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在流血,老人在控诉,司法为何不能打开救济之门?
发布日期:2009-09-05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事件回放:2009年年初的一天,我在立案大厅碰见一件令我难以忘却的事件,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推开立案大厅的大门,径直走向立案接待窗口,以严厉的语气质问我们,“为何不管管大树被任意砍伐的破坏事件?在你们法院西南边有一排大树遭遇开发公司的任意砍伐,你们就不能出面管管?多好的大树啊,夏天既能遮阳给人们带来清凉,又能净化空气,给人们好的生活环境!你们法官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你们难道不想呼吸清醒的空气?……”。听完老人的控诉,我们也感到相当的痛心,可除了痛心还能做些什么?我身边的同事,也是一位老审判员,只能给老人这样的答复:“老人家,您只能去园林部门举报,我们法院不能直接受理!因为,您不是直接利害关系人,不能作为原告启动诉讼。您无权来打这个官司!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也无能为力!”可一旁的我却有一肚的话想对老人说,但却无法说出,因为在现实的法庭,“无法律依据的话语,最好还是不要轻易表达”否则,司法会陷入混乱,制度的缺失和法律的缺位,我只能选择沉默!
我的思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正面临新的变革和调整,许多社会性矛盾和纠纷不断涌现,但因为立法的滞后和不完善,许多涉及公共利益被损害的纠纷并不为法律所调整,法院对这类案件也多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将原告拒之门外。司法救济作为一种最根本最权威的解决途径,这些体现社会正义的新型权利要求如果得不到司法保护,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利益纷争,也会造成民众与国家的对立,民众只能转向寻求私力救济的方式,这一方面无益于纠纷的解决,同时也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法治信仰及司法权威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司法必须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权益的社会责任,司法应当以具体案件为契机,通过正确地解释和适用法律,公正地解决纷争,起到正确处理违法行为的作用,借此来建立和维护法治。
在新兴出现的社会性纠纷需要救济而立法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民众主张的利益能否作为权利获得法院的确认事关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稳定的法律规则和变化中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司法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法官在审理这类纠纷时,往往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这就要求法官发挥司法能动性,基于法律精神和社会正义的理念作出裁判。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司法在权力结构中的权限不断扩大,特别是法院通过现代社会性诉讼(如公益诉讼)提高了司法的社会功能,司法能动的基本宗旨是,法官应该审判案件,而不是回避案件,法官应习惯于社会变化,时刻对社会矛盾和问题保持一颗关切之心。司法能动主义提倡,为获得重要而且必要的司法判决倾向于减少程序上的障碍,不要让程序要求挡住了实现实质正义原则的道路,如放宽起诉资格的限制,这就为公益诉讼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程序性环境。因此,社会转型中的司法者理性的奉行司法能动主义的信念发挥司法审查功能,有助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的中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司法能动理念的具体生动实践。因此,我呼吁我国尽早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给老人以启动司法的权利,法官也应更新司法理念,发挥司法能动性,勇敢地受理和审理公益案件,让大树有很好地生存的权利,让人们有在良好环境工作和生活的权利!
【作者简介】
张明华,男,江苏盐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攻读经济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任教,2006年7月取得讲师职称;现供职于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法院。