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发布日期:2009-12-24 文章来源:互联网
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 预防 ;犯罪 ;未成年人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考虑到学校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优势和作用,为此,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来探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断出现,居高不下,而且有逐渐上升趋势,引起各国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考虑到学校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优势和作用,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一些设想。
1.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
1.1.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未成年人渋世不深,对法律、法规知之不多。对于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时并不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了犯罪还不以为然。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无知,是导致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1.1.2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未成年人十三四岁以后身体和生理上发生三大变化:一是身体外型变化,二是内脏机能健全,三是性发育接近成熟。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和生理机能迅速发展,而腺体发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常表现为有旺盛的精力但用之不当,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暴力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打架斗殴 、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等。
1.1.3未成年人特定的心理特征。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在认识、感情、意识和行为等方面与成年人均有所不同。第一,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底下,他们对道德、法律的认识往往愚昧无知,是非模糊甚至颠倒是非,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定。常为强烈的个人欲望与个人利益驱使,对一些社会不良的风气却盲目追求,认为吃喝玩乐才是人生重大的幸福,打架、称霸是英雄等,在这一心理驱使下常不顾法律,为所欲为,走上犯罪道路。第二,未成年人在情绪上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有重感情义气的倾向,往往喜怒无常,有时激情突发难以控制,容易偶发犯罪。第三,未成年人意志力薄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当发生违纪行为时往往缺乏改正和争取进步的信心和勇气,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破罐破摔的思想,尽而逐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1.2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
1.2.1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极少出现违法犯罪;反之,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正当,或不良家庭环境的未成年人,就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1.2.2学校教育的误区。⑴重文化教育轻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尚不完善,未能最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人们实际上把学生文化成绩的优劣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和硬指标,制约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⑵法制教育方法简单,效果较差。有些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同虚设,没有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没有聘任校外法律辅导员。教学方法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实际效果很差。⑶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忽视冷落了“落后生”。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有培养前途的“尖子生”身上,而对“落后生”则采取应付将就的态度,有的甚至持冷落歧视的态度。就这样,部分失去升学希望并倍受冷落歧视,学习中无人过问,考试成绩又上不去,就对学校,教师和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以逃学、辍学来表示抗拒。
2.1教育人性化
2.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性化教育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助于改善学生在校的表现,提高他们的成绩,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一个更为积极的评价,进而帮助强化学生对学校的依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师生间温馨的人性接触和良性互动。这有利于师生进行深层的心灵沟通,建立和增强信赖感,营造校园祥和气氛,可以使未成年人形成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拥有健全的社会化人格。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关爱与帮助、沟通与理解、信任与鼓励、自主与纪律等方面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
2.1.2根据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针对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美育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兴趣,培养和激励其内心希望和追求,使其在追求中完善自我。如果学校能引导未成年人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如参观、座谈、讨论、郊游和集体事务,就能将他们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地盼望。参与这些传统活动,还可以强化他们地社会责任感。
2.1.3改进教育方式,做好后进生地转化工作。教师应以肯定、支持、鼓励地教育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来教导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后进生,学校首先要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发现不好苗头,及时解决。要防微杜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不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其次,对后进生要多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真心包容、耐心说服、热心鼓励,针对他们在学习上的挫折,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检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秉承关怀、尊重、信赖的积极教育理念,协助他们重拾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挫折面前深刻反省原因所在,痛定思痛的面对自己,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2.2教学自然化
2.2.1教学方法多元化。人类所需学习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前者易过时,而后者可保常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多元开放和主动参与为原则,以“引领学习”取代“知识讲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另类学习情境,提供创新性的教材、教法与其它经验性学习方案,如讨论和辩论、合作学习法等,使教学由单向信息传输向双向信息交流转变,由重视记忆训练向重原理应用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身转变,从而使学生发展自我潜能,提升自我肯定、达成自我实现。
2.2.2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个人基本能力培养为本位,即以培养学生今后生活所需基本技能为目标,以合乎自然的法则、顺乎人性的需求,尽量去适应学生,而不一味要求学生去适应统一教材、统一进度。能力的培养应兼顾不同学生在学业、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需要,与他们未来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贴近其生活世界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增强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沟通技能,学到生活中真正有用的知识,特别是要在培养“了解自我”“表现与创新”“尊重、关怀和团队合作”“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2.2.3教学评估多元化。首先,应改变单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和判断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标准迫使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把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打入“冷宫”。其次,不应把学生分为好班与差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也不应再依照考试成绩作为分班的标准,尽可能的常态分班,使他们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改正彼此的缺点,以学习与改正取代敌视与距离。再次,对教学的评估,不应单纯以抽象的文字和数字为准,还应加上具体的操作式标准,如推出作品、实际操作、文体活动等等,这样评估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和投入和程度,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性、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品行的引导。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特别是要进行正确人格培养。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可以将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法制教育不应仅仅是对法律条文枯燥的讲解,而是要讲究方法,注意实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教育寓于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诸如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从而了解哪些是社会所提倡,哪些是社会所反对的,自身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此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行为意识。
本文围绕加强学校和学生的连结纽带展开,希望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帮助。但应该看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当然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从社会多种层面展开。进一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这项工作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律教育全书(上中下卷).西苑出版社,1999年.
[3]李淑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用问答及相关法律.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4]中国预防犯罪通鉴(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梅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