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发展生态企业的途径研究
发布日期:2010-05-20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随着十七大报告 “生态文明”的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健因素,企业如何给自身发展进行定位,如何建设生态企业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障碍的剖析,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怎样完成具体角色转换从而构建生态企业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企业;途径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首次把“ 生态文明” 和“ 生态文明观念” 写入政治报告,标志着“ 生态文明” 已从专家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为全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而建立生态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和必经过程。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和内涵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其着眼点都主要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自然环境基础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农业文明时,人类对自然环境还处于一种“畏惧”的状态,但是为了生存也开始也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后来在“征服自然”理念的引导下,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工业文明时代到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是随之而来的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则给人类的生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以往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并且开始认识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人类所要追求的,但是同时不能忽视环境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于是,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生态文明或环境文明,是指人类依托自然环境而生存,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而 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序进化的社会文明。[1]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之间互动关系, 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共同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既保留甚至超过了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又解决了工业文明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二、生态企业的内涵
生态企业是依据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原理, 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一切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 设计和改造企业的工艺流程, 组织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合理循环, 提高企业投入产出链各环节上的物质和能量转换效率, 建立和运营的以节约资源、物质和废物循环再生、能量多重利用并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轻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工业企业, 是一个少投入、少耗资源和能源、少或无污染而又高产出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有机整体和生态工业的基础单元。[2]生态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 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 考察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消费的全过程, 以期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 而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的工业生产, 提高EEECS 的生态经济效率,而非单纯的生产效率。
三、生态企业与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企业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对策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仅需要立法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加大监管力度,而且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因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企业是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群体在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现代企业实质上是由企业生态系统和企业经济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耦合而成的一个生态经济复合大系统(Enterprise Eco-Economics Compound System , EEECS) 和宏观生态经济活动的微观基本细胞。[3]EEECS 的演化和发展既受经济规律的支配, 又受生态规律的支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社会创造财富,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消耗资源,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关于企业的人性定位也经历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关于企业的人性论最初是定性为“经济人”,因为企业作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高宗旨。由此而忽视了社会利益从而造成社会问题的日益恶化,于是 “社会人”应运而生,但是“社会人”假设所涉及的社会整体利益也只是仅仅限于当代人的利益未能体现后代人的利益,而今天指导我们进行一系列经济等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顾及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重视后代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所以又有学者适时的提出了“生态人”的理论。认为企业是生态的系统一个要素,而不应是环境的主宰;企业的活动必须依照生态规律进行,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即应从生态利益出发,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还要注重生态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人与人的关系,还要考虑到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主要按照经济规律去调控EEECS,而对生态规律和原理则往往重视不够并经常违背,对自己“生态人”角色的认识也严重欠缺,由此导致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EEECS生态经济矛盾。究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未建成生态企业。因此企业应该准确给自己定位,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下发展生态企业的障碍
(一)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投入力度不够。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环保意识薄弱,经营思想仍处于以推销观念为主, 以社会营销观念为指导,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环保投入不够,开发环保产品,推行“ 清洁生产”,往往需要采用高新技术和较大的资金投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无能为力。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生存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因此,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发展生态企业。
(二)政府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国家仍然面临着改革与发展、改革与就业的重大任务,对发展生态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人和政策倾斜。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因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也难以执行。这些都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宏观上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生态企业的发展和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予以严厉处罚,致使我国生态企业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即使已有许多“三废”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的选择。[4]
(三)国民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生态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较高,甚至有些绿色产品价格昂贵,其原因是绿色产品价格中包含了环境使用费,且绿色产品的消费对人体和环境不造成危害。据国外研究表明,绿色产品价格比非绿色产品价格高出20%—200%。[5]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居民环保意识较强,宁愿多花钱购买那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会损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绿色产品,例如,据报道,80%左右的德国人、77%的美国人、66%的英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甚至宁愿出高价购买绿色产品。[6]而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仍较低,且环保意识淡薄,因此从总体上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显得薄弱,抑制了国内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
五、生态文明下发展生态企业的途径探索
积极探索推动企业实施生态管理、实现生态转型的有效途径,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企业的发展和推行,通常以企业的自主意识培养和强化为主体,以政府的制度供给为主导,以公民的生态文明观的普遍树立为基础。因此在生态文明下,发展生态企业既需要企业自觉主动地产生生态管理的需求和行为,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公众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需求。
(一)企业的生态管理。
企业生态管理体现了全新的企业发展观和效率观,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穿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它并非以牺牲企业的经营利润来保护生态环境,而是帮助企业将对环境的关怀融入管理之中,以实现永续经营。可以说,将生态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对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观,培育生态企业文化。企业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社会责任感。其中一个主要途径是培育生态企业文化。经济的一半是文化,文化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生态管理要求把生态发展和保护的观念体现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因此,要把培育生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生态环保观念,把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次,大力推行和发展清洁生产。企业清洁生产采用清洁技术, 主要模拟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包括从原料的选择、开采、运输、加工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消费, 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完整的全过程。做到从“源头”到“末端”都实行生态化运行。它的实质就是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充分、合理、节约的利用, 达到利用率最高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乃至无废无害化。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是变革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 建立生态企业的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
再次,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改进和提高环保技术。企业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投资, 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建设生态企业的重要条件。企业技要在改造旧的落后的工艺流程中采用生态工艺建成生态企业;通过改造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性设备,降低废料产出率而逐步建成生态企业;通过改造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系统,使其实现微机控制而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通过采用使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来使企业变成生态企业等。
最后,引入企业绿色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企业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成本,以会计的特有方法,核算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效益的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生态企业,企业就需要引入绿色会计制度,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以“生态人”定位自己的角色,将对资源的消耗、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都计算在企业的利润,真正实现企业向生态企业的转换。
(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1、制度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用更具实效的方式激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以实施生态管理,如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推动企业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抢占国际国内市场。
2、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保险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企业的行为,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例如,对于采用清洁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自觉实施生态管理。
3、环保技术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当前,我国的污染防治技术及对各种废旧物品的处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把废旧物品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往往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更高,这就大大打击了企业发展生态经济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推行生态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资源再生的技术研究,推动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和扶持高附加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用高新环保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资源的技术利用效率,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环保技术创新,为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再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生态化管理。
(三)环境伦理教育的加强,国民绿色消费意识的强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留给我们美好的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增强国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实行全民的环境伦理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妇女儿童的环保教育。因为她们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管理者和消费者,她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对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以及子孙后代具有重大影响。只有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才能迫使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企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逐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总之,为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企业,以减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使企业由资源高耗型向集约利用资源、能源、综合回收和利用废弃资源的节约型转变,朝着集约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方向发展,建立起低耗、高产、优质、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彭青,女,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7级研究生。
【注释】
[1]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庆普.生态企业探讨[J].学习与探讨.1998(6)
[3]何劲.发展生态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研究.2003(4)
[4]李蓉丽.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生态管理问题浅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
【参考文献】
[1] 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4
[2] 张庆普.生态企业探讨[J].学习与探讨.1998(6).
[3] 张庆普.生态企业探讨[J].学习与探讨.1998(6).
[4] 何劲.发展生态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研究.2003(4)
[5] 何劲.发展生态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研究.2003(4)
[6] 李蓉丽:.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生态管理问题浅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