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为改革而生,“郑青原”因何而生
2010年11月15日09:57南方周末沈亮我要评论(4)
字号:T|T
[
导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后,一个名为“郑青原”的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评论中,连续五篇署名评论,令这三个字短短时间内名满天下。
人民日报“郑青原”系列评论,引起海内外舆论关注,公众对“郑青原”这一署名也十分好奇。梁伟驰/图
■与解放日报上世纪90年代初呼吁改革开放的“皇甫平”评论一样
,寓意为人民日报重点评论的“任仲平”文章
,也是为改革而生。
□本报记者沈亮发自北京 实习生鲁韵子
“郑青原”横空出世
十七届五中全会后
,一个名为“郑青原”的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评论中
,连续五篇署名评论
,令这三个字短短时间内名满天下。
这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继“任仲平”、“仲祖文”之后的一个新笔名。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人民日报始终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一个“看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
,通常在第一时间通过它传播到全国。而人民日报评论
,则以极强的针对性与权威性
,成为外国解读中国政治的风向标
,以及国内各界判断时局的重要参考。
10月27日
,人民日报“郑青原”评论的第三篇《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引起海内外舆论关注。在人民网上
,郑青原的文章至今仍被放在“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最显著的位置。
郑青原是谁?人民网、新华网转载媒体报道认为
:郑青原是比“仲祖文”和“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
此前
,人民日报“任仲平”评论
,多用于分析重大改革等问题
,署名“何振华”的评论
,多用于涉藏涉外评论
,“仲祖文”评论一般用来阐述党建工作。此外
,人民日报还有海外版的“望海楼”和国际部专用的“国纪平”
,以及文艺部侧重对创作思想进行引导的“仲言”等署名评论出现。
但是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
,郑青原与那些低调的、不具备价值指向的笔名比起来
,颇为与众不同。各种讨论中
,关注者们认为“郑青原”三字从语音联想
,有“正本清源”之意。
社论不署作者真实姓名
人民日报的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的重点评论
,以及“今日谈”等栏目的来论等。其中
,社论与评论员文章是重中之重
,其主要功能是及时、准确地传达中央的精神。而署名的重点评论比社论、评论员文章略微灵活
,可以根据中央的精神发挥、阐述。
社论一般不署作者的真实姓名。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马立诚曾撰文解释
:“人民日报的社论
,自然是代表中央的声音。这就要求执笔的同志站在党的立场思考问题论述问题
,不能用个人的意见和想法代替党的政策。这样的文章
,不好署作者个人的名字。”社论题目
,或是中央根据需要直接提出
,或是由报社领导依据中央的意见提出
,由评论部执笔起草完成。本报评论员文章
,则是由报社领导根据形势提出题目
,再由评论部集体讨论后
,起草完成。“每年年初
,确定全年主要写什么
,然后分头按照时间进度操作。”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2009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
中央临时布置的任务
,也时常存在。如在奥运会倒计时一个月
,“任仲平”按计划发文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当天来电话给予肯定
,并要求为了突出奥运的思想性
,在倒计时20天、倒计时10天时再各发一篇。”张研农说。
人民日报评论与中央关系之紧密
,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紧密联系
,在“文革”中曾有所中断。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余焕椿曾回忆1966年后一段时间
,“上面”的最新意图发表于张春桥、姚文元把持的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只有跟着转载的份儿。“党中央机关报
,一旦不知中央声音在哪里
,那种慌乱和不知所措
,就像没有爹娘的孩子。”他说。
“由有关领导同志定稿”
过去
,很多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
,并不是出自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手笔
,而是由中宣部或者中央组织的写作班子代笔
,然后直接以人民日报名义发表
,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文革”期间的“梁效”、“石一歌”和“方岩梁”等。
但现在
,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
,一般都是报社编辑部所写。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2003年前
,评论大多是个人创作而成。后来
,“我们觉得这种小生产体制不行……要从小生产进步到小作坊。”现在“任仲平”的生产是有几个较为固定的骨干成员
,根据不同的选题来“抓”人。一篇文章成立一个三四人的小组
,拿出初稿后
,大家再讨论修改。
2009年
,人民日报刊发的纪念西藏“3·28百万农奴解放日”的文章
,开始是按“国纪平”的风格
,由国际部先写出了一稿。“后来感到西藏农奴解放是世界人权史上的伟大创举
,一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看这个问题
,又移交评论部
,按照‘任仲平’的风格进行了改写。”张研农说。
为了撰写一篇重要评论
,写作者也常会和中央各部门沟通。
《中国记者》杂志曾记述了人民日报在1993年为宣传中央关于宏观调控决策政策时所付出的努力。
这年10月
,评论部接受报社编委会下达的撰写该文的任务。当时
,中央进行宏观调控已近4个月。经济界、理论界对宏观调控有不同看法
,认为是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手段。有报纸发文提出
,要对宏观调控进行“反思”。
于是
,时任评论部主任于宁先后去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体改委等多家单位
,与各方研究、探讨。“起草完成后
,一般要经过评论部门和报社领导反复斟酌修改
,最后按程序由有关领导同志定稿。这样
,社论(也含评论员文章)就可以见报了。”马立诚写道。“时刻不忘党报的党性原则
,加强学习
,保持政治敏锐
,才能及时掌握、准确宣传中央精神。”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曾对媒体说
,将“中央精神融汇贯通”
,然后才能写出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语言的评论。
“任仲平”为改革而生
从人民日报近期的“何振华”、“仲祖文”
,乃至“郑青原”系列评论中
,以“任仲平”最为著名。
关于“任仲平”的诞生
,周瑞金曾在《评论林中一秀木》一文中对记者回忆说
:1993年
,他刚调入人民日报社不久
,领导便希望他写一点“皇甫平”那样的文章。皇甫平是周瑞金在上海《解放日报》组织撰写评论时的笔名。他曾在1991年2月到4月
,根据十三届七中全会的精神
,组织发表了系列呼吁改革开放的“皇甫平”评论。“我理解
,那就是署名评论
,而且是有一定分量和影响的署名评论。”周瑞金回忆说。而皇甫平文章的特点
,在于她的先导性和针对性。
在此时代背景之下
,“任仲平”出世了。“任仲平”开始叫“任仲文”
,后修改为“任仲平”
,意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与“皇甫平”一样
,“任仲平”也是为改革而生。
1994年3月10日
,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这一天
,人民日报头版推出长篇评论《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
,作者为“任仲平”。该文不仅对为何在该年集中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
,也讲解了改革的新特点。
周瑞金在《评论林中一秀木》中记述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评价此文为“观点正确、逻辑严密、说理清楚、不落俗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了中央的重要精神。作者把中央提出‘20字方针’的实质概括为‘改革是主旋律’是一个大胆的提法
,我非常赞成”。
而在此之前
,“任仲平”还发表过另两篇关于改革的评论
:1993年12月22日头版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
,以及1994年1月7日头版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响力
中共建政早期
,人民日报的社论
,是由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甚至毛泽东本人来审稿。这在各类当事人回忆录中均有记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社长经常获得列席中央政治局或书记处会议的殊荣
,以便直接了解中央精神
,及时在报纸上宣传贯彻。这种情况下
,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响力不言自明。
进入邓小平掌舵的改革开放时代后
,大多数情况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已不过问人民日报社论事宜
,而由书记处与中宣部并该报酌情处理。从公开资料看
,邓小平最后一次修改人民日报社论是在1978年。这年8月28日
,人民日报把拟于9月8日发表的社论《把整顿财经纪律当作一场大斗争来抓》送邓小平审阅时
,他批示“很有必要”。
人民日报公开资料显示
,邓小平先后批阅修改过人民日报的106篇文章
,都是社论与重要的评论员文章。
在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对中央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决策
,人民日报都会刊发相关社论或者评论
,或评价意义
,或部署实施
,或鼓舞干劲
,或隐含批评。
1995年1月30日
,江泽民发表《关于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讲话后
,人民日报次日刊发社论
,向台湾方面释放出讲话暗含的意义。随即
,国民党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日报的评论在经济领域
,同样发挥了重要影响力。中央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多次重大经济决策
,都会在人民日报刊载评论指引风向。
而人民日报评论对股市的影响
,就像月亮的引力控制着海洋的潮涨潮落。网上的许多股市评论提醒大家
,要“重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带给市场的巨大影响”。
1996年12月16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该文称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要予以高度警惕。当日市场指数跌停
,个股全面跌停。
1999年5月19日
,人民日报又发表评论员文章挺市
:《坚定信心规范发展》。旋即
,市场指数涨幅超过了70%
,进入新一轮牛市。
最近几年
,虽然媒体的丰富和网络发达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
,人民日报的声音依然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