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如何突围金融危机
发布日期:2009-11-26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2008年,是国人用大爱战胜大悲的一年。2009年,我们拿什么拯救金融危机,银行业如何突围金融危机。这就注定了2009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更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承载着在困境中复兴的重任。温总理在2009年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中央已经对今年的总体形式进行了科学的判断。这就要求在每个单位的实际工作中,逆市而上,化危为机,科学发展,抢抓时机!要把困难预计得更充分一点,信心更足一点,办法更多一点,措施更细一点,努力使突围金融危机的日子更早一点。
一、信心之旅,明年春色倍还人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战胜金融危机,2008年9月,温总理在纽约就讲过一句话,就是“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2009年3月13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更是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温总理说,应对金融危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业务领域就有多宽。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坚定信心是商业银行稳定市场的有力武器;坚定信心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精神支柱。在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一定程度而言就是信心经济。信心在,梦想就在。有信心,就会有所作为,就能为银行创造利润。面对困难和挑战,最重要的是树立信心,要有创新思维,新的对策,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再创新业绩,再上新台阶。商业银行要善于把握市场变化,认真谋划发展良策,增强企业活力,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大各项业务拓展,并严格防控风险,坚定信心,在奋进中克服时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尊重。
2009年,是一场商业银行在经济征途上的信心之旅。莫道落红空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期待中国和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二、拓展业务,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业务发展中控制风险,在风险控制中促进业务发展,鱼和熊掌可以得兼,唯有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和化解困难的硬道理。
(一)抓住宏观调控契机,调整公司银行信贷投向
1、商业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业务,锦上添花是首要和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这样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善于驾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调整,加大业务整合能力和风险控制控制能力。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问题,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公司银行业务要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更多的、实时的信贷政策调整,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和工程,这些项目和工程相对利润收入保障可靠,风险相对较小和可控,是银行必须积极争取的优质项目。同时,国家的政策给予了传统的优势产业,以及一些弱势行业和亟待发展产业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必须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为这些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调整银行信贷政策,防范相关行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的新型风险。
参加银团贷款,既可以分散风险,又能加大银行间的合作和交流,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业协会的协调下,签署了相关的协议,人民币30亿元(部分地方银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确定为2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贷款一般采取银团贷款形式。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即便作为牵头行的机会不多,但至少也可以作为参加行,分得这些大额优质项目的部分贷款额度。当然,还可以采取间接银团贷款的方式,从国有大银行购买银团贷款,以调整信贷结构。
并购贷款的推出,为银行增加了新的信贷产品,以及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空间,必须把握住及利用好。
2、在当前的世情和国情下,雪中送炭也是商业银行必须的选择
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商业银行要大力支持自己的客户,要帮助哪些需要帮助的客户。但是,银行帮助客户的前提是不能把银行置于危险的境地,不能去帮助哪些在危机种没有生存能力的客户。银行需要鉴别哪些客户会生存再来,哪些客户将会消失。银行需要支持那些能生存下来的客户,只能拯救那些能够起死回生的企业;而要与那些不能生存的客户割断关系,不能死马当成活马医,对于这些企业,要坚定不移地选择清收处置的途径。银行要了解客户的业务及其客户的定位,要明白这次危机对客户有哪些影响,要判断客户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要知道应该支持哪些公司,以及怎样支持这些公司,这些公司能为银行带来哪些可期的利益。
(二)发掘优质客户,提高个人银行业务质量
1、私人银行业务,从追求数量的扩张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对于普通人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客户而言,在选择私人银行服务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心理的安全因素,以及银行网点的多寡,由此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疑占据绝对的优势。金融危机带来了客户投资态度的变化,为中国整个私人银行业发展开启了新的契机,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报告称,32万中国富人拥有9万亿资产。对于私人银行理财业务,要及时转变观念,从追求数量的扩张到追求质量的转变,目标客户要从普通人群转向高端人群。高端人群对网点分布的依赖度相对较低,而普通人群对网点依赖度很高;四大国有银行客户太多,可能会出现服务不过来的时候,以及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而高端客户更需要的是为他个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在这方面,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受中国高净值人群的青睐度相对较高。高端客户在选择私人银行时,会更倾向于股份制银行或外资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则稍逊一筹。即便如此,国内私人银行市场的竞争,显得特别激烈,各家银行各种业务纷纷在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上攻城略地。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私人银行要根据时势情况,为客户提供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企业投资以及个人投资分析的增值服务等具有特色的银行产品,以赢得优质的私人银行客户。
2、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后跑马圈地时代”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波及国内信用卡领域。信用卡不良率的快速上升,信用卡犯罪的近乎猖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一次次“发卡浪潮”之后,不得不重视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发卡数量与规模是必要条件。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纷纷“跑马圈地”,无形之中忽视了业务推进过程中风险的控制,但是这种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风险无疑值得警惕。在发卡环节,各商业银行为了占据未来信用卡市场分额,加大营销力度,大学生、无稳定工作人群等,都是营销的目标。在营销策略上,商业银行大多都采取了免除首年年费、消费积分、赠送礼品、保险等方式来促销自身的信用卡产品。部分消费者出于获取礼物的心理申请办理了信用卡,以及有的是为帮营销人员完成发卡任务而办卡,但是随后并不开通信用卡,使其成为睡眠卡,这无疑造成发卡银行系统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增加。因此,信用卡业务要从“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后跑马圈地时代”,要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适度追求发卡数量与规模,清晰界定发卡的目标人群:公务员、教师、医生、稳定收入人群、诚信度高的人群等是努力的方向。商业银行要提升自身品牌和服务,摈弃低端同质竞争的泥潭,努力拓展信用卡业务的高端领域,从追求数量的“跑马圈地时代”进入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后跑马圈地时代”。
(三)开拓创新,中间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比过高,表明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功能不够,整体业务的风险较高,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商业银行提高手续费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是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大力开展与股票、保险、基金、债券、黄金、期货、信托、租赁等有关市场和产品的业务合作,收取手续费,风险低、效益好,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
从《商业银行法》最初的“严格禁止混业经营”,到现行的第43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的转变,“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对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给予了发展的空间,使“混业经营”在特定条件下也有了法律根据,使我国的金融业从“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在法律制度安排上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具有成文法传统的我国,法规是不能被突破的,但是可以适度的创新。《民法通则》第6条已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商业银行尝试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寻求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国家机关的支持。在实证方面,例如,有银行推出的“金抵利”产品,就是当地的地方银行业监管部门许可的产品。
三、保全资产,向风险管理要效益
商业银行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保全信贷资产,防范和减少贷款损失,维护银行合法权益,这既是银行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又是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全面树立银行信誉的一项有效措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资产安全问题凸现,是银行面临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全国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62%,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借款合同案件数量增幅较大,虚假房屋按揭案件开始暴露,借款人违约率大升,信用卡不良率大幅上升,外商撤资外逃或弃厂逃匿,民营企业破产案件增多等等。2009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共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亿元。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对于刺激经营增长,加快经济复苏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业容易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风险。因此,银行必须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保全银行资产,进一步有效提高银行效益。
四、利润贡献,清收处置不良资产是重要来源
清收和化解存量及增量不良资产,总资产的做大做强使不良资产率的分母增大,是保持银行优质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途径。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是银行的一项核心工作,是一项为银行利润作出贡献的重要的经营业务。不良资产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一旦贷款进入后三类或者进入诉讼程序,立即移交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清收处置,确保风险化解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有自己的清收任务和经营指标,直接为银行利润指标作出贡献。银行每年根据业务发展现状和规划,为确保利润的实现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良好和稳健,要求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年内必须清收处置相当数额的不良资产,这种清收任务还要根据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的硬性要求进行调整,采取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式清收不良资产,提高现金清收的比例,为实现银行利润目标作出贡献。
2008年底,按照银监会提高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先是从100%提高到130%,后又提高到150%;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直接由原来的100%提高到150%。而实际上,很多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还要高于150%,大幅提升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这对于银行2008年的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侵蚀。但对于2009年而言,加大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增加现金清收的力度,以及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拨备余额等额下降,在分子分母同时下降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就会提高。因此,从足额拨备的不良贷款每收现一分钱,就为银行利润贡献一分钱。在银行的利润来源方面,不良资产收现与利差收入、个人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等同等重要。
五、开源节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随着央行多次降低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利差大幅收窄,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如果要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必须要降低成本。股市低迷导致大量存款回流银行,银行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欠佳甚至负收益导致中间业务收入不容乐观等因素,都要求通过银行降低成本来保障效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应对危机走出困境,控制成本是一种有效途径,控制成本可以提高银行效益,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控制成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有效方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面临太多的压力,同业的竞争,员工要求提高薪水的要求、改善福利待遇等,在压力中寻求生存和发展,降低成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
商业银行应当树立全员成本责任意识,在银行内部积极提倡“成本控制,人人有责”的理念,发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主义优良作风。银行员工不仅是成本控制的主体,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客体,其责任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商业银行要把成本控制作为一项关键工程来抓,从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逐个产品,管理过程的逐个环节把成本责任具体落实到单位、部门、岗位和每一个员工身上,从少吃一顿饭,少喝一次酒,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分钱等点滴做起。
在金融危机的年代,在2009年,商业银行过紧日子,才能过上好日子。
六、事在人为,加大培训和再学习力度
作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应当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时候。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2009年,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高度,是不能裁员的。在没有增加员工数量的条件下,要做好现有或新增的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加大培训和再学习的力度,努力使员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专业和管理知识,进一步丰富工作经验,以适应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
七、不折腾不忽悠,提高效率办实事
胡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用“不折腾”这一人民群众的朴实语言,要求全心全意搞建设谋发展,说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不折腾成为重要心得,“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显露的是超人的眼光和胆略。不折腾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我国的经济建设曾为此付出过沉痛的代价和高昂的学费。中国银行业要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不折腾,不忽悠,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好字当头,,要稳字当头,要提高效率办实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了解你的客户、关怀你的客户,尊重你的客户。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体现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价值真谛,打造具有稳健、高效的流程和办事风格的令人尊敬的现代化一流商业银行。
这一场金融危机,必将成为未来史书上的重大事件,成为今后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题材。身在其中的我们,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一次历练的机会,更需要的是,找出办法,克服时艰,度过难关,坚实的前进,朝着正确的方向。金融危机中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更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带领经济复苏,突出重围,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作者简介】
姚启建,男,贵州遵义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律师,经济师,曾在山西师范大学任教。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金融法、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等,在《法学论丛》、《金融经济》、美国EBSCO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商业银行典型案例评析与风险防范》,50余万字。现任广东发展银行总行法律处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