〗〖HT5“H〗图13〓旧的供给曲线?〖TS)〗 〖HT5SS〗〖〗

  〖TPHh8,+30mm.30.9mm,Y#〗〖TS(2〗〖JZ〗〖HT5“H〗图14〓旧的需求曲线?〖TS)〗 〖HT5SS〗〖〗

  〖TPHh9,+30mm.30.9mm,Y#〗〖TS(2〗〖JZ〗〖HT5“H〗图15〖KG*2〗供需曲线的交汇 ?〖TS)〗〖HT5SS〗〖BG)W〗???

  如果说,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上述情况,那么,只要我们认真地想一想,现 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另外一些情况,这些情况是旧的供需曲线无法解释的,主要表现在: ?

  (1)旧的需求曲线无法解释物价上涨,人们的需求也跟着上涨;物价下降,人们的需求也跟 着下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

  (2)旧的供给曲线无法解释为什么提高物价,常常会迫使厂商减少产量;而降低物价时, 反而会使厂商增加产量的奥秘。这种现象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日常生活中也很 常见。?

  (3)旧的供给与需求曲线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人为地造成了供给与需求的分割,这 与日常生活中供给与需求的不可分不相符合。?

  (4)旧的供需曲线无法反映物价变化的内在规律,没有表现出物价是由物的效用来决定这 一客观事实,造成了物价认识误区。?

  (5)旧的供需曲线以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解释物价现象,而不是以物价来解释货币供应量的 增加,使事物的因果关系倒置。?

  (6)旧的供需曲线破坏了物价约定临时性的基本假设,抹杀了物价变化的内在规律,诱使 人们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方式控制物价,扭曲了价格信息,伤害了经济的发展。?

  (7)旧的供需曲线还破坏了其他自由假定,对货币发行、劳动价格的变化、劳动与产品的 新陈代谢规律进行歪曲,剥夺了人们自由发展经济的权利。?

  (8)旧的供需曲线误导国家将注意力由“充分就业”转向“控制货币供应量”,违背了经 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造成经济停滞、失业剧增与物价上涨并存的局面。除物价上涨是客观规 律的要求以外,经济停滞与失业都是供需曲线误导出来的“人祸”。?

  显然,新的供需理论比旧的供需理论要现实得多,也有用得多。供需理论的变化会使物价理 论、产业平衡理论发生相应的变化。

  〖BT3〗三、 新旧物价理论的较量

  〖BT4〗(一)对价格现象的新分析?〖HT5SS〗

  对价格的分析有一个前提,就是承认一切物价都不过是劳动价格的表现形式,决定物价变化 的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从人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劳动的价格;从物的角度来看,决定 物价变化的是物的效用。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劳动价格的提升与物的效用的变化不是某 个人、某种制度能够决定的;相反,劳动价格的提升与物的效用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 决定人的观念与其他制度相应地发生变化。?

  1、对劳动价格的分析?

  对劳动价格的分析要把握以下几点:?

  (1)劳动价格的上升是内生的。也就是说,在原有制度内、在原有价格体系里面就孕育着劳 动 价格上升的趋势。比如,产品甲在八十年代的价格是每件10元,每人每小时的产量是1件; 到九十年年代,由于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熟练程度的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出现、更有效的 组织机构的出现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人每小时的产量上升到10件;如果此时的价格仍然 是每件10元,那么此时劳动的价格却变成了每人每小时100元。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物价不 变的体制下,劳动价格的上升仍然是无法预料与控制的。?

  (2) 劳动价格的上升必然使社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价格的上升,一方面刺激了人们劳 动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生产能力扩大的结果,而产品生产 能力的扩大必须受到人们消费的制约。换一句话说,人们不可能对某一种产品进行无限量的 生产,当某一种产品的消费需求趋向饱和时,节余下来的生产能力必然另谋出路,去生产新 的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使社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旧产品的淘汰。 ?

  (3) 社会产品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物价指数的上升。社会产品结构的变化是多方向的,既包 括新产品的出现,也包括同一产品质量的变化,还包括旧产品的淘汰。目前对社会产品结构 的统计基本上没有进行,或者虽然进行了,却没有想到产品结构的变化会对物价指数造成什 么样的影响。众所周知,物价指数的采样是既定的,这些既定的产品在社会上消费结构中所 占的比例一般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换一句话说,物价指数的采样相对与社会产品结构的变 化来说,严重滞后。比如,对粮食的统计,粮食生产的生产水平每年大致相同,消费水平也 大致相同。设1980年的粮食产量是4000亿斤,这时的产品结构主要是布料、粮食、平房、

  自行车;社会产品总价值是12000亿元,粮食占社会消费的20%,总价值是2400亿元,粮食的 价格是每斤?0.6?元;到2020年,粮食产量还是4000亿斤,这时的产品结构主要是丝绸 、粮食、别墅、小汽车;社会产品总价值是1080000亿元,粮食占社会消费的10%,总价值是 108000亿元;粮食的价格是每斤27元。

  显然,物价指数统计所反映的是粮食价格上涨45倍,但这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货 币贬值45倍,而是社会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物价指 数的采样往往忽略了新劳动尤其是观念产品的出现,也不能采集到已经消亡了的产品的价格 .这样,物价指数的数字有可能与现实情况差得更远。由于物价指数的统计集中于日常消费 品,故在短时期内,社会产品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物价指数的上升。?

  (4) 劳动价格的上升、社会产品结构的变化与物价指数的上升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都 是不可控制的。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价指数上升并不说明货币贬值,也不说 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相反,它是在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由市场规律和市场 机制自动实现的价值平衡的结果;对一些技术进步慢而又为社会生存所必需的产品来说,其 价格不过是水涨船高-分享社会进步的好处罢了。很难想象,粮食在1980年的价格与在20 20年的价格一样,都是每斤?0.6?元。因为按这个价格,占社会消费10%的粮食只占社会总 价值 的?0.22‰?,社会生产就无法平衡,劳动交换也无法进行,种粮的都会饿死,其他行业也 无法发展。故如果我们强行控制物价(如粮价),必然大大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延 缓社会经济运转的进程,受到规律的惩罚。?

  2、对物价的分析?

  对物价的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物价变化是客观规律的结果,是正义、公平的象征;强行控制物价是违背规律的,不正 义的,必然给社会带来不公平的现象。?

  (2) 物价自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社会产品的更新换代是任 何政府无法预测的。处在无法预测境地的政府强行控制物价,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3) 物价上升意味着劳动价格的上升,意味着社会产品的更新换代,意味着社会经济流转速 度的加快。

  反过来,在产品更新换代、社会经济流转加速和产品价格更新等众多好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产 生的结果-物价上升对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好的。损害物价上升必然损害其他好的指标,使 社会走上贫困。?

  (4) 物价上升并不可怕,将物价上升宣传为洪水猛兽一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 也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5) 物价指数的统计并没有实际上的意义。如前所述,物价指数的统计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发展的状况,不能反映人们劳动收入的增长,不能反映社会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反,物价指 数的统计限制了人们的视野,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故物价指数的统计应当废弃。从人本主义 理论的角度来说,把物的视角转变为人的视角非常重要,意味着人本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观 念的胜利。这个转换体现在价格统计上,就是要把对物价的统计转化为对劳动价格的统计, 对劳动者劳动收入的统计,对劳动者日常生活条件以及日常生活需求的统计。

  〖BT4〗(二)对旧物价理论的批判?〖HT5SS〗

  1、旧的物价理论无法说明物价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物的价格本来是由物的效用和人们收入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依照旧供需平衡理论,却看不 到产品效用和人们收入水平对物价的影响。在旧的供需曲线上,似乎价格的变化是由供给和 需求的变化决定的,但是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似乎又由产品价格的变化来主导。这样,价格和 产 量的变化都成为不可捉摸的因素,产量决定价格,而价格又决定产量,二者到底是谁决定谁 ,还是谁也不决定谁,都不能有一个定论。?

  2.旧的物价理论赞成通过国家控制货币量来控制物价,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由于旧的物价理论无法说明物价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最后只好将物价变化的内因去掉,而找 到货币供应量这个外因。将“物价的变动”不看成是“物价现象”,而看成是“货币现象” ,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当“物价上升”被偷换成了“通货膨胀”以后,许多荒谬的推理开始 了,灾难也就跟着开始了。在这种荒谬逻辑的推理下,“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被 人不假思索地接纳下来,人们开始陷于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控制物价变化的幻想,全然不管自 然规律在此给了“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来稳定物价”的幻想家们多少惩罚:经济滑坡、失业、 迷茫、抢劫、凶杀……?

  3、旧的物价理论渲染物价上升的危害,使政府和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价统计上, 忽略了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T3〗四、产业平衡理论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HT5SS〗

  产业平衡理论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石,随 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产业平衡理论也是穷途末路,蹦达不了几天了。俗话说:“穷则 思变”,不发达国家的人们因为国家不发达,容易产生求变的心理,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或者 不自信的不发达国家领导人对这种心理有一种本能的害怕。因此,缺乏自信心的不发达国 家领导人特别注重喜欢稳定、平衡一类的字眼,“穷则思变”的国民与害怕变化的“领导” 和 受政府控制的“舆论”成为许多不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滑稽现象。当然,少数领导人害怕权力 变 化并不能阻挡广大民众“穷则思变”的愿望,平衡理论也就自然走到了尽头。理论上,产业 平衡理论与资源最佳配置理论有着数不清的争议和矛盾,随着资源最佳配置理论的发展,产 业平衡除了消亡别无选择;实践中,依据产业平衡理论作出的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投资政策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降低了市场经济自动配置资源 的效率,受到多数人的批判。?

  要完全清除产业平衡理论的影响,回顾产业平衡思路在实际操作中的负面作用最有说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官员最注重产业的平衡,1949~1957年围绕产业平衡展开的重大 经济历史事件有:?

  〖HT5F〗1. 调整公私关系及产销关系?

  1952年6月12日,为了调整公私关系及产销关系,中央贸易部召开全国公司盐业运销 会议,决定:

  按季按月编制运销计划,以避免盲目运销,供求失调;在盐价政策上,照顾生产、贩运、消 费三者的正当权益,商业利率一般为成本的5%左右。?

  2. 降低商品牌价?

  1952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降低商品牌价的重大意义》社论,指出:各地陆续 降低了大量日用百货商品的零售牌价,上海有一万多种,北京有近四千种。降价的幅度由百 分之四到百分之四十,平均在百分之八左右。商品的降价,实际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加了收 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

  3. 所有制变革(平衡)?

  1954年1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中财委关于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的报告 》和《中财委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 意见》。60%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被纳入国家的资本主义轨道。1955年以后,我国又完成了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4. 计划控制?

  1954年9月20日,中央召开计划会议,讨论了1955年计划控制数字,对基本建设、工业 生产、农业生产、国内贸易进行控制。?

  5. 厉行节约?

  1955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指出:从1955年到19 57年,基本建设造价在1954年削减百分之十的基础上再削减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要求 各经济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增加上缴利润。严格遵守老企业、老单位增产增收不增人,新企 业、新单位增人从老单位多余人员中调配和优先录用复员军人的原则;在机关、学校、企业 、部队的生活设施方面降低汽车、宿舍、家具的使用标准。?

  6. 计划和比例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的关系问题上,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 者个人的关系上,提出三个方面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价格生产单位要有一定的独立 性和权益,要关心群众生活,特别要使工人、农民在增产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在中央和地方 的关系上,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在中国 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上合理的方面 .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7.研究比例平衡关系?

  1957年4月14日,国家计委建议研究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有关的重大问题和比例关系, 主要有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农业内部的比例 关系,计划统计的体制和方法问题,以及财政金融、内外贸易、人民购买力、利润、税收、 物价、成本等问题。中央同意该建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文教各部门及国务院 经济文教各办、委,都着手研究。?

  8. 取缔商业(当然是投机性的)?

  11月14日,贸易部决定取缔八种投机性商业行为:?

  (1)超出人们政府批准只业务经营范围,从事其他物质经营者;?

  (2)不在指定交易市场交易者;?

  (3)囤积生活必需物资者;? (4)买空卖空、投机倒把者;?

  (5)故意抬高价格,引起物价波动者;?

  (6)不遵守商业行政管理,扰乱市场者;?

  (7)假冒伪造,获取非法利润者;?

  (8)一切从事投机活动者。?

  9. 统一调派劳动力?

  1952年7月25日,政务院批准《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旧社会遗留了大 量的失业问题,为迎接大规模建设,必须有计划地把城市剩余劳力应用到生产中去,逐步做 到统一调派劳动力。决定要求中央、大行政区、省和大城市应设立劳动就业委员会,并建立 有专营负责的办事机构,统一办理失业人员的登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就业。?

  10. 将权力集中到中央?

  1950年2月13日,全国财政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统一财经,紧缩编制、现金管理和 物资平衡等四个重大经济问题,要求在财政数字、公粮、税收、编制、贸易、银行等方面将 权力集中到中央。?

  11. 信贷集中于国家银行?

  1950年4月7日,为有计划地调节现金流动以及节约现金的使用,政务院公布《关于实行国 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规定人民银行对国家机关实行现金管理。12月1日,政务院第六 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决算制度、预算审核、投资的施工计划和货币管理的决定》,实行进 一步的货币管理,部队、机关、国营企业、团体、合作社的现金使用,必须编造收支计划, 并经适当机关的批准;在国内外的一切交易,全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划拨清算;上述各单位 之间,不得发生借贷,信贷集中于国家银行。?

  12. 取消各种补贴(当然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950年8月25日到全国工资准备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工资单位、工资标准、工资等 级、技术津贴等问题,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要合理;二是要得到大多数工人的拥护;三是 要照顾国家财政经济能力,不能过多增加国家负担,并取消了各种补贴。?

  13. 一切生活费用,都由个人负担(当然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955年6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计划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命令 》,规定实行工资制度以后到工作人员积极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都由个人负担,现行包干 制的一切费用规定同时废除。

  办公工作人员住用公家房屋,一律缴纳租费。?

  14. 阻止农民进城(当然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955年6月,国家计委决定取消工资分和物价津贴制度,降低工资标准,阻止农民进城。?

  15. 全国工资改革方案平衡会议?

  1956年5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工资改革方案平衡会议,以解决职工工资增长 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的问题,如1955年劳动生产率比1954年约提高?9.9%, 但职工工资增长仅为0.5%?。

  这次改革在工资制度方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取消工资分和物价津贴制度,实行货币工资 制度;二是对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工资标准作了大调整;三是改进工资等级制度。?

  16. 国务院决定降低工资标准,阻止农民纷纷进城?

  1957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国务院决定,对工资和劳保福利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了调整和改进,需要包括:降低普通工和勤杂工工资标准,阻止农民纷纷进城;延 长学徒年限,为扩大就业和坚持实行低工资制度打下基础;适当放宽退休条件,改善劳保待 遇。?

  17. 调低利率?

  1952年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将存、放款利率分别降低百分之二十~五十,并缩小 存、放利率之间的差额,以降低工商业成本,活跃市场。1953年12月下旬,人民银行再次调 低放款利率,推动生产发展。?

  18. 稳定物价与计划平衡?

  1949年,全国物价继1月、4月、7月三次大幅度上涨之后,于十月份第四次猛烈上涨 .在十月份一个月来全国物价平均上涨百分之四十四点九。稳定物价是人民政权面临的最急 迫的任务,从1949年以来,中央一直把稳定物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

  19. 冻结货币(当然是为了打击投机倒把)?

  11月5日,中财委确定采取以下措施:冻结未投入市场的货币十天;抛售物资,回收货币 十天;各机关停止购物;检查存款,收缩贷款;加强市场管理。此次行动到12月10日结 束,给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者以严厉的打击,全国物价趋向平稳。?

  20. 回笼货币、物价下降15%(当然是伟大的经济奇迹)?

  1950年3月15日,中财委发出《关于抛售物资、催收公债、回笼货币、稳定物价的指示》 ,指出:过去物价波动的基本原因时纸币发行过多,财政上有巨额赤字,在采取统一财政措 施以后,国家财政收支已经接近平衡。从三月开始,货币发行已大大减少,银根紧缩,物价 基本稳定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完成物价有长期波动到基本稳定的转变,中财委决定:不抛出 货币,加紧催收公债、税收,使物价稳定的影响遍及全国,全国物价平均下降10%;在物价 下降至一定程度后,有把握的增发货币,使物价恢复正常;贸易部要改变保守思想,放手抛 售物资,大力回笼货币。这一指示下达后,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物价下降15%,四月份又有 较大下降。?

  21. 商品滞销、生产减缩、停业歇业很多、失业人数大大增加(当然不是平衡政策的错误) ?

  1950年5月8日,中财委召开七大城市工商局局长的会议。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以后,工 商业普遍遇到困难,主要表现在商品滞销、生产减缩、停业歇业很多、失业人数大大增加。 三月份以后,各地新失业的有十万人,全国失业人数达到一百一十七万。会议认为,这里面 的原因,一是物价稳定之后,市场虚假购买力消失,使物资供过于求;二是过去适应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一些工商业,现在失去了市场;三是私人企业机构臃肿,经营不善; 四是行业内部、地方与地方竞争加剧,供求不协调。会议指出,这种困难是暂时的,是走上 新生、走上重建、走上繁荣过程的一种困难。会议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扩大加工订货,重点

  维持生产;扩大农产品收购,开导工业品的销售;联合公私力量,增加工业资金的周转;举 办失业救济;用适当方式将市场情况公告全国,指导私营工业的发展,减少其盲目性。会议 还着重研究了公私关系问题,指出前一段中财委的工作重心放在稳定物价与平衡财政收支上 ,对公私关系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多,也不完全恰当。会议提出;要对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 顾,一视同仁;对私营工业企业组织加工订货;保持合理的批零差价,使私营商业有利可图 ;私人钱庄可以保留,但范围应有所限制;税收一律按税率征收,简化税目。?

  22. 规定零售价格的通令?

  1950年6月1日,中央贸易部发布《关于调整零售价格的通令》,指出在确定零售价格 时,必须根据零售成本及合理利润比例来规定。?

  23. 巩固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处理编余人员,裁减军队?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 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报告肯定了经济上的胜利,例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通货停止膨 胀,物价趋向稳定。为实现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必须做好下列工作:土地改革,变征 收富农多余财产为保存富农经济;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巩固财政收支 平衡和物价稳定,酌情调整税率,减轻民众负担;处理编余人员,裁减军队;改革文化教育 ,争取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帮助失业者就业;民主、肃反、整风。?

  24. 调整盐价?

  1950年6月12日,中央贸易部召开全国盐业运销会议,调整盐价。?

  25. 限制产量?

  1950年7月4日,中财委颁布《关于适当限制某些已经过剩和已达饱和状态的生产的公告》 ,要求限制某些产品的产量。?

  26. 调剂供求、平抑物价;划分公私经营范围;克服盲目竞争(当然不是行政垄断)?

  1950年7月13日,中央贸易部召开全国进出口贸易会议,确立了外贸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与 扶助生产、调剂供求、平抑物价;并提出以下措施:划分公私经营范围;克服盲目竞争,采 用“国际贸易研究会”、“同业公会专业小组”、“联合经营”三种形式,把进出口商组织 起来。?

  27. 不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950年9月下旬,中财委召开计划会议,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两三年内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 经济建设,而以调整与恢复为主。?

  28. 中财委发出《冻结现金、稳定物价措施的指示》?

  1950年11月3日,针对社会上存货不钱的心理,中财委发出《冻结现金、稳定物价措施的 指示》,决定从11月5日起,冻结部队、机关、团体的存款,并非法购进农产品,冻结期 限为一个月。上述措施的实施,使金融市场出现了银行存款增加,放款减少,银根紧缩,物 价平稳的现象。?

  29. 取缔八种商业行为?

  1950年11月14日,中央贸易部为稳定物价,又发布《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 取缔八种投机性商业行为。?

  30. 保证棉粮比价?

  1951年3月7日,中财委发布保证棉粮比价的指示。规定1951年1斤皮棉在河北、 平原、山东地区为小米8.5斤,山西为小米9斤,湖北、苏南、苏北、皖南、浙江地区为8.5 斤,西南、湖北、江西、东北等地区则可根据本地情况,自行规定。?

  31. 《关于麻粮比价的规定》?

  1951年3月17日,中财委发布《关于麻粮比价的规定》,保证麻农的利益。?

  32. 安排二十九种主要工业产品在1952年生产控制数字?

  1951年11月下旬,中财委召开全国计划会议,对钢、铁、煤、电、棉纱、棉布、纸张 、麻袋等二十九种主要工业产品在1952年生产控制数字进行了安排。?

  33. 商品降价实际上使广大人民的收入增加,提高生活水平??

  1952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对降低商品牌价发表社论,指出商品降价实际上使广大人民 的收入增加,提高生活水平。?

  34. 加强计划性?

  1952年4月25日,中央贸易部召开全国土产交流会议,指出:土产工作要加强计划性 ,正确掌握和合理调整出厂价格。?

  35. 物价下跌,交易停止,营业萧条,许多私商经营停顿状态是不正常的?

  1952年5月21日,中财委召开全国财政会议,会议认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物价下跌 ,交易停止,营业萧条,许多私商经营停顿状态是不正常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活跃 市场后收税,先收税后退补的原则。?

  36. 整个生产萎缩,要求今年秋后物价指数稍微提高一点?

  1952年7月上旬,中央贸易部召开各大区贸易部长会议。全国“三反”“五反”运动开 展后,国家订货与贷款相继停止或减少,基本建设停止,社会消费减退,整个生产萎缩,物 价下落。此期间还存在市场管理过严,工缴费和物价压得过低,验收过紧和地区、批零差价 混乱等缺点。由于私商缺乏积极性,国营贸易的比重加大,积压加重;到六月底,库存总额 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00%,百货相当于去年的360%;为活跃市场,要求今年秋后物价指数稍微 提高一点。?

  37. 实行经济核算制?

  1952年9月15日,中央商业部召开全国百货专业会议。会议认为,自1950年以来,国 际贸易一直采取资金高度集中、商品统一经营的方法。这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增加量商品流 通费用,助长了供给制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制。?

  38. 扩大税源?

  1952年9月21日,中财委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会议研究了准备乡村财政、扩大 税源等问题。?

  39. 进出口不平衡?

  1952年9月29日,中央商业部、外贸部联合召开各大区贸易部长会议。会议认为,国 际市场物价

  下落,对出口不利,而进口极容易利润又很高,以致进出口不平衡。为解决这个问题,必要 适当调高外汇牌价;二加强进出口公司,并对私商采取联营形式。后决定采取后一办法。?

  40. 超过了最大限度的所谓农业计划,所谓农村任务,是行不通的,是要被农民反对的。? 195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针对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五多”(即任务多,会议继续多 ,公文报告表则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问题,发出指示,要求改变那种过去需要而 现在已不需要的制度和方法。指出不能对农民适应过多的干涉,只能用价格政策、必要可行 的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指导农业生产,并纳入国家计划。超过了最大限度的所谓农业计划, 所谓农村任务,是行不通的,是要被农民反对的。?

  41. 收大于支,节余近三十亿元?

  1953年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薄一波关于19 53年国家预算报告。总结1952年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总收入超过原预算19.2%,总 支出超过原预算2.8%,收大于支,节余近三十亿元。?

  42. 调整棉粮比价?

  1953年4月1日,中财委发布《关于1953年棉粮比价的指示》,调整棉粮比价。

  43. 加强计划管理?

  195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下达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要求加强计划管 理,建立和健全责任制;学习苏联,推广先进经验;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加强基本建 设工作。?

  44.增加财政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

  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 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通知》,着重解决上半年财政工作的错误,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具体措 施包括:增加财政收入,银行增缴利润二亿元,并在下一年银行发行货币八亿元中拿出六亿 元作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支出,中央经济建设减少五亿元;军费减少三亿元;中央文教、行 政费用减少二亿五千万元;地方减少二亿元,四项总计可减少十二亿五千万元。同日,政务 院发布《关于1953年农业税工作的指示》,认为全国税收减免总额虽然很大,但仍然不 能解决根本问题。今后三年内,农业税的征收稳定在1952年实际征收的水平上,不再增 加。?

  45. 粮食统购统销?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现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决定: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统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实行计划供应(简称 统销);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严禁私设自由经营粮食;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之下 ,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

  46. 工业品统一由国营商业经营,手工业品统一由合作社经营?

  1953年12月2日,中财委批准商业部和合作总社《关于划分国营商业与和特色对工业 品、手工业品经营范围的共同决定》,将工业品统一由国营商业经营,手工业品统一由合作 社经营。?

  47. 增产油料作物的指示?

  1953年12月25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增产油料作物的指示》,要求增产油料作物。 ?

  48.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

  1954年2月1日,为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和国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领导,中共 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的指示》,各大区行政委员会、各省(市)、省属 市及县人民政府,应设立计划委员会,吸收党委、政府和财经、文教部门的负责同志九人至 十五人组成。?

  49. 在十五个地区规定棉粮比价?

  1954年3月3日,中财委公布《关于1954年粮棉比价的指示》,规定在1954年 在河北、山东、晋中、豫北、陕西、河南、晋南、湖北、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 东北、西南的棉粮比价。?

  50. 农产品预购与发展毛猪生产的指示?

  1954年3月23日,中财委发布《关于1954年农产品预购工作的指示》,规定19 53年国家委托中华全国合作总社通过预购合同制意向农民预购棉花、粮食、花生、茶叶、 麻类、蚕茧、羊毛等农畜产品。?

  同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中财委《关于逐步推行煤炭分区产销合理运输制度的报告》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区,促进全国生产力的合理分布。4月7日,中财委发出《关于发展毛 猪生产的指示》,扶助养猪业。?

  51. 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1954年6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1日会议听取并批准了1954年国家预算草 案。财政部长邓小平在报告中说:1953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年底共节余四十二 亿八千万元,充实了新的资金,巩固老货币信用,增强了财政后备力量。九月九日,政务院 224次会议通过《关于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 》。?

  52. 1955年计划控制数字?

  1954年9月20日,召开计划会议,讨论了1955年计划控制数字。?

  53. 失业人员大增?

  1954年12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编制地方经济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作的指示》 ,指出目前主要危险倾向是急躁冒进,以致失业人员大增,无法安插。?

  54. 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1月6日,召开全国计划会议。十三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通知》。?

  55. 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缓和紧张情况?

  1955年3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迅速布置粮食统购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 示》,要求巩固工农联盟,进一步采取订货、订购、定销的原则,缓和紧张情况。?

  56. 改造私商?

  195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领导,改造私商,改进农村购销工 作的指示》。?

  57. 加紧整顿粮食统销?

  195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

  58. 利润上缴?

  195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关于重工业产品价格高利大问题的报告》,将 企业大部分利润以纳税的形式上缴国家,这样企业之间的苦乐不均可得到适当解决。?

  59. 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 量供应暂行办法》。?

  60. 加强城市、工矿区副食品供应工作?

  195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批转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关于加强城市、工矿区副 食品供应工作的报告》。?

  61. 减少经费?

  1955年9月8日,中共中央批准财政部党组《关于1956年国家预算控制数字的报告》, 计划行政管理费减少以一亿一千万元,文教费减少四亿八千万元。?

  62. 不要搞长期才能受益的基本建设,其他文化福利事业也只能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1956年4月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要求不要搞长 期才能受益的基本建设,其他文化福利事业也只能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63. 陈云就猪肉紧张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1956年6月15日,人大三次会议于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 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9月7日,陈云就猪肉紧张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64. 加强领导和组织建设?

  1956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领导和组 织建设的指示》。?

  65. 积累高可以保证重工业的发展??

  1956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薄一波指出,积累比重略高 一点,可以保证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66. 放宽农村市场管理,不能随意提价?

  195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放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的指示》,要求继续实 行统购;放宽管理的步子不要过猛;各地不能随意提价。?

  67. 陈云要求研究各种稳定、分配次序、比例、平衡之间的关系?

  1957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陈云作了关于财政经 济问题的发言。他指出,国家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财力、物力相适应,这是经济稳定不 稳定的界限。他认为:财政数字和银行信贷的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钢铁木材等 原材料的供应,应当有分配次序,首先是生活必需品,其次是生产资料,剩下的部分用于基 本建设;人们的购买力应该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公民的消费物资相适应;基 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但要有当年的平衡,而且必须要有瞻前顾后的平衡 ;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要研究各种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

  68. 严格限制人员的增加,消除铺张浪费现象?

  1957年2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1957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要求大量 减少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费用,严格限制人员的增加,合理调整现有 的机构和人员,逐步改变某些不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消除铺张浪费现象。?

  69. 统筹兼顾和全面安排,物资供应紧张?

  1957年2月22日,召开全国计划会议,根据统筹兼顾和全面安排的方针,安排了一九 五七年计划,但结果是许多主要物资如木材、钢铁、棉布、石油等煤炭等的供应,仍然比较 紧张。?

  70.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指出,人和猪之间存在矛盾?

  195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养猪生产的决定》,以改变生猪 生产下降的情况。决定指出,1954年下半年以来,生猪生产下降严重。1956年6月比19 54年下降百分之十七,下降的原因是粮食生产增长不快,人的口粮和猪的饲料之间存在矛盾 .?

  71. 研究比例关系?

  1957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实施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 委党组《关于研究和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和建议》,要求研究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有关 的重大问题和比例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 ,工业、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计划统计的体制和方法问题,以及财政金融、内外贸易、人 民购买力、利润、税收、物价、成本等问题。?

  72. 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和控制数字?

  1957年6月26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听取和讨论了《关于1 956年国家决算和1957年国家预算草案》;《关于1956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 结果和一九五七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7月25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研究了 1958年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和控制数字。?

  73. 国务院规定扩大凭票供应范围?

  1957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商业部《关于棉布计划供应第四季度民用布供应问题的 报告》,从2月10日起,国务院已规定扩大凭票供应范围。?

  74. 国务院规定不允许自由买卖六十多种农产品,国家与农民关系紧张?

  1957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 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规定粮食、棉花、油料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烤烟、 黄麻等二十二种重要土产品,三十八种中药中药材和供应出口的苹果、柑桔等都不允许自由 买卖。九月上旬,中共中央召开粮食工作会议,缓解国家与农民关系紧张的问题。?

  75. 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二十日,中共 中央召开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陈云做了《关于改进国家审计管理体制问题和农业增产问题 的报告》,会议基本上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案草案)》、《关于改进工业管理 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和《关于改进财政体制 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对财政管理权限的规定(草案)》。?

  76. 为了加强综合平衡,要编制综合财政计划,进一步研究重要物资的平衡?

  1957年11月28日,召开计划会议,编制了1958年国民经济。薄一波指出,为了 加强综合平衡,要编制综合财政计划,并且进一步研究重要物资的平衡。?

  〖JY,1〗〖HT5“SS〗-以上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采编??〖HT5SS〗

  也许是时代不同了,以上资料以前是作为正面宣传的-国家官员日理万机,各种事情不分 巨细一管到底等等,都是那时的优点。到了现在,这种做法被认为侵害了个人的权利,也损 害了国家的利益,甚至会让人觉得非常遗憾与气愤。不管人们的感受如何,这些历史事实证 明出来的结果是不容置疑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平衡、收支平衡、劳动收入分配平衡、 各种计划数字之间的平衡,数不胜数。平衡越多,官僚社会主义就越多,人们受限制就越多 ,失去的自由就越多,社会经济遭受的损害也就越多。大家都可以感受到:?

  堂堂一个国务院,从“养猪”到“种麻”,从“人的粮食”到“猪的饲料”,从“麻粮比价 ”到“粮油比价”到……发展经济又何其细也!又何时止也!以国务院之大,事必躬亲;以 个人之小,动则挨罚:“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与“位”完全倒置,追求平衡除了干 非其事、带来限制、制造笑话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平衡”是一种主观愿望、主观看法,“平衡不平衡”没有客观标准来 检验。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比例相等”有可能是平衡,也有可能是不平衡:“比例不相 等”、“比例相差悬殊”有可能是不平衡,也有可能是平衡:“自由发展”有些人看成不平 衡,绝大部分人将它看成一种“自然平衡”和“最佳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实际操作中, “平衡” 、“不平衡”完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真真有意义的东西是“自由发展”所 达到的“资源配置最佳化”和“效益最大化”。〖LM〗

  李纪兵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